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节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每次读这首诗,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因为我家的春节亦是如此。
大年初一,家人们都早早的起床,换上提前准备好的新衣,等待八点的迎新!八点一到,大人们点燃大型爆竹,四面八方立刻响起噼哩啪啦的爆竹声。穿着新衣的我们在平地上,合着爆竹此起彼落的鞭炮声,蹦着、跳着,玩的不亦乐乎!这就是年味!紧接着就是扫墓,孝顺的爸妈和阿姨姨夫们带上大捧的鲜花、蜡烛、元宝,上山祭奠去世的长辈,并许下新年的愿望。祭奠完了就会点燃爆竹,告诉去世的人,他们已经来探望过了。这也是年味!
接下来就是去亲戚家拜年。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地坐在一张方桌边上,一个紧挨着一个,虽然有些挤却丝毫不影响心情。各种各样的瓜果小吃也摆上了桌:新疆的库勒梨、陕西的冰糖心、江西的橙子、江苏的橘子、广西的桂圆,还有武穴的酥糖,自己家翻炒的花生、瓜子等。大人们围成一团,聊着天,聊出满地的果屑,聊出盘旋在头顶上空的阵阵大笑。我们小孩子也抛开了平日学习的烦恼,或是吃着零食,或是欣赏动画片,或是放鞭炮。屋里屋外,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这不正是年味?最令我期待的团圆饭终于开始了,菜有好多种:八宝鱼,梅干菜扣肉,帝王蟹,大龙虾……各式各样!盘子多得连转盘都快挤不下了!大人们在饭桌上喝酒,你来我往,你劝我,我劝你,大家笑啊,喝啊,喝的个个脸颊通红,像是挂起了红红的灯笼一般,处处彰显的主人的热情;我们在一边喝着饮料,吃着美食,一边唱着《新年快乐》歌,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就像绽放着花朵。这何尝不是一种年味呢?我爱春节,更爱她的味道,她的味道是热闹的,她的味道是欢乐的,她的味道是团圆的。年是家的味道,年是爱的味道。正如冯骥才所言:“年的珍贵,往往就是因为人们把生活的企望实现在此时的饭桌上。
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的生活的理想呵!平日里把现实理想化,过年时把理想现实化。这是中国人对年的一个伟大的创造。”对啊,过年的意义不在于东奔西走,吃喝玩乐,而是在于品尝爱的味道,品尝团圆的味道,家在哪儿,爱就在哪儿,反之,爱在哪儿,年的味道就在哪儿!
下一篇:我家的年味儿
我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把那姗姗来迟的碾盘来了。除夕那天,一觉醒来,我看着枕边躺着一个红包,我真心觉得:“年级来啦!”爷爷与爸爸正在往门上贴春联。奶奶和妈妈在厨房里洗洗切切,为年夜饭做准备。而我却坐在锅灶前,为奶奶烧灶。我将烧着的干草塞进灶里,再放入一根干柴。等干柴燃烧后,再放入两三根干柴。火越烧越旺,我坐在灶前,看着火舌一下一下地跳跃着,舔着锅底,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当爷爷将春联贴好后,我们的年夜饭也做好了。我们一大家人围着圆桌而坐,一边夹着菜吃,一边端着酒杯谈笑风生。一家人吃菜的吃菜,喝酒的喝酒,谈天的谈天,每个人都毫不拘束,谈着各自的话题,真是其乐融融。我想:要是天天都能与家人在一起那该多好啊。或许,这就是年q味儿吧。饭后,是烟花的主场。我看着那一颗颗流星似的烟花飞上天空,又在那空中炸开,将那美丽的瞬间,定格在了那黑夜的天空中。放完了烟花,我们一家人躲进屋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一起看着春晚。阵阵欢声笑语从屋里传了出来,我好像又嗅到了年的味道儿。洗漱完毕后,我坐在床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守岁。看着看着,一股睡意袭来了,迷迷糊糊间我看见天边的鱼肚泛白。可我也支撑不住了,身子一歪,躺在床上睡着了。梦里,我又感受到了守岁带来的年味儿。除夕这一天里,年味儿就藏在那贴春联里,躲在那里年夜饭里。年味儿就藏在那烧锅灶里,跳跃在那怒放的烟花里,躲在那守岁里。这年味儿,可真是愈来愈浓,愈来愈浓……...
天呀!我望着电子秤上显示的数字,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就过了个年,我居然胖了这么多!看来,“每逢佳节胖三斤”在我身上应验了。你要是问我是被谁喂胖了,那我就告诉你:是年的味道。今年过年,我是在外婆家过的。我的外婆家,在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一个叫衢州的历史文化名城。那是一个年味儿十足的地方,也是一个美食云集的地方。有著名的“衢州三头一掌”,香气四溢的烤饼,香糯可口的水晶糕……今年外婆会给我准备什么好吃的呢?刚走进外婆家的那条小巷子,一股浓浓的糯米香伴随着淡淡的粽叶味钻入了我的鼻腔。嘿!那定是外婆在包我最喜欢的粽子了。外婆做的粽子与众不同,既不是猪肉馅的,也不是豆沙馅的,而是芋头馅,你猜不到吧。芋头粽一口咬下去,浓郁的土猪肉香、软糯的糯米香和柔滑的芋头香一起在口中绽放,轻轻咽下,一阵满足感和幸福感暖上心头。外婆还有一个拿手好吃就是发糕。外婆做的发糕用料很地道,有自家磨的米粉、土冰糖、土猪肉,比外面买来的更香、更糯,更有嚼劲。发糕一般都蒸着吃,但我更喜欢外婆做的油煎发糕。把发糕切成薄片,用外公亲自打的菜油煎,把发糕两面煎得金灿灿的,就可以出锅了,光看这样子就十分诱人,那味道更是一级棒了。我一口气可以吃掉一盘,外婆煎的速度都赶不上我吃的速度。几天后,我们又将依依不舍离开外婆家,踏上回家的路程。但美食的味道和亲情的味道将陪伴我一整年。年的味道,也就是爱的味道!...
“爸爸,你看我已经穿上新衣服啦,漂亮吧?”“漂亮!新年新气象!走,我们一起去找爷爷奶奶开始祭祖吧!”这就是我家最有特色的除夕夜,穿上自己喜欢的新衣裳,祭祖,吃年夜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当然,你们一定觉得很奇怪,大过年的为什么要祭祖呢?爷爷曾告诉过我做人要懂得孝敬与感恩,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祖祖辈辈通过努力得来的,所以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开始一定不能忘了感谢和怀念我们的祖先。祭祖开始了!爷爷奶奶端来了丰盛的饭菜,爸爸倒上了美味的老酒,我和妈妈点上蜡烛和香火。接着,我们一家人开始一个一个地祭拜我们的祖先。轮到我啦,我双手握着三支香,聚了三个躬,祈祷祖辈们保佑我们全家人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祭祖结束后,我们开始享用丰盛美味的年夜饭。鸡、鸭、鱼、肉各种菜品琳琅满目,让我看得应接不暇。我拿起筷子尝尝这个,又尝尝那个,每个菜的味道都是那么鲜美。就在我刚想说,真是让我美餐一顿的时候,不知谁说了一声,抢红包开始啦,我赶紧拿出手机。只见几个群里的红包像下了红包雨似的映入我的眼帘,我开始不停地点红包,不一会儿有人提议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谁抢的红包数额最大,谁就开始发红包,我高兴地点起赞来。这时远在贵州的姑妈和湖州的舅妈和几个弟弟妹妹也加入了抢红包游戏,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我心想: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是发达!这发达的科学技术让远在他乡的亲人虽然不在我们身边却同样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快乐。看着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想这就是年的味道吧!...
春节每年一次,而每年的味道各不相同。随着我们逐渐的长大,我们对“年”的体会和理解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小时候的我们根本不懂得年的滋味,因为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讲,每天都是年。长大一点后才发现春节里有许多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有发生在春节这段时间里,才会别有一番风味。春节最热闹的要数放烟花了,和哥哥姐姐一起手持花炮,在大年三十晚上相互比拼。今年春节却让我感到很郁闷,奶奶家所在的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炮竹。本来计划提前去多准备些各式各样的花炮,只等着除夕夜的来临,通过肆意的燃放来迎接新年。当我兴冲冲的走上街头,期待着满载而归时,琳琅满目的商品堆里唯独少了花炮。不甘心的我一个劲的催促爸爸去问问哪里有花炮卖,得到的答复总是一样的:“今年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不要买了,对安全和空气质量都有好处。”空手而归后我感觉非常不理解这种规定。除夕夜里,一家人异常兴奋的品尝着满桌的菜肴,大人们滔滔不绝的聊着家常,而我却被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所吸引,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为表演者点赞。突然脑海中联想到了往年的情景,以前的除夕夜春节晚会简直就是个悲剧,窗外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完全淹没了电视的音量,只有在初一后看重播时才能知道节目中的对话。忽然感觉少了噪音的干扰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我们可以尽情的欣赏节目带来的快乐,每一个字语都清清楚楚的传递到我的耳朵。这个年味有点爽。初一早上,推开窗户的瞬间,一股清新香甜的空气扑面而来,再也没有浓浓呛鼻的硝烟味,细细品尝下感受到了年味的清甜。打开新闻报道,总会看到有些地方由于不恰当的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的伤人事件和火灾。春节本身是幸福团圆的日子,健康和安全才是年的本意。通过亲身感受才理解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不仅控制了噪音发生,而且可以保持空气不受污染,减少了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我们要大力提倡低碳环保,让我们生成的空间更加干净和环保,这个年的味道综合起来就是——文明。...
过年啦!天知道,我有多期待今天!现在,就是现在,我甚至觉得呼吸着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温暖的!过年的时候,路上的车流少了,也许他们都往家的方向去了;过年的时候,路上的行人少了,应该大家都和亲人团聚在一起;过年的时候,街道旁的红色多了,红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还有那红红的对联;过年的时候,楼房里显然热闹了,时不时就能传来几阵大人小孩的欢笑声,还偶尔弥漫出令人垂涎三尺的饭菜香。这真是个从眼里一直暖到心里的好日子!今天,我有自己要坚持的“小传统”。清晨,和妈妈一起换下挂了一年的旧对联,然后将那红光闪闪、庄重大气的新“福”字仔仔细细地贴在大门正中央,就能点亮我一整天喜气洋洋的好心情。给在瑟瑟寒风中为我们守护家园的保安叔叔送平安果,我已坚持了三年,因为我知道,我们可以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大觉,可以享受一家团聚的幸福离不开他们在岗位上的日夜坚守。当然,向长辈鞠个躬、拜个年是今天的重头戏,感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我又一年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把自己对他们的爱也一齐包进爸爸妈妈孝敬给他们的红包里。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向外望去,忽然觉得一天时间就经历了许多,懂得了许多,长大了许多。这时,奶奶在叫我:“豆豆,收红包啦!”这一刹那,我明白,红包不仅仅是红包,它包住的是祝福,是温暖,更是爱!噢,这应该就是年的味道吧!...
春节是华夏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是大团圆的日子,也是个喜庆的日子。每年我都期盼着春节能早早到来,好不容易盼到了除夕夜,也就是守岁夜。每年的除夕夜,大人们可忙了,妈妈一早就为晚上的丰盛晚餐开始做准备,爸爸也没闲着,在大门上贴上一幅大红色的春联,又在小门上倒着贴上一个福字,你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呢,因为它预示着“福到了”。处处都是大红色,浓浓的年味来了。除夕夜的大餐肯定是丰盛的,一大桌子的好菜上桌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开吃。每年妈妈都会说,宝贝,吃点鱼,年年有余,爸爸吃点藕吧,新年路路通,大家都吃个团圆点心,让我们年年团团圆圆。过年我最期盼的还是收红包和放鞭炮,放烟花。当12点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大家都会把大门打开,妈妈说是为了“迎神”然后,我和爸爸开始放鞭炮,噼啪噼啪的鞭炮声响彻天空,直入云霄。五颜六色的烟花也在天空中尽情的绽放,编织出一幅又一幅美丽的图画。辞旧迎新的时刻到了,真是爆节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的早晨又是在鞭炮声中醒来,一眼就看到床边妈妈给准备的新衣服,我感觉特别兴奋,美美的穿上新衣,妈妈说,换上新衣,祝我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接着就开始和爸爸走亲访友,大人吃吃喝喝,谈天说地,我们小孩子忙着放个鞭炮,追逐嬉戏,总之,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春节还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了,没想到电影院的人真是超多,看来现在的人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这就说明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了。春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婆家乡的龙灯盛会,它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妈妈都会带我去看。2米多高的龙头重达50多斤,色彩斑斓,威武霸气。浑身金光灿灿,还有大马、小马、高照、那场面真是太热闹了,真是人山人海。人们向龙王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我每年必看的一个节目,感觉没有它就没有了春节的气氛,看完它也就预示着这个春节也结近尾声了。每年的春节都过的大同小异,但是我每年都期盼着春节能早早到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给亲戚朋友拜年、收红包,春节就是这么的热闹!这个时候也少不了各地的风俗来增添新年的气氛,让春节过得更有味道。我们老家让河村有一个国内绝无仅有的习俗,那就是正月十一“迎花树”。活动起源于明朝,村民们将纸做好的花绑在树上让大家争抢,抢到花就是种吉利,预示来年有个好运。每年过了正月初六,各家各户就开始采购彩色的花纸,绞尽脑汁设计各种花型,一空下来就着手做花。通常花都是由家中的女性完成,而男人们的任务是在初九这天上山挑选自己喜欢的树,砍来合适的大枝条,将做好的花装点在自家的“花树”上。正月十一早上9点左右,只听大礼堂那边锣鼓震天,还有络绎不绝的鞭炮声,两树绑有超级大花和子孙球的花树被四五个大汉抬了出来,原来是“娘花树”出来接它的“子树”们了。各家都已准备好花树在路边等待着“娘花树”的经过,然后有序地加入到队伍中。随着“娘花树”在村中穿梭,队伍也越来越长,最终在水月庵寺的外面集合。等到所有的花树聚齐,从上往下看那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有月季花、玫瑰花、荷花、茶花……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美不胜收。这时一位道长左手拿着水盆,右手拿着柳叶枝不停地向每树花上洒水,口中念着各种祝福语。据说洒完水后花才具有灵性,给抢到它的人带来美好的祝愿。仪式结束后花树边上已经是人山人海,等待着吉时一到能抢到自己心仪的花。道长一声“吉时已到”,等待已久的人们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轰而上,没到两分钟所有花树被抢一空,只剩下了一根光秃秃的木棍子。最后村民们拿着木棍子放进寺庙并燃香向观音娘娘还愿,给整个迎花抢花的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这次我也混入了人群抢了两朵花,把我乐得不行,特别的有成就感。“迎花树”和抢花真是个有趣的习俗,给我的新年增添了不少快乐的味道。...
每年一放寒假,我和小牛都回外婆家过年。腊月二十四俗称“小年”,乡下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除尘”。外婆给我和小牛头上包上毛巾,换上旧衣服。外婆把墙壁上的蜘蛛网等先撩干净,而我和小牛负责擦桌子、扫地。大家一起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以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尘”过后,新年的脚步便越来越近。村里每户人家开始打年糕、包粽子、杀猪、宰鸡剖鱼。小孩子穿梭在各家的厨房灶头间,相互打闹嬉戏。除夕在我们的翘首期盼中终于像个大姑娘一样姗姗来迟。一大早,爸爸先给大门换上新的春联,挂上新的大红灯笼。外婆从冰箱厨柜里拿出年前准备好的各种食材,开始烧年夜饭。外婆家有一个很大的土灶头,据说用这个灶头烧出来的饭菜会特别香。阿姨用稻草点火,爸爸妈妈负责摘菜洗菜。只见外婆先在大锅里注满水,烧开后,爸爸把剖好的土鸡、土鸭、大块的牛羊肉、猪舌头等一骨脑儿地投进沸水里,再洒上盐、老酒、八角、花椒等香料,开始慢慢地炖。阿姨先往灶头里塞进一些晒干的豆杆子,只听见豆杆燃烧发出“噼里拍啦”的声音,火苗一下从灶口窜出来,像舌头一样舔着锅沿,偶尔还会蹦出一颗大大的火星,把我和小牛吓得连连后退。外婆让阿姨往灶头里加一些粗点的干木头,让火可以持续燃烧,并从阁楼里找出两只竹编的小火炉。只见外婆将燃烧过的灰烬铺在小火炉的底部,中间用铁钳从灶头里夹出烧透的红木炭放上,上面再铺一层薄薄的灰烬,最后盖上铁栅盖,递给我和小牛取暖。阿姨从地窖里找了几个小地瓜让我们埋进去。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地瓜烤熟的香味。大火整整炖了三四个小时,大锅里的肉冒着热气在“咕咕”地叫。香味透过厨房、飘过客厅,一直窜到院子里。外婆从锅里捞出一根猪尾巴填到我们嘴里,问我们好不好吃。我们俩鼓着腮帮子,一边抹着嘴角流出的油水,一边含糊着说“好吃、好吃”。我和小牛吃饱又跑到院子里去撒欢,而大人们则开始热起油锅炒菜。厨房里不时传来菜下锅时发出的“嗤嗤”声。伴着烟囱飘出的阵阵炊烟,外婆大喊一嗓子:“吃年夜饭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