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是年,也是节,我在年节里寻根。
车厘子·桔子
除夕,老妈洗了一盘车厘子放在茶几上。
斜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我努力伸手捞了两个,放进嘴里,甜。老妈看我一脸陶醉,坐在我身旁,慢条斯理地说:“知不知道一吃一颗多少钱?”没等我回答,她也拿起一颗车厘子说:“听说要3块钱一颗,昊哥,你们真幸福啊,我们小时候过年哪见过这个,连桔子都很少能吃到。”
“为什么呀?”我从电视上抽回视线,也顾不上被敌人追地满场跑了主人公了。
“为什么?”妈妈瞪大可爱的眼睛看了我一会儿,“穷呀!”“车厘子是进口的好不好,我们小时候哪有进口水果吃,桔子也容易烂,囤到过年的句子很贵的。所以啊,你是不是感觉很幸福呢?”
“哦!”我白了她一眼,继续躺回沙发,“那你现在多吃点!”
再吃车厘子的时候,嘴里就有了更不一样的甜味。
火锅·素菜
等最后一道炸春卷上桌,我们的年夜饭就开始了,这几年我们家的年夜饭都是火锅。
一家四口,就着热气腾腾的锅子,涮着丸子青菜,别提多舒服了。
奶奶又张罗着要我吃牛肉,我嫌弃地摇摇头,我爱吃素菜。奶奶又唠叨开了:“吃肉长身体,要多吃肉。”这话都不知说了多少遍了,我继续埋头对付碗里的生菜。“你还不要吃,你爸小时候要吃肉都没有,奶奶小时候一年都见不到一点肉星。”奶奶抓了一小把菠菜扔进锅里,“现在的日子是好啊,小孩子都不喜欢吃肉啦!”
这样的唠叨听得很多,但是今天,我仔细体味奶奶的话,很希望小时候的奶奶、妈妈、爸爸能和我坐在一起,吃这样一顿热乎乎的年夜饭,吃一口带着肉香的素菜。
这个年,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爱听妈妈和奶奶的话了,也对生活的细节有了很多的思考。虽然爸爸还会在我拿红包的时候忆苦思甜,妈妈会在我把新衣服弄脏的时候抱怨几句。他们总在回忆过去,总在提醒我的幸福。而我!
也在这个年,这个节,明白了这个幸福的根。
下一篇:我就这样慢慢长大
年味,家人团聚的暖味;年味,戚友之间的情味;年味,鞭炮轰鸣的热闹味……团聚暖味大年三十,按照惯例我家和小叔家会围坐在一块儿吃一顿团圆饭,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日。妈妈在厨房里张罗了一天,为我们备上了丰盛的年夜饭,那一道道菜看得我眼花缭乱;巧手的婶婶为我们端上了她亲手烘焙的蛋糕,香甜的奶油味,一下打开了我的味蕾,我真恨不得自己多出一个胃来,吃个够。当然最让期待的还是压岁包了,吃完饭,爸妈叔婶和爷爷给我们发了压岁包,我的手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关于这些压岁包,我早就想好了,我要用这些钱买许许多多好看的书。戚友情味晚餐结束,戚友之间必去“串”门,每次开门便传来一阵热情的问候,加上“串门客”的手中还拎着那有戚友祝福的“年货”呢!我们拜年的第一个地儿——曹家塘。见到亲戚时需要按照辈分来叫,而朋友应按俩人的友情来。这是非常考验记忆力,幸好我的记性不赖,可百密一疏——轮到昂利阿爸时,我的“记忆系统”失效了。最后只得他自报“家门”,才跳过这轮“认亲”……鞭炮闹“味”夜晚的农村,“炮”声撕碎了黑夜的幽静,一切都像被吵醒了似的。烟花烂漫,五彩纷呈。我被这美丽的景象和刺鼻的硝烟味魅惑了。叔叔不知何时为我们这群小孩子准备了一些小鞭炮。我虽年龄最大,可却不敢点火。因为鞭炮刚点着时会火花四溅,我真担心把自己炸伤了。于是我让老爸帮我点火……老爸对我说:“鞭炮是要自己放的,自己玩的,怎么能让别人帮你玩呢?”听了这话,我的脸像桃子一样,慢慢“成熟”……在初次成功之后,我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纵烟狂魔”。年味,一种惊喜的“味道”;年味,一种熟悉的“味道”;年味,一种响亮的“味道”。...
怀揣旧年的尘露回乡,心携新年的期盼离乡。相同的是每年春节都会回乡,不同的是每年的心情感悟,总而言之,每个春节,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年味”。家乡和城市的年味是不一样的。大城市越到年关越安静,它没有锣鼓喧天---全然也没有了年的韵味。说到年味,就不得不提起年之精髓---炮竹。这可是乡里乡间最“年”的东西了,或是大人一手捂着耳朵,一点马上跑开的大烟花;又是一卷一卷一卷的大鞭炮;还是小孩儿玩闹的小摔炮。都是春节的一大“年”味。这些炮竹,不论大的小的、何时何处,都能看见、听到。当它绽放的那一刻,也足足的体现出了家乡那浓浓的年味。长时间在外地和土生土长的乡里人也不一样。就像我,从小只有过年放假才回家,回到家乡,被生疏所包围着,整天待在屋里面。而老家的小孩们都聚在一起,四处走亲戚,讨个红包,讨点吃的,开怀一笑,那浓浓的年味便藏在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之中。就连吃,也不一样。现在人们过节,年夜饭那可是必备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饺子、吃汤圆,大鱼大肉,应有尽有。可我听妈妈说啊,他们小时候过年吃饭,可讲究啦!就说说常见的饺子,他们的吃法也不一样。大年初一那天包饺子,在几个饺子里面包上,一分、两分、五分,如果被哪个人吃到了,就说明他这一年都好运连连。家里人吃过以后,会留一点熟的盖在锅底,等着村里的小孩子们来吃,每家每户都是,不过还是会再留点,到了初五再吃,那寓示着“年年有余”。不仅仅只有饺子,还有“高粱汤圆”、“猪肉粉条”、“四荤四素”,和现在不一样的菜色,又有不一样的意寓。不同的年味藏在了年夜饭之中。晚上躺在床上,欣赏着满天繁星,窗外爆竹声接连不断,电视中春晚已接近尾声,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同样的春节,而不同的年味让我回味无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中国人讲究在那一天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顿年夜饭。江浙人有腌制酱货准备过年的习惯。年前有太阳的日子,不论是奶奶家的白马庙巷里还是城隍山下长长的大马弄里,家家户户都支着竹竿晒着酱鸡、酱鸭、酱肉、酱鱼干……这满眼红红的酱色在我眼里就是浓浓的年味。听长辈们说,过年前腌制酱货是杭州人一直以来的传统习俗之一,因为以前人们的物质水平比较低,不能随时吃到鸡鸭鱼肉,但过年的时候家家又都需要囤足充裕的年货,怎么办呢?智慧的江浙人就想出了通过腌制,以达到长时间储存食物的目的。于是,这份年味就一直流传了下来。虽然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互联网生活让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已经达到了全球化采购,但是无论天南海北还是山珍海味,这一口酱香还是我们这一辈人最难忘却的美味。年前腌制酱货是每家每户的重头戏。酱制食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看似每家都在做,但却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家家都有自己的独门配方。一般11月初,爷爷就开始物色用于腌制的鸡鸭鱼肉了。爷爷说采购食材是有大学问的:鸡,要农家放养2年以上的土鸡;鸭,要人工喂养3年以上的老野鸭;鱼,最好是江里野生2斤左右白条鱼;肉,要金华两头乌土猪肉。酱料也是独门配方:一品鲜酱油、绍兴黄酒。至于调料和用量嘛,保密。大致流程就是将鸡鸭鱼肉宰杀洗净后,泡在一定比例的酱油和料酒中浸泡数日,待达到要求后捞起晾晒数月。爷爷就是以一种工匠的精神,制作和传承着这一杭州人的年味。12月份的时候,你只要去皇城根脚下走走,不论是以前的老街还是新建的高楼大厦,都能看见用这些年货组成的独特“年画”——酱色深浅不一、造型千姿百态、晾晒位置也高低错落有致。看起来那么和谐,已经完全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一阵风吹来,酱香四溢,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老杭州的传统年味。在爷爷那辈人的眼里,年味就是攒下一年中最丰盛的食物留着过年的时候一家人一起享用。父母那辈人眼里,年味就是过年前后父母忙忙碌碌采购和制作年味的身影和家里的酱香。我的眼里,年味就是家家户户挂着的红色酱味和塞在嘴里的那一口肉香。我觉得不论社会如何进步,传统的东西绝不能遗忘也需要传承。...
新春将至,家乡也越发热闹起来。绚烂的烟花跃上了天空,饭菜香味越来越浓。走亲访友的人多了,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小孩子们人手一盒爆竹玩得不亦乐乎。拜年、祭祖,新年的脚步真快啊……年味,似乎也越来越浓了呢……可是,年味究竟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年味,大概是一家人团聚的温馨吧。出门在外的游子都赶回家中,共同构成了“规模宏大”的春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在家与长辈小辈共同吃着年夜饭,享受天伦之乐。热热闹闹互相敬酒,送祝福。家,在这时也不仅仅是个地点,还化成了浓浓的亲情,温馨的港湾。年味,也许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吧。家乡的年轻人只有在这时才相聚一堂,共同操演祖辈留下的传统习俗。一个个紧张又有序的活动忙着开展,人们脸上都是严肃的神色。小小的传承,凝聚了满满的真诚与敬意。年味,又或许是放假休息的乐趣吧。短短一个月的寒假,释怀了学生心中的压力,一下子拉近人们间的距离。小孩子们争着玩耍嬉戏,大人们则站在一旁回忆往事,。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实在是惬意至极。年味,还是家乡美食的诱惑。只有在家乡,才能品尝到儿时难得的美味。也只有在这里,才有独一无二的家的味道。除夕夜,坐在桌前,眼前的场景是很特别的:大圆桌边坐着一大家子的人,每个人都面带笑容,互相问候,互相祝福,小孩子们看到大人们敬酒,也有模有样地斟上满满一杯饮料,嬉闹着。这段时光是美妙的。就算隆冬在无情,寒雪再寡意,也无法冻住人们的心!这份情,拱得我心里暖洋洋的。我恍然大悟,年味,其实就是团圆的温情,传承的欣慰,亲情的温暖和家的牵挂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看着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贴着对联,春节已然在向我招手了,我们又要长大一岁啦!春节,是千家万户享受天伦之乐的团圆日子,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印象中,从我出生到现在,这12年的春节气氛似乎是差不多的,全家人享受过满桌的美味佳肴后便开始等待春节联欢晚会,这不,离猪年春晚开始还有一会儿,爸爸妈妈便开始忆苦思甜,跟我讲述起他们小时候过春节的景象:二十多年前那会儿,临近春节这几天,大人们可忙了,杀年猪、做豆腐、打年糕……年三十这一天,孩子们肯定不畏寒冷,不赖被窝,早早地就起了床,他们会兴奋地围着灶台,看大人们烹制美味,还会帮着大人在家门前贴对联、挂灯笼、贴福字,对了,他们那时候的对联可都是拿着自家红纸排队让村里的教书先生写的呢;年夜饭的很多美味更是盼了一年才能吃到的。当然,孩子们心里的重头戏还要属拿红包了,那种平日里不属于自己的大钱只有在除夕这天晚上才有机会进自己腰包。晚饭后,夜空中的鞭炮声、人们的嬉笑声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此起彼伏,好不热闹;零点的钟声过后,人们才意犹未尽地进入梦乡,不过尽管困得眼皮都打架了,孩子们也不会忘记把早早买好的新衣服拿出来,整齐地摆在床头,这个晚上,每个孩子的梦肯定都是美美的……哇!爸爸妈妈口中的过年让我好生羡慕啊,原来难得拥有的东西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才会更加珍惜,更显的珍贵呢!随着祖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再和昔日的春节相比较,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止一点点,可如今的年味却逐渐淡了。相对于爸爸妈妈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现在几乎365天都可以吃好吃的,穿好看的,商场里、街道上的衣服、美食应有尽有,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允许他们随性享受,显然,零零后的我们,从来没有期盼过过年有什么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也没有对新衣服有太多的期待,有的只是一个从古到今留下来的过年形式,大年初一一定要穿新衣服,其实不止是新衣服,我们现在有条件了,更讲究了,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是全新的,我们如今的生活明明很富足,却失掉了以往的年味:以前过年亲手做的美食,现在只要走进超市便能买到,色香味俱全。有些人家年夜饭都不用辛苦烧出来了,约上几户至亲,在饭店定一个大包厢就能坐等美酒佳肴了,档次高了,菜更全了,那种为年夜饭操劳好几天的原始年味没了!现在国家提倡环保,城市禁放烟花爆竹,除夕晚上,街道整洁了,空气污染少了,城市安静了,年味又淡了!年味其实就是人情味,只要人情味一直都在,年味终究还是会永久保持下去,只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过年的形式会随之改变而已!...
大年初三,回到大城市的家,坐在房间透过纱窗望着院外的街道,稀稀疏疏的两三个人骑着脚踏车缓慢地踩过,早晨的小雨将本已清淡的街道淋得更加冷清,偶尔传来的几响鞭炮声把我的思绪勾回到了前些天,那是一幅在爸爸老家过年的热闹画面……爸爸老家在台州温岭的石塘镇——一个小小渔村,新千年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早就听说,那里过年很热闹,在外拼搏的“游子”都在这个团圆的时节回家欢聚;那里过年很丰富,会选一个黄道吉日“谢年”和祭祖,摆件和仪式都尤为讲究;那里过年很有趣,特别是那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文化活动——抬阁,渗透着浓浓的“闽南味儿”。抬阁,因四个人扛抬着一个阁子式的台柜而得名。自打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在爸爸老家过年,我还从来没有看过,百闻不如一见,今晚我可要大饱一下眼福!我们全家早早地吃完团圆饭,兴高采烈地跑出家门,只见本来就不大的小村镇上已是人山人海,最靠前的位置已全部被占领,我挤都挤不进去,只能借助爸爸的肩膀“登高望远”,我翘首等待。过了一会儿,突然传来一声:“来了!来了!”人群顿时骚动,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只见一辆装饰绚烂的彩车开道,大鼓、小鼓、号角的声音越走越近,抬阁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了。每一次听爸爸讲述,这样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曾想象过无数遍,今天终于眼见为实。有“嫦娥奔月”、“杜鹃仙子”等装饰得五彩缤纷的抬阁;更令人感动的是那个“八仙游渔村”,听说那是全渔村80余户朴实的家庭,为了祈福家人出海打渔能平安回家,自发组织一针一线、一木一杆制作而成的抬阁,里面还有着8位村里人家的孩子扮成八仙,小演员们扮演得惟妙惟肖!回头,我发现身旁的友人们有的脸上乐开了花,有的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有的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也不禁为之感叹。“又来了,又来了”人们兴奋地高呼着,又见“济公斗蟋蟀”、“猪八戒背新娘”……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一个抬阁背后都有一部美丽的传说,这是一个流动的舞台,一场活生生的演出,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寄托着他们朴实无华的新年祝愿。老家的年味,浓浓的,是根的味道,久久不能散去……...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男女老少都要穿新衣,准备年夜饭更是过年的重头戏。今年,我来到了义乌农村爷爷家,和大人们一起烧制了一顿别有风味的柴灶年夜饭。我们来到爷爷家,院子里早已搭好了柴火灶,这对我这个城里孩子还是很新奇的。爷爷问,谁能烧灶台?我自告奋勇地举起手,高喊了一声,“我来!”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我先用打火机点燃了一片薄薄的木片,然后将它放入炉中,火苗像一个跑步健将,滋滋地跑满了整片木片,爸爸告诉我要再放几片薄木片,然后才可以放大的木块。于是,我照着爸爸的指点,放了木片,又用钳子夹了一块大木块进去,不一会儿木块也穿上了火红的新衣。“火烧着了!”我高兴的大喊,随即又加入了几块木块和木片,不一会儿这些木头都燃烧起来,她们身上喷出的火舌在炉火中四处游动,还不时发出嘶嘶的声响。炉上锅里的鱼头汤在熊熊柴火的燃烧下翻滚着,开始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引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大家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烧菜的烧菜,没有分工,却那么的有条不紊。我一边烧着柴,一边看着家人们喜气洋洋准备年夜饭的景象,心里是满满的喜悦和开心。忙活了大半天,丰盛的年夜饭终于烧好了,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围坐到圆桌前,开始大快朵颐。桌上有我用柴灶烧的鱼汤,有爸爸炒的青菜,有婶婶蒸的螃蟹,还有表叔买来的披萨,中西结合,土洋融合,味道别提有多美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向长辈敬酒,有的边吃边看着电视里精彩的春晚节目,家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吃着披萨,喝着鱼汤,抬头看着窗外绚烂的烟花,浓浓年味里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
年味,年味,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在大年三十那天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千姿百态的年味散发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以前,我爸爸那代人过年,会很难得地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零食,自然高兴。但那是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差。现在就不同了,每天你想买啥可以立即在淘宝上买,随时随地想买就买,当然没什么好高兴的了。在我看来,过年只不过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菜肴丰富的大餐而已。这样看来,过年实在没什么味儿了。那今年我们家又是如何过出沈家特有的年味来的呢?重头戏就在下午的一个家庭活动里了。伯伯和爸爸给我们备好了他们小时候常玩的玩具——陀螺和滚铁圈,说是要让我和哥哥体验他们小时候喜爱的玩具到底有什么“魅力”。两个老爸分别作了示范后就让我我们各自选择,我选了陀螺。我学着老爸的动作,却总是不尽人意。第一次是绳子没绕的够紧,刚松手陀螺就掉地上去了;第二次绳子是绕紧了,只是甩地上去的时候拉绳不连贯,它立马就蔫了;第三次……我屡败屡战,却一再受挫。再看我哥玩转铁圈,典型的“帅不过三秒”——他用带铁钩的竹杆子推着铁圈跑出去不到三秒就倒!我们互相嘲笑了一番,有些心灰意冷起来。正当我们想掏出手机玩虚拟游戏的时候,我们的老爸出马了。他们开始手把手教我们,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一丝不苟。一遍、两遍、三遍……第十次,我绕线、斜甩、抽绳、打鞭,一气呵成!那陀螺稳稳地转得飞快!还和哥哥一起,换着推着铁圈跑得根本停不下来!一个下午,我们一家人就在这经典的传统游戏中快乐的度过了。吃年夜饭时,我和哥哥争先恐后地给爷爷奶奶讲着下午的游戏,爸爸妈妈们也都回忆着、讨论着。我们每一个人都特别快乐,因为我们一家都在这些小小的传统玩具中找到了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