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帝兴元首,中山定纪年。万家千户笑欢颜。门薄短桃符满,神灶纳香钱。掸旧迎新愿,花馍赛紫丹。竹鞭凝灿照秦川。饮醉屠苏,盛馔七羹鲜。莫道世间凡事,万里共团圆。...
作文《喝火令·春节》
舜帝兴元首,中山定纪年。万家千户笑欢颜。门薄短桃符满,神灶纳香钱。掸旧迎新愿,花馍赛紫丹。竹鞭凝灿照秦川。饮醉屠苏,盛馔七羹鲜。莫道世间凡事,万里共团圆。...
时光过得真快,一晃眼,蛇年好像还没品出味来,就已到年尾了。大凡人们心态上有个习惯,每年到了秋末,就远远地遥望春节的身影了。剩下的时段,好像快速行进中的列车,下一站就是终点一样,旅途的人们开始舒展一下筋骨,拍打一下尘土,紧里慢里收拾行李准备下车。最终的期待是回到温馨的家,然后在春节那几天,有钱没钱的都安下心来,享受一下阖家之乐。
在这个星球上,凡是和“汉”字有渊源的人们,是绕不开春节的。春节和他们的血液一样,是鲜红鲜红的。春节前,穷也好,富也罢,人们想的都是如何过好自己的春节。传统上,打扫一下房间,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把一年欠别人的和别人欠自己的账目结清,然后贴个对联,请个门神,放挂爆竹,则是必须要做的事。至于明年如何活法,那是过完年后操心的事。所以,人们在节前都爱说的一句话是,“管他娘的,过完年再说。”
由于人们对于春节的情结这么浓郁,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串自己过节的故事。我觉得春节的故事是最有人情味的,是最具有生活本色的,每个人讲起来都会声情并茂,那是一边回忆一边品味的诉说,而听的人,也会一边听,一边回味自己过节的点点滴滴……
而今,我已步入半百之年,屈指算来,也算过了五十多个春节了,五十多个春节,年年新桃换旧符,换来换去,都没磨灭我对大半生的春节记忆,不同时代的过节往事犹如昨天。细细品味,对于往昔的春节年味变化则唏嘘不已……
也许是人老怀旧的缘故,我对儿时的春节记忆特别清晰。
记得我人生第一个有记忆的春节,是在60年代初的五一农场。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母亲早早的把几个孩子喊起来,抱过来一堆花花绿绿的新衣服给我们穿上。洗漱完毕后,发给每人两个染成红色的煮鸡蛋,说是今天开始过年了。这就是人生第一个关于过年的记忆。这第一个年印象最深的,是大人们都突然不干活了,一个个笑逐颜开,见面以后喜气洋洋,打骂嬉笑,甚是热闹。还有的就是大人们都开始闹着喝酒。男人们个个酩酊大醉。隔壁的陈叔叔醉酒后,在床上爬起来,立在床头前闭着眼睛撒尿,不小心身子一歪,头碰到床沿,跌出了一个血窟窿。这一幕把我吓坏了,节后好长时间,我见了成年男子,都往父母身后躲,怕的是醉酒的男人。
以后渐渐大了,所在的子弟小学因文革冲击停了课,父亲就把我送回农村老家上学。我的老家处于郑州和洛阳之间的黄土高坡。在那里,家家户户都住着土窑洞,记得那窑洞门前是随处可见的土质悬崖峭壁,无遮无拦的甚是吓人。由于历史上所处六朝古都文化圈的缘故,那里的民风淳朴,乡民重孝尚德,村村落落都供奉着佛爷关公。乡亲们的一些语言和礼节都遗留着淡淡的古韵风情。也就是在那时候,我在奶奶身边过了几个童年的春节。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老家的春节,礼节重于物资的享有。重头戏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的,天一擦黑,家家户户就开始包饺子。那时因为贫穷,包的饺子,除了少量的几个是白面的外,大部分是黑乎乎红薯面的,由于红薯面发糟,皮就擀的很厚,吃起来完全没有白面皮的爽口。包完饺子,先把几个白面饺子,供奉在老佛爷前,(等年过完时,这几个白面饺子就成了我的特供)。再先孩子后老人一人一碗黑饺子。吃完了,大人们会给孩子们分一把花生瓜子,然后开始就着煤油灯守夜。孩子们是熬夜不长的,忍困不住就会睡去,有时憋尿醒了,看见大人们还在虔诚地守着灶神说话。天快亮时,大人们就会督促孩子们起床,穿戴完毕新衣后,自家孩子就会一起摸黑出门,顺着悬崖峭壁边的小路,爬坡下岭去长辈亲戚家拜年。我和几个孩子来到一家家亲戚门前,先高声大伯二婶三奶奶的喊,待开了门后,扑腾一声,跪在地上就是一个响头。开门的长辈们假装生气,笑眯眯的骂道,“小龟孙,天没亮就来讨食,能饿死你呀!”骂完,就端出一簸箕搅和在一起的花生瓜子红枣,一人一把塞在口袋里。等亲戚家转完了,各个口袋也满了。
现在想起来,那时过春节,很少听到人们放炮竹,这也许是当时物资匮乏的缘故吧。过节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新衣服,吃饺子,和给长辈们拜年的礼数。
等到进入七十年代初,我家搬到了城里,男孩子们也长到了淘气的年龄。到那时,过春节才渐渐听到了年炮声。但那时的炮声不是点燃的鞭炮。而是类似现在压制在铝箔上药丸一样,印制在红纸上的火药豆。那个时代男孩子们动手能力都很强,一个个找来人力车车条,折成手枪状,枪的两头,一头是车条帽,帽得小槽正好装进药豆,另一头是与车条帽合槽的车条,正好充当撞针。装填一次,爆响一下。此响虽然单调,但孩子们是成群的,于是乎,炮声此起彼伏,声声不断,孩童们玩的不亦乐乎,倒也给春节增色不少。但是,这炮仗玩是好玩,但也忒危险,那火药燃点太低,稍加摩擦或碰撞,就会爆燃或爆炸。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玩伴在漫无目标的淘气,其中一个叫李明的动作过大,只见一股黄烟从其身上冒出,他妈妈给他新做的黄色上衣前胸,立即变成白花花一片,他忙去用手拍,结果拍一下掉一块,拍一下掉一块。开始他在玩伴面前还装硬,嘴里说“没事没事”。但说着说着就撑不住了,蹲在地上嗷嗷地哭了起来。
进入到七十年代中旬,流着鼻涕四处乱窜的孩童,已变成自命不凡的风流少年。每到春节,就会按耐不住青春的寂寞,开始给妈妈套近乎,试探着让妈妈准备几个菜,请几个要好的同学来坐坐。那时的物质水平普遍有所提高。稍有宽裕的父母们爱子有加,就开始了接纳。于是,一人破例,引来了连锁反应。中学的同学们一到春节,就会轮着坐庄,那几天,个个骑着自行车,一群群一家家的乱窜,天天酒足饭饱,煞是神气。
在个人踏入社会前的阶段,因为有父母罩着,且由于思想单纯,性情浪漫,每年春节都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些天,日常生活处处都显示出轻松美妙的情趣。没有压力,没有烦恼,风流倜傥,对未来充满幻想。
进入到七十年代后期,我们逐步过渡到青年阶段,这期间由于青春期和物质的变化。春节期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渐渐多了起来。
1978年,我踏入了军营,开始了军旅生涯。在部队,因为我所在岗位享有飞行员的伙食待遇,所以与过去家中相比,生活上就是天天过年。其过年的伙食质量则更是无以伦比。也就是这时候,在当时国民还在实行粮食定量供给的阶段,我已经对巧克力、茅台酒、鱿鱼海参等,有了亲密接触。在部队,过春节比较简单,其主题是会餐、逛街、看电影,而请假逛街则是重中之重。那时年轻人正是英气勃发的阶段,一天到晚在军营里闷得发骚,所以,一到假日,满街上都是三三两两结伙闲逛的军人。至于逛街的目的,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任岁月如诗如画,
时光轮回。
在新春佳节里,
我愿做一个辛勤的信使,
把浅浅的祝福,
悄悄送去你的怀里。
如果可以,
我愿把祝福融入阳光,
洒满大地,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温暖。
我送给你,
一份小小的感动和惊喜,
希望你们别嫌弃。
我的读者,
抑或是我们前世相约,
我总喜欢看着你们幸福的微笑。
我的世界,
主角永远是你,
我不曾忘记。
在每一个特别的日子,
我总把你们想起。
如果可以,
我愿与你们一起,
分享那个携带甜蜜的年糕和欢笑。
如果可以,
我愿把你们写进童话世界里。
在那里,
没有烦恼、只有温馨和浪漫。
在那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主角。
为你们送去了祝福,
我会静静的为你们守护。
无论我们的距离,
近在咫尺,
还是在遥远的天边。
天津市汉沽区建设路惠阳里53号楼112室 作者:王磊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贺大家新年好……
――题记。
一年一渡的新春佳节到来了,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那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除夕之夜。
除夕,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一天,远方的亲人都要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吃上一餐团年饭,表示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相亲相爱,幸福美满。
吃完团圆饭后,我们就开始守年岁了。大约7点钟,《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耳边还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晚会节目很精彩: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还有滑稽逗人的相声……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
忽然,“噼里啪啦”的一声鞭炮声印入耳帘,我跑到了窗前一看,哇!鞭炮、烟花的声音彼伏着,像是在与过去的一年告别。我的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之”的烟花了。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
“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
“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多么热闹的除夕之夜!
“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那漂亮的烟花托着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在天空中划下一道道拱们之后,“闪亮登场”了。烟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冲上天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的像秋菊、月季,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夜空中……大地和天空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沸腾不已。
那各种各样的喜庆声连成一片,好似响彻云霄的交响乐。真是动听极了!鞭炮也不甘示弱,“啪,啪,啪”的响声在天空中回荡。炮仗、鞭炮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耀眼的礼花在空中闪烁,鞭炮声声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那五彩缤纷的烟花映红了大地,映红了天空,这绚丽的色彩,不正象征着我们祖国的锦绣前程吗。
在这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心情在呐喊着。不经意间,猛地抬头发现世界变了。从昨天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天的绚丽热闹。
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摇动着发福的身躯;还有那一泻千里着金灿的闪光的对联,在各自比拼这看谁更有才……哦!在不经意间,春节已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
街上的灯笼早已绽开了红红的笑脸,对联用它那优美的文字表达它的喜悦,年画上的孩子也笑得那样灿烂,冬青树用那耀眼的翠绿为春节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就连空气中也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窗外“噼里啪啦”,那是春节的警钟,向所有的人们宣告“过年了!”,当然了,过年时烟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是天空的装饰品。点燃烟花筒,只听“轰隆”的一声巨响,信号发出,只见无数明亮而又璀璨的明星飞过天际,一朵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也有的像一串串的珍珠,一条条瀑布,让我不禁想起青莲居士的名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然人感到目不暇接。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成一朵鲜花, 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时的场面,被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极了。
春节时的美味,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下到锅中,饺子就像晶莹剔透白色的小船,飘在滚滚的开水中。饺子的头上犹如一丝丝波浪,翻滚着。等到起锅时,迫不及待地捞起一个,咬一口,皮薄馅大。若是沾点醋,那滋味呦,唇齿留香,更有浓浓的幸福味道弥漫在心底。
元宵节
灯火阑珊,元宵之夜是充满光明的夜晚,千家团圆。“东风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天上的烟花,地上的花灯,将世界装扮的灯火通明。
十五的月亮,“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莹莹月光挥洒下来,一声声巨响便由远而近的飘舞而来了。渐渐地,这响声如潮水般越来越密集,越来越猛烈。一道道彩显腾空而起,一丛丛火焰燃烧上天空,一朵朵礼花绽放在云霄,一声声巨响震得个云淡田清。一阵阵巨浪汹涌地拍打过来了,一次次风暴疯狂的袭卷而来了,这气势,好似千军万马呐喊而来,好似亿万花朵频频献芳。看着满天娇艳,万紫千红,如临仙境,又入神谷,一缕缕芳香让人心神荡漾!如果说月是一首永恒不变的诗,满天烟火便是一卷千变万化的画。
地上的花灯点燃了人们的热情,高挂彩灯千盏,河中漂着浮灯,河上燃灯数百,水面霞光回旋,空中成了飞霞的河,河水成了映霞的天,真是水天一色,光射彩掩。浮灯随波逐流,变成闪光星带,灯火点点,闪烁荡漾,犹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两岸千万盏灯彩照耀川陆,形成一幅比仙境神界还要绮丽壮观的水上灯景。让人不禁想起稼轩居士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新春佳节,到处响起了轰隆隆的鞭炮声,空气中洋溢着喜庆、欢快的气息。我们一家人准备好了去西安旅游。就在大年初三那天的早上,太阳还没升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兴致勃勃地起床搭轻轨去广州,再转乘地铁到了飞机场。为了赶路我们一行人都没吃早餐,所以都到了一家机场里的早餐店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顿。十点到了,登机的时间到了,我是第一个上飞机并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的,飞机在轰轰的引擎声中起飞了,像雄鹰在云海中翱翔。往外看,一片片的云海多么雪白,就像登上了天宫。云缝间依稀的看到房屋、花园、纵横交错的公路、川流不息的汽车,一切都像手里的玩具一般,却又摸不着。
大概在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我们在西安钟楼附近的旅馆住下了,钟楼每小时都会播放一次悦耳的音乐——东方红。这白天还好,可一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敏锐的老爸就惨了,一个小时醒一次,整晚不得安宁。在第一天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后就去了在西安大名鼎鼎的回民街,我们买了很多东西,我就买了一套精致的迷你茶壶和许多香喷喷的羊肉串,好吃极了!
第二天,我们兴奋的来到陕西省国家博物馆,里面的文物琳琅满目,有兵器、有铜鼎等等。还有秦始皇陵墓里的两辆用龟壳做的迷你马车和一大堆兵马俑的复制品。花了大半天时间我们才观赏了不到一半的文物。直到午饭时间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接下来这天,我们兴致勃勃的来到了我们最最期待的景点,也是我们这次旅游最主要的景点——秦兵马俑。我们专门请了一位导游姐姐来为我们讲解。姐姐说:“据仪器探索,秦兵马俑占地足有两个半台湾的大小”。我们先去了一号坑,那里的兵马俑们排兵列阵,每个陶俑的外貌各异,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到了二号坑,我们看见了许多尸骨,看得我一惊一乍的,仿佛那些尸骨下一秒就活过来似的,果然像传说中的一样恐怖啊!到了三号坑,那里是一个指挥部,有许多卫兵把守,就像现场作战一样。我仿佛穿越到了秦朝时代,千军万马、一场激战就在我的眼前展开了。
这一天,天蒙蒙的还没完全亮起来。我们一从旅馆下来,就立刻飞一样似得奔向了这部十五座的出租车,让司机叔叔载我们去华山。一到达目的地,展现在眼前的便是巍然屹立的华山。往山这边看,连绵不断的群山仿佛一条长龙飞向天边;往山那边看,群山重叠,仿佛海涛奔腾,巨浪排空。阳光在白雪的衬托下,显得分外灿烂。洁白的雪,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真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时,妈妈去买搭缆车的票,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上山的时间和力气,我和爸爸则走向了纪念品店。买了一柄木剑。木剑上用黑色颜料写着华山论剑四个字,还画着一座华山的图画呢!
搭完缆车后,我高呼道:“哇,好大的雪呀!”远看,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大地好像披上了过冬的棉被,树木仿佛被披上了一层银纱。山道上,人们小心翼翼地迈着步,生怕滑到。可是,再看看走在上山路上的小朋友们,却蹦蹦跳跳,就像不在乎滑到在雪地上。他们银铃般的笑声给高耸入云的华山带来了生机。这时,一股清风吹来,把枝头上的雪吹落下来,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就像一群银白色的蝴蝶漫天飞舞,十分美丽。
我们正式开始爬山了,可我们爬到半山腰时,却看见一个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不停地在翻越栏杆捡着一样样东西放进垃圾桶,我慢慢地走近那名中年男子,原来,他捡的竟然是一件件的垃圾。我心里想:这位叔叔真厉害,竟然能不怕危险,维护着华山的清洁卫生。这些垃圾就像污点,而华山就像一张洁白的纸,但这些“污点”把“纸”给污染了,而这位叔叔却像一块橡皮擦,把“污点”给清理干净。这位叔叔真伟大呀!
到了最后一天,我们要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想着这几天的旅程。古人那多么伟大的创造力、我国那多么壮丽的山河、还有那值得我们尊敬的环卫叔叔,都让我忘不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
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
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
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
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
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
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
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
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过完了这些习俗,年就基本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像是年的补充,在回味淡去的年味。
高一:王一鹏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二: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三: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
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写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写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那一幅对联写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写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于是他又说:“你今年又长大了一岁,居然连毛笔都还不会使用,趁着这个机会,我就教你几招吧。”听了伯父的话,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伯父告诉我,写字时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后又详细地告诉我应该怎样使用毛笔。听了伯父的一番话,我终于学会了使用毛笔的一些最为基本的方法。接着伯父又让我写了几个字给他看看。我写了五个字:“我最爱中国”。写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刚使用毛笔吧!伯父见了笑了笑:“字倒是写得不错,就是笔画不直。”
于是伯父又教导我:“写每个字时并不是要用同样的力量,在写每个字时,用的力量要有轻重变化,这样写出来的字就更有变化,看起来也更美观。伯父说完还示范地写了几个字让我模仿。看着伯父写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着伯父的样子试着写了几个字,还真有进步,比刚才写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开心极了。
伯父还告诉我,写字要经常训练,多去模仿名贴。写得多了,字就越写越好看。
在这个春节,我初步学了点写毛笔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
乌云遮月,雨雾绵绵,紫色的树影在风中摇晃, “当,当, 当”的钟声从庆云古刹中悠悠地传出.在家中的温馨一家,在户外的年青一代,身在异乡的游子,皆在此刻发出一声欢呼—春节到了。
又到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辞旧迎新的时刻,在大街两旁,均是赶着去采购年货的一家大小,高高挂起,像一串串冰糖葫芦的红灯笼和商家贴在商铺门口的“恭贺新禧”,一幅崭新的画卷映入我的眼帘.这是过年才有的景象,年复一年,这是中华儿女数千年不变的情结.
一如往常,我和父亲来到繁华的天宁路,路两旁的花坛早已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灯饰和园景:有的是孔雀,有的是金蛇,有的是飞龙,有的是花篮……形态各异,可谓是巧夺天工,惟妙惟肖了。路边的树木也被装饰起来,主树枝被围上紫色的灯饰,而树干则被围上蓝色的霓虹灯。在牌坊广场上也有两只巨大的蛇娃娃向大家拜年。
年初二,我和母亲回到农村,虽然已过了年初一,但鞭炮声仍不绝于耳,到了屋里,迎面而来的不是祝福语,而是让晚辈最不想听到的“长辈十大唠叨”,还好我明哲保身,说道: “我先上去放行李.”不等他们回答,我便飞奔上楼.一进入黑夜,人们就开始放烟花,不同方位的烟花一个接着一个,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下楼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屋里会多了一个外国人,我又想上楼,母亲的一句话硬是把我给拽了回来:“过来,你帮我翻译一下。”我只得垂头丧气地走了过去,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那位外国友人的英语我大部分能听懂,可是母亲还要我翻译一些难说的成语, 我还“被自愿”当了三天翻译,这或许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吧。最后,那位外国友人还给了我他的QQ和电子邮箱。
古钟响,青龙辞别神州地;谈笑间,金蛇轻叩百家门。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
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