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一张纸用手对折最多能对折几次?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我们在一次有趣的作文课上找到了答案……
“铃、铃……”上课铃响后,小桔灯的灯灯老师带着神秘的微笑走进了教室。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有的问老师道:“是什么实验?还有的同学推测到是不是煮鸡蛋的实验?”灯灯老师见我们这么激动,便对我们说:“那我们先看几道小题。”老师给我们看了几道题,如:海马是在爸爸肚子里出生的是对的吗?……接着老师就给我们抛来了一个大疑问:“一张纸用手对折,对折次数会不会超过9次?”老师刚说完,同学们又议论起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老师便对我们说:“口说无凭,接下来,我们就来实验一下,同桌两人一组,一人当记录员,还有一人当折纸人。”
我的同桌直接拿了一张纸,用手对折,只是轻轻捏了一下,好像很自信,很快就把第一遍对折好了。当她折到第三四次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劲了,只见纸变得又小又厚,我察觉到她的心里有一丝不安,我用手摸了一下,纸已经变得很硬了。接着她开始折第五次,折第五次时,她非常用力,仿佛如果纸不对折过去她就要把它吃掉似的。第六次时,她心里的小人终于爆发了,直接用手捶了起来,心里也随之愤怒了起来,把我吓了一大跳。这时,纸已经变得像一块小砖一样硬。到了第七次,哎呀!她无论怎么捶,怎么压,纸都不能再对折下去了。于是,我得出了结论:“将一张纸用手对折,对折次数不会超过9次”,这句话是对的。
通过这次实验我非常开心,因为我知道了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有些事情口说无凭,只有亲身实验才能得到结果,如果要验证一件事的真伪,要去大胆求证,通过不断的验证去证明,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
下一篇:助人为乐的小猴
“加油!你能行!”“我相信你!”这是哪儿的声音?原来是小桔灯教室里传出的。只见小黄同学在前面满头大汗地折着一张大报纸,底下的“观众”们给他加油,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今天早上,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大报纸,神秘地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把报纸对折,看看能不能对折9次!”底下立刻炸开了锅,小绿同学说:“竟然是这种实验,简直是侮辱本人的智商。”小蓝同学一脸不屑:“不去!简直so easy!”只有小黄同学跃跃欲试道:“我来!我来!”老师说:“小黄同学,你请。”实验开始了,一折,两折,好像很轻松嘛!三折,四折,小黄同学皱起了眉毛,似乎在想:“它怎么和我叫板?”五折,眉毛绞了起来,大家一起喊道:“加油!加油!”六折,小黄同学脸涨得通红,好像在想:“咦,怎么变得如此硬?如此厚?小蓝同学担忧地看着他,小绿同学依旧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还有一些同学幸灾乐祸,一脸坏笑,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小黄同学用力地把那中指粗的纸往下压,满头大汗地折起了第七折,便坚持不住了,小蓝同学连忙跑了上去,把那纸又用力往下折,纸纹丝不动,我们也束手无策了。原来纸真的折不到9次呀!古人说得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实践,怎么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呢?...
“肯定折不到九次!”咦?什么声音?哦,原来是在做实验呀,让我们也探知一下吧!陆老师自我介绍完以后,她从包里拿出了一张很大很薄的报纸。“我先来问一下,一张纸能不能折到九次?”老师这一问,班上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了探知秘密,我们做了一次实验。陆老师先选了一名同学上来折报纸。上前时,折纸人昂首挺胸,脸上挂了一丝微笑。“报纸给你。”老师温柔地说道。折纸人接过报纸,心里想:不就是一张报纸吗?容易!她开始折了。当折到第三次的时候,报纸已经开始渐渐缩小了,并看着有点儿厚了。第五次时,呀!谁知,报纸已经差不多变成小纸团了,厚度也增加了。折纸人的脸上那一丝微笑消失了,不禁开始紧锁眉头。在底下的同学,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纸团看,有的替折纸人捏了一把冷汗。“老师,我折不下去了。”折纸人的一句话打破了宁静,随后,她就垂头丧气地回位了。“还有谁想替她完成‘任务’的?”老师温柔地问。“我来!”坐在第一排的女生突然举起手来。他胸有成竹地走上前去。只见这为折纸人不慌不忙,先把纸团在手上捏捏,然后再把捏好的纸团在手上捏捏,然后把捏好的纸团放在桌子上用手猛得锤了几下。这才第七次呢,力大如牛的折纸人不禁流起了花生粒般的汗珠。呵,折不下去了,她只好灰溜溜地跑回了座位。看来,纸是不能折到九次的呀。这也证明了,不管是某事,都要经过无数、若干次的实践,才能得出结论。...
“应该可以折9次吧。”咦,这是谁在说话呀?原来是作文班的同学们在讨论:一张纸能不能折9次。让我们来探知它的秘密吧!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一声令下,同学们开始做实验了。不一会儿,就有同学说道:“能折6次。”又有一名同学说道:“不对,最多能折7次。”顿时,班上炸开了锅,各有各的想法。最后,老师说:“好,我们不能只做一次实验就下结论,我们做第二次实验试试。”这次,老师拿来一张又大又薄的报纸说:“刚才有些同学说那张纸有些厚也有点小。所以这次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折给大家看。”老师选了一位折纸人,折纸人刚上来时带着一丝微笑,自信地接过那张大报纸,也许她在想:这张报纸这么大、这么薄,肯定能折到9次,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折纸人折了一次又一次,当折到第6次时,她脸上的那份自信和笑容消失了,她对着这个变得又厚又小的报纸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能够按下去。她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回到座位上。这时,老师又请了一位重量级同学来到前面折纸。她咬牙切齿,使足了力气,手指都按白了,也没能将这个倔强的小纸团变小,她也垂头丧气得回座位了。我心想:唉,这次实验又失败了,看来一张纸不能折9次。从这次实验我不仅知道了一张纸不能对折9次,而且还知道了做实验一定要多做几次才能定结论。...
“叮咚叮咚……”上课了,实验老师带着神秘的微笑走进了教室,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神奇又有趣的实验。”一听到这话,同学们马上议论开了,此起彼伏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老师笑而不语,从包里拿出一块土豆和一根吸管,神采奕奕的说:“土豆同学们一定都吃过吧,吸管同学们也都用过吧,诶!问题来了,吸管和土豆,哪个更强呢。”“那当然是土豆啦!”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说:“你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吗?是真是假,看我做实验,再给出答案吧!”说着,老师拿起了土豆和吸管,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把吸管向土豆刺去,吸管像穿了一身金甲,拿着刺刀,竟然穿过了土豆!同学们各个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吃惊地议论起来。有的同学不服气,仍认为吸管怎么可能比土豆还坚硬呢!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块土豆和一根吸管,但在自己动手实验之后,结果还是一样的,吸管还是奇迹般的穿过了土豆。“叮咚叮咚……”悠远的钟声送走了有趣的一节课,在这节课里,我们知道了吸管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柔弱的,它竟可以穿过那看起来那么坚固的土豆。这节课中我不仅学到了有趣的科学知识,还知道了我们不能仅凭表面来判断事物,要经过我们亲手实践后才能得出值得信服的结论。...
今天,我做完了作业,闲来无事,便在电脑上百般无聊地上着网。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科学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视频。实验材料十分简单,只需要一段镁条、一个酒精灯和一个坩埚钳、打火机。只要将酒精灯点燃,再将镁条用坩埚钳夹住,放到酒精灯的外焰燃烧,不到一会儿,只见镁条燃烧的前端开始升起缕缕白烟,发出亮眼的白光,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耀眼,很是好看。我看了视频之后,觉得非常好玩,便叫爸爸来陪我做,爸爸同意了。他拿来了酒精灯、一大段镁条和一个坩埚钳。我见了不禁心花怒放。爸爸走过来正要给我做示范时,我充满自信地说:“这个实验我已经会了,我自己来做。”爸爸只好走到一旁无奈地看着。我拿着坩埚钳,夹起镁条,放到酒精灯的外焰去燃烧,可是过了好一会儿,也见不到镁条有什么动静,我以为这段镁条坏了,便换了一段又一段镁条,却一点动静也没有。我生气极了,把镁条扔到一边,嚷嚷道:“这个实验这么难,我不做了。”爸爸却在一旁哈哈大笑,我生气地说:“你笑什么笑,有本事你来试试看。”爸爸笑着说:“好,我来试一试。”说完,他走过来用砂纸把原来银灰色的镁条擦成“真面目”——银白色。我连忙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说:“因为镁条中表面的一层镁已经与空气中的氧气产生化学反应,变成了氧化镁,所以无法燃烧。“我听完后恍然大悟,然后重新做了一遍,终于我看到了耀眼的白光。可是我无法长时间欣赏我的”大作“,因为我只看了一眼,已经被镁条燃烧时的强光照得去揉眼睛了。爸爸告诉我说:”镁之所以发出这么强的光,是因为镁条在燃烧时,温度高达3000多摄氏度。很多烟花、照明弹、闪光弹等,里面都加入了镁这种金属。“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原来蕴含在一个实验里的学问竟有这么大呀!我想,今后我得多动手做些实验,因为多做一些实验,能让我们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发现更多奥秘,使我们受益匪浅。...
一张纸可以对折九次以上吗?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这次实验就会告诉你。今天下午,我们的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张纸可不可以用手折到九次?有人猜可以,有人猜不可以,而我加入了可以的队。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第一次实验,我们用的是卡纸,一人折纸,一人数次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我迈着自信地步伐走上了讲台,另一个人数着我折的次数,开始折的时候,我脸上露出了微笑,心想:这不是很容易的吗?我轻轻地压着一次、两次、三次,我觉得越压越难了,直到第四次,我看着纸已经凸了起来,我认真地、用力地压着,到第六次时,我觉得纸已经鼓鼓囊馕的,我开始使劲地压着,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压到第七次,我叹了口气,向老师宣告:“我失败了,没有折到第九次。”第二次实验开始了,这一次我不是折纸的,而是数别人折的次数。我希望他可以成功,如果他不能超过九次,那就说明我的猜想是错的。这次实验用的是卫生纸,实验开始了,他仍笑着,轻轻地折着,好像很轻松的样子,第四次了,他皱着眉头,使劲地折,感觉好像有点不对劲了。第七次了,他涨红了脸,咬紧牙关,对着纸又是锤又是压的,用了吃奶的劲也没能折好,他无奈地摊摊手,最后还是失败了。虽然我猜错了,但是这个实验不仅让我收获了一个“冷知识”,还学会了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呀!...
“火山喷发”,大家一定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是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亲自动手做了一回。嗬,“火山喷发”可真好玩。你也可以投稿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洗涤剂,然后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哈,这个实验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这是为什们呢?我急忙抓过书查了起来,可书上一个字也没提,唉!没办法,只好自己琢磨琢磨了。刘老师不是在课上讲过了吗:小苏打与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那么洗涤剂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我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发现泡沫之所以会疯涨就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不是与浮石的形成原理差不多吗。这个小实验真是有意思。做科学小实验,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火山喷发”,大家一定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是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亲自动手做了一回。嗬,“火山喷发”可真好玩。你也可以投稿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和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一张报纸。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再倒入一些洗涤剂,然后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刚刚瓶子里还只是一些小苏打和洗涤剂,它们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泡沫呢?而且本来只是一点点的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就从玻璃杯口蜂拥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哈,这个实验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这是为什们呢?我急忙抓过书查了起来,可书上一个字也没提,唉!没办法,只好自己琢磨琢磨了。刘老师不是在课上讲过了吗:小苏打与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那么洗涤剂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为了搞清其中的奥秘,我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遍,发现泡沫之所以会疯涨就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不是与浮石的形成原理差不多吗。这个小实验真是有意思。做科学小实验,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动脑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六小六年级:王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