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我爸的老家在江西,今年寒假,我们一家人决定回江西老家过春节。
记得那天我们凌晨3点半就起了床,带上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就上了车,一直开到了下午2点多。
一到老家,远远就看见爷爷等在门口,并招呼着拿出一盘像箩筐一样大的鞭炮,车子刚停下就放了起来,爸爸说那是老家迎接新客人的方式。这算是个年味吧。
爷爷奶奶看见我们来了很开心,一见到我和妹妹还每人塞了一个红包。原来,红包也是年味。
到了晚上用餐的时间,不一会儿,一盘盘热菜被奶奶端了上来,有肥肥的鱼肉、大碗装的鸡肉、黑乎乎的烟熏肉,还有爸爸最喜欢吃的辣椒炒肉……香气扑鼻而来,我们一家人吃得是津津有味。在一起吃年夜饭也是年味。
吃完饭,爷爷为我们买了好多烟花爆竹。我们一家人有的在放大礼花、有的在放小烟花,一个个在空中绽开了笑脸,有红的、紫的、绿的、黄的,院子里也到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这也是老家的年味。
在老家,我还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围着火炉烤麻糍,到舅公姨婆家去拜年,还到村里面的祠堂去拜了一下老祖宗……这更是一种年味。
我觉得老家过年很有意思,我喜欢这种年味。
下一篇:游记
我的老家位于衡阳常宁的一个小村落——西南村,村子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远远望去,宛如身处于一个大盆底之中。村子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县城,道边有一条小河,蜿蜒向北,爷爷奶奶就住在小河边的邓家湾。年前爸爸妈妈就约定今年带我回老家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我也有将近一年没见着爷爷奶奶了,心里特别期待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大年。在老家,我见识了很多充满浓浓年味的老家特色——有爸爸最喜欢的传统工艺酿造的糊子酒,有妈妈喜欢的纯茶油泡的圆溜溜的油豆腐,还有奶奶精心准备的早餐——米豆腐。在奶奶做米豆腐的时候,我帮奶奶一起推石磨——磨米浆。头一次见到石磨的我甭提多兴奋了。奶奶还告诉我,做米豆腐的必须是早稻米做出来的才好吃。最有意思的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湾里所有的男性族人都不约而同的一起到湾里的祠堂“会年”,每家每户都带着长长的一大卷鞭炮,在刚进入湾场时就点燃。在震耳发聩的鞭炮声中,族人相互作揖问候,相互祝贺新年。寒暄一番后,大家按长幼排序在祠堂大厅中跪拜行礼,告慰祖宗,迎贺新年。住在祠堂附近的人家早已准备了桌椅,酒水,茶盘果实,热情地招呼大家围坐一堂。等大家全部就座后,再点起一挂鞭炮——名曰“挂红”。挂红完了之后,由湾里的长者领头,各人排着长队,挨家挨户的串门拜年。每到一户,家中的男主人提前到家等候,在门前迎客派烟,女主人也在旁热情招呼。我也欢天喜地得和湾里的其他小孩跟在后面,逢人就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虽然这时天气有点春寒料峭,但每个人心里都暖融融的,脸上显露着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在老家过年的短短的这几天,我感受到了家不仅仅只是房子,更多的是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感觉。老家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喧闹,也没有城市的灯光璀璨,但却有着城市所没有的浓浓的,淳朴的——老家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老家的春节,是最有年味的春节。老家的年味是嘈杂但幸福的声音,鞭炮声、锣鼓声、贺年声……热热闹闹的声音充斥耳边。“脆甜的苹果、喷香的烧肉、厚实的棉衣、软糯的年糕……”忙年的集市,从商贩们的吆喝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女人们穿梭在一个个摊位前精心挑选着年货,拎着大包小裹的男人们跟在女人们的后头,虽对购置年货的热情不高,但也乐于跟着家人出来逛逛,感受这份年的喜庆。“噼里啪啦……”除夕夜开始,从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歌声响起,抢红包,摇一摇,将年味儿带到了巅峰。“新春快乐、万事如意、诸事顺利、恭喜发财……”正月里,亲朋之间的贺岁声中,带来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真心的祝福。老家的年味是香甜的味道,糖瓜、麻花、糍粑……五花八门的美食扑面而来。一桌年夜饭,是将亲情累积和凝注的一种仪式,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是“年”的灵魂。年夜饭的时候,一家子人都聚到了一起,餐桌旁早已是人头攒动。桌上火锅氤氲着浓厚的雾气,大盘大盘闷得半烂的蹄膀泛着油光堆得冒尖,油碟子里的姜末已被搅开,油豆腐在锅子里且歌且舞,溅了几滴滚烫的水滴在谁身上,他也不会在意,擦一擦又继续捧着碗伸出了筷子。菜明明没有吃完,厨房里的外婆和小姨却仍系着围裙在忙碌。餐桌上的男人们早已掏出几瓶酒喝上了,脸颊泛起红晕却也不停杯,不时爆发一场惊雷般的大笑,引得在旁边嘻戏的孩子们频频张望。太婆脸上的皱纹开了花,她拿着一叠厚厚的红包蹒跚地走过来,咧着瘪瘪的嘴,给小辈一个一个递出红包,还不停地用方言念叨着:“岁岁平安……大吉大利……”这便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了,游戏、电视都先抛下,一哄而上把太婆团团围住,生怕轮不上自己。老家的年味是一抹绚丽的红色,红灯笼、对联、烟花、舞龙灯……各种各样的红充满了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口挂起了大红灯笼,门上贴起了大红对联。当然最亮丽的,要数舞龙灯了。我们村的龙灯共有128节,龙头5米,龙尾3米,全长350余米。正月初二开始点灯,长长的板龙一直从村头连到村尾,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望,祈愿新的一年家人平安、生活美满。龙行河堤,在河水的掩映下,龙灯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了。龙行麦田,新的一年必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从未改变。那炮仗余音未消,洋溢的火药味儿,家家户户飘荡的饭菜香味儿,街上连成一片的红色喜庆味儿,这些,都是老家的年味啊,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必将这些文化代代延续,一直传承下去。...
我的老家是广西平南,年前,我们全家人回到了久别的老家。过了一个热闹快乐,中国年。我的老家,山清水秀,空气是新鲜的,村里的小伙伴们已经在热情地打招呼了,我一下车,就大口大口的呼吸乡村里的新鲜空气。很快便于表弟们,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哗,噪音,没有城市的重污染,天还是蓝的,鸟还是在飞翔。除夕那天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大早就起来贴春联了,对联是外公写的,看着春联,仿佛墨迹未干且飞舞着,在祝福着我们全家人,家长们都拿着梯子,把春联贴好,就显示出一份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里外都是一片红色,有的天门神,有的贴春联,有的贴老旧的桃花符。顿时全村都有了浓浓的年味。年还没到,我们就已经开始放鞭炮了,家家门前已经散布着鞭炮的红纸,给过年又增添了些许气氛中,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和其他孩子来到马路,中央拿起鞭炮就是炸,表弟们兴奋得龙腾虎跃,玩的很高兴,乐得合不拢嘴,似乎享受在鞭炮声中。不一会儿,我玩的有点腻了,但表弟却兴致勃勃地继续玩,我默默的离开了马路边,来到房间里。我找了一副扑克牌叫表姐表哥来玩,我们每个人都乐在其中,非常开心。差不多到晚上了,家里摆开桌子。开始做菜,厨房开始忙碌起来了,有的人在洗菜,有的在剥豆,有的在洗锅,还有的人在切菜。餐桌上的食具闪闪发亮,大家还沉浸在欢乐中,我也很激动,因为马上就要开始吃年夜饭了。厨房里一阵叮叮当当不久,便开始炒菜了。香味四溢,肉香在整栋楼里飘散着。然后,香喷喷的五花肉也出锅了,香味把全家人召唤了回来。一个大家族又在一起了。在外工作的二叔回来了,在忙活中的三叔回来了,表哥表弟也都在,表妹都已经玩起来了,不管在何处,不管有多忙,他们也都抽出空来回老家聚一聚。大人们都喝酒,稍微大一点的,也都喝了,一家是多么的融洽,五六桌的人非常的开心。期间不断有人敬酒祝贺,有人说:“万事如意,生意兴隆”,有人说:“合家欢乐,家庭幸福”,还有人说:“恭喜发财,可喜可贺”,更有甚者:“新年大吉,万象出新,五福同心”。我们在前院吃饭。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天上的眼睛一眨眨的,似乎羡慕着我们人间的这场盛宴,我们是多么的幸福的呀!一家人就是要团团圆圆一起在老家过大年才对嘛,我们是一家不离不弃的一家人。饭吃完了,嗯,过了很久才结束,我们热情地招呼客人回家。年味又回来了,又是如此的快乐,幸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一年除夕夜,爆竹声中,我们一家又在老家团圆了。老家的除夕,总是跟东莞不同,微风徐徐地吹到脸上,风中,弥慢着田野和乡村的味道。下午,我们一家围在一个大桌上,桌上摆满了家常菜,虽然不够大酒店的豪华大餐好吃,但是却充满了团圆的味道。桌子上的菜热气腾腾,家乡菜那股久违的味道扑鼻而来。即使自己家养的,菜是自己家种的,汤山上装的山泉水煲的汤,每一道菜,都是那么的充满家乡的味道。一口鸡肉下去,肉的嚼劲十足,客家的口味十足。我对年味的思考,有山了一层,肉虽然只是吃的,但是在以前,中国还是个农业大国的时候,吃一次肉也不容易。那时,只有在过年,和亲人团圆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肉。又到了一个和亲人团圆的日子,我们吃的嘴里的是肉。荡在心里的是团圆的味道……我们一边吃,一边谈起了家常。我看着亲人们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我看着堂弟,他仿佛又长高了,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刚会走的小屁孩。爷爷奶奶看着我,说:“一年不见,又长高了那么多!都比爸爸高了!”我看着爷爷奶奶一天天衰老的样子,不仅端起茶杯,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在亲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在爷爷奶奶的赞叹中,家里充满着团圆的味道。吃饱年夜饭后,我们就开始布置新年的装饰。我们先是贴对联,对联上的毛笔字是早上刚写的,还飘着墨水的香味,我想:这应该是家里传统的年味吧!我们还在门前的树上挂满了彩灯,五颜六色的灯在夜里闪烁着,这是我们第一次有创意的布置,因为在新的一年里,灯寓意着前方一片光明。爆竹声渐渐想起,天上的,地上的,新年倒计时开始了,“十,九,八,七,六……”随着爆竹声的巨响,我们和2018再见了,和2019相遇了!一阵烟飘进屋里,是爆竹的味道,是新年的味道。老家的年味总是与众不同,在爆竹声中,我们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了新的一年,我们在爆竹声中和亲人团圆了,在我心里,那空中阵阵气息,是团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