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多了!我一下子还说不完,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中国的陶瓷艺术吧!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拆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一件绘有精美的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于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孤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了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了自然界已经脱离了他们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纹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岭土制坯,烧成的温度达1000多摄度,素洁可爱的造型与优美的纹饰相结合,逗人喜爱。追溯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陶瓷产品,陶瓷装饰有两大特点:一类是以适合陶瓷器皿上进行工艺转换表现形式;另一类是以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进行工艺转换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的艺术——陶瓷的故事是多么有趣啊!陶瓷还是我国最为大的创造呢!
四年级:2546412615
我喜欢刺绣,你没听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刺绣。无聊的时候我总是用刺绣来打发时间,但是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喜欢刺绣的。
说到刺绣,你又了解多少关于刺的事情呢?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之一,刺绣与养蚕,剿丝是分不开的,所以刺绣又叫做丝绣。
你知道上海的什么刺绣最有名吗?那当然是“露香园顾绣”了。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
现在,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布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镯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发展到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工艺精细复杂。例如: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把一根头发粗细的绣发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绣,并将十万多个线头藏的无影无踪。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都可以看倒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要用二十多种丝线才能把猫眼睛绣的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你知道现在拍卖会上的刺绣能占怎样的地位吗?你一定不会想到。在中国古代的刺绣价格平平,直到1993年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成为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要收藏家十年的努力。可是在近两年的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却非常高。
通过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刺绣了呢?跟我一起拿起针绣看看吧,一起体验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技艺如何高超。
有一天,我梦见孙猴头和太上老君聊了起来,只听那猴头说:“常听人们说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要不然咱们什么时候下凡看看。”“好呀!”
我醒了过来,回味着梦中的内容,突然想起曾在一本书上看过的内容,年龄有礼貌的说法,如:不满周岁是襁褓岁是孩提、十岁是黄口,因为雏鸟这时嘴是黄的,有些名人说的话传承下来的,如: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说法。还有花甲指60岁的老人、古稀指70岁的老人,古稀出自于苏轼的一首诗:人到70古来稀。相传花甲和古稀也有一副对联,乾隆指着一位141岁的老人说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有位叫纪晓岚的学者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指60岁,花甲重逢是两个60岁是120岁,三七是21岁,合起来是120岁。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指两个70岁是140岁,一度春秋是一年也正好是141岁。怎么样,传统文化很有趣吧!
我们一定要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好的继承下去。
今天,我和爸爸去“艺术创想”学习了剪纸。
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剪纸的来历和发展。原来,古人是在石头上刻画时发现了剪纸的奥妙。从此以后,“民间剪纸”就诞生了。到了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诗圣”杜甫就吟出了 “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可见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经流传民间。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剪纸得到了普及。到了明清时期,剪纸的手工艺术走向了成熟,并真正定型, 剪纸艺术鼎盛起来。经过千千万万剪纸艺人的努力,剪纸成了一门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开始剪纸了,看着老师的剪纸,一开始我认为剪纸特别简单,只要会折、会画、会剪就OK了。我仔细地折出了花的一个瓣,认真的画出了花的花纹和结构,开始小心翼翼的剪出花纹和结构。我把大体的结构剪出后,望着小巧玲珑的花纹,特别忐忑,因为它们是那么的小,那么的缺少美感。我都没有勇气下剪刀了。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我的身边。她看了看我的作品,鼓励我说:“没关系,慢慢来,大胆剪,你把剪刀侧到小右方再剪。”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剪了。不一会,在我的手上,飞起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它像活了一样,仿佛正在鲜花丛中飞舞。
成功了,成功了!我高兴地蹦了起来。
看着手中展翅欲飞的蝴蝶,徐徐开放的花儿,我特别的自豪:这毕竟是我亲自剪出来的啊!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它、继承它,把它发扬光大!
我的外婆家在江苏,属于江淮一带,爷爷奶奶家在辽宁沈阳,两地的传统习俗有些不同。
昨天周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买回来大包小包许多食材,“今天什么节日?”我有点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话说‘大冬大似年,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北方过年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江淮是包汤圆,所以我们今晚包饺子吃,明天早上吃汤圆!”“哦,耶!”我开心地欢呼起来,“我们家真好,南方北方的习俗都有呢!外婆,我来帮忙,我们早点包饺子和汤圆啊!”“呵呵,看你这个小馋猫急的!”妈妈笑道。“饺子皮我揉,这个我拿手”,爸爸自告奋勇道,“汤圆的豆沙馅儿还是我来!”外公得意地自夸道,“这自制的豆沙馅儿,可是买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闻到了很香甜的味道,来到厨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旁在和饺子馅的爸爸乐了,“饺子馅你也来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当呢!我也来包!”
一切准备就绪,外公外婆包汤圆,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两边忙着,“外婆,其实,这南方北方的饺子和汤圆其实根本是一样的,你看,都是把馅儿包到皮儿里,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面粉!”“嗯,总结的准确”,外公赞扬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幸福和祝福随着馅儿包进去”,外婆跟着总结道。“嗨,你怎么把饺子馅儿包到汤圆里去了!”妈妈惊呼道,我低头一看,包错了,“这样也好,你们看电视上,菜汤圆的做法也很多,今天这是我为大家做的菜汤圆哦”,“哈哈,不错,再包几个菜的吧!”外公高兴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暖暖的亲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里,洋溢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我觉得很幸运,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两种传统文化。虽然南北方传统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对家的爱,对家人的爱,都是一样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家更加和谐欢乐!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有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过春节。
传说海里有一个怪兽,叫“年”,它一到除夕就会上岸伤人,所以人们都怕它。但是有一位老爷爷,在除夕的早时晨,在自家的门上贴了红纸,到了晚上,“年”冲进院子,看见红纸,怪叫了一声,就猛冲了进来,这时,发出了鞭炮的响声,“年”吓得仓皇而逃。进“年”就这样来了。
过大年了,大家都穿了新衣服,大人们都在超市是办年货,我也在超市挑选我喜欢的食物,有灯芯糕、虾米、糖,还买了心爱的书本。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准备做团圆饭了,我们一家人一边吃团圆饭,一边说说笑笑,我特别高兴,因为过了年,我又长大一岁了,也长高了。大家吃饭后,一边看春节晚会,到了12点,人们开始放鞭炮了,鞭炮的颜色可多了,有红的、白的、紫的,金光闪闪,热闹非凡,我得了奶奶给我的超极大的大红包,心里乐开了花。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让人幸福呀!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欢的节日。
每年春节,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里面是人山人海,在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妈妈在准备丰盛的食物,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爸爸还会带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烟花炮竹的城市,但是偶尔也会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表演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节,让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为我又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兴奋中等待爸爸妈妈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拜年了,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的走动,还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里的过年气氛浓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热闹,到处都能听到阵阵的鞭炮声,还有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飞舞,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离外婆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还搭有戏台,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戏,听说是做给某位神仙看的,我们天天在戏台前后跑来钻去的,玩的真是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戏台的周围还有很多小卖部,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烟花炮竹的……我们那时可神气了,拿着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尽情的享受了一把购物的乐趣。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外婆家的春节,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期待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四年级:梁雅雯
春节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有一年我们回去过年,刚出车站,就已经听到那噼哩啪啦的声音, “哦!”原来是脾气火爆的炮竹大哥呀!我赶快跑回我亲爱的家乡, 啊!多么有过年的味道呀!有时就连女孩子也忍不住放一个鞭炮。
最有意思的是那活跃的老太太们,甩着红绸子,扭秧歌,就连老爷爷们来敲锣打鼓伴奏,旁边的小宝贝们也在摇摇车里学老太太们扭秧歌,真惹人喜爱呀!
街上一派过年的气息。
过年是每个小孩子最盼望的,因为可以一家团圆,可以放鞭炮,还有压岁钱;多么开心呀!可是同学们,你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它很凶;常常来吃东西,只要是牛,羊,猪,被它见到都得遭殃,“年”兽会把他们都吃了。
人们为了不让“年”来破坏这些,于是外出的人都要回来保护家园。就有过年一家团聚的习俗。还有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都会吓跑年兽,于是过年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我喜欢过年,喜欢这种传统文化。
冠华育才学校 三(2)班 张敏敏 指导老师:方彩云
小学生儿童游戏网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节日,这一天,人们要观花灯,吃汤圆,当然还有猜灯谜了。
猜灯谜不仅考验人的应变能力,还考验人反应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乏是一种斗智斗勇的游戏。今年元宵节全家出动,赏花灯,猜灯谜,得“大奖”,玩得不亦乐乎。
猜灯谜活动开始了,我回头看时,人可真多,把个主席台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心中窃喜——我比你们先到。主持人声音宏亮地说出谜面:说着是一,用着用二,打一字。人们便认真思考着,我和哥哥小声嘀咕起来,不料旁边人脱口而出,“双”,可惜没答对。你方唱罢,我登场,答案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我急了,不确切地说,是不是甲乙丙丁的乙呢?不料主持人听了,立马大声宣布,完全正确,还送给我一个红包。周围的人纷纷向我请教,我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他们不得不心悦诚服地点点头,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这增加了我的信心,接下来的猜谜中,我捷报频传,过五关,斩六将,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红包,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我喜形于色,看看手中的红包,得意地笑了。
其实,猜谜是有法可循的,不仅从字音,字形,字义上想,还要从谜面的意义上想,要灵活机动,思维活跃,总而言之,既要看到谜面的表,又要想到时它的质。呵呵,说实在的,这次我是有准备的。
有备而来,不打无准备之战,就会有所收获。这也应证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的道理,在学习中,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