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每年过年,我和大哥一家、二哥一家都会回姥姥家。
我的姥姥家坐落在营口水源,每次一到姥姥家,姥姥、姥爷都会热情的把我们带进屋。那时,已经是黑夜,我们这个大家庭会坐到一桌,吃团圆饭,把一年发生的趣事说出来,大家在餐桌上吃着、笑着,吃完饭,我们舒舒服服地躺在烧好的炕上甜蜜地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上醒来,姥姥、姥爷早已不见了踪影,我想,定是给我们准备早餐去了。果然,当我们穿上衣服,洗漱完毕的时候,姥姥、姥爷回来了,手里拿着买来的油条、豆浆。我们热热闹闹地吃完了早饭,我一下子蹦起来,终于可以去找我的小伙伴了!
走出大门,来到朋友家的院子里,一股臭味飘了出来(院子里养着些小动物),我们一点儿也不嫌弃,因为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啊。小时候,我们在他们家屋子里做游戏,在院子里打枪战,在街上你追我赶,这些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
这时,朋友出来了,说;你怎么来了,我可想死你了,你上次一走,到现在也有好几个月了吧,走,我们买炮去玩一玩,我们两个愉快的奔跑在充满炮烟的大马路上。到了商店,我们整整买了一大袋炮,心想,这下,我们可有的玩了。
回到姥姥家,我们找出陪伴着我们好几年的小铁盆,把炮放在铁盆底下,这种玩法我们叫做“蹿天盆”。我们还能把炮埋在地下,我们叫“土地雷”。最危险也是最好玩的,就是把炮拿在手上将其点燃,再将它扔出去,我们叫它“丢炸弹”。每当妈妈看到我们在“丢炸弹”时,都会出来说:“不要这么玩,要玩就好好玩,不玩就进屋。”我们这才收手。
这里有我们最熟悉的味道,那是团圆饭的味道,是炮烟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
下一篇:童年的味道
在一个洁白的花盆中,在一株小西红柿的脚下,住着蚂蚁大家族。而故事的主人公,是最穷的蚂蚁农场主的宝贝儿子——蝴豆。蝴豆的家里只养了两只蚜虫。丰收的季节转眼就到了,蚜虫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一天,蝴虫爬出蚁洞。哇!洞外好不热闹:黑蚁叔叔正在运米粒;切叶蚁伯伯切开花瓣做对联;白蚁爷爷正啃着米糕(一根烂木);红蚁阿姨爬上兰花:“新秋到了!”(每年7月1日是新秋)大家都各自忙碌着。自己家的果园是三株迷你西红柿,这些小苗上的硕大果实现在也该成熟了,蝴豆一边这样想着,一边走近了果园,又激动,又紧张。他使劲推开了细长的叶子,眼前的景象却令他大吃一惊:系在蚜虫身边的木桩不知哪儿去了,蚜虫颈子上还系着蚂绳(蚂蚁做的绳子,太细,肉眼看不见)。只见他们红光满面,用力地嚼着嘴中的果实。七个完好的果子只剩一个,蝴豆的眼睛顿时像被涂了辣椒粉一般,“水虫子”不住地向下爬……“这是我们家最后一个果子。”农场主蚁爸严肃地看着蝴豆,“蝴豆,你必须看好这个果实。”这命令一下,蝴豆日日忙碌,夜夜未眠。终于到了果子大赛期,蝴豆家的果实成了最佳金柿。作为奖励,他们获得了一大筐西红柿,蝴豆一家欣喜若狂。这是蝴豆的童年。在蝴豆的童年记忆里,故乡是甜的、是辣的、是苦的、是酸的。蝴豆的故乡是有味道的。...
童年是在乡下长大的,记忆里有一方田野,还有一条不太宽的、清澈的小河,河的一边是一方稻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夏日是一派北方江南的景象。每每闭起眼睛想起故乡,我仿佛变成了一条小鱼,游啊游,顺流游过高山、游过田野,回到美丽的家乡!故乡有着独特、迷人的味道:那是团圆饭中一块香糯粘牙的油糕,一碗滑溜溜的刀削面……一切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最喜欢的就是我家乡香甜的年糕,尤其是红豆糕,团圆饭中它是必不可少的。在除夕前的一个晚上,奶奶就准备好了红豆、糕面,把糕面里面放上红豆,和好就开始在锅里蒸了,还没出锅,闻着味道,口水就流了三千尺。夹开一个糕,里面的红豆粒粒可见,咬一口,一股红豆的清香夹着糕的清香味,是那样美味,那样悠长……那是故乡的味道,只属于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奶奶的刀削面也是最香的,经常一大早,奶奶就开始准备和面。我总是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拿上一块面出去玩,一边玩,一边看着奶奶和面,奶奶从来不生气,时而轻轻拍着我,手里面满含着温柔。中午,奶奶喜欢先给我盛上一碗,刀削面的滑、刀削面的香,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味道,奶奶做的刀削面是世界上最美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那样香甜,那样美味。我总渴望回到那令人难忘的故乡!...
我的故乡有一所院子,院子的一角,种着一棵柿子树。它的树干是弯曲的,比较粗壮。分叉的枝条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叶子,远看像一把大大的绿雨伞。每年的夏季,树梢上的绿叶间,开满了一朵一朵黄色的小花,鲜艳美丽,像在对我微笑。到了中秋佳节的时候,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这些柿子先是青绿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浅黄色,再慢慢变成金黄色,最后变成了橙红色。远远望去,枝头上像挂着一盏盏小灯笼,煞是好看。没成熟的柿子硬邦邦的,味道又涩又麻,是不能吃的。熟透的柿子看起来橙红透亮,又软又甜。摘下一颗,剥开它的皮,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咬上一口,是那样甘甜,那样可口。即使吃完以后,那香甜的味道也会在口腔里停留很长时间,久久不会散去。这棵柿子树是我对故乡最深的记忆,树上的柿子有最香甜的味道,那是我故乡的味道。...
我虽然没有去过妈妈的故乡,但故乡在我心中应该是这样一幅画卷:青砖、灰瓦、石槽、绿萍,一只狗慵懒地躺在屋前,房顶上升起的白色炊烟,慢慢融入山色暮霭之中,那是勤劳的人们在做着晚餐。故乡的食品我只吃过一种,那就是外婆包的包子。外婆包的包子个头虽小,但却皮薄馅多,一口下去,就能吃到馅了。其实包子刚蒸出来的样子并不怎么好看,因为包子馅里的汁透出来了,就像姑娘白净的脸上青紫了一大块。刚蒸出来的包子冒着热气,让人看了都忍不住要下手拿起一个就开吃。可我每次下手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时,都会被烫得直叫。有时不甘心,用牙齿叼着包子,被包子冒上来的热气闷得慌,外婆总会拿出一个盘子,把包子放进去,说道:“不急,不急,放凉了慢慢吃。”我则乐呵呵地端着盘子,去房间里享用我的独食了。我最爱吃的包子便是外婆蒸的青菜豆腐包和萝卜羊肉馅包。青菜包子,想吃时都能吃到,可萝卜羊肉包子可要盼一年才能盼到。每到冬天,爸爸在内蒙古的朋友总会寄来一大包羊肉,外婆就用刀把羊油切下来,放在热锅里把羊油煎出来,加入鸡蛋炒,最后放入羊肉和萝卜调成馅。放上点盐,真是香气扑鼻呀,惹得我在厨房门外直流口水,恨不得将馅吞进肚子里。有次寒假,我们去了泰国,在大年初一时,并没有回国,而是在异地过了这个年。当晚上吃饭时,妈妈讲起她小时候过年时,外婆总会蒸上一大锅包子、馒头。每家每户的房顶上都冒着袅袅炊烟。小孩子们穿着棉衣,在院子里嬉戏打闹。一旦包子出笼,就一股脑地围到灶旁去了。每当人们吃包子时总会感觉很幸福美好。当旅程结束回到成都时,外婆已经蒸上了我最爱吃的萝卜羊肉包子了。包子入口,面的柔软加上馅的鲜香,在口中混合出美妙的滋味。热乎乎的气,在口中升腾、盘旋,仿佛形成了一朵美妙的花。带着微咸的萝卜与细嫩的羊肉鲜味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叫人吃了一口忍不住要吃下一口。外婆的包子里包的不只是肉和菜,还有一股浓浓的家乡情。每当此刻,我不仅尝到了包子的味道,更尝到了家乡的味道。家乡上空婀娜的炊烟啊,你们能否化成一群白鸽向我飞来,把家乡的问候给我捎来,也让我为亲人带去祝福呢?...
还记得五年级时的美术课要求画场景画,当时就把在简阳羊肉汤铺子上的一幅场景画了下来。画上有用LED灯拼出的“汪二哥羊肉汤”的店招;有从大锅里沸腾出的阵阵雾气,还有赤裸着上半身的胖大叔,围着一条“金宫鸡精”的围裙,正熬煮着诱人的羊肉汤。我喜欢简阳的清晨,雾蒙蒙的清晨,简阳的街是静的。这一座小城,冬天是这样的:妇女们穿着厚厚的家居服,拖着棉拖鞋,打着哈欠,拐向家门旁的老巷;老乡中腾起的“白雾”其实并非雾,而是从开了30多年的包子店的蒸笼里跑出来的蒸汽。这里算是清晨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了,买完包子的人们提着大袋的包子。里面的包子,一个个玲珑可爱,有人已经从中挑几个,吃下肚,暖手,暖心。中午时分,锅里开始翻腾的才是羊肉汤,从清早就开始下料的羊肉汤,总要临近中午,她才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一锅将近一立方米的汤,想把它煮透熬浓,确实需要多花力气。小时候馋嘴,一见那鲜香的白雾就会停下脚步。胖厨师总是很和蔼,从大锅中挑起一块羊肉,放在垫板上,割下一片,用牙签挑给我。然后用大手摸我的头说:“回妈妈身边吧,别让她等急了。”当然回去后又听着妈妈一顿臭骂:“外人给你的东西说了多少次别吃!”但是后来还是照吃不误,因为每次遇见一家的羊肉汤店,守店的好像都是那个胖厨师。后来才知道原来一直在绕圈子。在简阳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迷路,去问路,那个路人直接说:“教你一个经验,一直向前走,抵拢倒拐,然后你就能回家。”小孩听信了他的话,不出两个小时,果然就回了家。这个故事的用意,就在于说明简阳的小和人们的友善。晚上的简阳是羊肉汤的天下,不管你去哪家店,不管是“汪二哥”还是“杨大孃”。家家店都闹哄哄,热腾腾的。还有一些老板家的大哥哥大姐姐,回家过年和父母一起做生意,桌边有高龄的老人,姐姐们便帮着老人舀汤。她们离桌时,老人们会夸赞:“这女娃子真懂事啊!”她们羞涩地笑笑,有时看向我,我也会傻乎乎地冲着她们笑。我喜欢晚上吃羊肉汤的情景,很快乐。店里到处都是鲜香的肉汤味,从来不像火锅店那么呛人。每次和大人吃火锅,吃完后立刻逃离似的离开餐桌,跑到室外去呼吸新鲜空气,至于饭局那边,就不关小孩子的事了,我们总是拿起手机去“五五开黑”。但吃羊肉汤的时候,几乎不会有这种状况,我们听95岁的祖祖和我们谈人生大道理,听外婆讲妈妈辈时的趣事,听舅舅们谈着世界经济走向,听哥哥们创业时遇到的艰辛。当然,我们十分有默契,绝不把话题扯到学习上去,更没有人会当众问:“期末成绩怎么样啊?”当然,这是过去的事了,尤其是在去年冬天祖祖走了后。现在,每一次舅舅从老家回来,一定会带来羊肉汤。但今年我一次都没有喝到。甚至冬至那天,因为发烧,都没尝上一口。过年又要回老家了。这些天,我总在心里默想着:“故乡的味道还是曾经那样的吗?”...
故 乡 的 味 道离开故乡多年,脑海里除了那一张张慈祥的面孔,还有那醉人心魂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夏天的黄瓜,黄瓜是一种长在滕上的蔬菜,一眼望去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摘下来咬一口,嚼一嚼味道清新可口,脆生生甜丝丝的,好吃极了。故乡的味道是初秋的玉米。掰下几个新鲜的玉米放进锅里,没等煮熟,玉米的香味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马上就会有一种垂涎欲滴立刻就想吃的感觉。玉米出锅了,那热气夹着香味一起散发出来,一片雾蒙蒙。尝一尝,玉米那鲜味真称得上是美味佳肴,人间少有。故乡的味道是深秋时节甜甜的“洋姑娘”。“洋姑娘”是长在地里的一种果实。从小枝子上掉到地上是成熟的“姑娘”,捡起来,剥开薄薄的一层红皮,里面是一个黄黄的小圆球,一口咬到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味道好极了。故乡的味道是难以忘怀的。...
自由自在的花儿在随风飞动,无边无际的毛毛细雨像我的愁闷一样,深切地流恋着故乡。自离故乡后,我的心就直悸动,不知是否太记挂着故乡了,我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寻找着故乡的点点滴滴地痕迹。忆往昔,生活虽苦,可是心里甜啊!黎明,公鸡喔喔地叫,太阳慢慢地升起来,远处的工厂悄悄地冒出了轻烟。人们都从被窝里钻出来,父母在用心地给自己的“心肝宝贝”准备早餐。故乡里最拿手的就是熬皮蛋瘦肉粥。用一只皮蛋、一斤半肥半瘦的猪肉就可以做成。首先,先把猪肉仔细地洗干净,再把切成细块,放到锅里煮,等到猪肉七成熟了,再把皮蛋洗净,剥成四份,最后把皮蛋扔到锅里,和瘦肉一齐闷炖,等到粥煮熟了之后,把皮蛋和瘦肉小心翼翼地放进粥内,相互融合,不肖一会儿,一锅香飘四里、朴素好吃的皮蛋瘦肉粥就大功告成了!把勺子放到热气腾腾的皮蛋瘦肉粥里,竟被烫得直发红。把皮蛋瘦肉粥倒到盘子里,微微一泯,一种绝无仅有的温暖霎时间填满心头。让人感觉自己现在十分温暖,所以情不自禁地想吃第二口,第三口……瘦肉的鲜,皮蛋的爽,被故乡勤劳的人们所创造。如果要说故乡里的食物最好吃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皮蛋瘦肉粥。因为它既吸收了猪肉独特的气味,有概括了皮蛋也有的爽滑,使人虽然已远走他乡,可是还会想起故乡的种种……这又何尝不是故乡独特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