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灯下漫笔的这种感觉。很久以前,家里没有电脑,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就喜欢拿出日记本,一只笔,一本日记本,我就把自己的心里感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写作成了自己离不开的一种习惯,我感觉灯下漫笔是我情感的宣泄,我的快乐和痛苦也随之在奔放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09年家里有电脑了,我就开始学习电脑的打字和各种写作的电脑模式,首先最早是在QQ空间写自己的文章,文字常常是诞生于这样一个平...
作文《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灯下漫笔的这种感觉。很久以前,家里没有电脑,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就喜欢拿出日记本,一只笔,一本日记本,我就把自己的心里感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写作成了自己离不开的一种习惯,我感觉灯下漫笔是我情感的宣泄,我的快乐和痛苦也随之在奔放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09年家里有电脑了,我就开始学习电脑的打字和各种写作的电脑模式,首先最早是在QQ空间写自己的文章,文字常常是诞生于这样一个平...
现在是过年,自然是与平时不同了,几次坐在这里,展纸砚墨,想写点什么,可是那心境与过年并不同步,不愿意在新年的一开始就留下低落的情绪,所以就搁笔了。现在的夜又深了,窗外是隔着玻璃冰花的黑沉,偶尔传来爆竹的顿响或烟花的一闪而过。烟花,生来就是点缀黑夜的,只有无尽的黑暗,才能最完美地展示她如花的光彩和张扬,她是那样的华光溢彩、灿烂缤纷,却只是瞬间的辉煌,却只能在黑夜里诠释生命的美丽。
(其实黑夜又怎么了?难道在黑夜里绽放的花,就注定是悲凉的吗?)(我只是这样不喜欢自己这种忧郁和悲观的情绪)
实际上,我根本不是想说这些,只是感到这夜的沉,感到这无奈的疲惫,感到所有平淡的无味。只是想在这一个人安静的时刻,与自己聊聊天,说说话。我内心里把与自己走得近的同学,都称作朋友,这些朋友,是活在世上必须有的社交圈,是心灵和精神上必须寄放的安慰,他们可能并不是那种相知相近的知己,但他们肯定是善良的人,是可以让我感到生活在他们中间,是生活在人群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如此,虽然有这些朋友,但我在内心里,仍是孤独的。
文字,其实是最具有欺骗性的,只有始作俑者最清楚它的真实性。因为文字,正象一面镜子,你把自己虚伪的一面交给它,它会就在纸上显示你虚假的模样;你把自己真诚的心灵交付给它,它就会照出一个真实的你,就是说,你欺骗它,它也会欺骗你,更同样欺骗别人。写给自己的文字,一种是释放自己、诠释自己、解剖自己的,这种心情独语之类的文字,比如日记,是最真实的文字。另一种是自娱自乐似的,抒情议论等,多少是加了些修饰的,写者力求有美感,有深度,有独到的视角和见解等等,这是经过美饰的文字。
写了这么多废话,权且当作无聊时的消遣吧。因为这时刻,虽然很乏,但却不愿睡下,仍是伤感。
就这么胡乱地敲下这些文字吧,无论随意写点什么,心里都会感到踏实些,充实些。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音乐。念小学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电子琴,给我报了每月20块钱的电子琴班。那个时候,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要上一天的奥林匹克补习班,周日上午去上电脑课。下午再去练琴,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心情也很好。
到了初中,我还是个很爱学习的好孩子,但那时候也早已没有了补习班,电脑课,也没时间去练琴了。直到初二的时候,我才真的开始跟得上流行音乐的节拍。那个时候,我有一台收音机,我开始锁定频道,FM974北京音乐广播。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FM974北京音乐广播,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我是主持人朱芸……”这就是我最喜欢听得一个音乐节目,那个时候,收音机经常整个晚上都工作。有时候,我可以听到“欢乐正前方”或者“动感北京”,都是我顶顶喜爱的节目了。那时候,有时晚上出去玩,回家太晚,常常会听不到这些节目,不过自己倒也心甘情愿和好朋友们一起出去总还是最有乐趣的事。
现在,我到了高中,就快上高三了。学校为了鼓励我们,要求年年编班,还要分什么A、B、C班。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听到朱芸的声音了。(因为高中要上晚自习嘛)
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就睡,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打开收音机听十几分钟的MUSICRADIO,之后收音机就休息了。(它休息的时间可比我长多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一样的喜欢音乐,听着音乐之声里传出那熟悉的声音,我的心情却很沉重。
到了高中,我的学习成绩没有以前那样好了,我开始为学习担忧了。虽然我分到了A班,可总是感到自己很差。其实我觉得自己分到A班,不是偶然。本来嘛,自己也是有一定基础的。老师说我很有潜力。我个人倒是认为,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就看你是否去挖掘。
有的时候我会自卑,但我也给自己打气,有时候自己也会自傲,但成绩会下降,这就压灭了我的傲气。
我有一个目标考上清华。今年学校考上了三个清华,使我感觉清华离我并不远,我想:我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我也会行动的。可是,我们老师却总对我们说清华大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天上的星星。
我不善于和老师们交谈,自己学习又不是很好,所以很少和老师们说话。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见到苑老师,他想下车,但又没下来,只匆忙对我们说了一句:“路上看着车,慢点儿。”我真高兴。
今天阴天,没有皎洁的月光,也没有泛眼的星星,据说又要下大雨了,希望受灾地区洪期赶快退去,重建美好家园。
听着MUSICRADIO里传来已有些陌生的旋律,我有些伤心。
哎……去睡觉吧,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音乐。念小学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电子琴,给我报了每月20块钱的电子琴班。那个时候,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要上一天的奥林匹克补习班,周日上午去上电脑课。下午再去练琴,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心情也很好。
到了初中,我还是个很爱学习的好孩子,但那时候也早已没有了补习班,电脑课,也没时间去练琴了。直到初二的时候,我才真的开始跟得上流行音乐的节拍。那个时候,我有一台收音机,我开始锁定频道北京音乐广播。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北京音乐广播,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我是主持人朱芸……”这就是我最喜欢听得一个音乐节目,那个时候,收音机经常整个晚上都工作。有时候,我可以听到“欢乐正前方”或者“动感北京”,都是我顶顶喜爱的节目了。那时候,有时晚上出去玩,回家太晚,常常会听不到这些节目,不过自己倒也心甘情愿和好朋友们一起出去总还是最有乐趣的事。
现在,我到了高中,就快上高三了。学校为了鼓励我们,要求年年编班,还要分什么班。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听到朱芸的声音了。(因为高中要上晚自习嘛)
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就睡,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打开收音机听十几分钟的之后收音机就休息了。(它休息的时间可比我长多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一样的喜欢音乐,听着音乐之声里传出那熟悉的声音,我的心情却很沉重。
到了高中,我的学习成绩没有以前那样好了,我开始为学习担忧了。虽然我分到了A班,可总是感到自己很差。其实我觉得自己分到A班,不是偶然。本来嘛,自己也是有一定基础的。老师说我很有潜力。我个人倒是认为,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就看你是否去挖掘。
有的时候我会自卑,但我也给自己打气,有时候自己也会自傲,但成绩会下降,这就压灭了我的傲气。
我有一个目标考上清华。今年学校考上了三个清华,使我感觉清华离我并不远,我想:我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我也会行动的。可是,我们老师却总对我们说清华大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天上的星星。
我不善于和老师们交谈,自己学习又不是很好,所以很少和老师们说话。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见到苑老师,他想下车,但又没下来,只匆忙对我们说了一句:“路上看着车,慢点儿。”我真高兴。
今天阴天,没有皎洁的月光,也没有泛眼的星星,据说又要下大雨了,希望受灾地区洪期赶快退去,重建美好家园。
听着里传来已有些陌生的旋律,我有些伤心。
哎……去睡觉吧,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夜深的时候,总是有点空旷而寂寥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成和情绪没有多大的关系,和生活也牵扯不上,唯一可以牵扯到里面的是一种莫名的知觉或者说成直觉也无可无不可。
夜的寂静,给了人们思想的空间,让大脑可以在宁静里旋出火花的闪烁,也可以让思维沉积出一种萌动的爆发欲望,这里说思维的沉积,也许就是通常说的积淀吧。
近来总是喜欢逛游一下关于哲学人生的网站,也喜欢看一些关于世态变换莫测的新闻,诸如:美国人通过人造基因诞生了人造生命的奇迹,印度一架飞机,很无奈地跑出了该有的轨道,让150多人去见了上帝,或者说往生了极乐世界也未尝不可。看来生命的玄机有时候让任何宣称易学大师的人,智慧的电源也出现了短暂的短路。
能够创造生命的人类,也同时毁灭着创造者自身的生存环境,创造飞机的人,未必没有考虑到飞机可以让人类在瞬间湮灭自己。正如我们值得炫耀的四大发明一样,我们发明了火药,却使用火药摧毁我们文明的确实另外一个遥远的民族国度,他们也恰恰是利用我们发明的指南针找到他们想霸占的地域的,而我们只是很荣耀着发明的桂冠,而忘却了其发明出来的东西,如何去运用他们使得我们国家和民族强盛。当我们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打的晕头向的时候,才猛然从享受的福报里惊醒。
当惊醒后的我们,却发现我们文明的国度,已经是满目疮痍的废墟了。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而我们总是善于忘记过去的痛苦,而沉湎于欲望的满足。一个没有了思维的民族,终究会湮灭在历史的烟尘里。
当今这个时代是浮躁的时代,连所谓的大学教授,都难以耐住治学的寂寞,出来频繁地漫骂着,喧嚣着,争先恐后地赚所谓的“名气”,然后出版些误人子弟的垃圾,惟恐这个世界留不下他们那点可怜的粪土味道。
当今的市场更是喧闹的出奇,一个造价不足十万的鸽子窝,竟然卖出了二三百万,还在到处叫嚷着中国的房价还低的出奇,有报道说,这些个叫嚷着的人物,早早地给自己办弄好了出国定居的手续,因为害怕中国百姓均贫富的揭杆起义的,那样会落的无人收拾尸体。
原来人们眼睛里的“二狗尤”、“二癞子”、“勤吃懒做”的痞子人物,成了媒体、政坛的名角,当用嘴皮子忽悠了人们的良知、道德的同时,也把人们仅有的那点可怜的聪明收罗到了地沟里,嘴巴成就了金钱的荣耀,而人性湮灭在空中的飞翔中,一个“不差钱”你有如何怎样?大家蜂拥着用钞票来买丧失道德良知的伎俩,供奉起一个飞在蓝天上,笑大家白痴的霸王,也是“活该”二字值当着忍受。
当欲望的烈火焚烧了道德良知的时候,社会的变动也许就会高山流水般的顺理而来了吧。
谁人诗作吾爱,天上谪仙李太白。
你,性情豪迈,独拥九斗之才。你,诗风浪谩,常邀愁酒为伴。你仕途坎坷,却似蜀道之艰。你,奇想连篇,敢邀明月为友。
你,月下独酌与孤影为伴,日落孤坐愁眼看空山。你满腔壮志,却无用才之地,只得把一腔赤诚碎作腹中之泪,万里还乡饮尽酒千坛。
你,诗风浪漫,洒脱豪爽,有着荷衣惠带绝纤尘的轻灵与飘逸,“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你诗风写照。
你,奇想连篇,却又自成一味。于是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奇想想,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于是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是银河落九天”景美佳句。于是就成就了你--诗仙太白。
你从灰蒙蒙的日记里,终于拧走了那灰色的雨季,走过了那连天碧雨,走进了你的游侠生活。你,遍游名山大川。你终于“闲”下来了可以听一曲高山流水,品一杯有故香茗。在两朵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异苑奇葩,此时你的心同野鹤与尘远,此时你的诗若冰壶见底清。此时你的诗平易流淌领袖群芳。
你的诗可谓“偷得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香”。
你有一张秀口,酒入愁肠,便化一分尘土,二分流水,三分酿成日月,四分成就剑气。你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你愤离朝廷,遍访名山大川,你,咳珠吐玉,成就诗仙美名,留璀璨篇章。
夜已深,窗外的虫鸣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动听。幽幽暖暖的灯光下,我执笔沉思,再次打开记忆的大门,尘封的往事次第涌上心头,16年的变化在灯光下不断更换交替。
5岁,奶奶牵着我的手,穿过好几条街,来到幼儿园。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果树都挂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篱院,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幼儿园很多家长都已在等待,孩子们也好奇打量着周围的世界。铃声响起,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朦胧的眼里充满奶奶凝视的眼神,在那么纷乱的人群中,奶奶似乎无比清楚地看着我瘦小的身躯——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他人就能准确听出我的位置。
8岁,一个忧伤的年龄。和蔼的奶奶在这年离我而去了,想到这里,泪水又模糊了我的眼睛,孤零零的灯光下我是那么的渺小、无能。那年,我来到爸爸妈妈身边。半夜时分时常醒来,奶奶已不在身边,只有昏黄的电灯在空荡荡的房间中央明晃晃的亮着,刺痛我的眼镜,顿时,泪流如注。后来,一次次在半夜醒来,一次次发现奶奶不在,可我已经学会不再嚎啕大哭了,心里害怕时,就朝灯看看,知道奶奶的爱如这灯光般温暖,还在我身边,渐渐地也就和泪睡去。同样是9月初,我在爸爸的牵领下来到小学,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我已不会像幼时那样大哭着与家长分别,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手心里,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铃声又响了,我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不断地回头,好像隔望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与爸爸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汇,内心小小的不安也随之散去。
14岁,作为小学的毕业生,我已明白一个定律: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的开启。没有幼时的不安,我坦然走进初中校园,在没有任何人的陪伴下反而让我觉得莫名的轻松,也许是受不了那分别时短暂的伤痛吧,初中的我有彻底改变了,变得沉默,即使有悲痛至极的事情,我也只是戴上耳机,听着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仿佛一个紧闭的大门是我与外面的世界隔离。
转眼间,17岁。暑假中回去看望爷爷与一些亲戚,望着他们欣慰的眼神,冰封的心再次被暖化。此刻,孤零零的灯光笼罩着我,内心的憧憬在隐约地晃动,忧伤的回忆也变成某种内心享受,不断进步的我这时留恋上了灯光,它把枯燥郁闷的写作变成某种沉浸的精神体验,像是亲人远远的地陪着我,不干扰我,却又默默的注视着我。
经历了那些被爱的、忧伤的、沉默的岁月,终于17岁时茧蜕变成蝶,密植着繁密的心事,向心里生长,向外面开花。往事未必如烟、如梦,但将来会变得更美好。
你可知道,在很早时期人们对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有着很高的评价,你可知道,士人在人们心中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你可知道,“士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中国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士”的解释有一条是:对人的美称。男人,女人一旦在正式场合都被称为男士、女士,向人介绍不应该说这个女人是……,而要说这个女士是……可见,是有着不一般的美名。
例如词语中带“士“的词:绅士、勇士、烈士、隐士、战士、士气……这些词无一不带有赞美之意,如果你翻开字典对所有与“士”有关的字词的解释逐一查看了的话,很显然所有的释义多带有褒义。而且有一件事也是巧合,中国象棋的图案多以“士”棋子为主。
士字流传下来后,到今天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正式毕业以后获得的证书都是“学士”学位,往上,“硕士、博士”,好像后面跟了一个士字后方才显示出其内部真正的含义。
的确,如果你把士字去掉以后,重新找一个词替代的话,我想任何一个字都不能达到原本的效果或者人们期望的更高的效果。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人们再努力去勾勒一个美好的造型都无法达到更加完美的境地。
是的,人们对士人有着很高的评价。在比如:中国造字艺术里“志”字说明士人的心是有志气的,“吉”说明经过士人的口说出来的话都是吉言。这也谓对士人极高的赞扬。
还有中国传统词句里有一句是:士可杀不可辱。我想士人是刚烈的他代表着整个中国,他有着一颗真正的中国心。在生命与荣誉中,他选择了荣誉。在个人与国家中他选择了国家。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大地上一面不倒的旗帜。
曾看电视连续剧《亮剑》大结局时,李云龙的毕业论文《谈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让我想起士人就是这样一批人:敢冲敢拼敢牺牲,在国家的存亡和自己的生命之间,他选择了与敌人争锋相对。狭路相逢勇者胜,士人们胜利了。鲜花和掌声因该送给他们。当然,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赢得那片属于自己的掌声,因为我们是有志之士。
于是,我一直在努力、在坚持,愿你也如此。
夜已深,窗外的虫鸣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动听。幽幽暖暖的灯光下,我执笔沉思,再次打开记忆的大门,尘封的往事次第涌上心头,16年的变化在灯光下不断更换交替。
5岁,奶奶牵着我的手,穿过好几条街,来到幼儿园。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果树都挂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篱院,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幼儿园很多家长都已在等待,孩子们也好奇打量着周围的世界。铃声响起,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朦胧的眼里充满奶奶凝视的眼神,在那么纷乱的人群中,奶奶似乎无比清楚地看着我瘦小的身躯——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他人就能准确听出我的位置。
8岁,一个忧伤的年龄。和蔼的奶奶在这年离我而去了,想到这里,泪水又模糊了我的眼睛,孤零零的灯光下我是那么的渺小、无能。那年,我来到爸爸妈妈身边。半夜时分时常醒来,奶奶已不在身边,只有昏黄的电灯在空荡荡的房间中央明晃晃的亮着,刺痛我的眼镜,顿时,泪流如注。后来,一次次在半夜醒来,一次次发现奶奶不在,可我已经学会不再嚎啕大哭了,心里害怕时,就朝灯看看,知道奶奶的爱如这灯光般温暖,还在我身边,渐渐地也就和泪睡去。同样是9月初,我在爸爸的牵领下来到小学,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我已不会像幼时那样大哭着与家长分别,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手心里,用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铃声又响了,我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不断地回头,好像隔望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与爸爸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汇,内心小小的不安也随之散去。
14岁,作为小学的毕业生,我已明白一个定律: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的开启。没有幼时的不安,我坦然走进初中校园,在没有任何人的陪伴下反而让我觉得莫名的轻松,也许是受不了那分别时短暂的伤痛吧,初中的我有彻底改变了,变得沉默,即使有悲痛至极的事情,我也只是戴上耳机,听着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仿佛一个紧闭的大门是我与外面的世界隔离。
转眼间,17岁。暑假中回去看望爷爷与一些亲戚,望着他们欣慰的眼神,冰封的心再次被暖化。此刻,孤零零的灯光笼罩着我,内心的憧憬在隐约地晃动,忧伤的回忆也变成某种内心享受,不断进步的我这时留恋上了灯光,它把枯燥郁闷的写作变成某种沉浸的精神体验,像是亲人远远的地陪着我,不干扰我,却又默默的注视着我。
经历了那些被爱的、忧伤的、沉默的岁月,终于17岁时茧蜕变成蝶,密植着繁密的心事,向心里生长,向外面开花。往事未必如烟、如梦,但将来会变得更美好。
苏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一:张芮
我只喜欢写日记,并且从来都是像写信一样,写给我自己。终于鼓起勇气,把QQ上少人问津的自己,一点点剖开,展示给你们。
我想起佐助,那个无助的男孩子。他有个深爱他的哥哥鼬,不知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悲哀。还有犬夜叉,爱上了两个女孩子,在享受爱的同时被哥哥追杀。只有释最幸福,溶在了哥哥的血里。
可是他们都够幸运。对我而言。
我想我该把自己改一改,十四岁的人不应有四十岁的悲哀。毕竟四维给我的影响太大。《幻城》中已然没有一个人停留,留下一片血染的土地和若有若无的希望。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神,能散发悲凉的气息。
我的日记里总有太多的悲凉,我自己看了都心疼。可我控制不住,绝望在无限泛滥,最终漫过堤岸。我无奈。
我在命运中翻来覆去,才几天不见我的键盘就和它这么陌生。昨天的事情已全部忘记,今天的一切又开始从记忆里消失。而我又沉沦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可自拔。
听风声呼啸而过,我才知道“裂风”是多么地不可思议。毕竟只是幻想而已,永远不能实现,它只能在想象中出现。
在我的幻想中,天空永远都是蓝的,水永远都是清的,草永远都是绿的,花朵永远都是开放着的,不许凋谢。
或许世上本不应有快乐,是恶魔把它带来,看我们为它付出的惨重代价。可最伤悲的是我,只想让每个人都快乐,却让每个人都忧伤。我不世道我的骨子里是漫无边际的快乐还是不可忽略的忧郁。我知道我不聪明也不温柔,我也知道我很脆弱很孤独,没有极限的自卑。但我想,即便如此,我还不能消失,我还有存在的理由可言:我很爱这里。即便我的伤来自这里,可这里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尽管不知是变得脆弱还是变得坚强,可我还是爱着这里。很矛盾的想法。
明天会怎样呢?是不是还有数不清的挫折在等着我呢?可我只能等待着,小心地舔着尚未痊愈的伤口,迷茫地望着,没有目标和奢望。
在那个所谓的假期里,我不紧不慢每天两张试卷地做作业。我右手握着葡萄味笔芯在纸上刷刷的滑动,左手摇晃着杯中自制的葡萄汁,口中含着一口酸酸的味道。舌尖的酸涩时刻提醒我,不要忘记失败。
八月十六是探望姥姥的日子,但我却无处可去。或许我真的是有点冷血。我从未因想起“姥姥”“姥爷”这两个名词而伤心过。或许我很善于忘记过去。我试着用想象填充姥姥的身影,试着用记忆的碎片描画出姥爷的样子可是我仍然只会记得,姥爷的山羊胡。
姥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许有和我一样微红的发吧。
祭我自己的文字,没有人真正会在意,那么,让我自己观赏吧,深埋,祭。
记得《幻城》里的那个渊祭,主宰一切,我承认她是个绝对孤独的神,正如我那么坚信《幻城》是最完美的悲剧。祭,无限的空旷和忧伤,一点点展开。烛光中写满兰色故事的纸张快乐地燃烧,不满意,就祭吧,让未来和过去一起观看。
又一次的,在语文书上碰见了先生那一头立着的板寸,仍是那锐利的目光。窗外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黑暗,只有窗内的那一点如豆的灯光闪烁着他内心的希望。面对着这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实的社会,面对着这禁锢社会中麻木的百姓,先生在哀怒中疾书,他要用笔戳醒睡着的人,他要这无边的黑暗给揭起一点亮来。纸上写着的题目是《灯下漫笔》。
时间不知流去了多少年,先生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但读罢先生的文章,依旧是惊得一身冷汗,依旧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先生之所以是先生,就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深刻与犀利。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怕是无人如此解读:一部历史就在“奴隶”的怪圈中循环。先生撕开了满纸的颂德,满纸的战乱,目光甚至穿越了历史的肌肤,而直接指着它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历史,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循环。”先生对现实的哀与怒,使他不加任何掩饰的将问题说得如此露骨,他就是要用最锋利的剑去戳醒人的灵魂。
先生是清醒的。在那样一个众人浑浑噩噩的时代,清醒的一种痛苦。醒着的要忍受“哀”与“怒”两方的折磨。先生忍受着痛,用笔去战斗,去告诉人什么才是“人”的价格。真正的人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该有自己的那份尊严。为人这一生,决不该是“活着”这么简单。先生要让民众明白他们该拥有什么,这几千年来未曾得到的终会因抗争而得到。先生是积极的,他相信青年,相信未来,指出希望,号召创造“第三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是什么?合上书我不由得思索。那时的先生恐怕自己都不那么清楚。知道那该是什么样的,可是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实现,先生在思考,无数人在思考。那些思考让中国走到了现在。那么我们现在又正处于第几样时代呢?是第三样吗?我说不出“是”来。媒体上所揭露的一切丑恶是那么触目惊心,有时觉得掀开社会的表层不知是怎样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我们应像先生一样,相信明天。不,不应仅仅是相信,更应像先生那样去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