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同爷爷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上的记者采访问:“你幸福吗?”每当提到照顾好他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爷爷总是好讲述他那过去的事情:爷爷说:“我小时候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们家里确实十分贫困,国家当时也不富裕,然而国家每年还要拿出一部分钱来救济一部分特困户,记得在六一年那一年,农村的日子特别不好过,三年的自然灾害几乎弄得家家都没有吃的,我们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因为我们母子三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国家给我们家救...
作文《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同爷爷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上的记者采访问:“你幸福吗?”每当提到照顾好他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爷爷总是好讲述他那过去的事情:爷爷说:“我小时候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们家里确实十分贫困,国家当时也不富裕,然而国家每年还要拿出一部分钱来救济一部分特困户,记得在六一年那一年,农村的日子特别不好过,三年的自然灾害几乎弄得家家都没有吃的,我们家的日子就更不好过,因为我们母子三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国家给我们家救...
在春天的脚步声中,我们漫步在闽江河畔边,听历史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一件衣服,小孩子们又争又抢,总想自己穿上这件衣服,一件衣服,兄弟姐妹们得轮流穿。刮破了,用针缝,身上的补丁一块又一块。在他们眼中,只要有得穿就够了,哪儿管这件衣服是新是旧。而我们,衣柜里的衣服数不胜数,全都是崭新的,没穿过几次,就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
那时候,一顿饭,只有一碗米饭和一些青菜,大伙从来不挑食,见什么吃什么。到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肉。在他们眼里,有得吃就够了,哪管是什么。而我们,山珍海味吃不尽,总是挑食,喜欢吃肉,青菜一盘,我们几乎没动过,一句话:挑食。
那时候,一座房子,一家人住在里面,不管是土屋还是茅屋,他们都不嫌小,都不嫌旧。在他们眼里,只要有的住就够了,那儿管他是什么房。而我们,住在又大又宽敞的房子里,跟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总是嫌这个嫌那个,不知足。
那时候,零花钱,小朋友们没有,也从没向父母要过。在他们眼中,只要父母能让自己上学就够了,有没有都无所谓。而我们,无时无刻向爸爸妈妈要钱,买零食,买玩具,不珍惜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让父母的努力付之东流......
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事,让我想起了我们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更让我想起了我们伟大的母亲——“祖国”。是祖国母亲让我们走出了贫穷,奔向小康;是祖国母亲,帮失学的小朋友们重新背起书包,重新走进课堂;是祖国母亲,送来了“蛋奶工程”......
我们坐在闽江河畔边,听历史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歌声回荡在闽江河畔,我们的笑声回荡在闽江畔。我们坐在闽江河畔边,听历史讲那过去的事情......
五年级:林蔚杰
在春天的脚步声中,
我们漫步在汉江河畔,
一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
一件衣服,
妈妈和兄妹轮流穿。
刮破了,用针缝,
身上补丁一块块,
却舍不得买新衣服。
在她们眼中,
只要有穿的就行了,
哪管它是新是旧。
而我,
衣柜衣服数不胜数,
都是新的,
就因为一点儿小毛病,
就不穿了,
放到那。
那是候,
一顿饭,
妈妈从不挑食。
见什么吃什么,
到过年时候,
才能吃上一顿肉。
在她们眼里,
有吃的就行了,
哪管它是什么。
而我,
山珍海味吃不尽,
但总是挑食。
既不吃肉,也不迟菜,
一句话:挑食。
那是候,
一座房子,
妈妈住在里面,
不管它是土房还是茅屋,
从不嫌小,从不嫌旧。
在她们眼中,
有住的就行了,
哪管它是什么房。
而我,
住在有大有美的房里,
嫌着,嫌那,
从不知足。
那是候,
零花钱,
妈妈没有,
从不问家长要。
在她们眼中,
家长能让她们上学就很好了。
而我,
无时无刻问家长要钱,
买零食,买玩具,
从不珍惜爸爸妈妈挣来的血汗钱。
……
这一件件、一桩桩,
让我想起两代人不同的生活,
让我想到伟大的——母亲:
“祖国”
是祖国母亲让我走出贫穷,
奔向小康,
是祖国母亲:
免去了学费,
让我们背上快乐上学;
是祖国母亲:
送来了蛋奶工程。
……
我们坐在汉江河畔,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的歌声回荡在汉江河畔,
我们的欢笑回荡在汉江河畔。
我们坐在汉江河畔,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南街小学五年级:夕遥
大年初十那天,外公、外婆、妈妈和我去上海亲戚家,回来的时候,天早已黑了。啊,下起雪来了。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在那灰蒙蒙的天幕上翩翩起舞,像是一只只展翅飘飞的蝴蝶。外公、外婆在议论着什么:“要是过去,非走到天亮才回到家……”我好奇地问:“你们在说什么?”外婆说:“我们在讲过去的事。”我缠着她讲给我听。
“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外婆坐在沙发上回忆。“那时候你外公在甘肃保密单位工作,每年回家一次。那天是三月十二日,我去火车站接你外公,那时交通不便,从家里到董家渡码头的公交车,只有‘塘川线’和‘沪南线’,每半小时一班车,而且每晚七点半以后就没车了。我只好骑自行车到码头,将车寄在‘自行车暂存处’再乘车,八点半左右到了北火车站。凭电报买了一张站台票,进站等候。这天特别冷。我想按常规列车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要到了。在车站一脚有一块大黑板是标明每趟列车到站的时刻表,我到那儿一看,怎么?52次列车到站的时间没标上?我只得耐心等待”
“这时候站台上的人很多,熙熙攘攘的。只听广播里传来消息:‘乌鲁木齐来的52次列车,因故晚点。’这时,我突然发现地面有点儿发白。‘啊!下雪了!’从灰蒙蒙的高空,雪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铺天盖地地压过来了。又响起了隆隆的雷声……来接车的人渐渐少了,站台上寂寞、冷清。我真想回家暖和暖和,可是现在回家的车没了。列车什么时候到又不知道,我只能继续等了。脚站麻了,我就在站台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累了在旁边靠一会儿,一直等到天亮。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天才放晴了。到十点多,列车才喷着浓烟进站了。我和你外公推着自行车,一直走回家里
这时我急切地说:“那外公为什么不打手机给你,或者你待在家里打电话去列车站问列车到达的时间,这样就用不着白等一个晚上了!”外婆笑着说:“可是那时侯我们许多人家都没电话,更不用说买手机了。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等你们这一代人长大了,那么社会将更先进,科学更发达,人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所以你应该认真学习,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
外婆讲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大家一定都听过《听妈妈说那过去的事情》这首优美的歌曲吧! 今天就由我带大家一起去听奶奶说那过去的事情吧!
一天早上,我拿起一块面包吃了起来,刚吃了几口,肚子就已经饱了,于是我随手将剩余的一大半块面包扔进了垃圾桶。奶奶见了心疼地说:“真可惜,像我小时侯哪能吃得上面包呀!”我特别爱听奶奶她们那时的故事,于是我便缠着奶奶讲她小时侯的故事。
奶奶对我说,她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就被逼着帮别人家干活,不是洗衣做菜就是干地里活。上学的念头想也不敢想,因为那时的父母都有中男轻女的思想,男的就去学堂读书,女的就留在家里干地里活。可现在呢?不管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且教育越来越普及。那时奶奶吃得是“窝窝头”皮又硬又难吃,现在的人们吃的都是香喷喷的大米和大鱼大肉。以前和现在比较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奶奶还说,那时的绩溪可贫苦了,每一户人家都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每天都起早贪黑的干活,还不能填饱肚子,甭提有多穷苦了。以前的房子一般都是平房,而且破破烂烂,一到雨天不是这儿漏水,就是那儿漏水,搞的人们一个头两个大。现在呢?人们住上了楼房,就是再大的雨也不会漏水。还有以前的路是自然形成的,一到雨天,泥路一片浑浊,而且走起路来非常吃力,最后还弄得一脚泥巴,特别脏。下雨的晚上更不得了,路两旁没有路灯,人们总摔跟头。现在平坦而又宽阔的公路通往了各个村庄,路两旁还装上了路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我们要感谢邓小平爷爷,是邓小平爷爷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变了,城市变了,农村也变了,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摆脱了贫苦的生活,过上了幸福而又美满的小康生活。
今天晚上爸爸去上海来不及赶回,我就理所当然地睡到了妈妈的大床上。电视太无聊,我和妈妈就闲聊了起来,不知不觉中妈妈聊起了她小时候的故事。
大概在妈妈四五岁吧,姥姥为妈妈做了一双新鞋,又白又结实的鞋底,鞋面是红色的,上面还绣着一些花鸟,妈妈十分喜欢,舍不得弄脏了,所以她搬了一张凳子坐在上面,整整坐了半天。当姥姥回来的时候,发现她坐着没动吃惊地问:“娟娟,你为什么不出去玩呢?”妈妈说:“我舍不得弄脏鞋子呀!”姥姥说:“你这个小姑娘,鞋子穿着本来就是要在地上走的,总是要弄脏的嘛,出去玩吧。”这时,妈妈才极不情愿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她走一步,就翻起脚底来看一下,走两步就看两下,害得姥姥“哈哈”大笑,笑出了眼泪。这时,我听得捧腹大笑了起来,妈妈也“嘿嘿”地笑了。
妈妈还说,她小时候经常会到舅舅(也就是我的舅公)家去玩,舅公家邻居的儿子是个邋遢的男孩儿,经常玩泥土,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所以很讨厌他,每次那个男孩来和妈妈玩的时候,妈妈总会拒他于千里之外,双手摇得像拨浪鼓:“诶诶诶,千万别过来,千万别过来!!”。呵!那个男孩竟然就是我好朋友钱怡婷的爸爸。
有一件事,妈妈至今还是耿耿于怀。她小时候有一本新书在过春节的时候被亲戚家的一位小朋友拿走了。“那本书还是崭新的呢!我还没看过瘾,就被偷了,哎,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书上画有一个农民伯伯,他正在插秧,秧苗绿油油的,美极了!可惜就是被他们偷了。要知道,以前没有书看的,要有书也是黑白的,这本彩色书我是爱不释手,而且,还是我爸爸在上海买的,所以我十分珍惜。”妈妈一脸遗憾地说着,她完全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我也怜爱地看着有点伤心的妈妈。
沉默了片刻,妈妈又说起了小时候吃杨梅的事。以前乡下一般买不到水果,那是我姥爷去上海装氨水顺便带回来的。妈妈回忆起了儿时的事情:妈妈小时候,农田里缺肥,每年总有一批生产队的顶梁柱出船装氨水为农田积肥,那氨水怪味熏天,呆在船上那可不是什么好滋味!再说每天在风浪里颠簸,没有过硬的架船技术和强健的体魄是想都不敢想的,姥爷是当时生产队里最壮实的劳动力,那种在风浪里跌爬的活他几乎是年年参加的,当然可以多得几个工钱补贴补贴家里的生活。妈妈记得姥爷出船回来最好的礼物就是那一篮子杨梅。那是熟透了的杨梅又大又圆,红里透紫,紫里发黑,可甜啦!煤油灯下,妈妈他们母女三人围着那杨梅篮子,边挑边吃,每次挑选总是挑最黑最大的,吃得嘴里流出了那红黑的汁水,吃得染红了牙齿。那是妈妈有生以来吃过的最甜的杨梅,这时,妈妈的口水已从嘴角里偷偷得流出来了,我“哈哈”大笑了起来,妈妈也“呵呵”地笑了起来。
妈妈还讲起了她小时候一家人关于吃肉的趣事。妈妈说,那个时候,她家饭桌上的菜一般只是些咸菜、咸萝卜,难得吃些鱼肉,鱼是外公自己在河里抓的,吃肉,那是很奢侈的享受了。妈妈说,外公喜欢吃肉,只要上集市买肉,他就不会吝啬口袋里那几张有限的钞票,总会买一些带肥夹精的猪肉。回家后,就会烹制成一大沙锅的块肉,烹制方法十分简单,只是把买来的一大块肉放进锅里,再灌入没顶的水,咕噜噜地煮一阵子,捞起切成一块块的端上餐桌就了事了。吃饭时,四五双筷子就齐刷刷地伸向那盛肉的砂锅,特别是我的外公,夹了一块又一块,可是我妈妈发现,我姥姥却难得把筷子伸向那砂锅。妈妈的一席话,让我了解了她儿时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激起了我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怀。
妈妈还跟我讲起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公挨批的情景,(当然那也是姥姥讲给她听的)一向忠厚老实,抚贫济困的外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被村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积极分子”揪出来,成为他们斗争的“阶级敌人”。外公胸前挂着写有莫须有罪状的大字木牌,低头,恭恭敬敬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站就是半天,姥姥看不过去,还上前跟他们评理,可当初大家都头脑发热,哪里听得进理儿。妈妈说,姥姥感到最痛心的是那几个“革命积极分子”竟然是外公甚至是外公的老爸热心帮助过救济过的家庭的“热血青年”。“世上竟有如此忘恩负义之辈!”我气愤地说。妈妈说,这也不能全怪他们,那个年代就是这个德性,颠倒黑白,还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像刘少奇、彭德怀等被打倒,有的甚至含冤而死,当时读书人被称为“臭老九”,学生不读书,知识分子挨批的现象比比皆是。妈妈的这些话,让我这个生活在阳光里的孩子依稀感觉到了政治的无情,社会的复杂,让我模模糊糊地了解了“文革”那个时代。
……
妈妈的声音越来越模糊,不知不觉中我已进入了梦乡。
吃过晚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谈到了过去的事一家人的话匣子都被打开,一个个讲述那过去的事。
爷爷讲述的是他对教育执着的故事。
爷爷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教数学,由于当时的条件艰苦,有的学生买不起本和笔,爷爷总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买成文具,送给他的学生们。有时实在买不起就带着学生们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简陋的条件丝毫影响不到爷爷对教书育人的满腔热情。可是好景不长,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爷爷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吧,被分到遥远的新疆,在那偏僻的边疆地区,爷爷没有抱怨历史的捉弄,而是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化作满腔的爱,站在三尺讲台上,洒给了边疆的孩子们。因为爷爷说,他心中有一个信念。教师这个职业就像火种,走到哪里就照亮哪里;知识就像种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这是一名教师的职责,也是爷爷恪守的教师的尊严。
爸爸讲述的是关于他童年的故事。
爸爸说,他小时候的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不一样,他还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那个时候的农村还比较穷,和现在的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书包、文具相比,那时的他们拥有一个书包那就是非常奢侈的事。爸爸上学时,奶奶用家里的碎布,为他做了一个书包,爸爸兴奋的背着书包在村里转了好几圈,故意在同学面前炫耀,感受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即使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过去,感受到的却是很高的幸福指数。后来随着爷爷工作调动,爸爸随着到县城上学,也买过很多书包,但是最让爸爸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第一个碎布书包。
爸爸说,物质条件不是人幸福与否的标准,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洗礼,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的都是美好,曾经的一点点苦难也显得那么有意义。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与乐,才能更加体会生活的美好。
记得爷爷在世时,没事就说:“我小时侯家里可穷了,除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床,再也没有值钱的东西了。”的确,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咚响。一间草屋,一到下雨天,屋里就漏雨。不光是我家,别人家也一样,过不上好日子。
现在,时代不同了,当然生活也就不一样了。人们哪个还穿着破旧的衣服?人人都穿上了时髦的新装。走进服装店,一套套崭新的衣服令人眼花缭乱,上面的绣花更是精美。这要是在以前,衣服没有补钉已经很不错了,哪会穿绣花的衣服。吃的呢?简直不堪入目。爷爷说,“那时,只能吃些‘麦细饭’和‘麦细粥’,如果能吃上一餐米饭,那可真是菩萨保佑了”。现在呢,我们不但餐餐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还吃上鲜美可口的鸡鸭鱼肉,多有福啊!
说起房子,爷爷的感受可深了。“那时,那有这样洋气的楼房,村子里大多是些低矮的平房,有的还住着草房子。可如今,村子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我们也住进了别墅式的新楼房。
爷爷说,过去出门是“11号车”――两条腿走路。现在可好啰,有公交车,有进城的专线车,还有自行车啦,电动车呀,摩托车啊,去年我家还买了一辆轿车呢!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做做比较,变化多大!是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让老百姓富了起来,过上了好日子;是祖国现代化建设让我们村改变了面貌。
第一次受了老师的委屈
上幼儿园的时候,上学和放学都是班车接送。从大班到小班,住的远的小朋友都要坐。那时侯,我虽然是中班的小朋友,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总是帮着带小班的弟弟妹妹。中班嘛,幼儿园里小小的的尖子生就已经产生了。我也是一个。因为普通话标准,还经常在幼儿园里开的联欢会什么会的时候当小主持人,老被老师表扬。
这次,我和往常一样,乖乖地坐在车上。哦,到站了,家到了!下车吧!正要下时,手中的玻璃瓶从我手中滑到了车上,碎了。
啊!完了!我给老师找麻烦了!
“你们班主任还说你是好同学呢!哼!”带班的老师生气地领着小班的同学下了车。
我背着小小的米奇书包,两只眼睛红红的。老爸问我:“怎么啦?”我终于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
呵呵,这件事我记的特别清楚,我委屈啊,是玻璃瓶自己掉的。也许我这人天生有点小心眼,记仇吧?
扫墓不带二年级
“今天下午,三,四,五,六年级扫墓,其余班级照常上课……”冬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学校,我啊,是个二年级的“优等生”啦!(哈哈,想起以前也挺好玩的,才二年纪,就分出“三六九等”啦!)
什么什么?扫墓咋就不带二年纪呢?看着大哥哥大姐姐们有说有笑,带着大包小包的零食,玩的东西,(可能那时候我馋了吧?)心里别提有多难过了。想着想着,竟然自己站在那里哭了!
要不是我喜欢的美术课,恐怕我会继续站在那里哭吧?
四年级,组织了我们女生自己的“3K”党
看了小标题,可别以为我学坏了。这个“组织”啊,是“维护女生权益”的。(这件事别提有多好笑了。)
我当上了班长,刚好又看了《柯南》和《福尔摩斯》,里面有这么一个“3K”党,那,我也要建一个!
我找了班级里另外两个“打抱不平”的“母夜叉”,就组成了这个小“组织”。
我们仨除了帮女生以外呢,还“破案”。
记不清楚是哪一天了,大家上完体育课后,东西(钱包,钢笔啦那种东西)集体不翼而飞。连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也对这种事情很是伤脑筋。班里没有人中途上来过啊……
我想你一定猜到,我们仨出动了。
首先,我们调查了一下其他四年级各班的情况,在我们的体育课上,每个班都不是活动课或是体育课这类可以自由活动的课。又问了看见有什么人体育课中途进了教室……最后,目标锁顶在了穿红衣服的人身上。
当然,结果你一定也想到了——我们仨的侦探行动以失败告终。不过,我挺满意的,五年级就再也不会有这种一下课就跑去“调查”的场面啦!
虽然只是几件小事,却是我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想,珍贵的有时并不会是那些人生中的大事,而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就是这些小事,见证了我好气,好笑,好玩的童年。
古往今来,风水布局都是无数人相信的东西,也有许多的人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比不予理睬。不过有道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我的妈妈告诉了我一件外公外婆的事情,是有关于风水财运方面,我的外婆家在过去的时代里,算是一个农村数一数二的富裕阶层,可是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外公外婆家的对面要修桥,这在过去是一件大好事,所以支持的人很多,但是外公外婆请人过来算了一下,发现只要修这座桥,家里的财运就会被破坏,反正就是对家里人不好。可是在很长时间的交流下,还是不能改变这个主意,桥依旧修起来了!
说来说去也很奇怪,自从桥修起以后,外公外婆家的生活那是一日不如一日,直线下降,家里的小子也不成器,反正就应了风水大师的那句话!也是因为这座桥,以前的洪水滔天,很多次水已经过了桥上,差点导致村子里人命危浅!
易经风水传承数千年,我相信一切都是因为骗子太多,总会有高人可以指点迷津的!
我的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有时候会为我讲述一些自己过去的故事,这些故事总是真是而又令人觉得意义重大!
上世纪的中国,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贫困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有着明显的差距,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
在那个时候,人们经常忍受饥饿,有一次一家人吃南瓜吃了八十一个,我至今没有忘记这个数字。南瓜,我在脑海中一想象,那是我一家四口人的一顿饭,我们一次性也吃不了一个,怎么回事?
我的妈妈解释说:那是因为南瓜还没有熟,不过一个至少也有成人拳头大小,我依旧保持我的观点:八十一个还是一个大数字!只是一家人便吃了这么多,难道他们不知道熟了以后能够吃的更久?
当然知道!可是饥饿来临之际,没有一粒米,只有喝水,那能够充饥吗?人都没有人的样子了!还会等着南瓜成熟?保命要紧!
现在还会有人吃不饱肚子吗?人们追求的已经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从数量到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