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孤独的一点思考1200字以上
就孤独的一点思考
年级:高一字数:1200字以上体裁:散文

我不怎么喜欢那些说“我是孤独者”之类的高中生的文章。太假,太器小。

柴静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觉得说的很对。年轻人哪里经历了什么真正的孤独和痛苦呢?不过是寂寞、无聊、求存在感。终究是一种依赖没有被满足的不满罢了。我去年高一也这样干过,那是交不出读书笔记的时候——竟然还得了A+。但是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颇鄙夷这篇作文。

我一直停留在“我的孤独”上,直到不久前,我才真正开始思考什么是众生孤独。

使我想这件事的诱因今年9.1开学,我第一次来到4班的第一节语文课。

老师说她暑假和母亲和女儿等人去看荷花,都看得很尽兴。但是,母亲开心是因为荷花美;老师开心是因为荷花映衬了照片上自己的美;女儿开心是因为捉蜻蜓很愉快——每个人都是开心的,但开心的原因不同,并且无法互相理解,因此得出结论: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完完全全与你相同,所以不能明白。

总结来说——因为无法了解你的行为,所以孤独。

但我仔细思考后却觉得不尽然。

我觉得,孤独本身是愉快的。正是因为我与每个人不同,我才是独立的我。

什么是孤独?

真正的孤独应该是别人无法理解你的行为动机,而不是无法理解你的行为。

打个比方。我喜欢看书,你喜欢刷题。虽然我不喜欢刷题,但我可以理解你喜欢刷题——就像我喜欢看书一样喜欢;

孤独就是,我不喜欢刷题,所以我不能理解你喜欢刷题。这无疑是痛苦、孤独的。

这样的孤独情景是怎样产生的?

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

甲有自己喜欢到极致的东西,所以明白何为喜欢,何为疯狂。而当这样的人遇到一个心无所系情无所钟的乙,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这个人不能明白一个人怎么会为了一件事或一个人高兴成这样,于是甲被乙视为怪人。这就是孤独。

究其根源,是他本身没有喜爱到这样的感觉。

再举一例,如果丙喜欢西洋画,丁喜欢中国画,两个人在一起是不会感到孤独的,因为他明白,对方喜欢西洋画就像自己喜欢中国画一样。这样的感觉没有区别,也不会因为自己不喜欢对方喜欢的就去否定。因此产生尊重。所以,理解是尊重的前提。

是什么产生了甲和乙这种不一样的心态?

就我浅薄的经历看来,或许是思想境界的不同。有的人性情薄凉冷淡,对周围漠不关心,有的人有大爱恨、大境界。这种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教育、学习环境、人生经历、自己的学习能力等等。

所以真正的孤独,并不是来自别人不能了解,只是来自不能理解。

怎样才能理解别人?

就甲乙来说,不理解是因为境界不足。其实境界不足说到底是因为见识不足、阅历不够。就阅历而言,只要多了解别人的行为,再见到相同的行为就不会莫名惊讶了,达到一定程度后,甚至也会对没见过的行为表示理解,因为已经明白世界上有太多不明白;就见识来说,还是要靠多学习、多读书,培养广博的见识与宽厚的胸襟,以宽容之心待人,也就不会互相看不顺眼了。渐渐做好以上两项,便对天地有尊重(敬畏心),然后有理解。这样便减少孤独感。

写在最后:

当然,当代不少人(包括许多哲学家、作家、甚至电视人等等)说“孤独是聆听内心的声音”“孤独者才能成功”“孤独是必须的,不孤独是失败的”等等,我觉得大可不必。一个人的事业当然只有自己去完成,无人可以替代,但这条路未必是孤独的,那么多的目光,那么好的闺蜜,那么多比你成功的人……你的路无可复制,但你孤独的感觉未必要经历相同的道路才知道——凡大成者,又有几个是拈花含饴间成就。   不过当然这只是我一个十几岁的人的一点点浅见,可能随着年龄增大又有不同。不过那时候再说吧。

下一篇:就放手吧,别想她

相关推荐

正在阅读:就孤独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