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又到一年的末尾,空气中开始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年的味道。灯笼依旧挂,对联依旧贴,鞭炮依旧放。对于我来说,年味还是那充满了甜豆沙的汤圆。
奶奶过年间是最歇不下来的人,可不,准备完了年货,又要开始包汤圆了。赤红的豆沙在洁白的碗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泽,雪色的米粉被揉成了一大团。在微微熏黄的阳关下,奶奶斜倚在藤椅上,头上戴满了“金碎子”,全神贯注地包裹着汤圆。只见她双手揪下一块面团,慢慢地揉成了薄薄的面饼,一手托着,另一手从碗中挖出一勺的豆沙,把它按在面饼上,然后用勺子推成圆形后,双手快速地把它们搓成一体,整个汤圆就像个白玉球一样,看起来十分可爱。奶奶把成型的汤圆全都放入篮子里,一个个整齐有序,像一筐子高矮胖瘦都一样的士兵。奶奶似乎很陶醉于整个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眉头舒展,眼神都在迷离,嘴角上扬,深陷在一个个美好的回忆中无法自拔。
下汤圆的时候,我们都会围在奶奶地身边,一个个扬起挂满笑容的脸,满怀期待地看着那“小胖子”跳入滚烫的开水中,嘴中好像都已经有了美妙的味道,甜蜜都快溢出来了。每当这时,奶奶都会挂着我们的鼻子,笑道:“看看你们这些小馋猫,等一等,汤圆马上就要出炉了!”可还是等不及的,就是在眼巴巴地望着那汤圆从坠下,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小绒花,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呢,肚子里更是有无数虫子在挠着痒痒,催人食欲。
等到汤圆上桌时,就早已经等不及了。那小手拿着勺子,从大盘子中一下挖起便是两三个,眼睛牢牢地盯着碗,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别人抢走。冒冒失失便一口下去,烫烫烫!即使嘴皮子都被烫出了泡来,也不肯松口,只知道那软糯的面粉在口中慢慢化开,犹如雪花般,如此自然,如此香软,里面的豆沙自然是裹不住的,流的满口都是,甜到心中都酥了起来,却不腻,反而让人回味无穷。更妙的是那口中的余味,依旧甜甜的,还有一种温暖的味道,仿佛是奶奶身上的味道,也可能是包汤圆不小心把手中的余温也包了进去吧。
年味,是那一碗汤圆,是汤圆中的浓浓豆沙,亦是奶奶的幸苦劳动,更是一年的团圆与温暖。
下一篇:一个人的旅程
“长大离开了家,品尝过各种山珍海味,最怀念的,还是除夕的团圆饭。”一位游子那样说。都快过年了,反而觉得冷清了些,往日早起晨跑的,打太极的,买菜的,带着小孩出来溜达的……都通通到哪里去了?嗯,估计都在家...
是年初二的夜,炮竹在玄色的夜幕里喧然着,京杭大运河两旁灯火辉煌,熠熠发光。大红灯笼高高挂,金色鲤鱼跃龙门,此刻,年味盎然。因听闻有灯展举行,母亲带着我来观灯。风冷冽又有些急促,吹得灯笼下垂着的流苏在空...
阵阵鞭炮声唤醒了一枕的梦思,夜色如墨,唯有路灯一盏。我伫立在窗前,看鞭炮划过穹空,留下一道深浅不一的痕迹。乡路旁载种着些芦苇,瘦瘦的,尽是骨头。路人很少,只有偶许经过的汽车。天是黯淡的,裸露出灰白色,...
年味是采办年货那喜气洋洋的味道,是吃年夜饭那幸福和睦的味道,也是看春晚那兴致勃勃的味道,是烟花爆竹那火药的味道,更是一家人在一起喜庆团圆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贴春联可是外公的专利,绝不让我们小孩子插手...
今夜除夕,不同于往年。我们伴随着阵阵莺啼,和着风声在黄昏之际回到奶奶家。这里离城镇相隔甚远,十几户人家组成了这个小村。较之以往,村里挂上了火红的灯笼,除此以外,一片寂静,丝毫不觉得此时此刻,正值大年三...
春节,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人,春节是一年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也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种慰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首...
古时候,人将扰乱大家正常生活的魔兽称作“年”,用红色和炮响驱赶它。后来,年因为惧怕红色和响声,就再也不敢来了。久而久之,就有了“年”,这个令人欢庆的节日。然而这只是个传说罢了。若“年”真的是传说中的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从小我就是听着这样的歌谣长大的,如今的我已长成长辈们口中的大姑娘,孩子们眼中的大姐姐,但我心里永恒不变的是对年味儿的渴盼与喜爱。今年我们一家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