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说起家乡的味道,我总会想起粉丝圆贝,心间不禁涌起一丝思乡情怀。
粉丝圆贝是我们广东深圳的美食之一。深圳美食应有尽有:福田鱼头、南山龙虾……可只有粉丝圆贝最能吸引我,就像一块磁铁。
粉丝圆贝做起来很简单。首先,将从海里捞出来的扇贝放入水中清洗,把其中的沙石搓掉,这样能使做出来的扇贝口感鲜嫩美味。然后,抓一点洗净的粉丝放上去,再放在铁板烧的锅上。等到贝壳变色时,便抓一把葱花和蒜泥放上去,再加上一点油汁。只见油花四溅,粉丝圆贝个个晶莹剔透,令人垂涎三尺。喜欢吃辣的朋友还可以浇上少许的辣油哦!味道简直一级棒。
我吃粉丝圆贝时,总喜欢先舔一舔上面的汁,品品粗味。再用筷子将粉丝一根根夹起,放入口中,粉丝的爽滑充满了我的整个味蕾。最后再一口吃掉扇贝的肉,在嘴里细细咀嚼。这肉十分有嚼劲,每嚼一口,油汁都会炸出来,我不禁吟诵道:“啊!此食只因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味?”
已经六年没回家了,已经六年没吃到家乡的粉丝圆贝了。想起家乡,我总会想起家乡的味道。
下一篇:一件有趣的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间和爸爸妈妈离开老家六年了。“唉,好些年没有回家了!”屋子里传来妈妈的叹息声,接着,一阵阵争辩的声音又随之响起,不一会儿又安静下来了。妈妈推开门,喜悦的脸上出现一种怡然自得的表情,我知道肯定又有“好事”发生了。妈妈买了三张火车票,准备好一切行李,我们登上准时进站的火车,顺利找到自己的座位后,高兴地坐了下来,我拿出一袋零食,“吧唧吧唧”的吃起来,而妈妈则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坐了一天的车,虽然很疲惫,但是当下车踏上这熟悉的土地放眼望去,依旧是记忆里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昔日的羊肠小路到如今还是那么亲切、可爱。看到家乡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变,仿佛是一个地上花园。到爷爷奶奶家后,我急忙冲入后园中,那里还是那么春意盎然,黄瓜结满藤,沉甸甸的柿子压弯了腰,茁壮的辣椒秧上吊满了辣椒,就像鲁迅的百草园一样,“什么蟋蟀、蜈蚣……,各种动物,样样俱全”,不过我这是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还有那不一般的空气,吸一口能让你精神焕发,仿佛进入了一个挤满兰花的居室里。这里还有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棵大枣树,看着它,我隐隐约约看见小时候的我围着它转,当我困了的时候,它为我遮阳,让我安心沉睡,当我饿了的时候,它和颜悦色地给我两个枣,让我填饱肚子,在下雨时,它则会毫不动摇地像士兵一样站在那里,总之,“他”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混乱的心绪如行云流水一般无影无踪了。家乡的味道,它是一种说不出的代名词,它深深地刻在我内心的深处,有欢笑,有泪水,始终让人刻它的美好。...
家乡的二样东西味极佳:鸡汤、锅巴家乡的汤讲究,决不添加任何味精之类的调味品。最常炖的是鸡汤。小奶奶从鸡舍中手脚麻利地挑选出一只肥的,不等它撒开腿开跑,便被小奶奶一手给提了出来。小奶奶可是杀鸡鸭的好手。一刀毫不含糊地抹在鸡的脖子上,鸡血就如泄洪一般“哗哗”流出,鸡血全放在碗中,待凝固后亦可加之入汤。鸡汤必要有大锅炖,加入水,整鸡,姜,熬过个把小时,肉滴溜儿滑,骨头都软了,嫩!汤可久置,想吃的时候再加蔬菜,油花一片片的浮在汤面上,使人胃口大增。鸡汤泡饭又是另一种滋味。鸡汤粉丝,顾名思义,便是鸡汤里加入泡软的粉丝。鸡需用自家养的本年小公鸡,嫩!鸡与姜,木耳,香菇同煮,放几根小葱。煮透后,把鸡取出,把鸡肉撕成丝,再放回鸡汤中,加上一把小青菜,特别是冬天的压过霜的小青菜,更是美味。加入泡发好的粉丝,粉丝必须是红薯粉丝,久煮不烂,滑。鸡油会漂浮在汤的上方,增加了亮丽色泽的同时也使鸡汤的香味大增。这是我爸的最爱,每次都要喝三碗。说完喝的,咱来说说吃的。以前爷爷家的厨房有口大灶,现在已经退居二线好几年了。每次用大灶煮了饭,留下贴着锅底的那一层米饭,再加把小火烧得略焦,这样一个锅底型的大锅巴就做好了,咯嘣脆。小时候爸爸从不让我多吃,说是太硬,咯牙,可我总是不信的,在它那略带焦味的迷人香味下,我已经可以想象出它拥有着怎么样的好味道了。那么,就先泡软吧。用大碗盛半碗鸡汤,有肉,有青菜,有木耳,剩下的便由锅巴填满。锅巴泡在热汤中,不过数十秒,就都软化了。此时吃着,如同泡饭一样,但又不似泡饭的那种软绵绵,在其中还夹带着硬硬的质感,给人说不出的奇怪口感,但是无论如何好吃就没错了。锅巴除了泡鸡汤,还可以蘸卤。每回我们回去,小爷爷都会去街上买一份老卤鹅,加份卤汤,锅巴夹在筷间,如蜻蜓点水般在温热的鹅汤中轻点三两下,然后不要迟疑马上放进嘴里,用力咀嚼,瞬间会有三种味道冲出,溢满口腔;鹅的肉香,汤汁的咸香,锅巴的稻香,三种香味互相弥补,互相融合,简直让人停不下筷。江南地区有菜名海鲜锅巴,也是用锅巴。在碗底铺一层油炸过的锅巴片,淋上炒海鲜的芡汁,但是和家乡的锅巴比起来,始终少了那么点味道。家乡菜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鸡汤和锅巴的各种美味!...
深秋,门外的桂花又开了。小小的,白白的。轻柔的秋风,“呼一一”一声吹过,空气里漫布着的,就是桂花淡淡的香。记得小时候奶奶家。每当秋天来临时,心心念念的,就是桂花。终于,盼来了桂花开,奶奶就带着我到门口的小院里抖桂花。桂花树很矮,深绿的叶片里,躲着、藏着的就是那小小的桂花。桂花大多是淡黄色的,也有白,映衬着深绿的叶,是一种小巧玲珑的美丽。秋风轻轻地一吹,几朵桂花便摇曳着自己的身子,在空中起舞,摆弄自己淡黄的裙摆散发出阵阵清香。奶奶要抖桂花了,她先把一张白色的布铺在地上,铺平,铺开,接着她轻轻摇着桂花树干。只是轻轻一摇那桂花便自投罗网--全部都扑进了白布上。每当这时,我就要凑进脑袋,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恨不得把空气中的香味都恨恨地为自己所有。抖完了桂花,奶奶便小心地抓起白布四角,把抖落的桂花拿回家。拿出个大碗,把里面搓留的叶片,树枝扔去。再用清水把桂花仔细地冲洗一遍。桂花在水里打转,就似几个小精灵穿着白色的小裙子,欢乐地跳着舞。桃花洗净后沥干,用餐巾纸铺在上面,小心地把水吸干。奶奶拿了一个透明的小玻璃瓶,再准备一袋白砂糖。她先把一小勺桂花放进瓶里,再撒上一层砂糖,再放一勺桂花,再放一小勺糖。我喜欢吃糖,便在旁边叫着:“多放点糖,多放点。”奶奶便又加点糖。“多放点!”“够了,够了!”就这样一勺桂花一勺糖,把玻璃瓶填满,再最后压实,再撒上点砂糖。盖紧盖子前,在瓶口隔了个塑料袋,更密封。然后就是漫长又煎熬的等待了……过了两三天,拿出来,就可以吃了。奶奶经常在煮酒酿圆子里,用筷挖出一点点,放在锅里。经过腌制的桂花变得更小了,颜色变得深褐色,在锅里翻滚着,旋转着,猛得打开锅盖,阵阵白汽升上空,香香甜甜的气味扑鼻而来。带着桂花香的酒酿圆子又别有一番风味。小小的桂花吃在嘴里,细细咀嚼。带着香味的甜,带着甜味的香。吃碗酒酿圆子都能叫人心旷神怡,沉浸在甜蜜之中。刚打好的小年糕,趁着热,趁着软,沾着桂花吃,香甜的桂花和软糯的年糕相衬,在齿尖留香。总之,桂花的吃法,千奇百怪,口齿中一次又次地涌出那魂牵梦絮的清香,那是家乡的味道。...
时间就像一块橡皮擦,擦去了我许多的记忆,每当我想起家乡的味道,就让我想起卤鸡米线。弥勒卤鸡米线是弥勒小吃的经典代表,弥勒卤鸡米线是融入了米线的爽滑与卤鸡的鲜香于一体,成了弥勒的片片,卤鸡米线也因此而声名远扬。弥勒卤鸡米线中的卤鸡米线鲜香劲道。它是选用本地土鸡,用大锅卤上几个小时,自然冰却即可。刚出锅的弥勒卤鸡香气宜人,让人垂涎三尺,鸡肉外观金黄,红中发亮,不仅外观好看,而且味道极佳。弥勒卤鸡米线中的米线也独具特色。米线选用本地一种优质稻米,经过独特加工制作而成,口感劲道爽滑。食用时,取适量米线放入漏勺,用沸水烫熟后盛于大碗内,再配以品相极佳的作料、韭菜、葱花、洋芋、芹菜、油辣椒、卤汤,一碗色泽诱人,飘香四溢的卤鸡米线就做好了。每次回到弥勒,我都要叫妈妈带我吃热气腾腾的卤鸡米线,当它被端到我面前时,用筷子稍加搅拌,还未入口,色香早已让我心醉,再吃上一口,简直让人口味无穷。时间就像一阵春风,吹去了许多记忆,却吹不掉我家乡难忘的美味——卤鸡米线!...
时间如同一淙流水,流走了,便一去不复返。新年即将到来,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了家乡繁华的街市,以及那一股辣滋滋的香味。这股味道,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也是我家乡的味道。寻着这股香味,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家乡的美食——麻辣火锅。锅中冒着腾腾热气,沸腾的红汤中漂浮着一颗颗豆大一样的花椒,暗红的辣椒清晰可见,不同食材在锅中来回地翻滚着。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火锅旁,爸爸妈妈不停地为我和哥哥夹菜,而爷爷奶奶呢?则在不停地喊着:“好辣!”“巴适!”我们一家子边吃火锅,边聊家常,那是多么温馨和睦的场景啊!其实,你们别以为火锅只能在火锅店里吃,在家中也可以做:首先,先得准备好适量的食材。作料和底料,接着,将火锅底料在锅中放好,然后加上开水,过几分钟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准备好的各种新鲜素菜和肉类依次放入锅中,这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型麻辣火锅了!这时,每个人都盛上一碗,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不管它烫与不烫,我们直把肉和菜往嘴里塞,啊!肉与菜中的汁水沿着舌尖流到了胃中,太美味了!虽然我在异乡求学,但,家乡那股令人垂涎欲滴的味道让我着迷!...
因为在外地上学,我已经好久没有吃到家乡的海蛎饼了,直到现在,海蛎饼的味道依旧回味在我的舌尖上。海蛎饼的表皮金黄金黄的,在金黄色的饼中又夹着绿油油的葱花,看上去就像一个太阳上面飞着墨绿的小鸟一样,让人看了十分有食欲。海蛎饼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好。吃海蛎饼时,你可以先把海蛎饼轻轻咬破,然后配着饼和馅儿一起吃,一口咬下去,甜咸适中,简直美味极了!海蛎饼做法也十分简单,人人都可以做。只需要准备好材料,和好面,先把饼煎至金黄,然后加入葱花、海蛎等一起煎,煎两分钟左右,一个美味的海蛎饼就出锅了。一次,我回老家时,奶奶做了这道饼。一上菜,我就拿了一张海蛎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可谁知,那饼里的海蛎没洗干净,里面全是沙子,我叫苦不迭。不过啊,并没有因为这件小事就减少了我对海蛎饼的喜爱。因为爸爸妈妈忙,我们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了,我也好久没有吃过家乡的海蛎饼了,真想念家乡的味道啊!...
时间如一把巨大的刷子,刷来刷去,把曾经的许多事情刷没了,但是始终刷不掉我家乡的味道。每当我想起家乡的味道——重庆小面时,我的脑海里总是想起重庆小面那爽口的口感,麻辣的味道,以及好看的色泽。重庆小面色泽鲜亮,鲜红色的辣子,红亮亮的辣油,白黄白黄的碱水面,再加上些青色的花椒,这就是好看的重庆小面。重庆小面又好看又好吃,挑起一筷子小面,吹一吹送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碱水面的弹滑爽口,然后感受到了汤汁的浓郁,最后感受到了辣椒的热情。重庆小面的香味光是闻一闻就让人垂涎,那辣椒的香味更是使人飘飘欲仙。重庆小面的做法并不复杂,只不过面条要碱水面,这样吃起来才爽口,花椒要用青椒,汤要用上骨头煮出来的高汤,这样,一碗好吃的小面就做好了。有一次,我在吃小面的时候,由于手一抖,抖下了许多辣椒面,刚开始我觉得没什么,照往常一样,挑起一筷子面,缓缓送入口中。吃着吃着,只觉得全身越来越热,头上冒汗,瞬间,我“啊”的一声叫了出来,奔向了水杯。每当想起那美味的重庆小面时,我总是想起我美丽的家乡。...
都说“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我的妈妈就是湘潭人,那里不仅人杰地灵,风俗也是别具一格。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整个小镇都会格外热闹。腊月二十七,外婆早早地叫我起床,带着全家老小一同前往集市。路上车水马龙,行人川流不息地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我们挤了半天才来到集市里。辗转几个摊位后,我们的双手便拎上了五花八门的年货——甜甜的柿饼,各式的瓜子和坚果……人依旧熙熙攘攘,我们也在这人海中挑选着做年夜饭需要的食材。时间随之飞逝,我们满载而归……除夕,外公叫上家里的年轻人贴起了春联。我负责在门上贴“福”字,这下可闹了个乌龙,我把“福”正摆着贴在门上,正想向外公展示,可没想到外公却说:“哈哈,这‘福’字要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我急忙把“福”倒过来。这接下来,便是做年夜饭了。“湘菜”最大的特色就是——辣,几乎所有的菜都掺杂着辣椒。长期生活在杭州的我可不擅长吃辣,即使爸妈都是“无辣不欢”的人,但我却没能遗传到这一点。来到厨房,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大土灶,扑面而来的是煸炒辣椒时的油烟味。“咳咳!”我被呛到了,连忙捏着鼻子跑出厨房。晚上的年夜饭,果然不出我所料,放眼望去,几乎所有菜都放了辣椒,辣椒扣肉、剁椒鱼头、腊肉鱼……真是“湘味十足”啊!好不容易有个看似没有辣椒的菜,我便夹了一筷子,没想到被辣的够呛。最后幸亏有糖油粑粑和毛氏红烧肉来填饱我的肚子。我想:以后一定要学会吃辣,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湘妹子。一个暖炉,一张小桌,把全家人都围在了一起。家人齐聚看春晚,一起听着新年的钟声响起:“5——4——3——2——1——新年快乐!”与此同时,新年的鞭炮声、众人的欢呼声也随之响起,这个寒冷的夜晚也变得温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的早晨,鞭炮声响彻云霄。长辈们会在今天给孩子们发红包,祝愿他们新年学业有成。孩子们这可高兴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天真……火红的辣椒,鲜艳的春联,喜庆的鞭炮声,还有那收到红包时灿烂无比的笑容……这些事物无不充满浓浓的家乡味。但家乡的味道,不止有“湘味”,有压岁钱,更有家人围坐炉边时的温馨与快乐,更有长辈们对晚辈们真挚的祝愿……家乡的味道,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