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绣口一吐,便是半个大唐”。余光中是这样形容李白的。的确,李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第一无二的标志。上下五千年,没有哪个人在创作方面的才华可与他匹敌。用现在的话来说,李白是一个真正的偶像。无论是杜甫还是白居易,都是他的迷弟。我们读李白,读到是一个传奇,看到的是一段恢弘的历史,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我学的第一首诗不是李白的诗,我背的最多的诗也不是李白的诗。但每当读李白,总有一种不能言语的兴奋与畅快。事实上,那个时候的我并不懂得鉴赏其中的精妙,只单纯地凭感觉罢了。渐渐长大后,再读李白,发现他的诗理我越来越远了,太过浪漫与夸张,让我一度认为他只是一个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理想主义者。可今日,我重新了解了他的一生,也重新认识了李白这个人,我再读李白,仿佛看到了原来不曾看到的东西,重新找回了儿时读他的诗的那份畅快,也平添了一份感动。《纸上的李白》中说道,唐朝与李白,是互相成就。我很认同这句话。我们总说大唐盛世,正是大唐的开放与包容,海纳百川的气度,赋予了李白这样的大胸怀,他所有的悲,喜,是大悲,大喜,是超越了世俗,凌驾于物质之上的,同时在李白的笔下,我们感受到唐朝是这样一个散发光彩,自由与恢弘的朝代。他的洒脱,他的格局之大,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他的情感,所表达的意境,只有他能写出来。我认为后人也并没有刻意夸大李白的文学成就和提高他的地位,因为他就是中国文学史上那么耀眼璀璨的一颗明珠。就像《如果没有李白》中说,如果没有李白,像白居易这样的一些大文豪也能提升一个级别。
除了唐朝成就了李白,还有一个成就李白成为今天的李白的,是他金子般的灵魂。其实李白的人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顺利,他也有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还因站错队被流放。但他并没有如其他诗人一味表达自己的愤懑,发泄不满。他总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即便郁闷了,写下的诗里仍旧是一派豪气,洒脱的气息。李白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骨子里透出的孤独,是注定要成为诗人,艺术家。他浪漫多情,却不敏感多疑;他玩世不恭,成日醉酒,却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起也好,落也好,得意也好,失意也好,一壶香醇既尽,便都是过眼云烟。
今天的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很是羡慕他。李白的潇洒,李白的才华,让我钦佩。今天再读李白,鼻尖不知怎的泛起一阵酸意,或许是他饱满自由的诗歌填补了我们内心的空虚,也戳中了心中的痛处。
下一篇:我眼中的李白
杜子美诗云:白也诗无敌。其实李白人也无敌。并非神仙金人,而在于真。他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阔达,他的傲岸疏狂,他的消沉,他的执着,还有他因求官心切被后人指斥的庸俗和浅薄,都如此通明透亮,可以使人一览无余。要是能穿越重来,我想成为李白。时代李白青壮年时期,正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不仅政治、经济繁荣,文化的包容性更显淋漓尽致。从唐朝出的书法作品字迹也可看到大唐的兴盛。“庄严、敦厚、饱满、圆健”是唐代没血的真实写照之一。且当时唐朝开放兼容的政策孕育了唐代浩大明亮的文化境界,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书上寻到。读了祝勇的《纸上的李白》,我方知原来唐代艺术之自由与浩荡,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朝的纷乱与当朝的安定的差距所带来的变化。“到了唐代,曾经的悲惨和痛苦,都由负面价值神奇地转化成了正面价值,成为锻造大唐文化性格的大熔炉。”如此好的时代,正给予了文人一个大放异彩的舞台,包容四海,兼容并蓄,摒弃了秦朝粗暴的思想统一,也不同于明清的思想专制,从而造就了唐代文学的时空感。大唐盛世,恢弘浩大,正是我心仪的朝代。经历李白也算是位富二代,5岁随父前往四川生活。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5岁的李白就开启了驴友生涯。年少时的经历使他眼界大开,此后的一生,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看过山河川流,期间也尝过途中之艰苦,这种经历在诸位有盛名的诗人中已属难得。“从千里霜雪、万里长风中脱胎而出,所以他的生命里,有龟兹舞、西凉乐的奔放,也有关山月、阳关雪的苍茫。”李白并不囿于所谓寒窗,而是从走四方的流浪,一定程度上也铸就了他爱自由、浪漫,足够洒脱的豪性。这样的经历已足够吸引我,使我心生羡慕。品格风流潇洒,放荡不羁。李白在《韩荆州书中》写到“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这种独属于他的暴力美学在“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体现得淋漓尽致。豪放任性,自信进取。李白曾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做的,他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和自信。坦荡自然,待人真诚。当好友王昌龄被贬,其他人都避之不及,李白却写诗送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此真挚,令人为之动容。李白的盛唐时代,李白的浪迹经历,李白的有趣灵魂,是他的特别之处。壮志难酬不能困住他,他有赐金放还的=潇洒,更有乘风破浪济沧海的排遣。李白的气魄触动我至极,要是能重来,我愿体会李白这传奇色彩的人生,即便有床前明月光的孤独,但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完整。...
李白,是中国基因中一个伟大的名字,没有哪个诗人像李白那样为人熟知,并成为每个中国人印象中深刻的一部分。每个中国人像都与生俱来般在思乡时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以说,李白和他的诗,是中国人的天生自带的身份证明。可是,深入了解李白之后,你会发现这位诗人的人生,却显得传奇而孤独。从25岁离家后,这位诗人就独自仗剑远行,一步又一步走在他的理想之路上,慢慢走成了我所熟悉的李白。他的独特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造就了这位旅人的纵深和宽宏。他不像杜甫那样忧国忧民,屋顶上那三重茅不足以牵动他的情感。他目光沉静,他所在走的,所修行的是万亿年亘古不变的宇宙天地,就是超脱人社会性的最高理想。但这样一位修行者,不同于经历九九劫后的佛祖无情无念。李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困顿,愁苦,饥饿这些通通都可以从他的诗中找到。和同为唐代的许多大诗人相比较,李白多的是那点仙风道骨的侠气。道家精神弥补了,也掩盖了儒家的过分社会性。官场封闭了他的去路,他潇洒一回头,走向了更宽阔的路。李白的孤独是天生的,是形而上的。他一直在修行,找寻人的自由,抛弃掉社会的框架,一步又一步解构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到那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和痛苦。而狂妄自大的个性,也让其在这条孤独大道越走越远。他不断“吹嘘”自己,朋友“吹嘘”自己,粉丝“吹嘘”自己,而自己也愈加成为一位狂热修道者。也是这样,在玄宗眼中的李白,就像永远也只是一个偶像歌手,无论多有个性,也终究不是从政的人才。他自负狂傲,自视清高,不屑官场,也无心对抗险恶,以这样的心态从政,只是让矛盾激化,官场愈显世俗,李白愈发清高罢了。李白就是这么一个人,矛盾而耦合。他的世界孤高远大,身边的朋友却不少。他超脱放荡,却写诗直言困于饥寒,他一生传奇,最后却以最普通的死法离开人世。现实中的李白可能远不同于以往印象中的那个人。他终究无法摆脱人性的复杂。作为修行者,他没有找到理想,虽才华锦绣,却终为血肉之躯。但他的故事,远未结束。无数人都在传说这他的故事,他,还在修行。...
一天,我随手翻阅一本名叫《少年写作》的杂志。忽然,一篇新颖的文章映入我的眼帘,题目是“如果没有李白”。我想:李白不是唐朝的大诗人吗?如果没有他,世界会有什么大波动呢?带着种种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文章开篇说李白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柴米油盐,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关系。突然话锋一转,道出了没有李白中国文化会有什么巨大的损失。正是因为有了李白的“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才会有金庸笔下的《侠客行》和《倚天屠龙记》这两部著名的武侠小说。于是乎,我也开始浮想联翩:没有了李白的举杯望明月,苏轼未必会把酒问青天;没有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李煜未必会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李清照未必会九万里风鹏正举……后世的文豪都是读李白的诗长大的,没有李白,他们都将不复存在。没有李白,我们童年要听三百遍的《铁杵磨针》的故事,恐怕也不复存在。读得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中国文学作出的贡献和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李白也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与满足。想起小时候,第一首会背的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自从背会了之后,家中时不时就会上演属于我的诗歌朗诵会,父母总是会在第一时间捧我的场,给予我掌声。每当这时,我总是化身为一只骄傲的孔雀,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小小成就感,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无法言喻的喜悦。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真正了解了李白在中国的地位。李白——这位大诗人,已经成了中国人的灵魂。所谓“垂辉映千春”,他已经辉映了一千多年的春秋了,当然还会光辉下去……李白是沙漠中的绿杨,是人们心中的太阳。而在我的心中,他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花朵,是一本意味深长的传奇。是他,教育我做人要清白;是他,告诉我真性情自风流;是他,给我以文字的享受和大自然的熏陶。...
平林漠漠,断绝了你去皇宫的路;峨眉山月,照彻你挣扎的灵魂;借酒浇愁,愁却是你命中注定的滋味……嗅闻你穿越一千年四溢的墨香,你精神的光辉瞬间让我的心灵闪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温柔亲切的语言,缠缠绵绵宛如天际飘来的乐章。无言的愁绪也就在那一刻,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的氤染开来。随着年级越来越高,我开始体会你,品味你。你是故作旷达,赋词饮酒,闲酹江月。文人来自灵魂的自洁自爱与清高,让你根本与仕途、与官场无缘,这也等于你与自己的梦想无缘!满腹的牢骚无人可说,只好积压在心底,成为自己永久的一个心结。这时,酒就成了你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虽然它让你在短暂的时间内,能获得空虚的快乐,但是梦醒之后,一切依旧,会让你再次陷入人生的痛苦。你曾经确实是风光过,高力士为你脱靴,贵妃的哥哥也为你研墨。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你只能安慰自己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荣耀不在,光环不在,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你也因此喜欢结交四方豪友:贺之章解金龟沽酒;杜甫梦里都十分想念你这个好朋友;汪伦与你不曾相识,但其情真意切,成了史上的一段佳话……你整个人生存活于友谊之上,如果什么时候你连友情都不曾拥有,你就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弃儿。你用心游览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破旧的草屐、光辉的诗篇都在上面留下印迹。天门山外,楚江潮涌,一叶孤舟,正在潮中时隐时现;敬亭山上,鸟飞云去,苍凉一片;横江边上,浪欲吞天……民间传你骑鲸仙去,只留下一个衣冠冢和那众多诗篇万古流芳。我读着你的诗,读着你所生活的时代,读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哀!...
读了《品中国文人1》,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白了。李白,他给我的印象就一个字,野。作者说他的野,更多在干大事、漫游和寻仙中体现,虽然他不高大威猛,但是却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印象,还说他的生命冲动是人生的极限运动,从此可见李白的野心之大。李白,这个名字的来历很有意思。据说李白的母亲在生他的前天晚上睡觉做梦时,梦到了太白金星,所以就给他起名为李白。李白是剑客,身边总有宝刀相伴,所以叫“剑仙”,有因为他所创作的诗太优美了,仿佛仙人下凡,所以又称其为“诗仙”。李白还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此生最爱游山玩水、寻仙。很显然把他的诗歌艺术抛在脑后。“诗圣”杜甫把李白当作自己的偶像,一生中曾给李白写过近一百首诗篇,可是李白给杜甫写过的诗屈指可数,好像根本不把杜甫放在眼里。李白四十岁时,在洞庭湖偶遇王昌龄,王昌龄当时可谓诗名满天下,但他们却像亲兄弟一样互相称赞对方的诗,并背对方曾写过的好句子,王昌龄高看李白,让李白兴奋不已。看着王昌龄,李白想到了四十出头的自己,在官场没有太大的威望,仕途无从说起,整天穿着道士的服装,腰佩宝剑,虽然他在官场上没有很大的地位,但是李白的性格豪爽奔放,崇尚自由,官员们很向往李白的生活,官员们很喜欢与他交往。记得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学李白的诗篇,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小时候只会背诗,长大后渐渐明白诗意和情感。李白一生去过庐山多次,可见庐山的景色之美及李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我像李白一样,爱游山玩水,我也曾去过庐山,当看到庐山景色时,我仿佛就是李白,特别能感受到李白当时的心情。我也把李白作为我的偶像,如果将来有时光机,我第一个去的就是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向他问好,并和他一同游山玩水,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在历史长河中,一些杰出人物纷纷涌现,他们吸引来了很多人的向往与喜爱。当然,好奇心特强的我也不例外。想知道我崇拜的是何许人吗?告诉你吧,他就是李白。也许有人说,如今大红大紫的艺人才是人气指数最高的!你为何会喜欢过去的名人呢?真是没品味。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称。他在我心中,是个积极用心的好榜样。他从小就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始终坚信: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他终于创作出了不朽的诗篇,千古传诵。李白在我心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山压不倒,风吹不掉,他的积极乐观的精神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崇拜李白,崇拜他的每一首诗,崇拜他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迈奔放;崇拜他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远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朗秀美。我想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纵观漫漫历史长河,无数英雄人物,风流才子流连其间。然而我却唯独欣赏他一人,他就是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在他人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爱喝酒,爱游山玩水的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罢了。但在我眼中,他是不羁,他是浪漫,他是洒脱……从小学一年级时便接触他的诗。还记得学的第一首诗是他的《静夜思》,由于当时年纪尚小,不懂得这诗是何意,便捧着书本询问爷爷,不幸摔倒了,拍拍身上的土,仍兴致勃勃的去找爷爷。爷爷教我一遍又一遍的读他的诗,读着读着,我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悲哀,他的无奈……他,才高八斗,不畏权贵,想要为国建功,却,屡遭陷害。他大气,他不羁,要不怎么会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孤独,他悲伤,“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便是写照;他可以笑,直笑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可以哭,直哭到“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可以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可以自豪,可以长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怀念友情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依旧不舍得回头……他可以自豪,可以悲伤,可以哭,可以笑……他就是他,他不需要刻意去模仿谁,也不希望别人去模仿他。他不畏权贵。南蛮送来挑战书,挑战天威,君王乃至群臣无一不惊慌失措。唯他,波澜不惊,洋洋洒洒写下《吓蛮书》,吓退了南蛮几万精兵,不敢来犯。接触他的诗多了,便想与他一同赏那明月,与他共饮,排除他的孤苦,省的他独自一人,对月当饮,喝的一肚的哀愁。闲暇时,捧着他的诗卷,夜下挑灯苦读,不为名利,不为学习,只为了能够在此寻找他的忧乐,他的哀伤……灯下的我,似乎看到这样的情景:月光下,一青衫男子对月共饮酒,口中吟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寒风萧萧。皇宫一片金碧辉煌。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惊涛翻天,黄沙飞卷/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于人,无人与你共酒。于心,无人把你赏识。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