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全部 500字 600字 1000字 650字 700字
年级:
全部 六年级
旧事600字作文推荐
  • 在日本大阪出生的林海音五岁时来到北京,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因此,她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本名为《城南旧事》的书。一本“沧桑”的“生活照”,用朴实而带有一丝忧伤的笔调细腻生动的诠释了她魂牵梦萦的童年。《惠安馆》,就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主人公英子在惠安馆前结识了“疯女人”秀贞,满身是伤的妞儿,和他们度过了有苦有乐的生活。到最后的一次无意的谈话中知道了秀贞口中的小桂子竟是妞儿!他们去天津了。英子亲...

共找到10篇关于

旧事600字

的作文
您是不是在找:城南旧事童年旧事

小巷在古城中恬静地睡着,童年在记忆中朦胧地吟着。灰蓝的天空,轻缓的脚印,悦耳的铃声。那缕最和煦的冬阳,安逸的踱入了最冰冷的角落…… ——题记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

查看全文

小成旧事

初二|散文|550字

生命至极,不辨悲喜。——题记这是一座小城,小到骑上自行车环着城郊走上那么几个小时,就能把它逛完。而我们每天两点一线生活的港湾,便是家了。记忆中,曾经居住过的小平房的弄堂里,天空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长方形。童年的玩伴们便在那窄窄的过道呼喊着穿梭,空气里镀上了层层稚嫩的笑声。现而,早已住惯了楼房的我,对于...

查看全文

读《城南旧事》有感

六年级|读后感|550字

我轻轻地合上了面前这本《城南旧事》,脑海中还在回味着文中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她以自己为原型,用栩栩如生的语言写出《城南旧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英子五岁来到北京的城南之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这些事情反映出当时老北京的真实写照。《城南旧事》里的“母亲”“兰姨娘”“宋妈”“秀贞...

查看全文

读《城南旧事》有感

五年级|应用文|600字

《城南旧事》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名著。它是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写了小英子用她童真的双眼,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惠安馆》《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些故事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读完这部书,我好像长大了,看得清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拿起《城南旧事》的时候,书中的一切是那么...

查看全文

《城南旧事》读后感

初一|读后感|650字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城南旧事》我第一次接触《城南旧事》这本长篇小说的时候,是在小学五年级,我还记得我学了一篇叫做《窃读记》的课文,我喜欢作者林海音的写作风格,开始去了解她,有一次路过书店,正巧看到她的书,那本书就是《城南旧事》,那书名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我很快就...

查看全文

淡淡的忧伤,美好的回忆——题记暑假里,我读了一本特别有意义的书——《城南旧事》。这本书使我勾起一些童年的回忆。起初我看到书名《城南旧事》仅仅一个“旧”字,就让我浮想联翩,以前的同学、老师;以前的屋子、家;老屋旁的老柳树。童年时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转眼间,我的童年也化为了一个梦的符号了。读着...

查看全文

读城南旧事有感

四年级|读后感|650字

我读了林海音《城南旧事》,这本书让我难忘,它像一个指路标一样,为我指引成功的道路;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房。小时的英子原本与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妞儿与秀贞的离去后,在兰姨娘与德先叔的离去后,在宋妈的离去后,在草丛中那个陌生人的离去后,在爸爸与自己天人永隔后,长大后的她,更成熟了。但在那样的...

查看全文

童年漫漫,回味无穷。英子在惠安馆见到了秀贞,认识了妞儿……但在她以后的日子里,这些人那些事都随着她的长大渐渐没了影子,似乎是跟着她失去的童年一块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失去了,便不可再有那份快乐了,童年不就是这样?打开《城南旧事》,我走进书中的童年;合上书本,我便情不自禁地走进自己的童年……小时候,我跟着...

查看全文

《城南旧事》,描述了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北平的快乐童年时光,那时的英子,还是个天真稚嫩的小姑娘,梳着两角辫,喜欢幻想,见义勇为。充满小贩叫卖声的胡同、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屋里冒着热气的暖炉、厚厚的能直立起来的小棉裤、西厢房的小油鸡、佛照楼的八珍梅、城南游艺园、大鼓书场……书中的小主人英子被这些充满温情的...

查看全文

读《城南旧事》有感

初一|读后感|650字

我从小到大读过很多书,最喜欢的就是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以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作者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亲切感人,令我思绪起伏,感慨万千。全书由英子一个人引起,以英子纯洁的眼睛观察着生活中的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