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梅、兰、竹、菊”就被人们誉为“四君子”。梅花凛寒独开、傲视风雪;兰花冰清玉洁、正直仁爱;菊花待百花落尽时独吐幽芳,而我唯独喜爱竹。低头俯视,破土而出的竹笋与普通的小草别无二致,过不了膝。只是竹隐约显示出一份与众不同的坚毅。不久之后,地面那低矮的竹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粗壮的竹竿。抬头仰望,一节、两节、三节……它们傲然挺立、直插云霄。我想:它们虽与草同为草本植物,但一定不甘平庸,努力向上...
作文《爱竹说》
竹说
自古以来,“梅、兰、竹、菊”就被人们誉为“四君子”。梅花凛寒独开、傲视风雪;兰花冰清玉洁、正直仁爱;菊花待百花落尽时独吐幽芳,而我唯独喜爱竹。低头俯视,破土而出的竹笋与普通的小草别无二致,过不了膝。只是竹隐约显示出一份与众不同的坚毅。不久之后,地面那低矮的竹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粗壮的竹竿。抬头仰望,一节、两节、三节……它们傲然挺立、直插云霄。我想:它们虽与草同为草本植物,但一定不甘平庸,努力向上...
丘陆草木之树,可敬者甚蕃。周人独爱柳。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予独爱竹之生于野而不馁,凌寒风而不衰,中通外直,不折不弯,重节守信,襟怀若谷,可远敬而不可鄙慢焉。
予谓柳,春之信使也;松柏,树之丈夫也;竹,树之君子之行也。噫!柳之爱,周后皆离情。 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松柏之爱,宜乎众矣!
云竹又名文竹,顾名思义,与深山竹林里的竹子相比,她着实有些文文弱弱,2毫米粗的茎儿丁着硕大的叶儿组成的毡子似的顶。云竹的整体神似百年老树的缩影,有水气时,在远处看,仿佛置身于缥缈的仙境之中,晨雾朦胧,山石草木似有似无,层层叠叠,犹漫步云端。真是“烟光日影露气”。
云竹是不轻易开花的,但若开,便满枝头都是。
粉白的小花点缀在绿毡上,清风徐来,轻拂残雪般的花瓣一片一片的剥落,轻轻飘零,在空中旋转,慢慢飘飘然然的落下,花开得正好,再多一片花瓣便会将她折断,是上天的眷顾吧,在那翠绿即将沧桑的时刻,撒落天上的星星,但也始终是匆匆的过客,在烂漫的阳光与轻柔的微风中吧啦吧啦的落下,几声清脆之后只留得薄薄的苍茫,没有蝴蝶的萦绕,也没有马蹄的寻踏,静静地在群花的空隙中寻找遗漏的阳光。
在其他动物与植物眼里,云竹是她们少数几个禁地之一,没有什么虫儿来侵犯她,这也到少了些许烦躁,多了几分安宁。他们在泥土上静静得立着,不着痕迹的匀速生长,幽深致远,亭亭如盖,土中盘根错节,紧紧抓住泥土。
风雨前,她积聚力量;风雨中,她奋力拼搏;风雨后,她依旧亭亭玉立,仿佛没有发生过任何事,但是,她却愈挫愈坚,经过这一场场风雨的洗礼,她没有趴下,反而站的更直,纤细的茎儿仿佛钢铁般矗立,丝线般的叶儿也紧紧的聚拢在一起,谁也想不到看似柔弱的云竹竟汇集这么如此之大的力量。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独爱莲,而李唐世人则盛爱牡丹。
有道是“莲为净友,梅为清友,兰为芳友,菊为佳友。”仔细思量,自己对这4为朋友同样的爱。或许,并不喜欢这样带着香气的花儿,所以,更偏爱竹。
“宁可直中取,不可屈中求。”竹的一生就这样默默地履行着这个誓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屈服于外势力。或许这也正是对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最高评价的完美诠释。
看吧,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那便是竹最独具一格的时候,蔚蓝色的天空,骤然变得浑浊,似乎是一个可怕的征兆...
就这样,在风雨交加的时间里,小草慌忙的低下了头,怕自己被连根拔出;花儿赶忙寻找保护,怕雨水击落了自己妖艳的花瓣。此时,惟有竹,惟有竹在狂风暴雨中不失尊严地站立着,狂风吹过,竹叶动摇了几下,也只有那么几下。然后,依旧毫无畏惧的伫立...
暴风雨过后,彩虹当空照,花儿、草儿赶紧梳理自己凌乱不堪的面貌,随即嘲笑着竹,不知道知难而退。在远方,有这样一棵竹子,纤细的枝干被拦腰截断,可是,剩余的一半依旧昂首挺胸,它不后悔自己在挫折面前选择前进,不在乎自己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这,就是尊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高风亮节!
它的精神,它的身姿,它的性格,无一不让人敬佩,我就这样被它所深深折服。
竹,伟大者也!
中华民族真是一个跟竹有缘的民族。一个中国孩子可能一出生就被放在竹摇篮里,可能在启蒙时握着竹笔管学写字,还曾经挨过几下竹鞭。住的可能是竹篱竹屋,家中可能有竹床竹椅。农家少不了竹耙、竹笠、竹箩筐、竹簸箕,渔家少不了竹筏、竹篙,商家时常摆弄着竹算筹,妇女们劈竹子生火,煮出鲜嫩的竹笋端上桌。等到两鬓斑斑,步履蹒跚,拄着竹杖走过晚年。
竹子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太深,对于中华文化,竹子功不可没。
曾经,思想家们在一片片的竹简上,刻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巨作;等到纸发明了以后,竹子长而韧的纤维又成了造纸的好原料。竹与中国文学早已密不可分了。
从“瞻彼其澳,缘竹猗猗”那个时代开始,竹就走进文学里了。许多文人赏竹、咏竹、写竹、画竹,他们笔下的竹或寒翠,或摇曳,或清幽,或凌霜傲雪,或绿阴怡人,或伴以山石泉水,或衬以月露风云,或绕以轻烟细雨,或映以彩云飞霞,乃至竹影竹声,各具其妙。
若有幸住在竹林里,可以常常听见竹子发出的许多美妙声音:风吹竹叶的沙沙声,雨打竹叶的箤箤声,竹干相互推挤发出的咿呀声,还有竹子在夜间迅速生长竹箨剥落之声。从伶伦造律开始,中国人就爱听那从竹子的孔窍中发出来的声音,一支打了几个洞的竹管,仿佛就有听不尽的千变万化。
古人说,竹有四德:“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萋萋,翠阴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他们把竹当做一个可以切磋砥砺的朋友,期勉自己能向竹学习,做一个清介高逸、虚心有节的君子。
我也爱竹。不仅因为它的苍翠多姿,不仅因为它的高风亮节,也因为这五千年来累积下不能割舍的情感。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响,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地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挺拔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难怪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冬天来临,树木都落下变黄的叶子,变成光秃秃的,而你—翠竹,却在寒几中伸开傲雪的双臂,迎接冬神的到来。
竹、梅、松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在冬天,依旧是翠绿如常,幽香袭人,然而三友中的竹,却更具有不平凡的气质。
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挺雪傲霜,和兰花一样翠色长存,它还具有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
我见过斑斑泪痕的湘妃竹,高大挺拔的楠竹,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风层竹,还有引人注目的小毛竹,它们不管是大是小,无论是在贫瘠还是肥沃的土地上,都那么坚定,挺拔。
我赞美竹,是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就是这样,牢牢扎根在山坡上,小道旁,它具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当地上冒出小笋子,不论压在身上的东西有多大,多重,它都不肯屈服,难怪人们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新事物发展极快,生机勃勃。
我爱翠竹,歌颂翠竹:爱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爱它像老黄牛一样把全部身心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我还爱它的端庄、清秀、挺拔!
啊!我爱竹!
你一生只说一句话
一句令人期待的话
一句令人兴奋的话
你在我们的脚边说
你在我们的门前说
有时你跳着舞说
有时你滔滔不绝地说
不管你什么时候说
白天和黑夜说
不论男女老少
都会满心欢喜地听你说
在人们心中
难以表达的快乐
你只用短暂的一句话
就说完了
古有取木惟生之人,冬至,漫天雪寒,关门不阻。
隔日,寻树造门,执一斧,顺溪寻木,忽见竹林,其叶上无一雪痕。惊之,雾气山野遍布,随而取一断竹,复行数步,无式之木,叹归之。既归舍,将竹弃之舍角,时常忘之。
春风又至,夏日见归。夜色入户,月甚明之。雾至其舍,因眠不知。鸡鸣三声,舍雾即无。晓日将现,醒望其院。翠竹一颗,上有滴露。院馨飘之。惊叹之,复寻鸿儒,未得因果。
数年过,邻县大旱,盗贼乱作。而本县风调雨顺,无大灾。
舍有奇竹,竟被大户所知。强移竹,竹立枯之。白丁叹然而归。
数月呼啸过,寒冬腊又至。冬本县点白未落,春无雨,民疾苦。
奇竹为他人所知,以是奇竹显灵,数行寻之,无不凡竹,后再无奇竹说也。
惠济六中初二:韩明巍
竹子高耸挺拔,一节节美在之竖直的竹节,一片片美在其数多的叶子。在我的印象中,它是一个美在多方面的角色,神秘而又亲切,遥远而又近在咫尺,时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竹子美在它的坚强。
从小小的竹笋长大成为及天的参天高竹,就如同一个人长大成人,要经历许多磨难许多挑战。生长在干燥地区,第一个目标便是努力吸收水分,就如同人们婴儿时要吸奶吃东西,竹子的要“吃”的东西第一个便是水。抵抗着身边的各种杂草,靠自己的实力“抢”水,这就如同穷人出生就要拼死命打拼,打小开始赚钱,就为了自己的生存。就这么一点点走向“竹生巅峰”,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胜利的果实,最终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坚强不屈,绿叶繁盛竹干挺拔的竹子。这便是我还未体验过的坚持,人生漫长,我似乎能从竹子身上看到我踏向未来的征途。我仰慕它的坚强与独立。
竹子美在它的生命张力与变化多端。
虽说竹子坚强,它却仍有它纤细柔美,调皮活跃的一面。春天的它泛着淡淡的绿色,可以说是潇洒挺拔,一股活泼劲。看着它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身着绿衣头戴绿帽的青葱少年,浑身上下都是使不完的劲儿,用不完的精力;也可以说是薄荷清新,散发着温婉淑女的气息,看着让人全身心都舒爽起来,仿佛欣赏着一位身披浅绿纱斗篷的听听少女。这就如生活中的我,“远看”就是个面瘫,换个角度则发现我开朗得很。你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赏竹,全看你欣赏它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向往它的丰富与多变。
竹子美在它舍己为人的精神。
众所周知,大熊猫对竹子是无比忠爱,一有机会就捧起了吃。有些不幸也幸运的竹子,生来就是被当做我们的国宝的食物的。不幸在它们没法把一生都耗在修身养性供人欣赏,而是可能尚未活完它竹生的精华就被大熊猫无情地吃掉。幸运在它们有机会和国际一级保护动物接触,哪怕是当做它们的食物,也心甘情愿毫无反抗。它们长出茂盛的枝叶供大熊猫遮风挡雨,长出粗大的枝干供大熊猫攀爬,吃……这让我想到常常为帮朋友而顾不上自己的我。我赞赏它凡事都毫不抱怨的心态。
竹子象征着幸福、正直、清高,是中国文人的高级追求。一片竹海,很难看到一株歪斜扭曲的竹子。阳光普照,则暖意大升,整片竹林泛着淡淡的黄光,地上投下阴影,是个静心阅读,思考人生的好地方。白雪皑皑,则清淡淳朴,每一株竹子都仿佛透着寒光,一靠近就能把你的暖气吸收干净,火气大发,这里便是一个平静心态,恢复理智的佳地。我就爱这感受,习惯了嘈杂的大都市生活,便会对清静之地无比渴求。
竹之美,一文说不尽;竹之好,一生数不完。
我爱竹。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这个斑斓的世界中,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本和热爱他们的人。
晋朝的陶渊明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玫瑰则成为了大众最爱,也是知名度最高的花。我却与他们都不同,我最爱竹。
有人可能会问,竹子不就是长了叶子的大棒,有何可爱之处?说实话,这很可能是没有细心观察。就连吃货苏轼都曾表态:肉,可以不吃,竹,不能没有。竹的外形,虽有些许枝节,却绝不牵牵连连,它甚至不往宽处长,只顾长高,再长高。竹的颜色,翠绿青葱,不妖媚也不沉闷,好似一股清流,可以洗涤人们那被尘世沾染的双眼。并从心灵的窗,使人的心境宁静下来。
在植物的世界中,也许跟我们的相差无几,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身份。菊,不必多说,由它孤傲的性格,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俨然是一位衣着朴素,不过问世事的隐者,玫瑰,说来也怪,它,也有副高冷的外表,长满了尖刺,一看就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花卉。可是它又有着极其艳丽的外表,鲜红,粉嫩,洁白,淡黄,还有紫蓝等等,引人们采摘。这就有点像某些表里不一的人,表面去山中做隐士,目的却是靠此名声在官场飞黄腾达。而竹子,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君子。首先。它拥有专一的心境,只顾一个劲往上长,也好似君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其次,它并不消极避世,如菊一般独立在秋风中,它也不以妖媚来吸引他人。但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它却没有一时改变过自己的清翠,仿佛君子在浊世中,也可。根本无须洁身自好,根本无需逃避。而且郑板桥先生也曾写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虽是君子,但也有着最坚定的意志,就算是在硬的岩,它的根也可扎穿,就算是再大的风,也无法使其弯下腰。竹,不仅是君子,还是一个风骨凛然的君子,一个不会被困难击败的君子。
爱花之人,必有所爱之花之性情存于身。玫瑰之爱虽成主流,但是君子之道,亦是竹之道,足以学矣。
大千世界,植物种类繁多,自古以来,人们很喜爱牡丹、郁金香等花色艳丽之花。晋陶渊明惟独爱菊;宋周敦颐仅爱莲。可我独爱竹的高风亮节,正直挺拔。
苏东坡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竹修直挺拔,中通外直。竹枝在空中铺就开来,有遮天蔽日之势;竹叶似刀,在枝上一叶叶地生长,竹通身皆绿,本色朝天,可近观而不可轻易冒犯啊。风吹过,竹枝摆动着,远望便更有“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感受了。竹,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描写对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别看竹的枝干细,它的韧性是人难以想像的。无论施以它多大的力,它弯折得多么扭曲,它还是能够让身负的压力从身上滑下,继续竖立着。而牡丹,纵是国色天香,但面对风雨,它只能怯怯地躲在自己的暖棚之中,到了室外就夭折了。
竹不仅能给人以精神的支柱,还能够给人以物质的帮助。古时,人们依赖竹,使用竹。拿起竹制的毛笔,写下自己的喜怒哀愁;穿着竹枝编的衣裳,坐于竹椅,休息冥思;抄起竹制的兵器,奔赴于沙场杀敌立功……文人爱它的高清,武人爱它的刚强。论对人的贡献,其它花草能够与竹相比吗?
竹和菊,都是花中的隐者。竹,更是自成一体,超凡脱俗。唉!与四君子为友的人少见到;可爱花中权贵的人却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