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读者》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约翰家门口有棵菩提树,这是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树旁特意支起了坚固的铁架,也许是铁架让树躲过了风雨的袭击,它一直郁郁葱葱,成了一道风景。
一年盛夏,本应是菩提树枝繁叶茂的季节,它死了,所有人都为它的凋零而遗憾。约翰抚摸着光滑的树皮,发现铁架的铁丝嵌入了树皮,但此刻发现,已经迟了。
我想,孩子们正如那棵菩提树,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就如同铁架,对孩子的呵护超过一定限度就是溺爱,是对孩子的伤害。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国内经常提的却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与我们相比,澳大利亚提出的“再富也要穷孩子”更有教育意义,作为发达国家的澳大利亚,信奉“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与独立的能力,长大后会吃亏”的理念。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中午不放学,学生一般买个汉堡,一个水果和一瓶可乐,随便在校园找个地方用餐,根本看不到剩余食物甩得一地的现象。如果仅从食物上判断,怎么也猜不出谁家富、谁家穷。这大概是澳大利亚人注重对孩子进行生存能力与节俭习惯的良好教育的缘故吧。
亿万富翁约瑟夫·约伯1971年告诉女儿“因为太爱你们了,所以决定不给你们留下太多的钱。”二三十年后,他的决定仍然没有改变,他说:“我能做的最坏的事就是让他们没有独立成功的机会,也没有体味失败的机会。一切都是父母的,对自己,他们能说什么呢?”《福布斯》对全美大企业总裁们调查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有钱人似乎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财。这恰恰与我们过去主张教育孩子的方式相同: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把孩子当做上帝,把孩子的一切都规划得井井有条,这其实是对孩子自身发展的最大戕害。
“给孩子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财”,亿万富翁教育孩子尚且如此,我们更没有理由事事时时袒护孩子。给他们自由,让他们独立,他们会开创一片新天地。
下一篇:被包围着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