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时候开始,大人们就教导我们要说真话,不能撒谎,但有时,真话并不那么好说出口。在不能告诉他人真相时,有时需要沉默以对。记得那次过年回家,在路上就看到爷爷面露喜色地向我和爸爸妈妈招手,等我们到了家,他关切地把我拉到一旁,问长问短,路上是不是很辛苦,在家过的好不好。可是,他那关切的话语中,却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错误:他不小心叫错了我的名字。我有些犹豫,想指出爷爷的错误,又一想会这样会让他很尴尬,更会伤...
作文《真话》
真话
从小时候开始,大人们就教导我们要说真话,不能撒谎,但有时,真话并不那么好说出口。在不能告诉他人真相时,有时需要沉默以对。记得那次过年回家,在路上就看到爷爷面露喜色地向我和爸爸妈妈招手,等我们到了家,他关切地把我拉到一旁,问长问短,路上是不是很辛苦,在家过的好不好。可是,他那关切的话语中,却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错误:他不小心叫错了我的名字。我有些犹豫,想指出爷爷的错误,又一想会这样会让他很尴尬,更会伤...
我走过了十三个春夏秋冬,许多事情早已淡忘,当我听到“说真话”时,让我的记忆回到一年前。
那是六年级的暑假,我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奶奶走过来说:“都一个月了,你期末考试都不知考了多少分,你也不去问问。”
我信心满满的回答道:“您孙女的成绩您还担心啊。”为了让奶奶的心平静下来,我便去拨打我们亲爱的班主任家的电话。
“喂--”声音从电话的另一头传出。
“您好,是潘老师吗?我是黄璐瑶,我想问问我考了多少分,行吗?”
“你呀。.”老师停顿了一下,我感觉一种不祥的征兆,“我,我怀疑是不是改卷的老师改错了,你语文才六十几分啊!其他都考得很好。”
听完老师说后,我一屁股地坐在了沙发上,“六十几分!”我大叫道。我快哭了,但在和老师打电话,便镇定下来,匆匆和老师告别。
奶奶这时从厨房走出来:“你考了多少分啊!”
“我,呃…”
究竟要不要和奶奶说呀?我要是说了我语文才考了六十几分,不就太丢脸了吗。年年被评为“五好学生”,年年家长会被首先表扬,家人以我为荣,究竟要不要说啊?
对,就不说!反正奶奶也不知道。
但是老师从小跟我们说做人不能说假话,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是啊,与其欺骗奶奶不如全讲出来吧!
我深吸一口气,闭着眼睛慢慢说:数学和英语考得不错,就是语文才考了六十几分,您可以骂我了。”
没想到奶奶笑着跟我说:“乖孩子,奶奶怎么会骂你呢?我在厨房就听见了,我原以为你不会告诉我,没想到,你竟然说出来了!老师真没看错你,说你是个好孩子。”
听完奶奶说的话后,我心情愉悦了。小鸟在唱着婉动听的歌,似乎是为自己能说出真话而高兴。即使奶奶要打我,说真话与不说真话做选择时,我依然会选择前者。看看窗外的天空,真蓝啊!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呢,
告诉我关于我的故事,
有个阿姨夸奖我,
可她有点笑眯眯。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呢,
妈妈在阿姨面前老骂我笨,
说我不如别人好,
骄傲自大又轻浮。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呢,
问花儿花儿摇头,
也难怪,花儿们
长的那么俏丽。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呢,
问小鸟小鸟飞走了,
也许是我问了不该问的话吧,
所以小鸟淘气的飞走了。
有谁会对我说真话呢,
问妈妈又不好意思,
我究竟是,可爱的,乖孩子,
还是,还是,不听话,难看的孩子?
山西省原平市青年街小学六年级:武曌
有一种美丽叫欺骗
众多的“假”充斥着这个世界,让人们眼花缭乱,心烦意乱。假钞假货假名假新闻,让人们对“假”咬牙切齿,深恶痛绝!然而有一种“假”却是珍贵的,那就是适时的谎言!生活中许多善意的谎言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它往往比许多真话更可贵!尤其是比那些残酷的、不怀好意的真话。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成绩不好,而且自暴自弃。校长在全年级抽出一部分学生组成了一个重点班。小男孩莫名其妙地被列入其中。校长泄露出的理由是:这几十个学生是由他精心挑选出来的最优秀的学生,日后将大有作为。于是这位小男孩和其他孩子坚信自己是充满智慧的,在任何方面都严格地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更好。二十年后,当这些在各个行业表现出色的同学相聚时,当年这个所谓重点班的班主任道出了二十年的秘密:那些学生只是被老校长随意抽出来的,谁也不能确定他们未来的路,但是期望他们成功的校长却用真切的心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成为这群懵懂年少,希望得到肯定的孩子前进的巨大动力。当年的小男孩成了某大公司的总裁,他十分庆幸自己被这样一个充满爱的谎言所欺骗,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路。如果不是那个谎言,也许他还在人生的泥潭里挣扎!
善意的谎言往往能使陷入绝境的人重新振作。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可是,有一片叶子在其他所有的叶子都已落下之后仍然顽强地挂在树上,尽管又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可叶子依然没有凋落。病人认为是上天又给了她生的可能,于是积极地与病魔抗争,当她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才知道真相:原来是一位老画家得知她的病情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那片叶子又怎么能掉下来呢?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老画家的行为是一种欺骗,然而,正是这种欺骗,激发了那垂危病人生的信念,才有了那种美好的结果。
倘若当初的小男孩未遇到老校长的欺骗,他或许就一直消沉下去了;倘若那位病人在医生残忍地告知她病情的真相后看到的是最后一片叶子的飘落,她的生命也许就随风而去了。真话有时如一把锋利的刀,很少有人禁受得住,英明如唐太宗不也多次对敢于直谏的魏征恨得牙齿“嘎嘎”作响吧?当然,撒谎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损害他人和集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说真话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面直陈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因为说真话,可能会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报复;有时我们坦言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因为说真话,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宽容。有时说真话会带来伤害,有时说真话能获到尊重。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说真话呢?
在生活中,应该提倡说真话。著名作家巴金写的《随想录》中有一篇是经典作《再论说真话》。这本篇文章全都讲了巴金爷爷对讲真话的深刻检讨。 巴金爷爷在文章中向中国人发出告诫:“哪怕是给铺上千万朵鲜花,谎言也不会变成真理。”他还说,“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说真话是真实生活的基础。科学的殉道士乔尔丹诺•布鲁诺在当时宗教禁锢人类思想的年代,到处宣传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思想,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科学研究上,必须说真话,不说真话,就没有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如此绚丽多彩的物质生活。
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童几次骗村民“狼来了”,最后狼的确来了的时候,却也没有人相信他,他最后被狼吃掉了,而他也成为千古愚昧的代表。这则童话告诉我们说假话可耻,甚至还会带来生命危险。在《皇帝的新装》中,两个自称是裁缝的骗子为获得大量财富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对于从未存在的新装,大臣们担心的是保不住自己的官位,皇帝担心的是自己再也做不了皇帝,全城的人担心自己不是称职的市民,而都说谎话,纷纷赞扬皇帝的新装。唯独那个单纯的小孩子不怕被别人误会,说出了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实情。几百年来,说谎的大人一直是读者嘲笑的对象,而小孩一直是读者赞美的目标。可见,说谎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诚然,有时善意的谎言能让一个患有绝症的患者绝处逢生,能给予别人一丝丝的希望。善意的谎言让人重拾自信,有时还能救活一个即将精神崩溃的人。有时,真实的言语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说真话,我们更要学会说真话,除了需要勇气、需要技巧,更需要具备必须的条件,这样,说真话,就会在社会中,朋友间,家庭内,起到团结安定,尊重开心,共同进步的作用,既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
说真话是一种美德,一种正气,在我们的社会中应该大力提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说真话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面直陈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因为说真话,可能会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报复;有时我们坦言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因为说真话,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宽容。有时说真话会带来伤害,有时说真话能获到尊重。
著名作者巴金的《随想录》中有一篇是经典作《再论说真话》。这本篇文章全都讲了巴金爷爷对讲真话的深刻检讨。巴金爷爷在文章中向中国人发出告诫:“哪怕是给铺上千万朵鲜花,谎言也不会变成真理。”他还说,“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说真话是真实生活的基础。在科学研究上,必须说真话,不说真话,就没有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如此绚丽多彩的物质。
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在《皇帝的新装》中,两个自称是裁缝的骗子为获得大量财富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对于从未存在的新装,大臣们担心的是保不住自己的官位,全城的人担心自己不是称职的市民,而都说谎话,纷纷赞扬皇帝的新装。唯独那个单纯的小孩子不怕被别人误会,说出了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实情。
诚然,有时善意的谎言能让一个患有绝症的患者绝处逢生,能给予别人一丝丝的希望。善意的谎言让人重拾自信,有时还能救活一个即将精神崩溃的人。有时,真实的言语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说真话,我们更要学会说真话,除了需要勇气、需要技巧,更需要具备必须的条件。
说真话,既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据载,宋真宗与大臣一起钓鱼,好长时间无鱼上钩,真宗好生扫兴。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在一旁看得清楚明白,便上前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原来是真龙天子把鱼吓跑了。真宗听后,龙颜大悦,不快之情顿消。这个惯于说假话的丁谓后来挤掉寇准升为宰相。现实中,真话一般不那么好听,多少带点儿刺,很容易引起领导不快,轻则脸呈不悦,拂袖而去;重则雷霆震怒,拍案而起,甚至给穿“小鞋”。如是,投机取巧者干脆改说无关痛痒的大话、套话、假话了。想说真话,首先就遭遇一个“敢不敢”的问题年,刘少奇带队到湖南农村调研,叮嘱调查组成员“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把心里话讲出来,好话坏话都要听,哪怕是骂我们的话”。群众开始都很紧张,不敢说话,少奇同志用真诚打动了群众,群众终于说出了久藏在心底的话。这件往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敢于说真话重要,而乐于听真话更重要,听真话乃是说真话的基础。如果说敢于说真话是一种胆量的话,那允许别人讲真话、乐于听真话就是一种度量雅量。有什么样的耳朵,就会听到什么样的话。领导干部,要想群众讲真话,首先自己要能听真话。“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乐于听真话,鼓励道实情,就能多一些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头脑,帮助决策者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工作、推动发展,这正是听真话的最大价值。《吕氏春秋·壅塞》
中记载:宋王得到消息,齐国要派兵进攻宋国,便立即派人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先后有三个侦察者因说了真话而掉了脑袋,第四个见状就对宋王胡诌了一通:“连齐军的影子都看不见,百姓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很多金银。结果没有几天,齐军便攻进城来,宋王也成了丧家之犬。“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对于手中握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如果一味喜欢奉迎恭维的虚话、大话、假话,只会使自己变得昏庸无知,导致决策失误,事业失败。如果领导干部听见的要么是谎言,要么是鸦雀无声,无形中就把自己与民意隔绝开来,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我国古代有个叫裴矩的人,他在隋朝为官时是以阿谀奉承著称的佞臣,但归顺唐朝后,却成了刚正不阿的诤臣,深得李世民器重。对判若两人的裴矩,元朝名相拜住这样解释:“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这个故事值得今天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人们常说诚实是为人的准则,老师,同学,家长都讨厌撒谎的人,认为只有说真话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当你面对自己犯的错误时,你会向别人撒谎,尤其是你觉得说了会挨骂,会挨打,你会产生畏惧,所以有时你即使知道那是不对的,也一定会去撒这个谎,别人第一次会相信你,第二次也许还会相信你,但当他们知道真相后,也会渐渐远离你,他们觉得你不诚实,爱撒谎,爱欺骗,不肯说实话,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敢承认,有时我们迫不得已会去撒谎,带那绝对不是出自我们的本意。如果知道自己撒谎不对,就应该及时改正,勇于承担一切,也许,你换来的不是一顿打与骂,而是别人的钦佩与学习的榜样。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不掩盖事实。
但有时面对一些意外,我们不得不撒谎。例如,当你的朋友生病时你陪他一起去医院,当医生告诉你他活下去的几率很小,朋友问到你,你一定不会跟他说实话,也不能跟他说真话。这个时候善意的谎言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反倒是如果你说了真话,朋友知道了真相会对生命产生绝望,没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你对他撒谎,告诉他你仍能活下去,他会对自己有信心,不会轻易放弃自己,也许本来不能活下去的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也许就是你的鼓励使他活了下来,他会感激你,也会对自己的生命更重视。
由此看来,说真话有利也有弊,当面对不同的事时,我们要学会分清什么时候该说真话,什么时候必须说谎。善意的谎言不会让别人觉得讨厌,但恶意的撒谎会受到别人的畏惧,别人也会远离你,觉得你不可信。所以,在人生中,把握说话的度,该说真话是绝不撒谎,该说善意的谎言也绝对不能说真话,如果这样,将会使你的人生更精彩
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明明自己说的是真话,对方却固执地不肯相信。最后的结果总是自己百口莫辩,好不郁闷。这种情况,反过来也一样。
于是疑问冒了出来:真话,到底能不能说?该怎么说?
而我的观点是:真话自然是要说的,但要拿捏分寸。真话如同纯水,无香。至于是否要往这杯水里加糖加盐,那就得随机应变。
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不知道是谁的恶作剧,在教室的墙壁上写了一个同学的坏话,署名居然是我!面对那个同学一口咬定的指责,我委屈得嚎啕大哭。最后那个同学为了收场不得不说他相信我,但我知道他心里可不一定这样认为……我觉得很纳闷儿:有哪个人会傻到干了坏事儿还大声嚷嚷的?这个道理不很简单吗?我说的明明就是真话啊!
现在再回忆起来,我觉得也难怪。毕竟,当时大家都年幼,思想没那么复杂。再者,当时我的态度着实“激动”,可在那样的情况下越是激动别人越是无法理清思路,从而找出“真凶”。我应该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抽丝剥茧分析这件事,让别人的思维不知不觉契合我的思维……保持冷静的人,光是在气场上就高人一等。这说明,真话自然得说,但要讲究技巧。
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天真的孩子大声说出了真话:皇帝的身上什么新衣也没有!但是“皇帝继续趾高气扬地游行”。那么,怎么办?
如果我是那个孩子,也许我会忍耐到巡礼结束,然后用最甜美的声音,在皇帝耳边悄悄说出真话。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也许你会很郑重其事地写一封寄给皇帝的信,用你稚嫩但真诚的字迹……
这样,真水也可以“有香”。
生命的大树枝繁叶茂,恰当的真言真语是适时的雨水。
纵使真水无香,它也是至纯至净之物。不可玷污,但可雕琢。
“十一”国庆节八天狂欢之后,校办一致决定周末留校补课。这则消息如一片阴云,使我们原本开朗的心情增添了不尽的抱怨和无奈。
上午第三节课,我们迎来了语文老师,她“抚尺一下”,将沉醉在下课快乐气氛中的一
滩“鸥鹭”们给惊住了,马上“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假装虔诚地聆听老师的教诲。
“其实写作文也不难。”语文老师用手在空中画了个微小的圈儿,认真而严肃地说道。大家齐呼一声:“嗯。”“只要做到首尾呼应……”大家又齐答一声:“嗯。”突然,大家好像听到有蜜蜂在“嗡嗡”,糟了,有两位同学“咬耳朵”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侧耳倾听,东寻西找那隐藏的声源。不好,老师“奋袖出臂”,揪住那两同学的耳朵,他们吓得“两股战战”,眼泪在眼眶里打滚。气得七窍生烟的老师坐在讲台前面,一声令下:“自己写作文。”我们大气也不敢出,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好不容易,下课铃响起第一声,就听有腿“作作索索”“几欲先走”,可还没等铃声响完,又迎来了匆匆而至的胡老师。
胡老师是教物理的,一进门就吐出五个字:“整节课做卷。”哎,多复杂的题啊!我又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牛顿弄得我蹬脚。我与一张铅印试卷大眼瞪小眼,它认识
我,我不认识它。只见同学们无不“伸颈,侧目”,望着巡逻的胡老师,我们既要警惕又要合作,这考试可真是一场不寻常的战斗啊!
终于挨到下课,告别牛顿,我们这群“鸥鹭”飞出教室,此时,叹息声,责怪声,怨恨声“一时齐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中间还夹杂着自己改编的歌谣: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挨骂最多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我挤在人流中,脑袋像灌了铅一样,想到下午还得重温“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的氛围,不由得吐露内心的真话,接下去唱道:“周末没自由的是我,放假关禁闭的是我,是我,是
我还是我……”
有篇文章叫《最感人的理想》,写作者在外漂泊多年后回乡并探望年迈的启蒙老师,随手翻开老师案几上的作业本,看到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人员),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作者说自己远离贫困的家乡多年了,在外也经历了各种世相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再有什么事轻易让他感动。然而,那一天,他被这个学生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并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理想”。
但他的教师没给这个学生任何评语,只画了一个大大的红“×”,批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学生看到大大的红“×”时的心情,但可以作个推想,这确实是“我的”理想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呢?
是啊,作文到底应该写什么?这不仅仅是这个刚学写作文的二年级学生的困惑。《杨子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杨雄认为言语、书画都是写心的。从言语和书画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言为心声”,这是常识,问题在于怎么才算好呢?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谈到作文的评价标准时说,一看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通达”;三是看是否“恳挚”,四是看是否“高尚”。
我们再回到《我的理想》一文看,孩子想变成一只狗显然是他“目前”最真实的想法,目的也很明确:保护妈妈和自己。
是否“通达”不适宜评价二年级的孩子,因为“作文,尤其初学,要求内容必有新意,必不失误,标准难免过高”。至于“高尚”,如果套用张先生假定的道德标准看,至少这孩子“事母”的孝心是不难窥见的。
无论是用国学大师张中行的评价标准看,还是依据“言为心声”的古语,这都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那个大大的红“×”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未必清楚,而我们是一目了然:不够“高尚”。
什么才算高尚?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抽象、模糊,而且有很大变数的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角度想,难道为了要“高尚”就得说“漂亮的”假话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说假话的习惯,那么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言为心声,人格分裂自作文始》的文章,标题触目惊心。因为,怎么“教”作文,怎么写作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了。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说假话的习惯是从小开始的,是在学校养成的,那么说假话会不会又成为一个“集体无意识”呢?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媒体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大众“实话实说”,许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敏锐的思想也直逼受访者的“软肋”。比如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世界花样滑冠军赵宏博,主持人问:“听说你当初想进国家队就是为了吃得好一点?”面对热爱他的观众,世界冠军坦然承认。我觉得这比“要为祖国争光”的豪言壮语更让人感动。因为那是他当时心里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最人性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