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全部 500字 450字 1200字 800字 700字 550字 1000字 650字 900字 600字 300字 400字 350字 250字 200字 150字 100字 50字
年级:
全部 五年级 三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四年级 初三 一年级 初二 高三 高一 二年级
端午900字作文推荐
  • 端一盘粽子,呈一枝艾叶,与你一起过——端午。自多了端午节假日,端午的“节”气立时浓了起来。这也让现时代的人们,体味到了旧时中国的传统意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在中国,流传至今的节日“四大名旦”,当属春节、中秋、清明和端午。而这四者中,端午名气相对最小,但它又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自然,它的“中国味”也是最浓的。端午的习俗来源,最广的说法当属屈原投江忌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这一日,划...

    作文《话说端午
共找到10篇关于

端午900字

的作文

回想今年的端午节

初二|记叙文|1000字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伙都在家里忙着过端午节。我们姊妹几个也聚在母亲家过节吃饭。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形,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小妹嘴快,先说起来了,还是小时候过端午节热闹,一个礼拜前就有过节的气氛了。那时候农村交通不太发达,好多小商小贩就来村里卖红枣和糯米,天天上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家里买了红枣和糯米没有。买了多少,好第二天上学去给别的同学炫耀,粽叶皮是不用买的,我们那有个芦韦塘,勤快的人还可以打上卖给贩子,过端午节的钱就有了。

那时我们那很少包粽子的,都是蒸年糕的。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家家户户就开始煮粽叶皮,泡糯米,洗红枣。到了天快黑,大人就开始包年糕了。我们就在旁边凑热闹,吃红枣。蒸年糕也是个技术活,包好了年糕在水里煮一晚上,也不会散开,端午节早上打开年糕津津的,包不好的,煮到半晚就会散开,端午节就没的吃的了。不过我们从来都不担心,母亲包的年糕是村里有名的,又好吃又瓷实。

年糕包好了,要开始煮年糕了,说包年糕是技术活,煮年糕可是件累人的活,从晚上差不多十点开始,要煮到半个夜四五点,那时都是加柴火煮的。家家户户为了煮年糕,都早早挖好了大树根,晒干劈好,放一次柴火差不多可以烧一个小时。到了端午节的早晨,等我们起来,母亲已经炸好了油饼,从田埂上釆回了艾叶。院子也扫的干干净净。

看到我们起来了,母亲就用油饼包上一大块年糕给我们吃,黄灿烂的饼包着一层糯米一次红枣的年糕,色香味极佳,每年过端午节都贪吃,吃的伤食了,说明年过端午再不吃了,可第二年还照吃不误。吃过了年糕,我们把母亲釆回了的艾叶插在大门口,这阵各家各户人差不多都出来了,小孩子都拿着父母前面买好五彩丝线开始编五彩绳,老人说是“长命缕”,拴在各自的手腕和脚踠,谁的漂亮就说谁可以长命百岁。

家里有出嫁一两年的女儿今天和新女婿要回娘家来,没小孩的娘家还有小弟弟妹妹的,姐姐都会做好香囊给弟妹,传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巾,清香四溢,再以五香丝弦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香囊。女儿有小孩的,娘家妈妈早就坐好了蛤蟆鞋,名字不好听,做的却很非常精致,鞋面是黑金丝绒的,红布包边,鞋前面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蛤蟆,鼓的眼睛,五彩丝线做的腿,也是取避邪驱瘟之意。

现在过端午节了已经成了大家放假休息的节日了,条件好的就出去旅游去了,没时间的就大家伙聚在一起吃饭,就算过端午节了。小时候的热闹是一去不返了。

小妹一口气把花说完了,大家也陷入沉思,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到,小时候过节的那种期盼,那份发自内心的悦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姥姥的端午

初二|写人|1000字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以前每自清明前夜始,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她总是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下,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笑眯眯的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咕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的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欢快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的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准备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转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的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树荫下,几位老邻叙叙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独她不会。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说了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在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箭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霞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掩埋,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过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中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初二:冯文宇

最爱端午节

六年级|散文|1000字

端午节来喽!我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五月五日,这一天来的可真迟啊!我等它等的都快急死了。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盼端午?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端午节这一天有得吃有得玩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到端午我们就要放假了!

五月五,端阳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而我最喜欢的是吃粽子了!我偷偷告诉你我吃粽子一次能吃好几个呢!你可千万别说我光会吃不会做哦!我也会包粽子:在包粽子前,现将包粽子必备的糯米置于水中泡上一段时间。把采来的箬竹叶放置于水中洗干净,然后把箬竹叶卷成圆锥状,将糯米放入其中。卷好,用线将粽子捆起来便做好了!如果在粽子里加入几颗蜜枣,那么粽子大味道就会更好了!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佩香囊、悬艾草菖蒲。不过,赛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常见,我们喜欢在家门口悬艾草菖蒲。用银杏叶与艾草泡水洗澡。父母还会在孩子的耳朵里,鼻子里点上几滴雄黄酒。在做完这些之后,父母会在孩子的手上扣绒,这些都是人们用来祈祷来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方法。

说到端午节,我们不禁想到屈原,这个节日就是因为他而得来的: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续其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对了,刚刚说完了悬艾草菖蒲,还没说挂香囊呢!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而且挂香囊对身体也有好处哦!香包内装的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术、白芷等植物的根茎碾碎混合均匀制成的。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这些有有杀菌作用的香包被带在孩子们的身上,起到避邪正气、防治蚊虫和不祥之物骚扰的作用。现代的香包中填充用的香药成分有所突破:薰衣草、马鞭草、迷迭香、干花都可以用来做香包。

看完了上边,我确信你和我一样喜欢端午节。因为它又好玩又有好吃的。不过,韩国居然和我们争端午节,你说这有什么理由?不过,我们的确没有韩国重视这个节日,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

四年级|说明文|800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一位文人,一份誓死的情怀;一条江河,流淌千年。

一个节日,一种纪念的文化;一腔眷恋,流传人间。

龙舟竞技,伴随着热闹的呐喊,穿过幽幽的挂满艾草的街头巷尾。端午节,古老而传统的节日与活动,连同一份朴素的情愫和纯洁的思想,全都融入了浓浓的端午粽香。这缕端午的粽香啊,悠悠飘散,飘了千年。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之意,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为如今的“端午”。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最受人们认可的便是纪念屈原。

2011年百度端午节logo正是以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元素。诗人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他忠贞爱国,为满朝奸邪所不容,楚怀王不辨忠佞,将屈原贬至南方荒蛮之地。终于在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听闻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自知报国无望,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便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江边百姓纷纷引舟竞渡,打捞屈原,并将粽子抛洒在汩罗江中,以免江中鱼虾啃食他的身体。逐渐地,每逢五月初五,人们就养成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办诗会、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他才华横溢,独创了“骚体诗”;他品行高洁,遗世独立,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为我们世代所敬仰。时至今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人言:粽子分明的棱角,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代表着他出淤泥不染的品质‘而那颗红枣,正是屈原对楚国的一颗赤子之心。“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响彻在屈原的故乡。

悲壮的传说、留香的艾草、飞渡的龙舟、甜美的粽子……端午节的每一个元素都无不让人感到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与传承,让我们在向幸福前进之时也不要忘记秉持中国的传统文化,时时回望先人,遥寄哀思。

端午

六年级|叙事|800字

端午节要到了,我最喜欢的粽子马上就可以吃到了。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音雄黄酒,游百病,配香囊,备牲醴。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人人皆知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我爱吃粽子所以我爱端午节。

永宁路实验学校六年级:***

家乡的端午节

高一|叙事|1000字

窗外淋漓的小雨不停,恍惚,又到了那个粽香飘荡的时节,又到端午节了吗?往事似乎还很清晰,思绪飘了好远,飘到了故乡,故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青草漫遍了家乡的山野,浅浅的清香扑鼻而来,石板桥,苔痕斑驳的青石下,墨绿的水色,缓缓流动,宛若温润的双眸,在那淅沥的小雨中,端午节悄悄走来…

指甲红

端午节淅沥的小雨一下,凤仙花那些桃红的,细碎的小花朵就开得一片烂漫。每当这时,凤仙花颤着花瓣上的露珠笑意盈盈时,穿着花布衫女孩们把花瓣细心地采下来,放进一个细白的碎碗片里,再放上粗盐和白矾,又操起一根圆木捣得碎碎的,碗里的花瓣就成了粉色的糊状。女孩们眨着明亮的眼,不时有几绺黑发飘到额前,她们一边捣着,一边轻轻念叨着:“端午到,指甲红,染了指甲过端午,红红火火过一年。”她们摘下几片鲜嫩的梅豆叶,先把花瓣泥涂在指甲上,再用梅豆叶灵巧地把手指尖裹成一只只绿粽子,最后缠上红丝线,把叶子扎紧。女孩们终于甜蜜地笑起来,明天那凤仙花的桃红就跑到她们指甲上去了!

家乡的端午节,在那桃红鲜艳了女孩的指甲时,行走……

艾篙青

“哦,摘艾蒿喽!”顽皮的孩童们坐在遥遥晃晃的自行车后座上仍不安分地大喊大叫,嘹亮的声音响遍了清晨的山野。是的,是该摘艾篙去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密密的艾蒿颤动着晶莹的露水爬遍了山坡,穿着短衫的小孩子们跌跌撞撞地爬上小山坡,白嫩的手轻轻抚摸着艾篙,闭上眼深深地吸一口艾篙的香气,咯咯地笑起来,他们使劲拔下一小束艾篙,白嫩的指尖溅上点点青绿,欢笑充满了山野。妇女们轻声说笑着,信手摘下几片艾叶,戴在耳边浓密的黑发上。成束成束青翠的艾篙被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带回家,欢声笑语洒落一路。

家乡的端午节,在那艾篙遍绿了山野时,行走……

粽香飘

青翠的芦叶在家乡老人们的手中轻轻旋转,光滑的芦叶被捏成锥形,撒入一小把嫩白的糯米,填上几个干巴巴的大红枣。几转,几捏,粗糙的大手灵巧地转动,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粽子便跳荡而出,再倒入冒着热气的大锅里煮,粽子沉沉浮浮,原有的青翠变成深绿,顺着白热的水汽,飘出甜甜的香。小巧的粽子被捞出来,冒着热气放在白瓷碟上,水汽顺着深绿的粽皮滑下来,袅袅的热气让人心里骤然一暖,咬一口,白嫩的糯米里点缀着几颗蜜枣,鲜香润滑,还带着芦叶特有的清新,一并化在舌尖上,化成了满嘴的清甜,满心的温暖。弥漫了双眼的,不止那白热的水汽,还有家乡人分享着粽子,满脸满足的笑。

家乡的端午节,在那粽香飘荡时,渐行渐远……

思绪在湿漉漉的水汽中渐渐模糊了,那粽子的清香似乎萦绕齿间。端午节,悠久的传统,美好的风俗,人们在这年年的端午节中,虔诚,庄严,心中怀有的不仅是对节日的期待,更是对美好生活得祈愿。

家乡的端午节啊,我愿在梦中,将你深深思念。

喜庆端午

六年级|叙事|1000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2008年,又一个新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怀着一颗思念,期待,激动的心去迎接你。

浙江杭州萧山区大桥中心小学六年级:开心1111

端午节

初一|记叙文|1000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多姿多彩的端午节

初一|记叙文|1000字

老舍的《七律

端午》这样写道:“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们着旧衣裳。”从小到大,我都特别喜欢过端午节,为的是有机会看到城内龙津河上一年一度的、惊心动魄的划龙舟比赛,可以吃到奶奶亲手包的香喷喷、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还能领略到端午节特有的风俗。现在就让我为你们介绍介绍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吧!

端午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为了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我翻阅了许多课外读物,终于找到了答案:相传在战国时代,楚国有个诗人,名叫屈原。当年,屈原一心忠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又听信谗言而把屈原流放,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一天天腐败下去,自己却无法挽救。最终,去源于五月初五跳入汩罗江自尽殉国。于是,五月初五就变成了人们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这就是所谓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成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啊!

这天,绵绵细雨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伴随着端午爷爷的脚步,“沙沙”地下了起来。可是,城外的龙津河上,却又是另一番景象——真是“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般碧流”呀!河面上,一条条龙舟如同一支支离弦的箭向前飞去;桥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一阵阵加油鼓气的声音响彻云霄,十分热闹;龙舟上,一个个参赛者们聚精会神地使劲划桨。河上的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龙舟上摆着一个鼓,一个人坐在鼓前擂鼓作气,随着鼓声越来越大,龙舟划得更快了。我趴在桥的围栏上,一边大声喊着:“加油!加油!”一边认真地看着龙舟上每个人的动作。他们的动作是那么轻快,那么和谐,那么迅速,是我的心也忍不住想要飞到龙舟上体验体验那气氛。最后,遥遥领先的3号龙舟保持了他们的优势,第一个冲过了终点。我在拥挤的“人墙”中大声欢呼,开心极了!这场惊心动魄的赛龙舟成了端午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过端午节,当然不能忘了我最最爱的粽子了!早在端午节前一个星期,奶奶就开始包粽子啦!奶奶准备好洗净、泡好的芦苇叶和肉、红枣、板栗、米、豆等馅料,便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奶奶左手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捏住叶子另一头往里轻轻一卷,卷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再往里放入馅料,最后撕成一条条的细叶子把粽子捆扎实,一个有模有样的粽子“宝宝”就诞生啦!随后就把粽子放进锅里蒸,蒸熟后的粽子香气四溢、味甘可人,十分美味。粽子一盛出来,把我馋的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迫不及待的抓起一个粽子剥开它那绿油油的衣裳,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那味道,真是“天下一绝”!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这天,家家大扫除,还要把艾插在门楣上,主要是用来辟邪。在端午,还要戴香包、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

端午节真是一个古老、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呀!我爱端午节!它的传统文化和它的来历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永远散发着那无限的光芒与魅力!

端午之韵

高二|散文|1000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天才的我,不学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着妈妈学包粽子,妈妈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 形。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 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妈妈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住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妈妈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时,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紧。妈妈说:“摇动筷子的时候要轻一些,把粽叶捏紧些。你看――”妈妈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最后一道工序捆绳。只见妈妈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吃着自己包的可爱的粽子,幸福极了。通过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学好一种本领,就必须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

吃过午饭,我就去看家乡龙泉湖畔的龙舟竞渡。端午节前几天,他们就摆开了阵势。龙泉湖两岸,红旗飘飘,彩旗猎猎。比赛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千里赣江,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江边泊着两条龙舟——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龙头翘起,蓄势待发。随着一声震天的锣鼓响起,两条龙舟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秒钟,向着同一的目标进发。船上鼓声震天,船中坐着30名勇士,分列在船的两侧,每人手中紧握划板,一鼓作气。河岸上,观战的人群高声呐喊起来:“黄龙加油!”“青龙加油!”划船的勇士听着这激情的呐喊声,个个憋足了气力,挥舞着划板,身后激起的水花溅起一道道波澜。宽阔的河面上,波涛滚滚,两条龙舟劈江斩浪向着河对岸疾驰。一条百十米宽的河床,不到五六分钟的时间就横渡过江。一场比赛下来,双方不分彼此。那种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竞渡场面,令人们叹为观止。

比赛结束后,谁都不愿离开,大家站在岸边回味着赛船的无穷乐趣……

故乡的端午节呀,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彩旗红艳艳,好事成双双!端午流露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延续。吃着家乡粽子,看着家乡竞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