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下节是"我们班的小广播又开始播报新闻了,这次还卖了个关子,"是科学课!"话音刚落,教室立刻就沸腾起来,有的同学还手舞足蹈,可想而知,我们有多喜欢科学课了。
今天我们要去科学教室上课,排队时比往日都要安静,我们可不想浪费科学课上的一分一秒。大家迫不及待地走向一楼科学教室,不知今天要做什么实验。
一走进教室,一股熟悉的科学味道扑鼻而来。我们刚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吴老师就走过来了,机关枪似的把每个同学扫视了一遍,便开始了今天的课。
只见吴老师面带微笑走到门口,"吧嗒"一声,灯被关了,整个教室都笼罩在黑暗中,同学们情绪高潮,这还是第一次上"黑暗课堂"呢!同学们有的大惊失色,像没头的苍蝇;有的异常兴奋,直勾勾盯着老师,看他的一举一动;有的忘记这是在课堂上,竟跪在椅子上学狼吼。接着,老师拿出一个手电筒照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圆形,还请同学上台用手做一些小动物。同学们兴趣盎然,有小兔子、小鸟、小狗等,个个栩栩如生。游戏结束,吴老师告诉我们手是挡光物,手电筒发出的光叫光源。
紧接着,吴老师给我们自主探究的时间。教室里又一片黑暗,几个调皮鬼手中的电筒照着天花板,好像晚会上的七彩灯一样。我们小组用木块当挡光物,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观察墙上的影子有什么不同。我们发现当手电筒离挡光物远一点时,影子更清楚,更小;当手电筒离挡光物越近,影子就比较模糊,更大一些。我还发现,当手电筒往左边照,影子在右边;往右边照,影子在左边;往前照,影子在后面;往后照,影子就在前面。
多么有趣的科学实验课!我们就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下一篇:有你在我身后_400字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一节课?美术课?音乐课?还是体育课?如果要我说,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最喜欢科学课。今天,在去科学教室的路上,同学们三三两两兴奋地猜测着今天会做什么实验,往常就不安静的路队变得更吵了,无论值周班长怎么管都无济于事。和平时一样,吴老师一脸严肃地走进教室,向同学们扫视了一圈,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说话截然而止,瞬间安静下来。等到我们安静下来以后,吴老师才缓缓开口:“今天我们研究深色和浅色的反光能力。大家说说,为什么人们夏天穿浅色的衣服,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呢?”同学们马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有各的观点,互不相让。每个人都说得头头是道,但又无法证明,所以根本无法分辨哪一种说法是对,班级里闹哄哄的。讨论过后,吴老师走到材料箱旁,从箱子里取出两根煤油温度计和两个颜色分别是黑和白的塑料套子,对我们说:“既然大家争论得那么激烈,那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吧。今天我们的材料是两支温度计和两件给温度计穿的颜色不同的‘衣服’。实验方法是给这两个两支温度计穿上衣服,放在太阳底下观察它们的温度并记录,写下的结论。”我们等的就是最后那句话。吴老师的话音未落,各组的材料员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挤向讲台。我们组一拿到材料就向外冲。此时,骄阳似火,快把大地烤焦了,但是它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我们把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在两件“衣服”里,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衣服长得像一根试管,它的一端有一个小洞,正好可以把温度计插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支温度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但是,装在“黑衣服”里的温度计的温度总是比装在“白衣服”里的温度计的温度高。由此,我们发现:浅色可以更好的反射光,不容易吸收热,所以人们在夏天一般穿浅色的衣服;深色反射光差,吸热好,人们在冬天一般穿深色的衣服。时光飞逝,下课铃声响了,这节科学课结束了。虽然我被太阳晒得汉汗如雨下,但是我依然“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木眼笑眉舒”,因为我在科学课上有趣的实验中获得了知识。我爱科学!...
自从上小学以后,我上过数不尽的课,但有一节科学课,特别有意思,让我印象深刻。这节课的开头,科学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地球的矿物和岩石,并跟我们讲:“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要讲有关腐蚀的有关知识,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能让一块岩石从很大变成看不见呢?”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大家都疑惑地摇了摇头。“哈哈!”,科学老师笑了一笑说:“这样东西叫做盐酸,可以把一大块石头全都腐蚀了。”接下来,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根滴管,里面已经吸上了盐酸,还有一个小塑料碟、一块小石头。然后让我们把滴管的口对着岩石,差不多快要贴近岩石时,轻轻用力挤出滴管里的盐酸滴一滴到岩石上去。“哇,太神奇了”!只见岩石上立刻出现了一个小洞,小洞里盐酸正冒着泡还在慢慢腐蚀石头,5分钟过去了,岩石居然被腐蚀穿了。我看了看周围,有的同学和我一样,手上的石头出现了小洞,高兴地直欢呼“我成功了”,可是有的同学却急得满头大汗,因为他的岩石没有被腐蚀出小洞。我觉得很奇怪,举手问老师:“老师、老师,为什么有的石头被腐蚀出小洞,而有的却没有呢?”老师故作神秘地说:“我也不知道。”老师的心思被我看出来了,他肯定是想过一会儿再告诉我们答案。果然,5分钟后,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手中的石头是不是都被盐酸腐蚀出小洞了呀?”。“不是”,一部分同学回答道。“那请大家翻开课本来找找答案吧”老师说。原来老师是叫我们自己到课本上找答案,我翻开书仔细地阅读了这一课的内容,原来,被盐酸腐蚀的只有石灰岩,其他材质的岩石不能被腐蚀。这堂科学课,我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学到了关于盐酸腐蚀的知识,让我非常难忘,真是一堂既有趣又长知识的课。...
“叮铃,叮铃铃!”上课了,同学们跑进教室,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拉开了序幕。科学老师拿着一根缝衣针,塑料泡沫和磁铁不紧不慢地走上讲台,这更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老师似乎看出了大家的小心思,便故意不告诉我们答案,我们急了,便开始猜测,有的说:“老师要缝磁铁和塑料泡沫?”也有的说:“老师想用磁铁吸起缝衣针?”老师摇头道:“我是想用磁铁磁化缝衣针,让它变成指南针,指示南北方向哦!”“知道了!”我们若有所思地说。“下面请同学们看好!我要做实验,实验做完后你们也要做。”“好的。”大家欣喜若狂。老师先把缝衣针在磁铁上面沿同一方向摩擦了20次以上,缝衣针就被磁化了。老师把磁化后的缝衣针固定在塑料泡沫上,把它放到了提前准备好的装有水的小桶中,固定好,让它转动几次,完全静止后,缝衣针就指出了哪边是南,哪边是北。老师做完后,我们轮流上讲台去做,做得很成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老师问。我们都跃跃欲试,抢着回答。老师又说:“这是磁场的作用。磁场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地球磁场是偶极型的,类似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北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态,但不与地理上的南北极重合,存在着一定的磁偏角。实验时,缝衣针在磁铁上摩擦被磁化了,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缝衣针停下来时,就一头指向地球的北极,一头指向地球的南极,并不是任意指向随便的方向。”“哦!好神奇呀!”我们惊讶地说。“那是当然,科学上就是有许多这样的奥秘!”讲完这些,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针在水中,不用手捞,怎样能把针取出来?我拿了个磁铁,从桶外面隔桶吸住缝衣针,一点一点往上移,终于把针拿出来了。这节课我们上得很有趣、很开心,因为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科学的知识,还自己动手做了实验,让实验过程深刻地记在脑子里。时间过得真快,我希望时间慢点,让我好好体会学到的知识和内容。这节课真是又有趣又生动呀!我们都很开心!...
今天,我们急匆匆赶到科学教室,张老师早已在讲桌前等我们了。上课了,张老师清清嗓子,说:“我们这节课要完成一个任务。”我们眨巴着眼睛,充满了疑惑。老师说完了任务,有的同学兴高采烈,而有的同学唉声叹气。接下来,老师先给我们做了讲解,再演示给我们看。先把火柴点燃,再把火柴的最外层火焰靠近酒精灯上,等酒精灯的火很旺盛了,就把火柴轻轻甩了两下,放进专属于它的盒子。老师讲完后,就轮到我们来尝试着做。有些人很快就完成了,还有些同学在火柴盒上轻轻地来回擦动,看一看没着,你知道最后怎么了吗?那根火柴折断了,哈哈,我好像也是这样呢!我也试了几次虽然成功了,但也磨蹭了很久。成功之后轮到陈雨馨了。之前其他人做的时候,她都躲得远远的,这次不用说肯定也是心惊胆战啊!最后呢,老师走过来帮了帮陈雨馨。嘻嘻,其实我也是这样子呢。我最后是在我们小组成员的鼓励下才点燃酒精灯呢!后来,我问了好多同学,他们也有没完成任务呢!这堂课真是既有趣又带点小刺激的科学课呀!...
比赛开始了,同学们积极地举着手,何老师让关圣栋和形之栋对决。他俩可是我们班最胖而且力气最大的,如果他俩对决,比赛一定会很激烈的。何老师给他俩每人一个球,他俩拍了起来,可是,不管关圣栋怎么拍,怎么打,篮球就是弹不上来,而形之栋呢,好像很轻松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拍着。何老师又叫了汪扬与褚钱泉,汪扬乱敲乱打,可球就是弹不起来。可是褚钱泉不费吹灰之力,皮球就在她手下欢快地蹦了起来。大家觉得很纳闷,何老师告诉我们蹦得高的篮球是打足气的,而蹦得低是篮球是没打足气的。从这点我们可以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被压缩的空气想回到自由自在的状态,就产生了很大的弹力。这堂科学课既生动有趣,又让我学到新的知识。...
星期天的四节课,老师带了二块玻璃片。一个大瓶子。一包吸管。。。。。。等试验品来到教室。大家兴奋极了。期待着试验的到来,眼保健操过后,当老师说要做试验的那一时,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这次试验的主题是测量我们的肺活量。那就是让我们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活量。就是我们的肺活量。我们都懂得如何做了。于是积极动手起来。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要求,老师用杯子将瓶子里灌满水,把玻璃片盖在瓶子上不让水流出来,然后将瓶子倒过来,放在装满水的缸子里,把玻璃片取走,让一个同学把吸管放到嘴里尽力呼出气体活量,老师一次选了十人,看着台上的这些同学,他们个个鼓着腮帮,用尽全力地吹气,脸涨的通红。台下的我们真为他们捏一把汗。实验结果马上就出来了,最高的肺活量1450.。虽然老师没有叫我上台做实验,但我还是很快乐,因为我懂得了人的肺活量的高低与人的体质是有很大关系。...
XX年05月12日 星期四 天气:晴前周星期五,科学老师马老师要我们准备3张餐巾纸和1个塑料透明纸杯,真是奇了怪了,马老师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啊?我迫不及待的等着科学课的来临。科学课到了!马老师终于解开了谜底。原来,马老师要和我们来一次无土栽培。只见马老师把纸折成豆腐干似的小纸片,放入杯底,三张纸都放好后,再把种子放入杯子里,“滴答滴答''咦,什么声音?嗨,杯子竟漏水了。老师换了一只杯子,便告诉我们可以去加水了,我“哗啦”倒入水,等待它快发芽,可它好像和我玩捉迷藏,偏偏慢慢长。我心里真着急。今天,我的小麦。绿豆已经发芽了,快长吧!小种子。...
有人认为科学课是无聊的课。有人认为科学课是好玩的课,有人认为科学课讨厌的课,而我却认为科学可是有趣的课。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我们同学都兴奋不已,因为大家期盼已久的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不一会儿,科学老师拿着一个装有红色液体的大烧杯走了进来。班里开始热闹起来了,一群同学围着老师七嘴八舌地问道:“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呢?”老师微笑着说:“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同学正在展示着老师让带的实验用品,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坐在座位上小声议论着:“今天到底学什么?”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焦急地等待着老师说话,老师好像故意为难我们,好几分钟过去了,老师才开了口:“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我们懒洋洋地说:“知――道”,老师接着问“水只往低处流不往高处流,是吗?”我们还是慢吞吞地说:“是――”。老师接着说:“你们谁能让水往高处流?”刚才那股懒劲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教室里的气氛由死气沉沉变得高昂起来。同学们立刻异口同声问道:“怎样让水往高处流?”老师笑了笑说:“那你们看好了!”老师拿出一块手绢,卷了几下,卷成了圆柱状。他将圆柱状手绢的三分之二插入装有红色液体的烧杯里。老师神秘地说:“不一会水就会顺着手绢头流出来”。我们齐声道:“这不可能吧”老师微笑着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我们用眼睛死死盯着烧杯水平线上的手绢,过了一会儿,我们的头上渗满了汗,因为红色液体已经上升到了露在外面手绢的一半位置。我们心里不停地祈祷着:水别再涨了。但是水似乎不领人情,继续不停地向上涨,汗水已经湿透了我们的衣服,我们瞪大了眼,惊讶得看着老师手中的手绢。老师在一旁哈哈大笑,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叹气道:“不知道”“那你们想象一下呀!”我们又来了精神,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的答案不一,有的认为:老师在材料里做了手脚,从中加了一根吸管;有的认为是物品本身有孔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是老师材料的事。最后老师一锤定音:是因为手绢本身有孔。我们个个惊讶不已,老师解释到,手绢通过本身细密的小孔把水吸进去,水占满了底部空间,无处可放,只好逐渐向上流,最后流了出来这科学课真有趣,我越来越喜欢科学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