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规则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规则是一堵坚固的保护墙,无形的保护着大家,如果这堵墙倒了带给人们的灾难可能难以预料。不知怎样当我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人山人海。看着那与我擦肩而过的人们,那街上飞快驶过的汽车,那盏明亮的时刻变的交通灯,我总会想起那些一宗宗的交通事故,不禁心酸。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枯黄的树叶像蝴蝶一样飘然而下,我踩在树叶铺垫的黄地毯兴高采烈去...
作文《规则》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规则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规则是一堵坚固的保护墙,无形的保护着大家,如果这堵墙倒了带给人们的灾难可能难以预料。不知怎样当我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人山人海。看着那与我擦肩而过的人们,那街上飞快驶过的汽车,那盏明亮的时刻变的交通灯,我总会想起那些一宗宗的交通事故,不禁心酸。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枯黄的树叶像蝴蝶一样飘然而下,我踩在树叶铺垫的黄地毯兴高采烈去...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小伙子在美国交了个美国女友,有一次两人步行过马路的时候遇上红灯,小伙子一看四下无车,拉着女友就冲了过去。结果直接导致了女友与他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敢闯的人,还有什么不敢做?小伙子追悔莫及,于是牢记这个教训,再也不敢造次。回国后新交一中国女友,又是过马路遇上红灯,小伙子习惯性地止步。谁知女友又提出分手,理由是:一个连红灯都不敢闯的人,还能干成什么事?
从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出,该小伙子实在是不辨国情、墨守成规,这是我们这种文化下的惯常思维造成的,但最令人关心和担心的是,那个受了双重刺激的小伙子,最终会选择哪一套行为规则呢?
另据一项关于中美家长“您最希望孩子具有哪种品质”的教育方法的对比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选择了“聪明”,美国家长选择的却是“诚实”。其实,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整个社会的评价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国,我们评价某个人是个“好人”或者“老实人”的时候,言外之意就是说那人“没什么本事”,而“有没有本事”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看谁能够“出奇制胜”,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门路广、能耐大。这样。便使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老实人”也被逼得在排队购物时找熟人,去医院看病时找熟人,发表论文时找熟人,去行政机关办事时找熟人,去法院打官司时更要找熟人。熟人的意思就是要得到比非熟人额外的关照,规则到了熟人这里就要“例外”,要不然找熟人干什么?这就是我们所崇尚的“成功者”的品质,任何规则在它面前无不变得黯然失色。
走在香港最繁华热闹的尖沙咀大街上,曾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吃冰淇淋的水滴落到地上,小孩立即掏出面巾纸俯身擦拭干净并包好放人环保桶内;当排队坐地铁、公共巴士时,坐着的人几乎同时给老人孩子让座;当连续穿了几天的白色运动鞋鞋面仍是一尘不染时,我很是惊讶……这里的各种规则井然有序,走进这样的大环境中,也就不忍心去破坏规则,相对收敛约束了自己的行为,难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和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例外”的社会,谁敢说没有希望过自己是“例外”?“例外”成了我们内心真正崇尚的规则,那些写在纸上的规则反倒成了真正的“例外”。那么我们要规则干什么?规则真是“制定出来供人打破”的吗?我们是要一个崇仰规则、遵守规则的“诚信社会”,还是要一个人人抱怨却人人都不愿停止“例外”的“例外社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们有没有闯过红绿灯呢?你们知道生命的宝贵吗?现在有很多人,包括小学生,都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每当我看到新闻时,都会听到许多关于发生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那人们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选购新的夏装。那天我心情格外开朗,因为又要与新衣服穿了。我们刚要过马路时,红绿灯变成了红灯,我们只好静静的等待。突然一位漂亮的阿姨走了过来,从斑马线上走了过去。我和爸爸妈妈说:“这人也太急了,只有十几秒钟就是绿灯了。”只听见汽车“吱”的一声,那位阿姨被撞倒了。当人们发现是都大叫“天哪”群众有的报了警,有的打了急救电话。过了一会,救护车和警车赶来了,勘察完现场,那位阿姨刚被抬上车时,已经没气了。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让我永远也不能忘怀,因为十几秒钟的时间那位阿姨闭上了眼睛,因为一个闯红灯,一时的疏忽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让人们不闯红灯,遵守交通规则,就不会丧失宝贵的生命了。请大家牢记:红灯停、绿灯行。
富源县胜境中学初一:赵容乐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曾经的胆怯懦弱不再占据我的内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听话乖巧是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代名词,我真的是么?
我真的是一个情绪疯子。爱哭爱笑,一向不善伪装的我,也开始拿着我并不喜欢的面具在黑暗中摸索,使我遍体鳞伤,我只是走出几步便看到自私,贪婪,欲望占据了他们的躯体,我并不想看到这些,但还是忍不住要挣脱。世事变迁,我在慢慢适应,疲惫的身子还在支撑着我倔强的内心。
学着去坚强,不在乎被人指点,我早已折去了双翼,在痛苦中狰狞着,但我依旧完整,因为在接受着考验,因为存在即被感知。
我只是一只孤傲的飞鸟,有时也会彷徨,因为每个人都是模糊的肉体,害怕无助下便学会保护自己,即使有时会受到伤害,但还依然坚强地飞着,因为他们为我插上了翅膀和我一同作战……我真的善良么?曾经或许是,但现在呢?我也不再了解我了,因为我伤害的人也好多好多,即使我没有亲手伤害他们,他们却因我而被伤害,我呢?还是独自一人在妄自菲薄。
用你的左手去触摸你的右手,其实两边的温度并不一样,爱也是如此。爱是拥有者被拥有。
我幼稚是对待那些幼稚的人。我不想长大,时间越长,人际关系越复杂,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变得复杂化,所以只能用最不可靠的方法去处理,浮躁也是正常的,永远的默默无闻不再是我,我只渴望自由。曾经我是喜欢“沉默是金”,但如今我放弃这样的自己,我想我是没有自信,但我并没有输给自己,我喜欢现在随心所欲的自己,我爱哭,也很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原以为只要做到最好就可以快乐,关心每个人就是幸福,与世无争就是满足,我错了,一切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总是喜欢把一切的一切看的美好,其实真的不是…
害怕失去,没有一丝的安全感,但总表现的让人放心,其实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愿意不愿意,即便所有人不理解我,我还是会选择愿意。将心比心,原谅每个人,最初的本意都是善意的。
我向往着走上属于自己的幸福道路,但总是莽撞的跌倒,独自一人承受着,我尝试去幻想,但总是不尽人意,每当睁开双眼,才知道那是一瞬的美好,勉为其难的笑笑。
不知不觉中,我度过了18年的岁月,开心也好,难过也罢,至少让我尝到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爱也好,恨也罢,至少让我知道了我内心的想法;轻松也好,忙碌也罢,至少让我知道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一切仿佛已经尘埃落定,冥冥之中早已被安排,我就如同那表演者,按照剧本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独角戏,但我还是愿意独特的去表演,不喜欢受人摆布,但还得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不想再被伤到了。
想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到家中,却只能屈指可数。没有一次不再抱怨,可那又改变什么,只能在想念的日子里成长,得到的时候不在意,然而失去了我又能做什么呢?哭么?不要。我必须要走完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人帮得了我,今后的道路只有我在走,没有了扶持我依然走得很好。
不知道为什么,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望着那鳞次栉比的高楼,直插云霄的大厦,车水马龙的绿色大道,看着与我擦肩而过匆匆来往的行人,我不禁感叹:这个世界已经是如此的繁荣而昌盛,脚步是如此的飞快而又不肯有一丝一毫的停留。
可是,每当我听见那刺耳尖锐的刹车声,那鲜红恐怖的血色,我又开始颤抖:在这美丽而七彩的生活画卷中,你是否察觉,正有一个“黑色幽灵”悄悄地趁虚而入,悄悄地潜伏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之中,静静而又残酷地打破这个平静而又美满的社会……
是个灿烂的下午吧!阳光迷离地倾洒在整个大地,城市依旧是这样的繁忙,即使是这样美丽而动人的午后,人们的一不小心也会出现那令人害怕的“黑色”。
记得曾在一条公路上亲眼目睹了一辆摩托疯狂野性地在公路上飞驰着,一个20出头,蛮“靓”的“后生仔”倾斜着身子摇坐在驾驶室内,一手把着油门,一手拿着手机,似乎正谈笑风生地说着什么吧……红灯亮了,摩托还一如既往地向前奔着。刹那间,“黑色幽灵”摇身一变,一辆货车稳稳地向摩托急速地驶去。“砰”的一声巨响,世界在这一瞬间寂静了……
血弥漫在空中,周围的是一声声尖叫,换来的是亲人无数的痛苦和泪水,以及自己的生命,一幅惨不忍睹的悲剧发生了。“黑色幽灵”地冷笑了几声,冷漠地瞄了一眼血化成了一股黑烟飞身离去。这件事令我铭记,我忘不了那血腥,更忘不了因未守规则的后果。
中国有13亿人,3200万人在我们眼中或许并不算什么,但我国每年在交通上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并且我国几乎每25秒就发生一件交通事故。有多少人因交通事故而丧失生命,又有多少个家庭因交通事故而家破人亡。
马路上有许许多多人民的鲜血,车轮下是一条条年轻的生命。交通是无形的杀手,慢慢向我们逼近。因此我们该时时刻刻遵守交通规则。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你就将不再拥有。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吧:遵守交通规则,人人有责……
广东清远英德市英德市华粤中英文学校初一:李深然
“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标高考的第三年,材料作文延续了以往风格。材料讲述的是某学校‘山羊过独木桥’比赛,习惯做法是按既定规则进行胜负对决,但有选手采用互抱换位的新方式双双过桥完成了比赛,这引起了激烈争论和思考。”胡景敏分析,材料内容清晰、指向较为明确,表明了如何对待规则与如何对待新情况的问题,考生作文凡依此立意,或谈论遵守规则,或谈论变通出新,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相关的人生、社会问题,均视为符合题意。
今年我省高考满分作文,题目为《墨守规则亦为大道》。胡景敏等综合评卷组专家们意见认为,这篇作文首先是立意新颖,今年考生中百分之七八十都以“合作共赢”为主题,而这个考生则亮出新颖观点,强调体育比赛、社会制度、交通秩序都需要制度需要规则,只有大家都遵守制度,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评卷组专家认为,满分作文的最重要原因并不完全是立意新颖,而是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出色,一是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对名人名言和社会各方面事例的引用驾轻就熟;二是逻辑清晰,通篇文章起承转合非常自然;三是语言能力强,文章分析理性,雄辩味道浓;四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能够让评卷组专家眼前一亮。
日常阅读积累少文章“没神”
今年作文命题虽保持稳定,但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作文及格率约为88。5%,比往年降低不少。对此,胡景敏分析认为,近88。5%的考生能够紧扣材料、准确立意,而少数考生则出现了审题偏差,导致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甚至文不对题。多数阅卷老师认为,学生面对开放性的题目,审题理解能力和应试灵活性不够,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日常阅读积累不够,知识面过窄,思维能力弱化。“今年高考作文的难点就在于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考生必须要加强理性思维训练,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胡景敏建议,考生要学会运用理性思考,从现象与本质、过程与结果、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主观与客观、过程与结果、必然与偶然、认识与实践、物质与精神等多角度理解题意,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含意构思行文,这直接关系到作文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是作文的生命线。
浅阅读带来语言粗糙化
不少阅卷老师还发现,目前高考作文在整体上存在一个不良发展趋势,包括直接套用精彩文句、过于堆砌华丽辞藻、缺乏真情实感和写作模式死板等,这类作文普遍分数不会很高。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多数考生作文得分集中在36分至45分之间,占到73。06%。
胡景敏介绍,从高考评卷情况来看,考生直接套用或抄袭已有精彩文句(段)现象普遍存在,这暴露出考生表达能力的欠缺。“作文评阅不反对考生对已有精彩文句(段)进行模仿借鉴,但绝不允许考生直接套用或抄袭已有精彩文句(段),这样会使语言滞涩,风格杂糅,导致内容与题意脱离。”
此外,受现代社会信息交互便捷等影响,多数考生作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语言粗糙化倾向。“虽然从语句上来看没有语病,但是组织语言的说理性较差,表意不清晰,表达不准确,难以体现文字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
胡景敏建议,考生在备考中只有学会广泛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并学会锤炼语言提升有效表达,才能写出高分作文。“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收集积累相关素材,用心思考其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构建自己个性化的素材库。同时,要注重锤炼作文语言,提升表达意蕴,增强文章阅读的美感。”
今年3月,在国人的一片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将从圆明园盗取的兔首、鼠首铜像进行拍卖。华人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有人称他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他恶意破坏规则,而我认为,他只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了一声震惊全球的“不”。
众所周知,兔首、鼠首以及早先的其他生肖铜像,均是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非法所得。如今,这昔日的强盗不仅没有原物璧还,还不顾中国人强烈反对进行拍卖,何异于公然销赃?蔡铭超作为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是出于对祖国的热忱,不愿祖国的瑰宝流入他人之手。而事后拒绝付款,则是对不合理的拍卖规则的抗争。试想,你会花重金从强盗手中赎回自家的宝贝吗?于个人,这令人义愤填膺;于国家,这辱国辱民族。倘若蔡铭超真的按照所谓的规则向佳士得拍卖行支付相应的款项,那在别人眼中,中国人岂不成了被打了左脸还把右脸凑上前去的任人欺凌的懦夫?所以,在蔡铭超看似无理的行为后面,其实蕴涵着成熟的思考与对不合理规则的奋力抗争。
中国自古便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训条,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是以此礼数、规则作为约束人的条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规则都值得不分青红皂白去遵守,否则,人就成了规则的奴隶。昔有爱国志士为抗争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殒身不恤,今有蔡铭超高价拍得铜像后拒绝付款,这些行为,究其本质都是对不合理的规则说“不”,都是对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人类社会基本公理的呼唤。看似无理的闹剧,破坏的是某些人心中所谓的规则,目的却是建立起真正符合真理的规则,如果说蔡铭超此举是向佳士得拍卖行及其无理规则的示威,那么我呼唤更多个蔡铭超照亮那些被不合理规则笼罩的黑暗肮脏的角落!
古往今来,任何一次对不合理规则的抗争都不是一时的冲动与头脑发热,那些看似肆意妄为的不羁后(面)都有理性的思考。李白咏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向浑浊的官场说“不”;苏轼泛舟赤壁,竹杖芒鞋,硬是以洒脱不羁向坎坷的仕途说“不”;沉郁的杜子美以“三吏”“三别”辛辣地对“猛于虎”的苛政说“不”……蔡铭超秉承这些力争,这些不羁,这种精神与豪情,向不合理的规则玩世不恭地大喊一声“不”!
无关伟大的民族气节,无关恶意炒作,蔡铭超只是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了一声“不”,向真理与公平(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规则,因为有了规则,人们才知道要怎么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当我自己亲身经历了那一件事后,才明白了各种规则存在的意义。
记得那时我正读小学三年级,那天是星期二,同学们都排队来到操场,唯独我没有排队,因为那天早上我在校长室站着,原因是我乱扔垃圾。后来,校长让我站到操场的旗台上亮相(让我当众出丑),同学看见了,都七嘴八舌的议论着。随后,校长也走了过来,严肃地说:“这位同学因为没有遵守校规,随处仍垃圾,影响校容。”这时,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撒落下来。可我心里还是不愤:不就是扔了一点垃圾在草坪上吗?何必要这样做。突然,一股力把我推到了同学们面前,原来是校长推我,啊!这可多难为情啊!
这时,校长又严肃地对我说:“你认不认错?”
“认……认……我认”
“好吧!既然你认错了,我就罚你扫一个月的操场。”校长说道,“同学们,这个决定好不好?”
“好!好!好极了!”同学们大声地说。
放学后,我委屈地回到了家里。见到妈妈后,我情不自禁地扑到妈妈的怀里。“什么事呀?傻孩子,为什么哭呀?”妈妈亲切地说。最后,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妈妈。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傻孩子,谁叫你要去违反校规了,如果校长不那么做,那校规还有什么用?那学校不就乱了套了呀?学生怎么还想学习呢?”
妈妈的话让我翻然醒悟。这时,我才知道了各种规则的重要性。校长这样的做法自然有他的道理。他如果不那么做,那学生一定会错下去的。最后,我不得不说:“校长,你是最棒的!”
规则,一个人人熟悉的字眼。可是,规则究竟是什么呢?是修饰白板的颜色?是花心中的粉?还是有或没有都没关系的无聊事物?其实都不是。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的生活处处都隐藏着规则。学校是学生法则,道路有交通规则,就连玩耍都有游戏规则。各种各样的规则约束着我们,让我们在各种环境下有秩序地生活。
总而言之,规则是美丽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了规则才变得更加美好;如果没有规则,那现在会是什么样?我们谁也想象不到。
在车站,我们总能遇到不遵守规则的人。他们争先恐后地挤来挤去,插队的事情总有发生。但是,我们还是能看见一些叔叔阿姨在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这才是规则的魅力。
规则是世界的风景线。遵守规则,更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最常规的交通规则。而我们却经常看见一些赶时间的人乱闯红灯,这种人一定很没教养,没有道德心与责任心。在我记忆的百宝箱中,还珍藏着一幅最美的图画:一边是光光的马路,另一边却是密密麻麻的车子,左右两边极不“平衡”。或许在别人眼里,这幅画一点儿也不美,但在我心中却很美,因为画中蕴含了遵守规则的道德美、人性美及规则美。我不禁被那些遵守规则的人感动。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世界不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雨后天上的那道彩虹是美丽的,断臂的维纳斯是美丽的,昏黄夕阳中自刎的虞姬也是美丽的。远处烟雨蒙蒙的山,虽然不高峻,但它在湿湿的空气里的那种隐约,给世界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因此,它是美丽的。而遵守规则,也和这些一样美丽。
让我们把“遵守规则”这四个耀眼的大字在心里永远扎下根,让全世界人民都自觉遵守规则。让我们争做文明守法的好公民,让明天充满阳光吧!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道德就是人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却用规则作为人们与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历史的列车运到了今日,我认为,应让道德与规则并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以道德着称的文明国度。古时的“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夺他人之爱”和今天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条,正因如此,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西方文明虽不及中国文明博大精深,但其规则意识则为世人所褒扬。有些西方国家在建国之初,就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和许多法律规则,西方人也形成了浓厚的遵守法规的氛围。
一次,几名中国学生到加拿大体验生活。当他们同加拿大同学一起去餐厅吃饭时,中国学生看到学生打饭窗口前拍着长长的队伍,而教师打饭窗口前却空无一人。于是,他们很快跑到了教师打饭窗口前,早早的盛到了饭,而加拿大学生却仍排着队等待。有人问加拿大学生为什么不到教室窗口盛饭,加拿大学生说是学校校规有规定,学生不能到教室窗口去打饭。在他们看来,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几十万,学校规定学生只能在图书馆里看书,不得外借,若违反规定,一律开除。一名学生曾偷偷把一本书偷偷带出了图书馆。后来一场大火把图书馆的藏书都烧毁了,那名学生意识到他手中的书本是唯一的幸存品,于是他把它交给了学校。学校非常感谢他,接受了书本,却把他开除了。因为他违反了校规。他们大规则看得高于一切,违反了校规就是失去了道德。
由此看来,我们在保留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同时,还要接受西方文明的规则意识。其实,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规则是紧密相联的。如果说规则是人的骨骼,那么道德就是血和肉,这二者合一才能构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规则的社会,将十分混乱;没有道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整个社会将失去安全感。道德与规则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道德,才会遵守规则;遵守了规则,才会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让道德与规则并行吧!
柳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初一:星照不轩
1853年,后来鼎鼎大名的卡内基当时刚满18岁,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就在这一年,他交上了好运,被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分局局长斯考特看上了,他被斯考特聘请去当他的秘书兼私人电报员。
这一年的一个假日,斯考特局长外出度假。没有休假的卡内基正在值班,忽然收到一份紧急电报,大意是说附近铁路上有一列火车偏离了轨道,为了防止发生碰撞事故,要求紧急调度各班列车改换轨道。调度列车的权力只有斯考特局长才能行使,于是卡内基立即联系斯考特。很巧的是,卡内基怎么也联系不上这位局长大人。这可不是能够等的事,但是按照当时铁路公司的内部规定。任何人擅自冒用上级名义发电报,都必须受到立即撤职的处分。怎么办?思索再三,卡内基横下一条心,冒充斯考特局长的名义下达了列车调度命令。
休假一结束,斯考特局长就准时来上班了。卡内基战战兢兢地走进局长办公室,向斯考特报告了这件事。斯考特先是一愣,接着用极为凌厉的眼神看着卡内基,过了好一会儿,才换了另一种眼神,说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都在原地踏步,一种是不按规则办事的人,另一种是只按规则办事的人。而你,这两种人都不是!”斯考特没有因为卡内基这一次的擅权行为惩罚他,相反,从此重点栽培他,这也让卡内基一步步走向辉煌。
距此近90年前,同样是在美国,哈佛大学上演了一个情节大致类似结果却截然不同的故事。
1764年,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生了一场大火,哈佛大学创始人哈佛牧师捐赠给图书馆的数百本珍贵图书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毁,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由于在火灾发生之前恰好有一名学生将其中的一册书带出图书馆,拿回宿舍去看,从而这本书成了哈佛牧师所捐赠图书中极为宝贵的孤本。火灾发生第二天,这名学生得知图书馆图书受损情况,出于自觉,他迅速赶到图书馆,将那本书还给了学校。
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召开校务会议,研究决定:第一,鉴于该学生保留了这本极其珍贵的书,对其提出高度表扬。第二,由于当时的哈佛大学校规之一是: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只能于图书馆内部阅览,禁止带出。因此。鉴于该学生违反了校规,对其给予开除处理。校长的理由是,让校规来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来看守哈佛更安全、更有效。
这位校长就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担任校长时间长度排名第二的爱德华·郝莱欧克。他曾有过一句名言:“如果谁想遭贬损或是让烦恼缠身,那就让他做哈佛校长。”从处理学生还书这件事来看,他本人的行为确实符合他的言论。
斯考特与郝莱欧克面对规则的选择截然不同,却同样都留下了一段佳话。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都在原地踏步,一种是不按规则办事的人,另一种是只按规则办事的人。而他们,这两种人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