-
人,只有在自己体味过孤独,重新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题记要做未名湖畔的一叶扁舟,独自漂泊;要做泰山峰顶的一棵枯松,独自战斗;要做岩石缝中的一株小草,独自坚强。那你就要忍受孤独。你一直都这样对我说:要做人生道路上的强者,独自闯荡,学会品味一个人成长的孤独。你也一直都这样做着。生活在被“放养”的世界,我的天空充满阴霾,无论夜空被多少繁星点缀,映入我双眸的终究是一弯残缺的月亮。别人心中的童...
作文《我的孤独,虽败犹荣》
人,只有在自己体味过孤独,重新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题记要做未名湖畔的一叶扁舟,独自漂泊;要做泰山峰顶的一棵枯松,独自战斗;要做岩石缝中的一株小草,独自坚强。那你就要忍受孤独。你一直都这样对我说:要做人生道路上的强者,独自闯荡,学会品味一个人成长的孤独。你也一直都这样做着。生活在被“放养”的世界,我的天空充满阴霾,无论夜空被多少繁星点缀,映入我双眸的终究是一弯残缺的月亮。别人心中的童...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97年月29日小说发表。982年诺被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作为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女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每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这本书,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的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许多女性,最后也跟随着成为了疯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以及最后出现的阿玛兰塔乌苏娜,她们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乱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牵扯到这个家族的女性,她们的改变究其根本还是两种不断循环的男性性格:奥雷连诺和霍阿华蒂奥。他们的循环推动着整个故事,并且使得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了魔化色彩。从创立小镇,经历许多循环与波折后,又从同一个地方终结。就像绕了一个圈,最后还是归到原点。整个家族的这种循环,同样也是整本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繁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楼盘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看着别人能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即使近在耳边,在眼前,却好像离自己很远,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孤独。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人生,就是自我对孤独的一场救赎!救赎结果的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场救赎里我们受了伤,然后又学会了坚强……
明净旷亮的天空里,几片薄云犹如洁白的小兔子般向远方追逐而去,逐渐融入天边无际的茫茫之中;校园里洒满着灿烂的阳光,附在地面,附在杨柳跳跃的枝头,似乎要贪玩过这整个夏天;柔软的柳条在微风里舞蹈般翩翩,瞧那是哪个班的女生,顶着刚洗过的还湿湿着的柔发走在林荫小道上,身后是一袭淡淡的芬芳。
由于还是初夏,整个校园里还算是安静,树干上还没有迎接到可以响彻我整个童年记忆里的鸣蝉……
我在微笑,我在迎接夏风的拥抱,我看到这一袭夏风已吹过了我整整二十年的时光,凝眸深处是那位从来都不怕热的奔跑的少年。
然而,二十一二岁的我不知从哪天开始,开始思考更多的人和物,开始思考我的青春,开始思考我的未来。我看到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春在繁星满天的夜空里打马而过,我记得我在窗台呼唤它们停下来,可是它们似乎是没有听见,或者是忘记了我!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每个人都一读再读……
于是,星空和月光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夜晚;于是,寒蝉和枯叶陪我熬过了无数个深秋;于是,清冷的教室和安静的校园陪我走过了无数个清晨和傍晚……
我告诉自己:你一定要看到每天的日出,不管是在哪里都要,好吗?
我回答:好!
可是,这个夏天我开始不止一次地起迟,我发现五点半都开始不算早了。
我的心里是满满的孤独,我一个人远离家乡,我一个人面对陌生的人潮,我一个人站在窗口仰望寂寞的天空,我在期待着有一个人的陪伴,我在期待着曾经儿时洒满这整个夏天的笑脸。
可是,我谁都没有等到,迷茫的街口,夏日的林荫,滚烫的天桥,还有日落的平野,到处都是我孤独的背影。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孤独,就像当初承认我明媚的少年时候那样干脆,那样坚决!
现在,我开始明白:人生,就是自我对孤独的一场救赎!
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场救赎的过程里我们受了伤,然后又学会了坚强……
如今,我可以一个人在房间里呆上一整天,没有人可以理解我曾经内心的挣扎化为今天的平和。
如今,我可以一个人去北京、去上海,没有人可以知道我曾经的胆小化为今天的勇敢。
如今,我可以一个人很镇定地和陌生人交谈,没有人可以懂得我曾经的懦弱化为今天的淡然。
我在一个人的时光里数过钟表的秒针,我在一个人的傍晚拣过干枯的黄叶,我在一个人的日子里思考过我与这个世界到底谁才是谁的中心。孤独让我学会了自己与自己相处,孤独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战争注定单枪匹马”,孤独让我懂得了人生就是自我对孤独的一场救赎。
虽然有时候我有人陪伴,可是,我始终都知道孤独才是生活的常态。我们都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然后爸爸妈妈陪伴我们成长;长大后,我们就会离开家,踏上这个绚丽或者灰暗的世界,某求生存;最后,我们注定要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即使黄泉路潮湿而阴冷我们也没有办法。
那么,孤独的我们还在渴望什么呢?太奢侈的愿望注定了有无法实现的可能,我们都是清醒的人,而清醒的人就不该奢望太多!
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有无数的课题要做,但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我。当我们认识了自己以后,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路,就知道了我们应该怎么用力地去活;当然,认识自我并非易事,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人在老去后就已经可以说他认识到了自我,我从来不觉得认识自我的程度是和年龄幼长成正比的。
而对于孤独,我的朋友们我们越早认识它越好。因为它是使我们变得勇敢、坚强、成熟的必要条件;在孤独中,我们就获得了更多的思考人生、认识自我的机会。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寂寞,但他必须得承认孤独!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
我不知道孤独象征何物,也许是肉体,也许是精神,也许是灵魂。不一定每个人心里都渴望温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纯粹的孤独。如同把自己封闭起来,如同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与世隔绝,一天两天可以承受,可以当做面壁思过自我反省,但这样做一年两年之后,可能早已失去自我。
曾经读过《雷雨》、《红楼梦》,四凤与周萍的爱情是造化弄人,上一辈的人闯下的祸累积到了下一辈人的人生里。周繁漪那样的角色也是可悲的,孤老终生,虽生犹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就更不用说,天生就不允许在一起的人偏偏要相遇相爱,那林妹妹又如此多愁善感,宝玉又如此含混拉扯。上辈的孽缘,用眼泪报恩的誓言,终于在今世酿成了悲剧。
《百年孤独》中如蛛网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阻碍了我去深入细致研读这本名着。许多名着都是沉重的,如《悲惨世界》、《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拉丁美洲几乎都是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之下。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与愚昧,在拉美的历史进程中不断重复着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
孤独是自闭的。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是不能返回的。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是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从最开始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第一次出现,把科学的东西引到何塞·阿尔卡蔕奥·布恩迪亚的世界中,妻子乌尔苏拉的不解和反对,何赛的孤注一掷,都预示了他们是孤独的。故事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黑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为了他们心中的正义及执着的信念,履行着他们从生下起就无形中担负着的职责,为一些荒诞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们来到世界上他们认为非做不可的事情。
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他们是家族的一份子。与《红楼梦》的相同之处在于,《百年孤独》的主角们也是在循环着表兄妹的不伦之恋。相同的人名,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孤独,自从这个家族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们生来是孤独的家族,死后也没逃脱孤独二字。
也许这世界给予人类的唯一必须背负的熔印,便是如影随行的孤独。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沟通越多,得到的反馈越多,越能体会到内在世界的唯一与独立。外表阳光,内心幽暗;肉体与表面看似无损,思想与灵魂看似千锤百炼,在无数思考与疑问中淬火,最终达到片刻成熟。
这个故事无论从文章结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从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为了达到让读者寻找摆脱命运戏弄的正确途径,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再加上宗教典故、作家独创的从未来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令人眼花缭乱。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骨感的梦想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及最令人震惊的感情,进而理解孤独本义,知者无畏。
孤独是需要摒弃的。
马尔克斯或许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或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都给人一种孤独无奈之感,都不可避免地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在《枯枝败叶》他已奠定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预示了《百年孤独》的结局。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逐渐走向萧败没落。这个家族最终没有留下来,跌跌撞撞地撑过了六代,从此消失在了马贡多。对于布恩迪亚家族来说,孤独是一种通病,就像丽贝卡初到布恩迪亚家时所带来的失眠症一样传染了每个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在这社会摸爬滚打,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开门五件事奔波着,每天都营营苟苟的生活,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世间本无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每段爱中不管自己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有自己的空间。雨点打在洁净的玻璃上,雨过天晴后还是留下了它划过的痕迹。
你我只是两条直线,有人可以相交有人只能平行,但相交后必定是越行越远。
因为孤独,所以渴望爱情,渴望的却是一种错误的东西,才让自己愈发孤独。告别他,寻找让自己燃烧的事物,探索自己的梦。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那就勇敢的生活吧,命运自有安排。
常常一个人静静的呆在一个角落,不想被各种繁杂所惊扰,给心足够的呼吸。宁静,凝固了岁月,静止了时间,品味孤独带来的淡淡忧伤。孤独是灵与肉的交汇,孤独是净化心灵的唯美。孤独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人情的冷暖、生命的真诚。孤独让我们理清了杂乱的脉络、悟透了生活的精髓。孤独是一脉清泉的纯净,是一粒种子的重生,孤独让心灵沉稳,让生命坚定,孤独强化了生存的本能。
总有一些人离开了视线,却留下一段往事,总有一些背影已经走远,却住进了生命。尘缘若梦起伏不平,总在用一些宽慰的词汇来为自己解脱,用虚伪的面具来包装成对尘世的淡泊,其实我们都很脆弱,谁又明了伪装后的坚强包含的苦涩,不经意的触摸就会洞穿心底。总是制造喧嚣的气氛来掩盖内心的孤独,曲散楼空却依旧是一个人的落寞,秋水不懂落叶的凄婉,夜风又怎知云的哀叹,只有无眠的雨滴敲打着岁月的阑珊,听时光在诉说。
落落红尘如烟往事,几经辗转沉浮,数尽尘世悲欢,感叹红尘情深缘浅;他日双影映斜阳,星月伴呢喃,也许今朝执笔写寒凉,落寞独倚窗。是岁月的脚步走得太快,还是转身太过匆忙?一念便是地角天涯,回眸以是山高水长。尘烟渐退,终究握不住倾城繁华,时光划过,徒留馨香几许?一道岁月的栏栅屏障了相同的季节,盈香满袖,却触摸不到花期,一叶扁舟难以承载满腹心事,此岸彼岸,隔着无法摆渡的距离,只有暗香一缕若有若无的飘散在风尘里。经年走过,轻轻念起依然会有些许的疼痛。
有时候莫名的不知所措,只想觅一方寸之地,静静的感受心跳和呼吸,把不安的躁动和低落的情绪压在心底,轻轻的安抚,远离世俗的惊扰,安逸一份平淡的心性。没有心事的神伤,常常会制造一种不知所以的挤压与彷徨,困扰心情的也许不是得失,而是一种不知名的感伤,一种灵魂的空旷。而我们常在这种感觉中无法驾驭自我,不经意间就触摸到了一种不知名的脆弱。也许只有安静才能给予心灵极致的净化,才能走出自己设下的漩涡。
我们在一段时光里笑过、哭过,一时排解不开纠结的情绪,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沉淀在心底,汇集成了一道雕琢的风景。岁月掠夺了我们的容颜,却留下了属于我们的故事。有些故事虽然只是刹那芳华,却趟过了岁月的心河,融入了血液。在与时光的对望中,嫣然了笑容,泪流了感动,经年走过,我们驻足、回望,却依然心存流连、无怨无悔。
总有一段时光孤单了一段路程,或许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清楚该说什么,该向谁说。也许会莫名的失落,做一些违反常态的举动证明自己存在着。也许喜欢上了孤独,习惯了默默的去承受一切。其实人生并不孤单,只是被某一处阴影遮住了阳光的灼热,而忽略了关心我们的每一双眼睛。四季流转,不同的风景给生命做着无私的衬托,原来每一份关心都来自情怀默默。旅途无期,一声珍重,千言万语的感动。一簇小草,一株野花,一片枯叶,无不彰显生命的厚重。人生本不悲凉,拉开紧固的衣襟,敞开胸怀去接纳阳光,拥抱每一处暖心的风景,热度就会贯穿整个血脉,生命就会充满温情。
一个人静静的听一首歌,品一杯茶,在空灵幽雅的旋律中舒展所有的心事,抛开人情的冷凉,以一曲歌韵释怀所有的心伤。当时光掠过发髻,轻舞衣衫,抖落满身微尘雾雨,所有的快乐和忧伤都无我无关。让心如止水,以一朵野菊花的姿态默守一份淡淡然。任流年荡过指尖,不提及往事,不言论悲欢。
岁月就像跳动的音符,穿过季节的斑驳,奏响着时光的章程,谱曲着一首首生命之歌。在一份寂静中沉淀自己的心性,细细倾听一首轻柔的音乐,任旋律穿透肺腑融入血脉。什么都不去想,一切烦乱被剥落,岁月仿佛静止,时光在这一刻凝固。心随旋律飘飞,荡游在太空,穿越在无我的幻境中,无争无扰、无欲无求。闭上眼睛,感受心跳和呼吸,醉了。胸怀瞬息被放大,包容了自己,包容了世界,释怀了繁杂。一条河流过,流进生命,穿过了风尘,趟过了岁月,轻轻地、轻轻地流淌着。
拨开渐退的雾霾,面对晨起的朝阳,舒展怀抱盈一缕温暖。踏入一席清新之地,赏心满目青绿,取一滴晨露品其甘甜,野花轻吐嫣蕊低眉浅笑,池柳轻摇衣带飘飘。绿草随风踏浪,风过风停静默一份淡泊。小桥流水清澈依然,环山而绕清逸而悠远,看流云隐逸远山的羞涩,倾听鸟儿嬉戏云水间。任时光走过指尖,将晴好尽数打点,拾一份温润入心,守一份安然随情。
踏过冰雪的轮回,脱下旧日薄凉,嗅着春天的气息,播下一粒快乐的种子,用温润孕育让它结满温情,风起风停笑对人生,月缺月圆淡看旅程,孤单的日子,拾起一缕明媚,与温暖同行。旅途匆匆紧握一份感动,沧海桑田珍重一路随行,生命的价值是一种紧握,风雨路上依旧芳菲,人生的完美是携手冷暖,同看落日余晖,与时光安然相处,默守岁月赋予的唯美……
我不怎么喜欢那些说“我是孤独者”之类的高中生的文章。太假,太器小。
柴静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觉得说的很对。年轻人哪里经历了什么真正的孤独和痛苦呢?不过是寂寞、无聊、求存在感。终究是一种依赖没有被满足的不满罢了。我去年高一也这样干过,那是交不出读书笔记的时候——竟然还得了A+。但是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颇鄙夷这篇作文。
我一直停留在“我的孤独”上,直到不久前,我才真正开始思考什么是众生孤独。
使我想这件事的诱因今年9.1开学,我第一次来到4班的第一节语文课。
老师说她暑假和母亲和女儿等人去看荷花,都看得很尽兴。但是,母亲开心是因为荷花美;老师开心是因为荷花映衬了照片上自己的美;女儿开心是因为捉蜻蜓很愉快——每个人都是开心的,但开心的原因不同,并且无法互相理解,因此得出结论: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完完全全与你相同,所以不能明白。
总结来说——因为无法了解你的行为,所以孤独。
但我仔细思考后却觉得不尽然。
我觉得,孤独本身是愉快的。正是因为我与每个人不同,我才是独立的我。
什么是孤独?
真正的孤独应该是别人无法理解你的行为动机,而不是无法理解你的行为。
打个比方。我喜欢看书,你喜欢刷题。虽然我不喜欢刷题,但我可以理解你喜欢刷题——就像我喜欢看书一样喜欢;
孤独就是,我不喜欢刷题,所以我不能理解你喜欢刷题。这无疑是痛苦、孤独的。
这样的孤独情景是怎样产生的?
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甲有自己喜欢到极致的东西,所以明白何为喜欢,何为疯狂。而当这样的人遇到一个心无所系情无所钟的乙,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这个人不能明白一个人怎么会为了一件事或一个人高兴成这样,于是甲被乙视为怪人。这就是孤独。
究其根源,是他本身没有喜爱到这样的感觉。
再举一例,如果丙喜欢西洋画,丁喜欢中国画,两个人在一起是不会感到孤独的,因为他明白,对方喜欢西洋画就像自己喜欢中国画一样。这样的感觉没有区别,也不会因为自己不喜欢对方喜欢的就去否定。因此产生尊重。所以,理解是尊重的前提。
是什么产生了甲和乙这种不一样的心态?
就我浅薄的经历看来,或许是思想境界的不同。有的人性情薄凉冷淡,对周围漠不关心,有的人有大爱恨、大境界。这种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教育、学习环境、人生经历、自己的学习能力等等。
所以真正的孤独,并不是来自别人不能了解,只是来自不能理解。
怎样才能理解别人?
就甲乙来说,不理解是因为境界不足。其实境界不足说到底是因为见识不足、阅历不够。就阅历而言,只要多了解别人的行为,再见到相同的行为就不会莫名惊讶了,达到一定程度后,甚至也会对没见过的行为表示理解,因为已经明白世界上有太多不明白;就见识来说,还是要靠多学习、多读书,培养广博的见识与宽厚的胸襟,以宽容之心待人,也就不会互相看不顺眼了。渐渐做好以上两项,便对天地有尊重(敬畏心),然后有理解。这样便减少孤独感。
写在最后:
当然,当代不少人(包括许多哲学家、作家、甚至电视人等等)说“孤独是聆听内心的声音”“孤独者才能成功”“孤独是必须的,不孤独是失败的”等等,我觉得大可不必。一个人的事业当然只有自己去完成,无人可以替代,但这条路未必是孤独的,那么多的目光,那么好的闺蜜,那么多比你成功的人……你的路无可复制,但你孤独的感觉未必要经历相同的道路才知道——凡大成者,又有几个是拈花含饴间成就。 不过当然这只是我一个十几岁的人的一点点浅见,可能随着年龄增大又有不同。不过那时候再说吧。
在历史上,在生活中,不免有些人让你费解,尤是那些你不大看得惯的人。所以,总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到他人身上,把他们孤立。但若把这种人归结为怪人,却总归于太过笼统,不妨先把他们叫做快乐的孤独者。
何为快乐,若把对酒当歌作为快乐,那何谓不快乐,尤是在古时,快乐与不快乐都在于饮酒,不妨先把它解释成将自己心愿表达或赋予行动时的心情。那何谓孤独,难道在于浪迹天涯无所事事?我想也不是,不如将它解释为没有人和事可以和他共享快乐时候的心情。而隐居,却恰恰表现了快乐与孤独的关系。
说到隐居,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潜,但他的孤独,可是不易模仿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也毫不为意,继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纵使这般美景,却只有他才能体会,但如此高洁儒雅,不免让后人勤于学习,变自诩不问世事,只顾“采菊”,而我觉得模仿的不大像。
那么问题来了,陶潜到底是不是一个快乐的孤独者呢?他确实是孤独的。他可以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怪人,并且,从诗句中看出,他是个快乐的人。他把情怀寄托在菊花和南山上,体验别人品不到的清新优雅,可见寓情于景之深刻,对于他来说,其乐无穷。而正是因为这种避世的道家思想,与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他家很少有人问津。那么他就是一个快乐的孤独者。而他的特点是,清淡。
在陶潜之前,有个人叫做阮籍,他也算得上半个隐士,他嗜酒如命,和他的好友嵇康一样,饮酒作乐,甚至去军营做官,都专挑酒好的部门,于是就整天泡在酒中,纵情豪饮,一点也不问世事。但是费解的事情来了,阮籍的儿子阮浑,想同他父亲一样,整天饮酒作诗,按理阮籍应该立马答应,但没想到,他一口回绝了他儿子,不让他加入。原因是,吾家已有阮咸在,够了。假若阮籍自以为行为是对的,就不当拒绝他的儿子,而阮籍却拒绝自己的儿子,可知阮籍并不以他自己的办法为然。那么阮籍算不算一个快乐的孤独者呢,我想,他有嵇康陪伴,但只有嵇康和另外五个与他形同但志不同的人作伴,大体算是孤独,饮酒作诗,也算快乐,那么他也是一个快乐的孤独者,而他的特点是,悠闲
比阮籍再早的人,也就是姜尚了。有个着名传说,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若说正常人,谁会带个直鱼钩去钓鱼,而对于一个修仙四十年却只会扫地的老头,对于他却有着特别的意义,他明白自己虽不是仙人,但和普通人有着很大区别,自己下山是去封神的,他钓的也不是鱼,而是姬昌。而他在人生感悟上比别人要多得多,所以他在心神上是孤独的,而他的快乐却在于希望,希望早日封神,重返天宫。所以他是一个快乐的孤独者,但他的特点,却在于深刻
纵观历史,寻找这些别人眼中的怪人,却得出了相反的论,怪人,普遍理解怪癖的人,但总结发现,这些快乐的孤独者却是清淡,悠闲但不乏深刻的人。而这些人确实孔子,鲁迅,甚至我们眼中的圣人。到底是什么将他们变成怪人,恐怕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很难在现在去分辨对于错,却少有跳出局外处理问题思维和能力,便自然在怪圈中来回游荡,最后弄得自己晕头转向,不分东西
在当下,花样的生活给了我们花色的眼睛,而我们,便很难寻找光明,而那些快乐的孤独者,却闭上眼睛,任由黑暗侵蚀自己的双眼,剧痛之后,他们醒来,睁开双眼,便自然看到光明。
看庭前花谢花开,已逝几多岁月,仰天空雁去雁归,已过几度春秋。回首留下的脚印,一路上孤独伴我成长…… 孤独。一个人 8岁时,我上了小学,爸爸妈妈都忙于工作,从来没有接送过我,放学后,总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家,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直到完成了我的学习任务,无聊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却不知电视中都演了什么,直到9点他们还没有回家,手里抱着当时家里唯一一张全家福,望着照片中大家幸福甜蜜的笑脸,在照片后面写着“有他们在,什么都不怕。”这才关了灯,想着小时候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在回忆中渐渐入睡,而早上起床后肿着眼睛却已寻不到他们的身影,来到厨房,饭菜已不再热气腾腾,吃完后,背着书包去上学。 我知道爸爸妈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为了我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为了我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可是,一个8岁的孩子每天一个人在空空的房子里等到9点多然后哭着入睡,一个刚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早上起来自己料理一切,面对这样的日子,幼小的我有多么的无助,却没有和大人沟通的机会。他们在我醒来之前去工作,在我入睡之后才回家,有时几天都无法和他们见上一面,更别说说几句话了。孤独就这样伴着我度过一天又一天…… 孤独。那条街 升入五年级的我,在班里,成绩平平,妈妈担心我的成绩,又怕我自卑,于是她给我报了补习班,我每天独享半个小时的车程和一个半小时的学习,然后背起书包,和其他同学一起放学,看着他们一个个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看着那一双双微笑的眼睛……而我独自一个人走在喧嚣的大街上与那些笑眼擦肩而过,那些温情似乎与我隔着铜墙铁壁一般,我只是这街上一个匆匆的过客,我唯能在这两点一线间寻找我的价值。那条街上留下了我无尽的惆怅和我无助的叹息…… 孤独。两个家 时间,将一切化为回忆,又开始新的一切,我结束了六年的孤独之旅,又开始新的心路历程。为了使忙碌的初中生活少一分奔波,爸爸妈妈在学校附近为我安了家,而他们不能舍弃原来的工作,就住在原来的家,有多少同学羡慕我这样的生活,可每当我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从里面寻觅不到亲人的身影时,这中间的辛酸,又有谁能够体会? 早晨,在闹铃的催促下起床,洗漱,下楼,买饭,上学。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到家,学习,做饭。夜深人静,一个人蜷缩在床上,无法入睡,夜犹如一张巨大的黑网把我包裹在内。我觉得好冷,我把头缩在被子里,手轻轻地抱住膝盖,我想这样就不会冷了吧!从枕头下掏出手机,熟练地按出妈妈的手机号码,按键在我指尖之上仿佛停留了半个世纪,却终于没有播出去,于是手机又被塞回枕头,我不想打扰爸爸妈妈休息,因为我知道,他们已经劳累一天,我更不想让他们为我担心,因为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我会控制不住我的眼泪。 每次他们来看我,洗衣机都会在工作,每次都看到妈妈微笑着点头,可她并不知道我只是为了把那布满泪痕的枕巾洗干净,我知道他们爱我,疼我,但这一路上的孤独,他们又可曾发觉…… 孤独。又三年 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紧张忙碌,初中生涯在泪水与汗水中结束,这本仓促的书,已经翻到最后一页。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海城市重点高中,完成了家人和自己的心愿,即将步入高中,现在和我同龄的人,都要离开父母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虽然曾经我很迷茫,心中的那份渴求没有人去回应,但我明白爸妈付出的一切,明白他们的爱,只是他们的方式与别人略显不同罢了,从小伴我的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让自己更加自强自立,让自己可以更早的独立生活,当其他同学为了面对自立而愁眉不展时,我却可以独挡一面,这是一份多么宝贵的财富。 用心感受,孤独的背后是爸妈无私的爱。 用心聆听,孤独的旋律是父母不变的情。 感恩孤独,感恩亲情……
辽宁鞍山海城市高级中学高一:赵晶晶
《百年孤独》,真是一本好书,当我决心要写这本书时,我竟不知道我的文字够不够分量去评价它。自己不是一名专业的文学评论者,不过作为一名学生,一位读者,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不错。借鉴一位网友的话,读外国名着,翻译者很关键,而我好像是恰恰读了一本不错的译版,整本书从头至尾,就像是作者的经历过的生活,虽然是第三人称写的,但还是有一种真实而奇特的感觉。
说实话,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段文字,脑子里顿时一片发麻,虽然开始是一段优美的环境描写,但看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绕来绕去的语言,感觉这本书一定很难读。后来我发现,书真的不好读,可是我居然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读完全本,合上书,再看看书的封页,“百年孤独”四个大字,顿时有一种难以表达的惆怅与失落感涌遍全身,这可能就是整本书的伟大之处吧,让人从书中感受到现实。
偶尔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作者的简介,我感到大为震惊,原来作者和中国还有一段崎岖历史。在1990年,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到访过中国,然而看到了当时中国随处可见的盗版作品,愤怒至极,并表示他死后150年内不授权中国出版他的作品。2008年,马尔克斯再次到访中国进行两个月的考察,并在2010,中国才终于获得《百年孤独》的出版授权。看来《百年孤独》在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不过这些丝毫不能影响一本着作的质量,相反,这段崎岖的历史更给了《百年孤独》这本神秘着作,更加丰富的神秘色彩。
《百年孤独》,全书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历史,从定居马孔多,到全镇消失在大风中;从第一代人的探索与衰败,到后来六代人的奋进与颓废;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到后来变成一个复杂奇特的“人群聚集地”,整个家族与村落的发展,细腻的与整个世界的变化结合到一起,既是对孤独的诠释与理解,又是对当时世界的映照与感触。全书充分发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既像是对一个家族的真实描写,又如同一个神话故事,书中语言巧妙,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但在传奇中不失真实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让情节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在看似普通的家族发展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点点侵来的孤独之感。直到读完全书的最后一刻,一种强大而又莫名的感觉出现,于是自己终于明白了,这就是孤独,这就是百年孤独的灵魂所在。
不过说实在的,读这本书真的需要强大的想象力和耐心,因为作为一本大书,语言说不上优美,结构说不上巧妙,而唯一却又最能吸引人的,就是故事看似平常却有极大吸引力的情节,一个家族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一章,好像平平淡淡,但就是这种平淡让读者能真正进入到书中,直到读完,才发现原来家族变化了这么多啊。可又是这种看似平淡的描写,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又因为这是一本外国名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相似甚至重复的人名了,再加上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强大的想象力与耐心,真的很难把全书读完。可这又正是一本着作的伟大之处,只有读完了全书,书中的灵魂才会一下子贯穿读者全身,让读者感受到书中浓烈的精神。
值得庆幸的是,我确实把书读完了,我确实没有半途而废,所以我能看到了如此震撼的故事,如此伟大的着作。今天我又再一次拿起这本书,又再次认真的看了看极富震撼力的文字——《百年孤独》!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摘自《百年孤独》)
黄昏时刻,夕阳将世界蒙上一层朦胧的颜色,圣洁的只属于晚霞的孤独光辉照耀在每一个存活在这个世界的人身上。人们为活着奔波,不断重复着“出生—死亡—出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着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后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的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保持不变。
书中乌尔苏拉曾迷信“名为‘阿尔卡蒂奥’和‘奥里亚雷诺’的人‘固然天生’有着不同”,并列举家族史上重复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人,认为叫“阿尔卡蒂奥”的人都性格冲动,而名为“奥里亚雷诺”的人都性格孤僻。这看起来毫无逻辑却实实在在成为了这个家族的现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轮回?布恩迪亚家族在历经六代以后诞生的“又一个真正的布恩迪亚”,而整个家族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最后“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生物”,从一个人开始回到了一个人结束。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朱自清),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同。沿途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为这个真理而丢掉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人类世界该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又如何能宿命般走向最终的孤独。林语堂写过:“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理想仅是一种相信另一世态的心境,不管那是什么世态,只要和人类现在的事态不同就得了。”因为对自己终将孤独地死去而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有活着的希望。
司马迁遭受宫刑,从此丧失了将家族发扬光大的能力,更丧失了以男人的身份活着的尊严,若是他就此颓废地走向孤独,那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由谁书写?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但她没有放弃,靠自己的努力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成为不屈不挠的典范。经历过伤痛,倘若她从此因生死的轮回堕入黑暗,那她成为残疾人后写出的作品和成百上千被她鼓舞的人们将去向何方?
霍金21岁患上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基本与活死人无异,如果他坚信每个人终将孤独地死去而失去希望,何来今日《时间简史》的辉煌和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人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孤独的结局,但人生好坏与否并不止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作为宇宙大爆炸膨胀的一瞬诞生的处于孤独轮回的生命,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即使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他的一生也如“诗一般的度过去”(林语堂)。
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不过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有活着的希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面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辉,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拒绝。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