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夜幕很快就降临了,周围刮着凛冽的寒风,而我也被冻得瑟瑟发抖,但依然保持着和风一样的速度。
我紧紧地裹着校服,乘着月色继续向家中奔去,耳旁只有呼呼的风声,和那簌簌的树叶声。走在无人的小路上,恐惧似海水一般连绵不断地拍打着我,那浓浓的夜色仿佛要把我吞进那无穷的黑暗,再加上最近的杀人事件,心中更加恐惧了。
风一下子就静了,但身后却传来了悄悄的脚步声,我保持着和刚才一样的速度,生怕对方起疑心。突然,只见一个黑影向我袭来,我也顾不得后看,撒腿就跑,谁料,那人竟然轻而易举地把我举了起来。我的脑中现在一片空白,就连手心也沁出一层层的汗水。但那人竟把我放了下来,但终究躲不过死亡,因为那把大刀再次向我劈来。我强装镇定,傻傻地问:“你要杀我吗?”那人呆了,我想他一定在心里唾骂,这不显而易见吗?或许他连自杀的心都有了。但我直接无视,自顾自地说:“因为钱吗?”只见那人顿了一下。我继续说道:“难道你因为没钱吃饭吗?别急,我有,你等等昂!”说着,我就行动起来。结果,我搜刮了整套衣服,才凑够了1。2元钱。我急了。我看见那人发抖的身体,近似一种癫狂的状态,心里更慌了。我赶忙说道:“你看见前面那微弱的亮光了吗?那是我家,你看我母亲还在忙呢!虽然我家境不好,但母亲一定会帮你的。我爸爸走的时候说,一定要多行善事。他还和我说,我大学毕业就能见到他了。不知道爸爸最近怎么样。你等等昂。”那个人一个趔趄,便扭过头向黑暗中走去。嘴中还喃喃念道:“所有人都是这样就好了。期望他父亲可以实现他的承诺。”
望着他萧瑟的背影,心不禁一阵酸楚。虽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但我相信,如果有人帮他一下,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就像我的父亲,他依然坚强,善良的活着是因为他还有希望,还相信大善。
希望就像一阵风,你不知道它能干什么,殊不知,它为人们送去凉爽,它使风筝飞上蓝天,它令蒲公英繁衍生殖。有时不经意的一个善举会创造一片天地,给予他人一个希望,赠自己一份机缘。
绿树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绿树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当我看到那充满生机造福于人类的绿树,我对它那无私的给予顿生敬意,而绿树在给予的背后,必须深深扎根与土壤中,不断的吸收水分和养料。更不可思议得一棵不大的树,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5公斤多,这不禁令人想到凡是能够给予的万物都是在吸收的前提下进行的。
吸收与给予之间,存在着不容置疑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吸收是给予的前提。只有吸收了,才可能给予。正如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春蚕,只有吃进了桑叶,进行消化,吸收,才能吐出对人类有用的蚕丝。若不是牛吃了草,经过消化吸收,哪里有香喷喷的牛奶供人们饮用?给予离不开吸收,吸收决定给予,吸收多少就直接决定给予多少,离开了吸收谈决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而他却不知即使是太阳,使他发光发热的能量也是有核聚变过程中消耗一些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提供的。如今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如果当初他门没有同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如何为祖国的美好前途贡献自己得力量呢?
而给予又是吸收的目的。只有给予了,吸收了的东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只是吸收,从不给予,那个人就是自私,他吸收的东西也是毫无家价值的。从人生价值来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贡献对社会越多,他得人生价值就越大。而他贡献的越多,则说明他吸收的越多。可见吸收的价值是通过给予来实现的。鲁迅先生说过:“我吃进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他是这摸说的,也是这摸做的。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关头,鲁迅先生毫不顾几自己的生命安为,以如同匕首杂之狠狠刺向反动统治阶级,把自己的知识,才华以至生命都无私的贡献给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最终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爱戴和敬仰,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己光辉得人生价值。
吸收和给予是密不可分得,忽视任何一方,强调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得。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和端正的态度来明确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我们现在正处于吸收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阶段,我们要奋发努力,广泛的,深入的,不只疲倦的吸收!
有人问佛:我为什么还是如此的贫穷佛曰: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即使你是一个贫穷之人,你依旧有很多东西可以给予别人,比如说:对人微笑、主动让座、欢迎客人到来、善意的看待别人等,这些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很多人,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他过于计较,比如人与人的交往。若是有一个人总是在打电话给你的时候,先响一下再挂断,让你拨过去,你会喜欢这样的人吗细心观察一下,这样的人多半是越计较得失,越难成大器,他的心只有那么大,只能装得下自己,还怎么去装财富呢
让自己的心变大一点,学着去给予,你会发现你得到的远比你给予的要多。在我们镇上,有一个人很特别的人,他每次去那些小商贩那里买东西,都不要他们的找零,直接作为小费给予小商贩们。久而久之,小商贩们都乐意他来做生意,有时还会给他一些实惠,有时看他没时间买菜,还有专门帮他捎带回来的,本来要五元的,多半只会收他三元。这就是他以往的给予换来的财富,而且还是无法估量的财富。
凡事不要太去计较得失,试着去给予,从点滴小事开始。每天给遇到人一个微笑,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人,多说些赞美安慰的话,终有一天你会发现,现在的给予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日后用之不尽的财富,因为给予真的也是种财富。
不知从何时起,总喜欢助人为乐,但是不知道乐在那里,不过帮助人之后总觉得一下子松了一口气,仿佛心上的一块石头落地。
给予,好想每个人都不陌生吧!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给予大意就是奉献吧!
给予,应该是我每天都在做的事,为什么会这么执着呢?
春节的时候表哥带着他的儿子也都回来了,我应该叫他们“侄子”,最大的不过才5岁,一天晚上我们出去闲逛,我抱着老大,突然他大叫:“叔叔,快放我下来,快放我下来!”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赶紧放他下来。他一下来就眯着双眼,微微的低着头,我就问他:“凡凡,你在干什么呢?”他一抬头说:“我们老师说的,只要做好事,星星就会增加一颗,所以我下来许愿!”我顿时呆住了,更让我语塞的是侄子突然问道:“叔叔你今天做好事了吗?”我突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他的那双眼睛看着我,让我很不自在,我赶忙回答:“做了,叔叔每天都在做啊,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星星呢?”他听了以后开心地笑了,于是我又重新抱起了他,心里默念:凡凡,叔叔以后每天都会做好事的,一定!
从那天起,我一直在实行着,于是也真正慢慢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真谛!
要怎样给予呢?
我是不太喜欢看电视的,因为总感觉都是在闲扯,不过也有很好的!
一天晚上家人在看电视,照例没有我的身影,当我唯一一次路过电视机旁时,听到了一个比喻:
有的人就像大树,春天来了,大树总会先告诉人们春的消息;夏天的时候,大树知道人们需要他,所以就长得枝繁叶茂的让人们纳凉休息;到了秋天,大树没用了,就会无声无息的枯萎变黄,然后落下,等人们察觉的时候,大树的叶子都没有了……
不知怎的,从开始听到结束,我竟一动都没动,总感觉抬不起腿来,回味起来才明白,给予的前面要加无私才可以啊!
有一种境界叫无私,
有一种快乐交给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想龚自珍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想对清王朝再尽一份力,再回报一次生他养他的祖国。
我不否认当时的清王朝已经走向衰落,但这又能怎样呢,能阻止一颗对祖国热爱的心吗?它曾给予我们那么多,它连接着我们的血我们的肉。
“鱼唯一的就是水,要是水蒸发了,那鱼就会和水一起消失掉。”这像不像我们和祖国的关系呢?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的祖国受到蹂躏时才有那么多的人不顾一切地保卫它。
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时时受人恩惠,也许我们还不知道,也不曾想过要报答呢。
在陌生的校园,我们不曾了解对方是谁。一个友爱的眼神让我们走在了一起。共同分享着喜悦,共同承担着痛苦。不论是你的还是我的,我们都把它当作自己的。或许有不满,或许有怨言,但都是我们一起面对,一起走过来的。你能算得出谁付出得多一些,又有谁少一些吗?感情是算不清的。
面对母亲,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仿佛就注定了我们将欠这个人一辈子。是她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呼吸到了世间的第一缕空气,让我们可以感受世间的美好。她爱我们,她的爱是那么深,那么广,就像无边的海洋,包容着我们的一切。而我们呢,对她的爱显示出一种不屑一顾,一种理所当然。这生命,这感情我们能算得了吗?
既然他们给予我们,我们就应该懂得回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哪怕只有一天,或者是一个微笑,都能把我们对周遭爱的心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知道,只有一个人是难以做好一件事的。而你做好了一件事必定遭到别人的很多帮助。有你知道的,也有你不知道的。有你熟悉的,也有你陌生的。既然这样,那我就对周围的所有人都存有一颗仁爱之心吧。在帮助别人,感恩别人时也是对帮助你的人给予的回报。
盖茨曾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不懂得回报的人。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世人给我们的关爱,并给予世人更多的爱。
如今,物质资料丰富的年代里,给予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了。那些慈善家们,那些富豪们,动辄就捐献几百万来救济贫困地区或者是灾区来回报社会。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是温情的,而非冷漠的。常言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因而,我们乐在给予。
给予是人生价值的承担,一个人想要实现价值,就必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从微观看起,洗脚妹刘丽,工资微薄且劳累,却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为那些缺少资金而无缘大学的学生献出一份力。他以他瘦弱的肩膀扛起了重任,以善良为力量,无偿帮助学子圆梦。尽管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已经无缘大学,他不嫉妒,不忿恨,而是以自己受过得苦别人不要再受为操守,去帮助别人,点亮他们的人生。博大胸怀去给予,不求回报。这是他的价值啊!
可是接受方呢?
如果说接收方一定要回报,那是自私的。给予的目的不能是回报,也不应该是回报,给予是内在心灵的意愿,我之所以给,是因为我想给。给的结果不一定是还。但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坦然接受。
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富商捐助贫困生入学,可是当记者问贫困生对富豪的谢意时,贫困生竟说:我们两者是互利的,他消费我得到了名声,所以我不需要谢他。显而易见,毫无谢意的贫困生是没有胸怀的,他过分重视了利益关系,却忽视了自己的情况。如果没有富豪的帮助,他可能永远也上不了大学。贫困可耻吗?当然不是。可富裕就可耻了吗?仇富心理是心理不平衡,又怎么能对善意地帮助带上有色的眼睛呢?
城市对农村的帮助也如此,希望工程一对一的拍照,却显得对比如此鲜明。巨大的贫富差距让农村小孩们抬不起头,让他们内心的自卑感越来越强烈。
由此可见,给予需要胸怀,接受又何尝不是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又怎么能因为一点尘埃,就见不到珍珠呢?
遇上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吧;面对他人对你的关心,接受吧。给予是蒲公英,接受是土壤,只有结合,才能永存。
澳洲东部的珊瑚礁海域里,有一种神奇的小鱼叫做清洁鱼。各种鱼都在不停地寻找食物,直到有朝一日自己变成食物。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海底世界里,清洁鱼没有鲨鱼一般强壮的身躯,也没有墨鱼一样巧妙灵活的伪装,亦不似海蜗牛那般剧毒无比。然而这小小的清洁鱼从来不会受到其它鱼类的攻击和伤害。
鱼如其名,清洁鱼的工作是用自己的身体将过往的各式鱼类都清洁一遍,而同时清洁鱼自己也可以饱餐一顿。每条鱼都有自己的地盘,而且它总是那么忙碌。任何鱼都可以成为它的“顾客”。不管多么奇形怪状,多么渺小,还是多么的威严。
有些凶悍的肉食鱼类会让别的鱼闻风而逃,而当清洁鱼面对这类鱼时,甚至还会为其提供额外的口腔清洁——深入其大嘴内部清除垃圾,而这“服务期间”从未发生过事故,有时还“免费赠送”清洁鱼鳃的服务。就连凶猛异常的大海鳝也从不把清洁鱼当成猎物,为的是让小家伙把自己好好清洁一下。
清洁鱼不懂得如何攻击其它鱼类,不懂得伪装自己,只默默无闻地为别的鱼服务,而乐在其中,故能在周围凶险的环境中与众生和谐相处,安享太平。
清洁鱼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吝啬对别人的帮助,帮助别人往往就是为自己留下了生存与希望。
耳中回荡的都是一些忧伤的流行歌曲,伤感的韵律飘荡在空空荡荡的天花板,将我侵袭……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只是一个过客罢了!我隐隐约约觉得你身边多了取代我的人,或者根本就不需要人取代我,因为你心里我的位置不重要,甚至是没有位置。可是我还是说服不了我自己,如果我在你心里没有地位,为什么去年你担心我的考试、担心我暑假工上夜班难受、担心我与家里人剑拔弩张的关系、担心我远离家乡求学……
所有的这些疑问都只是停留在我自己的内心,我不知道你现在的生活,我只是知道你说你每天很忙但是十分充实。我想要给你电话或者想要给你发消息都有了犹豫以及退却,毕竟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身份,毕竟我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就好像你已经是一棵茁壮的大树,而我只是不远处的一棵野花小草或者一棵不知能否成活的树苗。但是,所有的距离都没有时间给予的距离让人觉得可怕,时间给我划上深深的一条银河,我越发看不到你的身影,越发觉得你已经离我远去,越发觉得你已经不再想见到我,越发觉得你想要我淡出你的世界……
我不是一个敏感的人,却唯独对你那么地敏感;我不是一个怯懦的人,却对你存在着患得患失的忧虑;我不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面对你却有着种种不能联系的考虑……
夜已深,你已经不再习惯于向我道晚安,或许你真的对我没有了感情吧!一向公平对待他人的我此刻却失去了面对你的勇气,一向冷漠淡然的我面对你却是有千万种愁绪……
假期临近,我不知道是否该回去见你一面,还是就此不再见面……我没有清晰的头绪……
天已经黑了,月亮很大,很圆。她挤下公共汽车,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今天是周末,她刚从学校赶回来。高三了,学习特别紧张,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她朝着前面拐弯的地方走去,有个人戴着一顶鸭舌帽,扶着一辆自行车,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像在盼望着什么……
“爸,我回来了!”她喊了一声。那人脸上立刻浮现出欣喜的笑,说:“怎么这么晚?我在这儿等了一个多钟头了。”
她没作声,心里酸酸的。她望了望父亲的手,那手已经冻得通红。她的眼里闪着泪花,但父亲似乎并没有察觉。“上来吧!”父亲拍了拍自行车后座。她轻轻地跳了上去。父亲熟练地跨上自行车,蹬了起来。车行在乡间小路上,父女俩都默不作声。
路上没有路灯,只有从路旁的房子里透出来的微弱的灯光。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望着头顶那轮圆月,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她想起了早上在学校里与同桌的对话。
同桌问她:“你今天回去吗?”“当然回去!”她的眼里闪着快乐的光。
“你一个人?”
“不,我爸来接我。”她幸福地说。
“开车来接吗?”
“嗯……”她迟疑了一下,微微笑了笑。
“你真幸福。我爸可没那么好,他要我自己打车回去。”
“打车?”
“他们没空儿,那就只好多花些钱……哪有你爸妈那么好啊!”
她笑了笑,拿出书来看。仿佛接下来,全世界只有她一人。可有谁知道,她竟连摩托车都没坐过呢……
“莉莉,今天怎么这么晚啊?”父亲的话打断了她的思绪。
“爸,同学的父母让他们每天都喝牛奶,还给他们许多零用钱……”她没有回答父亲的问话,而是仿佛自顾自地说着。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说:“莉莉,你要明白,为了你上学……”
“我知道,我一直都知道……”她轻轻地说了一句,声音便哽咽了。
后面的路程,两人又都沉默着。不知不觉中,已经到家了,母亲早已等在门口。“怎么这么晚?我还以为出什么事了!”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接过她的书包。
她走进家门,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桌上摆满了菜,弟弟正在盛饭,看到她回来了,开心地说:“姐,你回来了!”她笑了,一家人坐在桌旁吃起饭来。母亲夹了一大块鱼肉放在她的碗里,说:“念书这么辛苦,快,快补充点儿营养。”她犹豫了一下,把鱼夹到父亲的碗里,说:“爸最辛苦,该爸吃!”父亲笑着又将鱼肉夹回她的碗里,说:“我们在家有的吃,而你就不同了。”“都吃,都吃,这不还有这么多吗?我最喜欢吃鱼了!”懂事的弟弟夹起鱼头,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你呀……”母亲望着弟弟,笑着摇摇头,全家人都笑了。
她抬头望向窗外,月亮早已升得老高,很大,很圆……
有些事情真的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那种心情。
去年,我会在各种节日以及女神的生日给她送点小礼物,那时她说:“你不要这样子,我会有压力的,我要回礼给你。“我其实不知道她的压力是指什么,在这个学期开学初,我看到她拎着一些特产零食什么的,我从她口中得知那是几个孩子送的开学礼物,她说她不怎么想收他们的东西,尤其是其中一个孩子家境不怎么好,她在想着回什么礼。我当时就打岔她说:”别人送东西给你,并不是为了让你回礼的。“事实上应该也是这样子吧,我送东西给她,是为了表达我对她的喜欢之情,深深的喜欢。
我就那样一直固执的做着我自己认为没有问题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女神在拒绝我的东西然后在我嘟嘴之下叹气收下的心情。直到今天早上吃早餐的时候,我坐在那里吃着白粥与鸡蛋,吃两口就看一下行走过来各个小店买早餐的校友,我吃东西是比较慢的,而且常常是吃吃停停看一下四周。一会儿,老板娘出现了,她拿袋子装了一块烤饼走出来,我知道她是要给我送来的了,因为她以前赠送过东西给我吃……果然不出我所料,我拒绝着说不要,但还是敌不过她的盛情,我唯有笑着说谢谢。那个时候心里挺是过意不去的,她毕竟是小本生意啊,而且无功不受禄的,我不是拒绝别人的好,只是觉得自己不能够给别人什么,过意不去。那个瞬间,我也就想起我我以前对待别人的行为,我觉得自己的给予没什么不对的,为什么别人会有些不太愉悦呢?
只有经历过了,我也就理解了,有些时候给予在介于陌生人与感情很好的人之间的确会让对方太过于感谢而觉得难以回报,但是,说真的,我们也是知道的别人的给予其实真的又不是为了得到你的回报。有些时候,我们的情感就是这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