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架桥随处可见,壮观极了。它的文化也蕴含在每一个地方。
上海也有许多着名景点,城隍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还有上海科技馆,中华艺术宫。都一定要去看看的,没去过这些地方,就等于没来过上海。
就说浦东吧,这是我生活的地方。浦东是上海最现代化的区域,这也是我所见过的摩天大楼最多的地方。
浦东美丽如童话。浦东的大街小巷里总是人来人往,行人的衣着与街旁绿树红花相映,形成美丽的风景。雨天里,人们行色匆匆,有的打着伞,有的穿着雨披,那颜色五彩缤纷,真是好看;当然也有不怕雨的人,毫无遮拦地跑步前进……晴天里,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地,高楼、地面、石头、人们的衣服都闪着光,不时有鸟儿飞过,身上的羽毛也像是被太阳镀上了金色……那景色总是让人忍不住看了又看。浦东也很热闹。浦东有很多早、晚市,每到开市时间,总是十分热闹:每一个小摊前总会挤着十几个人,人们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人们黑色的头了,就像是半空里黑色的小星星。
如果你周末闲暇时,也可以去图书馆,公园逛一下。那里环境挺不错的,可以去那打打羽毛球,跑跑步,看看书,天气热的时候,也可以去游游泳;公园里,也可以放放风筝,做一些有氧运动。真是悠哉悠哉呀。
在这里,我们的学习环境也是优越的,这里有着和蔼可亲的老师,热心的同学,优越的教学设备。我想要在这里就这样一直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但是再过一年,我就要转学了,我将离开上海了。我要与这里的一切分别了。我很舍不得这,但事与愿违呀。我想我总有一天我会凭借着我的努力,再回来的。我要看看上海的变化,我还要吃南翔小笼包,下沙烧卖。
我爱上海,爱这个美丽的大都市,因为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最初知道上海是看电视《上海滩》感觉上海很唯美,就象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同时也有着浓重的愁绪.历史的沉积给这个城市留下许多的沧桑,而同时他又必是一个繁华的所在。
带着这样的想法,五一我来到了上海.下了火车已经是傍晚了,没顾的上休息,马上开始对上海进行探访.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浦东这个最能代表上海新形象的地方.看着高高的大厦,鲜花怒放的街心小景.除了风有些凉意,竟没有觉得这是上海,看来所有的地方,他的现代.他的发展都是以高楼为标志,以绿化来装饰.美的都一样了.可能先入为主吧,觉得深圳比浦东更有现代感.第一站没能捕获到心仪的上海.眼里只留下了繁华富裕.不过上海的发展给我留下了第一个印象.
远远地看到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独特的造型,久负的盛名让我们乘夜赶到了他的脚下来瞻仰他.想是越美的东西越不能轻易的让你得到吧,这次可论证了这一说.从七点买好票,就开始了漫长的排队等待,围着这个宝塔一步一步的向前徐行.不由地让我想到了藏民们对圣地的朝拜,除了不用匍匐外,亦步亦趋的盛大场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到了,可以一睹芳容了,10点钟我们才登上了塔顶.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哇,抱怨,劳累,痛心疾首都放一边去了,整个上海的夜景在眼前铺陈开来.可以鸟瞰夜色中的他了.满眼的灯火,又再一次说明了他的繁华.这边看五彩的霓虹闪烁着,将外滩映照的波光粼粼的,几个夜航的游轮打破了眼前的静谧.古典的洋式建筑在水雾中逼近.这才是那久违的上海,是那段断肠的美丽的爱情所在地.不虚此行了,终于上海在久长的等待中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展现了他的容颜.夜色朦胧,上海朦胧.
怀着这样的美梦,疲劳的我在上海的怀里入睡了.早上起来心中又多了些渴望,美在晚上,真实的上海应该在白天.去认识一下他的真面目吧.坐着地铁来到了南京路.人来人往,市招高挂,真是诉不出的热闹来.走到外滩去悠闲一下.昨日是远观,今天可以真切的触摸了.各国的建筑无声的排列在外滩的两旁.海风任意的吹打着,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个个沉重的故事.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美景.人们都忙着摆好造型和他们拍照.也是,有了这些建筑物的陪衬,外滩才有一种难言的美,但传递给我的更多的却是一种伤感. 我更喜欢的是站在外滩的栏杆边上和对岸的东方明珠塔和影.当时太阳正照在他的身上.使他看起来那么明亮,高大.
接下来的两天又到了科技馆,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街道.短短几日不知道我们算不算对上海就有了了解,上海是大都市,他必然要有现代美,但对我来说,更钟情的是他的古典美.希望上海能在这两种美共存下,发展的更好.
小时候,我的理解能力似乎很强,我把“上海”理解成一个动词,即到海上去,这似乎很可笑。长大后,我虽然没有继续保持这个想法,但我仍然觉得上海就像一片海,一片孤孤独独的海。
父亲谈及上海,总要提到他孩童时因在外滩追看外宾而被打了个嘴巴的故事,每每谈起,眼里还带着孩童时的好奇和无知。父亲说,到上海看外国人在那时是很稀奇的事。其实我认为应该是上海这个城市很稀奇;父亲说,上海让他带有恐惧感(至少在那时),其实这没什么,就像你站在波涛汹涌的海边,看着对面的那一边,当然恐惧,那种恐惧既浪漫又可爱又孤独。因为大海给人孤独、恐惧和神秘感。
上海是由千千万万个孤独的人组成的。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他们似乎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
我想问的是,做上海人是不是很压抑?我真的不知道,上海拥挤的大巴告诉我上海人很累,上海的咖啡馆告诉我上海人很闲。我的一个上海朋友告诉我,他经常挤一辆大巴去喝一杯没有什么意义的咖啡。他说上海人“家”的意识很淡薄,24小时里,“路”的概念很强。是啊,我想,每天肯定会有一个所有上海人都走在路上的时刻,那时,上海的城市里要有多少裤腿擦出的风啊。
尽管每次去上海,都要被亲戚亲切地称为“乡下人”,心里纵然有点儿不舒服,但也接受了。那或许是一种居高临下,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遗传,连孩子也学会这样叫了,但有时他们多多少少不明白这样叫的理由。其实上海人自己也知道这样叫难免伤感情的,伤了感情,乡下人也就难得“进城”拜访了。而认为待在上海就哪里也不需要上海人,则更不会主动“下乡”拜访了。在这方面,上海人的孤独是不被人知晓的。但他们仍然会安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拥有上海等于拥有一切。于是更加孤独地守着脚下的土地,独守着家门。
但令人庆幸的是上海不是封闭的,所以上海人骄傲着自己的孤独,继而演化成孤傲,事实上值得孤傲。
记得小时候在上海买了一件别致的小旗袍,然后一直穿在身上,走在上海的街头,那是一种很美的感觉,高挑、端庄。那时偶尔还能看见穿旗袍的女人,手挎精致编织的小提包,背对着夕阳的霞光,显现出像是镀金的清晰的身体轮廓———很漂亮的风景,轻盈平衡而又和谐的步伐中,折射出了人们怀旧的感伤。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经逝去,我们这一代永远也无法想象。纸醉、金迷、穷奢极欲孕育出的奇特结晶谁又能复制和效仿?!问一句,你能懂她吗?
我喜欢在上海隐秘的地方搜索这个城市。流光溢彩的街市背后,是生活在低层的上海人的“鸽子窝”,是暮色降临后,鸽子盘旋低吟后的归宿;还是那些复古的小阁楼,支着木头窗户;窗外交错纵横的晾衣线上紧紧贴贴地晾着男人女人们的衣裤,花花绿绿的,新潮的、前卫的、高档的也包括破旧的,没有人担心它们会被风吹落。巷子很窄很窄,潮湿的、阴暗的;衣服上的水滴滴答答;一些人倚在窗边,用收音机收听着新闻,有幸的话还能听见留声机的声音———这是上海,也似乎不是上海。
浮华背后总有黯然,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也许从这里才能真正走进上海。然而上海的浮华和黯然贯穿得很好,人们无法忽略任何一种,这是公平的。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和皱褶正微笑着,并始终微笑着,让上海人有着恍如昨日的感觉。
上海的高楼大厦无论多高,我只把上海分为两层:上为马路,下为地铁。上海的地铁站很温馨,巨幅的广告牌时常让人驻足。地铁站内的风是温和的,是热的,特别是一列地铁从老远处快速驶来时,我真想把脑袋向前伸一伸,感受一下受挤的风如何拂面,可惜那是不允许的,因为地铁的惯性会带倒我。等候地铁是一种惬意,你可以站在台旁,两手插进口袋,竖起你的衣领,待地铁的门打开后,轻快地走进去,站着也好,坐着也好。地铁里的人其实不多,每一节车厢里都零零散散地坐着些人。人们面对面地坐着,漠然地相视无语,想着自己的事,或者发呆,看不到窗外的任何东西,只能凭由前倾的身子感受高科技的速度。坐地铁是浪漫的,或许每天都有一个人和你同时进出地铁,或许就坐在你的对面,然而你终究不知道,唯有无数次的擦肩而过,就像拍电影一样,我信的。所以地铁让人们在车内车外构起了缘分,但当生活的压力在每个人脸上写满疲惫、透着冷漠时,缘分没有了任何表情,所以大家都低着头,仿佛尴尬地坐着。
所以我更喜欢待在地铁站内,坐在零星的椅子上,手拿一本杂志,让对流的风儿撩起书页,一边翻一边目送着两边朝着不同方向的地铁呼啸而过,看着明亮的车厢内那群人快速地闪过,不知要去何方。那个上海朋友告诉我说,很多人喜欢在地铁站内呆呆地坐着,等待着每一个陌生人。是的,时而空旷、时而拥挤的地铁站让孤独的上海人自己看到了上海给他们带来的崇高的孤独。
上海确实是孤独、神秘的,她如同波涛起伏的大海,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她。那些纯粹的字和词只能是对上海印象的素描。人们出海时,海大多是平静的。上海在不停地发展着,体现着这个工业化都市的勃勃生机。新上海已经出现,旧上海一去不复返,回忆和憧憬充实着每一个出海的人。
上海,这颗镶嵌在东方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春节临近,我也来到了上海,小住了几天,留下了些许印象。
1、广厦中的东西韵味
钻出地铁站,站在人民广场上,我被四周的形式各异的东西方大厦弄得头晕目眩。借着地图,我首先来到上海美术馆前。这座西方教堂式的的尖顶建筑让我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魅力。站在高大的大厦前,我感到自己的渺小。穿过大楼,我来到了上海人民剧院,他就像盘古一样,手掌朝天,给人的感觉是雄伟、壮观!站在这里,环视四周,我发现上海每座建筑的式样都不同,各有特色。
远望马路对面,在那白鸽起落之间,掩映这一座古鼎式的建筑,这就是素有“天圆地方”建筑特色的上海博物馆。它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的融为一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离开人民广场,我站在外滩上,眺望江对面,映入眼帘的是合理与群楼中的东方明珠,它是浦东近二十年来发展的标志。他与我身后的各种外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夜幕徐徐降临,各种霓虹灯次第地亮了起来,吹着江风,看着眼前的美景,望着夜色中的人民英雄纪念塔,我悲喜交集。
2、游上海城隍庙
上海已经不是以前的上海了,但是,它仍然保持着它的古香古色,比如:城隍庙、豫园。
城隍庙和豫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东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旧校场路。俗话说得好,“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城”表示城池,“隍”表示干涸的护城河。传说明朝永乐年间,是由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在1926年,城隍庙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一来到城隍庙,我就感觉到了这里过年的浓浓气氛。到处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和五颜六色的灯谜。忽然,我被一处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走过去一看,最上面有一只最大的非常可爱的猪。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游玩了豫园,吃了小笼包。天渐渐的黑了,要回家了,我是由喜又悲,喜,玩得很开心;悲,要走了。
3、公交上的一幕
在公交车上,我的对面坐着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女人,它不胖也不瘦,一看就知道是典型的上海人。车上的人并不多,我发现离我不远的地方不只是谁丢下的一张卫生纸,当时我并没在意,用心地看着窗外的高楼大厦。车不紧不慢的往前开着。不经意间,我发现那位上海女人躬下腰,用手捡起地上那张废纸,我本以为她会将它扔进垃圾桶内,没想到,她用两只手的四根手指头小心地把纸的脏了的那一页撕开,仍在不远的垃圾娄内,然后,将剩下的那一页纸用心地擦自己并不太脏的皮靴,我发现皮靴越来越亮。大概擦了1—2分钟,最后看了看自己的皮靴,比较满意了,才把那废纸小心的扔进垃圾桶里。看着这位上海女人的一举一动,初到上海的我萌发了许多感慨。下车后,我把刚才在车上的一幕说给了爸爸妈妈听,他们夸我会观察,而且告诉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人。
在上海,这个美丽的大都市里,它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印象。也许若干年后,我还会来,我相信那时的上海会给我更多、更美好的印象。
我爱上海,爱这个美丽的大都市,因为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回家好多天了,但上海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索绕着,回想起以前听说的一句话“北京人称外地人为外地人,广州人称外地人为内地人,上海人称外地人为乡下人。”现在看来,这种顾虑完全是多余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上海人和国际友人一样被淹没在人群中。
上海是中国近代的缩影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光彩。上海是一个极具青春活力的新兴都市,二千年的中国,看西安,一千年的中国,看北京,一百年的中国,看上海,这句话是最好的明证。
上海是一个极具现代化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海派文化都市,外滩上哥特式和罗马式的“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洋建筑和浦东现代化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无不彰显着上海的繁荣与开放。
上海还有一份独特的气质——洋气,作为最早开埠的五大城市之一,中西交融会议,世博会,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地位越发突出了。
夜幕降临,霓虹闪耀,夜上海粉墨登场,流光溢彩,华灯齐放,夜色迷离,像一杯香醇的美酒,望一眼就醉了。
上海是东方的一颗明珠,将会越来越璀灿。相逢是缘,相惜是金,留下我的足迹,你在我的人生海洋里划过一道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