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春节到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穿新衣、发红包守岁……
新年到!家家户户吃年糕。年糕有很多吃法,清蒸、爆炒、水煮……味道让人难以忘怀。清蒸的年糕味道松松软软。水煮的年糕跟其他的菜叶煮起来,味道十分美味。这里的孩子和大人都爱吃,他们说吃年糕是祝愿生活“年年高”。颜色不同的年糕象征意义也是不同的。黄、白色的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着新年要发大财。
我们在春节的前一天都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守岁。奶奶爷爷生起了小火让我们坐在旁边,还拿了杏仁瓜子、糖果,我们就边吃边烤火。我们这些小孩子十点都没有到的时候,都已经困得不行了。大人他们还精气十足呢!到了傍晚十二点,传出“咚咚咚――啪啪啪――”的声音,立刻打破了安静的夜晚。烟花的颜色绚丽多彩,美极啦,人们就在鞭炮声中睡着了!
清晨,连最守时的公鸡都没有醒来,人们却早早的醒来,原来他们去庙里烧香拜佛。是向神佛乞求自己的儿女学业有成、家庭美满幸福。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祝愿人们健康长寿,幸福美满。
下一篇:清明节
世界上能有哪个日子能让一家人团圆在一起?世界上能有哪个日子最让孩子们期盼不已、兴高采烈?世界上能有哪个日子能让我们在热闹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没错,就是这个充满年味的节日——春节!按照家乡仙河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来祭“灶神”。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蒸馒头、爆米花、炸油鼓……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守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家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除夕之夜,我们这些小孩最喜欢的还是放鞭炮。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鞭炮,在大人们地带领下放鞭炮。烟花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钻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散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正月初一,吃饺子。我走进厨房,看到那小巧玲珑的饺子,不禁想自己学学包饺子。我拿起饺皮,将肉馅儿放入饺皮上,然后一捏一转,饺子就包好了,煮好后,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真香啊!大年初一是家乡仙河春节的最高潮。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贺,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吃罢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射击……内容可丰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围在一起观看表演,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我的家乡在贵溪,按照贵溪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我们这里,腊月单号的时候,全家老老小小全部都要参加“除尘”,并且还要选择晴朗的日子,因为要在这一天要擦窗户、晒被子、擦桌子、拖地、扫除墙角的蜘蛛网等。之所以要做这些事情,是为了把家中的晦气给赶走,预示着家中迎来了新气象。除此之外,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们,也要千方百计地赶在除夕前回家团聚。小孩子的过年,无非就是要压岁钱,然后买点烟花爆竹和一些零食什么的。因为在小孩子玩得开心也正好照应了“新年”的主旨!孩子们自然欢喜,大人们却很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的时候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客厅里贴好了年画……吃年夜饭的时候,菜中绝不能少了鱼,而且吃鱼不能把头和尾吃掉,这样预示着“年年有余(鱼)”。鸡和年糕也不能少,因为取谐音——吉(鸡)祥如意、年年高(糕)升。晚饭后,各室灯火通明,曰“摘岁灯”。合家围坐火炉“守岁”,长辈们给儿女发“压岁钱”。临睡前再次放鞭炮“关门”,“关门”后任何人不得随便出入。大年初一,洗漱后,全家大小去门外大路边放鞭炮,预祝一年中去四方一定大吉大利。初一这天不上荤菜,食青菜、豆腐等素菜。这一天,店铺关门到初六才开张,每个人都要在休息。而且,这天不能把垃圾倒掉,因为倒垃圾就是扫财。初二开始,亲友间携带礼品互走访“拜年”,一般至元宵节前结束,但初三为拜孝年。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天我们要吃汤圆,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且还要把没吃完的零食和没玩完的爆竹全部结束。并且这天还可以出去看花灯、舞花狮……这的确是个美好的日子。一眨眼,学生该上学了,大人们又照常去做事,家乡的春节,就此结束了!...
每个地方春节的习俗可能不一样,但是,无论什么地方的春节,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热闹。我家乡的春节也不例外。团圆饭,当然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了。饭菜特别丰盛。大家并没有急着吃饭,而是在敬酒,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吃完饭后,我们一大家子围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时不时对节目作出评价,聊天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除夕夜,我家总会买许多烟花,有大箱的,也有可以拿在手上玩的。每次都是爸爸点燃大箱烟花,天空瞬间就变得五彩缤纷。那些烟花似乎在比谁最漂亮,所以都卖力地表演着。天空中烟花不断,我也点燃烟花,让手里的烟花飞舞着,心里和那烟花一样乐开了花。放完烟花后,大家都恋恋不舍地回房间睡觉,在梦里继续“烟花之旅”。美美的睡了一觉后,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我们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地走到客厅。今天的早餐不一样,有年糕、饺子、饼干和糖果,桌子上铺满了食物。我们的食欲大增,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盯着桌上的糖果饼干。饺子一吃完,我们就一人抓一大把自己喜欢吃的糖果饼干,出去玩了。热闹的春节,所有的烦恼都一扫而光,大家都开心地笑着、玩着。...
在中国人的眼中,最大的节日当然是春节——过中国年。谈起她,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夜空中一束束炫彩的烟花;谈起她,我的记忆中呈现出餐卓上一盘盘诱人的佳肴;谈起她,我的印象里一定有一个个祝福的红包。除夕那天,我和妈妈踩着迎春的脚步,回到了外婆家。刚下了飞机,兴致匆匆的我们,就被二舅舅的车子直接拉进了老家亲友们的屋前。与亲友们一见面,我的眼里、耳边都是新鲜的。似曾相识的面容,似懂非懂的语言。亲友们穿着节日的衣裳,他们个个穿着花团似锦,连七十多岁的外婆也穿着暗红的锦缎棉衣。他们向我们拥簇过来,一大家人不分大小老幼都将我们团团围住。这时,我们所在的门口,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亲友们的笑容仿佛是一朵朵美丽的花朵。他们争相携着我们的手,并与我们谈笑起来,个个脸上漾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往日中工作的繁重,生活的不易,身体的疲惫,早已一扫而光。在这时,只有收获的喜悦,只有相聚的快乐,只有来年的热望。夜幕来临,由远及近的餐肴香味徐徐袭来,我端座在餐桌前,轻咽口水,偷视眼前的每盘美食,揣摩着它们的口味。“油淋香脆鸡来了!”随着二舅妈的一声叫唤,滋滋的作响,阵阵的香气把大家给点爆了:“开吃啦——”眼前,一盘盘的菜还在目不暇接地端上了桌,每一盘菜都是与众不同的,餐桌上可称得上五花八门:有黄似金的土豆,有红似火的辣椒,还有绿似玉的青菜,有大如盆的蒸鱼,堆如山的鲜虾,还有绝妙码成福字的烤鸭片。整个屋里的香气在不断地弥漫开来,不时传来清脆的酒杯相碰声,场面更是热闹了——大家不由分说地动起了筷子,气氛也越来越热闹起来。妈妈与亲友们欢乐成一片,用地道的家乡话与亲友们攀谈着,我一边夹着菜一边一知半解地听他们攀谈。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我来说老家的生活像天方夜谭。我偶尔答非所问地插一两句话,会成为饭桌上的笑点或新话题,更引得笑声阵阵与高谈阔论。渐渐地我也能听懂了一些了,甚至有些也谙熟于心了。我心里纳闷了:“为什么他们老爱重提旧事呢?”我细细琢磨着,终于明白了——这是年味,这是年的关怀,这是家的关怀。按着家乡的习俗,吃完年夜饭后要放烟花。少顷,我们大家就动身到门前大空地上,我一看,地上竟然摆着一箱一箱的烟花,原来大舅与二舅已早早地准备好了,“谁放响新年第一炮?”二舅喊道。我当然好奇,便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亲戚们望着我,纷纷大笑起来:“你会放烟花吗?”我回头一想,看来我还真不敢放烟花,便“谦虚”地站在一个较安全的角落里,心里嘀咕着:“那就让你们几个高手能人大显身手吧。”抬头望去,夜空中到处升起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烟花。你看:远处东边大红的牡丹,西边金灿灿的菊花,眼前正是咱家大表哥放的满天流星,银色的流星在不断地向四面八放散射开来,突然间,又齐刷刷地似银河瀑布飞流直下,太美了。我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美好:永远不变的是浓浓的乡情、亲情,还有那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春节是我们祖国的重要节日,在春节期间,我们要去各家拜年,去吃团圆饭,去一起玩乐,当然春节最快乐的就是可以收到好多的压岁钱,今年的春节也让我十分难忘。春节前后那几天总是很忙碌的,不仅要到各家拜年,还要去超市买年货,总之忙得不可开交。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到了晚上,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忙了一上午,终于可以开车去吃团圆饭了,我高兴地坐上了车,在去的路上显得格外的兴奋。开了没一会儿,就到了。我不禁大吃一惊,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去年这还有许许多多的垃圾,粪便。可现在简直可以用一尘不染来形容了。各个角落都放置了垃圾桶,废弃的房屋都进行了改造变得格外美丽。在我的赞叹声中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家门。家里简直焕然一新,电视机是智能的,空调是智能的,就连窗帘都是智能的。我还没发出赞叹,妈妈就先开始夸起来家里的一切,都大有改变。到了晚上,大人们都忙里忙外,煮菜,烧饭,拖地,擦窗……我却什么也干不了,只能招待一下客人。大人们一直忙里忙外忙了几个钟头。终于忙完了,大家都坐在一起,妈妈和外婆上菜。我坐下来,看着桌子上的美味佳肴,连口水都快滴下来了,但必须等大人们开口才能开吃。等到大人们开口后,我立马坐好,开学品尝美味的佳肴。桌子上琳琅满目,让我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先吃哪一道菜,是想吃鸡肉还是鱼肉?是先吃青菜还是先吃茄子?还没等我想好大人们就往我碗里加菜,不一会儿我的碗就满满当当。吃到一半就要说祝福语,大多是由小孩来说,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如意,健康吉祥,马到成功,年年有余……最后实在是想不到了,就连开开心心也搬了出来。但也是有回报的,小孩说完,手上就会多一个红包。就是这样热热闹闹地直到春晚结束,大家才上楼睡觉。春节就是这样热热闹闹,家乡也是日新月异。春节的快乐,融洽,喜悦在春节的那天在我的心中不散,让我难以忘怀!...
爆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时间过得真快,霎时间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习俗,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我们就会请年菩萨,希望来年有个好兆头,万事顺心如意。首先我们会摆一桌子的菜“有大肉、鸡、鱼、豆腐等还有酒,香喷喷的米饭则放在很小的碗里,这样的饭要摆上好几碗,在木质的桌上放一个小盆,上面插有一对蜡烛。桌下放有一块垫子,接下来大家会陆续上香。细细绵绵的火焰在香头上燃烧,时不时还会冒出几朵火花一切都感觉暖阳阳的。一缕缕青烟飘出似乎得到了神的祝福。藕有一丝丝灰落下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年”。人们就这样祈福平安幸福快乐。请完年菩萨还有个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放烟花爆竹虽然现在国家规定不能随便放烟花,但到了那天还是会有很多家庭放出漂亮的烟花现在的烟花也比从前的烟花漂亮多了形状各异有花的有流星变字的有串串红的各式各样。我仰望着天空看着那些美好的瞬间几乎忘了我已经这样抬着头有多久了,最后一朵烟花最亮最响成连发型让我感觉置身在流星中,看到了好多金闪闪的鱼”哇实在是太美了我伸出手想要抓住一条却发现离我好远。很快最后一批鱼在远处落下。这时我申直脖子发现抬头时间太长一下子好酸爽。就这样我们的春节开幕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他乡的我常在心中默念这句诗。想到今天即将回到故乡,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而至。开车飞驰一天,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我的家乡在湖北的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监利。故乡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原,田字格的广袤良田,随处可见沟壑错落,一切都如我记忆中那样,那么亲切,那么温馨。一进屋,我立刻冲上去和外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外公虽然看到我们回来满面笑容,但越发显得皱纹深了。他带我到学校转了一下,我发现学校这一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操场上齐全的体育设施,教室里的电子投影,还有宽敞明亮的大食堂,外公说这一切都是国家为了让我们这些乡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所建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未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来报答祖国对我们的培养。在家乡的时光,就像指间的风一样,是那么的快却又抓不住。刹那间,大年三十就到了。满桌的年夜饭叫人胃口大开,令我垂涎三尺!真是一年比一年丰盛:那油花花的鸡汤、热气腾腾的团子、色味俱佳的蒸菜……爷爷说以前过年才会这么丰盛,现在每天都能吃到。这些菜一聚集,让我眼花缭乱,房间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香气,吃过饭,我摸着圆滚滚的肚皮坐在沙发上,舔着自己的嘴唇,细细回味着刚刚还在嘴里滋味鲜美的鸡汤,那浓郁的汤汁仿佛仍在我舌尖缓缓流淌,鼻尖好似那令人陶醉的香气萦绕着,叫人回味无穷,可谓唇齿留香啊!新年真好啊!可是,我还有点遗憾,就是不能放烟花,我想这大概是为了保护环境吧!爷爷陪我边看晚会边聊天,聊着过去新年的期盼和现在每天都像过年一样的富足,嘴角都是笑!就这样,除夕在我们的微笑里,在全中国人的欢声笑语中,在绚烂而美丽的星空中落幕了。我的家乡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而这不就是伟大祖国的变化么。现在,伟大祖国成立70周年,习爷爷带着我们走进新时代,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也要继续努力学习,为了实现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出一份力。...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春节就像一部放也放不完的纪录片,年年一样却又年年不同。小年的前两天,我们一家开着车回到那坐落在桐柏山脚下的老家,这里地处湖北随州,是个美丽的地方。小年的晚上,我们恰好赶到家乡。乡里的亲戚正在吃饭,对我们这些“远到之客”感到诧异,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碗筷来接待我们。不过大家嘘寒问暖之后,那种陌生感烟消云散,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毕竟都是一家人。过了小年,就要为除夕做准备了。大人们忙着买酒、瓜子、鞭炮等;而小孩子则忙着放炮玩,村里面常常有几声炮声,仿佛在着急地呼唤着新年的到来。五天、四天、三天……我扳着指头数着日子,急不可耐地等着除夕的到来。年二十七晚上,妈妈和奶奶忙着包包子。在这里,每家的包子都有独特的记号。比如我家的:圆头的是豆沙包,多个疙瘩在头上的是肉包。妈妈在包的时候,我已经垂涎三尺了。刚出炉的包子,个个白白胖胖的,透着一股喜庆,让我舍不得下嘴。那些包子和我一起静静地等着除夕的黎明。除夕的上午要到镇上赶集,这时候的镇上人山人海。可临近中午,这些卖东西的人像约好了一样都早早的收摊,准备回家吃年饭。老话说的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们也尽兴而归。我们家乡的习俗与别的地方不大相同。我们的中午饭很隆重,并不是大家口中的年夜饭,因为之前吃年夜饭吃太多了,影响了肠胃工作,往往有小孩子在大年初一拉肚子,后来就改成在中午吃了。我们在饭前会放一串长长的鞭炮,十二点准时点。等那串长长的鞭炮爆发了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平静下来,紧接着,碗筷相撞的声音、祝酒的声音和聊天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年饭一直吃到了下午。除夕少不了的一件事就是看春晚。大人小孩们嗑着瓜子,津津有味地看着春晚精彩绝伦的节目,在欢笑声中告别过去的一年。正月初一,穿上新衣服后,我放了一个小鞭炮,然后就在村里乱转悠。按照老家的习俗,初一到十四都是走人家串亲戚的。其实就是很多亲朋好友一起去有红白喜事的人家里吃一顿饭。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走了人家,还收到了不少红包呢!初三我们就要回家了,我们惜别了乡里的亲戚,踏上了归程,但家乡的春节久久令我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