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创新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
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有一句名言:“不创新,就死亡。”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著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没有对黑格尔、傅立叶、圣西门等人批判性的继承,《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来赞美大师吧,但不要模仿他们。还是让我们别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小鸟飞行需要翅膀,世界要进步需要创新,创新就是进步的翅膀。唯有打破创新的桎梏,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新世界。
人唯求旧,物唯求新。不断的创新将带来美好,敢于创新,而不去步人后尘,拾人牙慧。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还有那被后人引为教训的“东施效颦”,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却不小心弄巧成拙,没有变美还引人厌恶。这些盲目的跟从都是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不懂创新的结果,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敢于创新吧,相信创新之后迎来的必然是新生。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像世界万物都要遵循着特定的规则似的,成为人们无法逾越的鸿沟。其实,有些成规却成为限制人们手脚的枷锁,限制了人们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有时,我们也要打破陈规,勇于创新。
材料中,施图林格的回答代表的则是一种关注未来的开拓创新,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由此可知,我们要打破成规,勇于创新。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曾说过:“物极必反。”过多的规矩却成为一个沉重的枷锁,沉重的包袱。古人曾一直认为“天若斗笠,地若倒盖。”就是自然的“规矩”。此后数千年内,这种“规矩”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停滞不前。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宇宙中的天体几乎是球星的,从而打破了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信奉的“规矩”,人类的天文学说才迅猛发展,到如今才有了“神七”升天,“嫦娥奔月”等这些只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出现的情节。倘若至今人类仍未打破那陈规破旧的枷锁,人们岂不如井底之蛙一般坐井观天?因此,我们要善于打破不合理的规矩。
要打破不合理的规矩,就不能墨守成规。我们要配上创新的长剑,突破规矩另成方圆。因为创新是穿破未知障碍的匕首,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我们只有创新才能汽笛长鸣,才能不断探索真知,最终获得成功。倘若一个人安于平庸,甘于落后,画地为牢而不自知,那么他将失去向上的动力,失去开创美好明天的创造力,等待他的结果必然就是被时代所淘汰。试想,如果一味循规蹈矩而不敢创新,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经典力学,从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如果没有突破规矩另成方圆,怎么会有文艺复兴冲破宗教礼学的束缚,终而建立资本主义的新规矩?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打破规矩,勇于创新的鲜活例子。上个世纪的其八十年代,邓小平高瞻远瞩,英明决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推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党和国家又充满希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时,就鼓励深圳青年打破框架,勇于创新。他说:“你们年轻人富有朝气,没有框架,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反映在工作上就是勇于创新,打破框架。只要你们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深圳建成创意之都。”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愿我们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开创历史的新篇章。
须弥顶上无根草,不受春风花自开。
那日闲暇之时与朋友闲逛,忽提及自己的高一生活即将结束,她不禁感慨道:“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又要分别了,以后不知还会不会在一起。”她长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天下终究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啊!”说完,便低头做沉思状,默默地走着。
我望着她,有些小惊讶,用胳膊碰碰她,说道:“这是怎么了?这么感性,把气氛搞得怪伤感。”
“不然呢?”她仰起头问,“临近期末,相聚的时间不多了,高二也不一定在一起,不伤感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望着她微微下垂的眼角,点点头,牵着她的手走在路上。西斜的太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盯着屋顶发呆,傍晚的对话不禁在脑中回想,难道果真如她所说的一样,在这个时候除了伤感就没什么可以做的了吗?
忽然想起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有关青春。那句“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已经深入人心,大多数的年轻人现在都有种忧郁的气质。思考问题都爱从感性出发,评论爱用“终究是”开头,“好伤心”结尾。大家都在“装深沉”,缺少了我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活泼与开朗。这道忧伤已不再明媚,反而将人禁锢其中,形成一种永久开启型模式,很难被打破。
想想这说的不就是我们的现状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快乐与悲伤并存,为什么我们习惯于从悲伤的一面去看待事物呢?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转换角度,从而看到生活更美丽的一面。
第二天再次遇见她,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微笑并快步上前挽住她。
“怎么这么开心,没有几天我们就不能这样时常见面了呢?”眼神中满是伤感与不解
“这不是还有几天嘛,再说了,以后还是有机会见面的,干嘛搞得这么悲伤?”我又将她往身边拉了拉,“我们要好好珍惜这几天,对吗?”
“说的也是!”她猛的点点头,回了我一个微笑。
接下来的几天,每当有人和我提及分别之事,表现出无奈与不舍,我总会告诉他们,要换个角度想想,还有几天呢,要好好珍惜。
其实,不仅仅是在分别这件事上,生活中的任何事都需要我们转换角度的面对思考。打破我们习惯的定向思维,或许就能解决一道数学题,给予自己创作的灵感,生活也会变得与众不同的精彩。
我愿做须弥顶上的一棵无根草,没有根的束缚,勇于打破春风的禁锢,在全新的世界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绚烂!
翻开手中那一部厚厚的著作,徐弘祖那不同寻常的人生再一次呈现在我眼前。
万历十五年,徐弘祖出生在江阴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镇。那是一个封建帝制逐渐走向鼎盛的年代,科举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直到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整个科举制度仿佛一条通往人生顶峰的阶梯,吸引着无数自诩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趋之若鹜。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条“通天大道”同时也是一个牢笼,一个以功名富贵为诱饵的牢笼,让无数人为名利所迷惑而自投罗网的牢笼。但就在那个以科举为荣的年代,徐弘祖却做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决定:放弃科举致仕的道路。
少年时,徐弘祖曾应过童子试,不过未中,眼见儿子无意于功名,饱读诗书而又通情达理的父亲便鼓励儿子在自家的万卷楼中读书,不求做官,至少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就这样,徐弘祖开始在自家的万卷楼中阅读着各类书籍,而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各类地理书籍及游记。书中对奇异景观的描写深深吸引了他,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外出游历!”可就在此时,父亲的突然离世打乱了他的计划。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为了照顾母亲,徐弘祖决定恪守孝道。但此时,母亲却将他叫到面前:“男儿志在四方,当往天地间一展抱负。”一句话让徐弘祖泪流满面。
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他仅携一根木杖,着一袭布衫,穿一双草鞋。用脚丈量了包括湖广、两湘、辽东等地现今16个省的地区。没有朋友的资助,也没有政府的支持。他就像一个离经叛道者,执着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用笔墨记录着路边的一片片大好河山。
几十年间,他先后探寻了武夷、黄山、华山、泰山、庐山等名山;也曾寻访过湘水、岷江、 钱塘、富春等大川。曾经被土匪围困而断粮三日,也曾因大雪封山而无法下山,只能冒险沿着野藤“直缒而下”。所有艰辛,后人无法亲身经历,也难以想象,只能从他所著的游记中寻找着答案。
是的,他就是徐霞客,一个打破封建束缚,毅然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的勇敢的人。崇祯十四年,徐霞客病重逝世,留下了数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终其一生,他都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从未停止。
轻轻合上手中的《徐霞客游记》,我不禁想象他坚持走科举道路后的境况,或许最多是个被历史掩埋姓名的秀才吧。幸而他打破了科举的牢笼,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轻轻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徐霞客的背影,毅然而坚定,一步一步向着远方,指引着我打破生命的束缚,向着梦想,不断前进。
破蛹而出,只为生命的高歌,去打破这夏日的宁静!
静谧夏夜,独自漫步于西区体育公园中树林的一角。热浪汩汩地袭面而来,撩拨着我本就躁动不安的心——又是一次考场上的失败。
嗟吁中,蓦然回首,土地上涌动着一层层如黑浪般的蝉蛹。它们接踵地窜出土地,笨重的外壳压得它们蹒跚而行,我不禁慨叹:“‘虬螭本非池中物’,那为何‘居高声自远’的你们会沦落到爬行的地步?”没有统一的号召,放佛生命中有种冥冥的牵引,蝉儿们各自选中属于自己的那棵树奋力上爬,一次,两次,三次,亦或是更多次的跌落,但都无法阻碍他们争上游的步伐。接着,一切静止,栖满蝉蛹的大树重归宁静,岿然不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笑叹道,“即使爬得再高,缚于蝉蛹中的你又如何振翅飞翔?”沉默许久,偶有一只蝉破蛹而出,打破了沉寂的森林,紧接着更多的蝉,仰身滑翔,以雪白而优美的身姿翩然起舞,昭示着黎明将近的破晓。而我却放佛置身于维也纳金色大教堂,耳畔回响着成千上万的蝉儿合鸣的生命赞歌。
“非是藉秋风”,你们仅凭自己之努力,将歌声传达世间,打破夏日的宁静。诚然,无论一个人起点有多低,都不会妨碍他冲破生命的蛹壳,去仰望天堂,让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上的我们感受到更加诗意而辽远的人生。
朦胧中,熹微的阳光洒满大地。蝉儿为了等待打破蛹壳的这一刻穴居十六载,却只能在阳光下生存两周,这期间它们要完成寻偶,交配,孕育,产卵等一系列过程。然后,如同落叶般掉落于大地,被层层枯叶覆盖,似乎它们的到来只是为了一个使命或承诺——打破生命的沉寂。我想,因为它们的零落尘泥碾作尘,来年的树木定会更加茁壮。
打破生命有限的长度,去实现它无穷的厚度与宽度,你会发现,生命真的十分奇妙。
对生命的等待凄美悲壮,对生命的终止淡定从容。蝉儿们用行动向世间证明“压着自己的外壳是负担,唯有从内打破,才能居高长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释然,困厄于一张张试卷中的我竟是如此的脆弱难堪,人世间到底还有几个学生不是背负着分数的蛹壳,活于名次的压迫之下?
还是该打破我们生命中的“蛹壳”,让自己飞得更高,看得更远,期待着厚积薄发的那刻到来!
传统与新潮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总存在一道看不见道不明的隔阂,日日夜夜等待着,将其打破。
他在人群包围之中画糖画,人群中的目光或喜悦或好奇或专注或厌烦,吵杂却又有限度的声音却丝毫没有打破画糖画者内心的寂静。
他满头稀疏的银发,短而刚硬,在阳光下闪亮着并露出隐约的发黄的头皮。脸上干瘦而黝黑,皱纹一层层一条条地在额与眼角织了一道又一道网,却出乎意料地没有历经岁月的沧桑,而是一种气定神闲的大静。
我看见他那干瘦,青筋暴露指节粗大突出的手紧握着闪闪发亮的长柄勺,从平底锅中舀出半勺金光溢满,清澄诱人的糖浆,挑断与锅中相连的黏稠糖丝在一张按着棍的纸上瞬间从静到动疾速飞舞。
在那短暂而又漫长的几秒钟里,我看见那金光在空中织出低矮,弧度优美而连贯的梦般丝线,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一点一点地流到纸上,变得稍扁平又迅速凝成晶莹的琥珀,他的眼神是那么专注而安静,似乎在一瞬间打破我内心的浮躁之气。
一只蝴蝶在棍上翩翩起舞,花纹复杂却又干净利落,线条或粗或细似毛笔字般柔和,轻咬,甜而不腻,清甜可口。
父亲与老人攀谈,老人把新的糖块倒进锅中,他说他干这行少说也有十年了,之前有一段时间生意非常差,人们沉迷于新事物而逐渐忽略传统文化,锅中的糖滋滋响着。
“那为什么不改行呢?”
“干这行的没几个了,而且一下还舍不得,”他操着标准的扬州话笑着。但笑中却丝毫没有无奈,只有豁达的开怀。
我注视着糖块慢慢地打破原本形态,一点一点地平铺开来。
有人试图打破它,但新文化的侵袭向来意味着传统的覆灭。我似乎看到了那微驼的背在孤寂与冷清中坚持每一天挥动着他所热爱的黏稠的糖浆,不顾风吹日晒,坚定着理想,等待着那道金光打破隔阂,重新涌入人们心田。
老人搅动着锅中的新的糖浆,周围布满了期待的眼神,我知道,他的等待没有白费,他以及其他无数传统行业成功,由内而外靠着执着与热爱打破了禁锢,让这老一辈人所爱的传统得以保留并与新文化交汇互容。
“但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呢.”他平静地说着,拿起勺柄舀住糖浆,她在等待重生,期待那全线获得新的辉煌。可老一代与新一代人间的隔阂又该如何打破?
说来惭愧,就是我自己也不愿意做这行,我现在只能说着担忧传统的空话,努力学习,将来创造属于自己领地的辉煌,当然一切都还未知,千变万化。
但那老人一定坚信,总有一天年轻人会从内而外打破屏障,让文化延续,不会让他失望。
又一幅糖画绘好,清香四溢。
湖面没有一点涟漪,你忍心向其中投一块小石子吗?森林一片小鸟的歌声,你愿意用枪声去扰乱这自然的韵律吗?你在甜美的梦中陶醉着,会希望有人来吵醒你吗?
我拿着饭碗,看着睡在床上悄然落泪的绪,室友示意我递给她纸巾,我走进她,看着双眼通红,满脸泪水的她,有一种揪心的感觉,大家也相处几个月了,肯定有点感情了。她已经几天没吃没喝了,每天在不停哭泣。
“绪,有什么值得你哭这么多天?”室友晴把她从床上扶起。
与男友分手而连续哭泣使绪憔悴了,黑眼圈都出来了,脸色苍白。
“不要想那么多了,快吃点东西。”晴劝慰道。
我们把食物递到她手上,但她并没有吃。在我们的逼迫下,她咬了一小口,又扔下了。
“哭也要吃了再哭。”我说。
在严刑下,她还是不屈。晴不断摇晃着她,“你这样是不行的,振作点,绪。”
顿时,晴的泪水涌了出来,我也忍不住了,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泪水汹涌而至,来得理所当然,也来得这么突然,连我自己也觉得惊讶。
处于花季的少女都到了情窦初开的时期,对于某异性可能产生别样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觉得不能过分地沉迷于其中。
当你对他产生了好感,是否可以示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想方设法去拥有他。
所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现在的我们不懂爱,请勿打破你与他之间的那片宁静,因为那是我们花季时期最美丽而又最纯洁的一道风景线。
是的,你只开辟出了这一小片土地,可是我愿意说,你打破了命运的羁押,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
早春的时候,我在路边的水洼旁发现了你——一株竹,但的确又不能被称作竹。你短小,枯黄,伏倒在大地上,只有一小端露出了水面。竹节粗大,还有些许腐烂,这与其细小的茎干相比,似乎有些突兀。你只有一根旁枝,细到叫人心疼,还半埋在了泥土之中,只有一小段,似白似黄的,勉强露在了外面。尖头上也长了些似竹叶非竹叶的东西。似乎水的滋润也无法让你焕发生机。
我没说什么,默默地离开了,只是心中,为这株竹子增添了一丝忧虑。
春风终于吹拂到了这片土地上,竹林里的竹子们都纷纷又披上了淡雅的绿装。那些初春萌发的春笋,此刻都长得又高又大,还长着鹅黄色的嫩叶。只是,当我远远地望见看上去仍然灰蒙蒙的那株竹子,我的心猛然一沉。
你果真死了吗?
难道说,命运不仅在剥夺它高大伟岸的身姿,连起码的生存的权利都不肯施舍吗?我急忙走了过去。
那竹子,仍然直僵僵地趴在那里,身上蒙着土灰。只是,在那灰黄之中,一种耀眼的颜色分明点缀其间——绿色!在它那粗大,有些破碎的竹节上,一丝墨绿分外惹眼;而在它的茎干上,犹如泼墨一般,艳绿在其上渲染开来;而在它那尖端上,淡淡的翠绿,也让它重获了勃勃生机。这尖端,此时正指向蓝天,指向那最光明的地方。
我欣喜不已。呵,不知是我太粗心,还是,你顽强地坚持到了现在?
或许,当你还是一棵竹笋的时候,你也同样仰望天空,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让微风在身边吹拂,让小鸟穿梭在枝间歌唱。可是,不知是什么力量,让你不得不屈下身子,最后,竟只能匍匐在大地上……
但是,你坚持了下来,勇敢地打破了这一切!
你自知高高耸立已不是梦想,于是,你静静地顺着地势向前延伸。尽管,你的外观不如人意,但是,你也在土地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痕迹。
一种竹子,一种打破,一种顽强……
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渗着汗。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眼前一片漆黑。
说好的要登上山顶,说好的不在中途放弃,说好的,似乎都在离我远去。听不见耳旁的人声,看不见眼前的路。此刻的我,迷惘,胆怯,意志消弱,加上体力不支,我似乎回到了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混沌。
我不清楚原本在我以后的人们是否超越了我而前进,亦或是如我一般在犹豫徘徊;我不知道我所期待的山顶,无边广阔的天地是否如我的意志逐渐衰亡,亦或是仍在那里等待我的到达?
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知道。
我甚至不知道我以后究竟能不能知道。
在登山的过程中,漫长的跋涉,遥不可及的的目标,攀登的劳累,让我在这里,不知所措。
似是有什么微凉的水滴溅到我的手臂上。什么?下雨了吗?又是雪上加霜?!
不,没有,不是。没有雨滴,倒是有清脆的水流声调皮地钻进我的耳中。相较于山的死寂与沉闷,细水涓涓之声充满生机与活力。我沉醉其中。
水流动之声更大了,拍打着山石。我可以想象到,水不止地冲击着山脉,尖锐张扬的棱角,即使粉身碎骨,也无畏向前。我的眼睛似乎展现出这份景象,我的心也随之律动,与之共振。我的思想逐渐清醒。
山与路又出现在我眼前,以他们原有的样子。耳旁还萦绕着不绝的水流之声,环山的水气,我可以想到山身后的瀑布。它的鼓励似乎是盘古开天辟地般地让我的世界获得重生。
我的信念犹如黎明之际冲破黑暗的第一束破晓之光;似乎是打破寂静的第一声惊天的鸡鸣。打破自己的畏惧与迟疑,我要向山顶再度启航。
生命如山,意志如水。
高山教人以亘古的宁静,流水教人以永生的不息。
人生如登山,或许在中途有各种辛酸与不易,徘徊与迷惘,不要忘记在你所看不见的山的另一面,有打破磐石之力的水流,在无尽的路途中也是永生不息。
而你我,只需在迷失之时不被别人推下山崖,而等待打破高山寂寂的水流,流进自己的心田。最终心怀这份力量,冲向山顶。
最后,愿你在静似青山之时,不忘动若波澜。
身处喧闹的菜市,我们常常毫不吝啬自己的声音,与小贩大声地讨价还价;若我们步入寂静的图书馆,则会小心翼翼、举止文雅,生怕打破了那一份宁静。这就是一种心理的惯性:对于残缺的东西,我们会对破坏行为不以为意;对于完美的东西,我们则不由自主地加以呵护。
牙牙学语时的我们,就听爸爸妈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偷偷拔了一把葱,父母没有严加管教,结果偷葱演变成了偷钱,男孩误入歧途,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偷。就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小小的失足,使男孩一步步陷入了罪恶的泥淖,最终不可自拔。这也是一种心理惯性。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地破坏了原有的完美,使原本完整的防线破了一个缺口,破坏力就会越来越大,好似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有人对别人的不完美会施加更大程度的破坏,比如破了窗的车更容易成为攻击目标,比如零星的垃圾会很快变成一座“小山”。又比如失足的青年在花花绿绿的社会影响之下越陷越深。我们不能小看这种周围环境的破坏力。
还有一种破坏则是由自身施加的。犯了一个以前不敢尝试的错误,居然发现后果也并不严重,于是,当面对同样的情况,便会失去警惕,甚至产生再试一次也无妨的荒谬想法。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这便是来自自身的破坏。一旦罪恶变成习惯,人生就很难扭转。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品学兼优的学生迷失于网络,德高望重的领导屡受贿赂,身强力壮的青年陷足毒品……这样的后果,就不仅仅是社会环境对其破坏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自身逐渐放任,从而使他们走到了难以返回的境地。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当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完美,周围的环境,周遭的人们就会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眼光看待我们,罪恶就会毫不怜悯地冲击我们的缺口,而我们自身也很难抵御这种巨大的冲击。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出于本意地打破了“窗户”,一定要切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若缺陷尚可以弥补,有了错误尚知悔改时仍不采取行动,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很多时候觉得国人的素质还不行。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其实,这也是心理惯性所驱使。假若我们漫步在洁净幽雅的林荫大道,或是坐在轻音缭绕的咖啡馆中,又怎么会忍心打破这种完美?良好的环境能够让我们出于本能地予以保护,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看来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高一:高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