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房子里有猪,这是家最初的意味。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一切都日新月异,就连家都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家的意味仿佛越来越淡了。
近几年,家暴、弃养儿童、拒绝赡养老人层出不穷,尊老爱幼似乎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现在这家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不解…
“姐姐,跟我一起玩吧!”妹妹清脆的声音响起,我连忙起身,和她一起打雪仗,却看见…那边的长椅上,一位头发花白,布满皱纹,身体佝偻的老奶奶独自一人坐着,神情似乎有些悲伤。我心里不禁感到悲哀:又一个空巢老人。我本想上前陪老奶奶说话,可内心挣扎了一下,放弃了。你又不认识人家,这么上去,谁知道别人怎么看你呢!正这么想着,却看见妹妹不小心把雪球扔到了老奶奶身边,我赶快跑过去。“奶奶,不好意思、我,我不是故意的。而且你看,你身上也没有雪,所以不要怪我好不好?”那幼稚的语气成功将老奶奶逗笑了。于是她故作严肃地问:“那如果我怪呢?”妹妹有些慌张地在口袋里翻找,终于从里面掏出一根棒棒糖,“奶奶,奶奶,我请你吃糖,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嘛?”“哈哈哈……”这撒娇的语气惹得老奶奶开怀大笑。看着这一老一少相处的如此融洽。我心里仿佛被触动了,有时候人真是越长越回去了。过了很久,一个阿姨走过来要带老奶奶回家,原来老奶奶是阿姨的妈妈,阿姨的爸爸逝世了,奶奶只是出来散心的。
回到家,看着妈妈在厨房忙前忙后,看着爸爸和妹妹既得不亦乐乎,想起阿姨搀着奶奶离开的背影,我好像明白了家的意味。“开餐啦”“来了”大概,有爱就是家吧!
下一篇:母亲的鼓励
家是人类最温馨的地方。今天我就带你们去我家看看吧!我家住在4楼,从家门进去,右手边就是客厅。我家的沙发就放在那里,沙发有一个90°的直角,前面就是电视机。左手边就是吃饭的桌子,那个桌子是正方形的,这个桌子有一个让我觉得听起来似乎很“神话”的名字,妈妈说叫“八仙桌”。之所以觉得他就像个“神话”,是因为这个桌子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经在我们家了,而我每天都喜欢坐在背对着门那个位置。进了门前面就是一个小走廊,走到底左手边就是我的房间了。进了门,你会看到两个桌子,矮的是我一二年级时用过的,现在我四年级了,已经在那个高桌子上写作业了。还有一张躺上去仿佛躺在棉花堆里一样柔软舒服的床。我的床一年四季都穿着不一样的衣服。床两旁,有一个柜子和书架,书架上都是我喜欢的书,柜子上放着一个能变四种颜色的灯。床头的墙上还有一张用动物画的我名字的海报,精致独特,非常显眼。这样的家你们想来看看吗?...
家是与生俱来的情结,平时对家的感觉只是润物细无声,及到回眸时才涌上心头,那是一辈子也消磨不去的烙印。早晨起来,看见桌上摆放着牛奶、面包、黄瓜和热腾腾的米粥,感觉到的不止是食欲,更有温暖。三把椅子,三套餐具,三个人,一种感情。当我在面包上留下一排牙印时,也刻下了甜蜜。抬头,映着柔和的晨曦,瞥见两张和蔼的、略见皱纹的笑脸,那是多么幸福。家里不仅有温饱的生活,还是避风港。一次,我看见邻家男孩鼻青脸肿,十分诧异。一问才知道,他的家长对他很暴力——一、三、五,男子单打;二、四、六,女子单打;星期天,混合双打。对此,我深表同情,也庆幸自己没生在那种家庭。我的父母在“气急败坏”时也会“疾风暴雨”,但是绝没有做过出格的事,绝大多数时间还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妈妈常把唠叨挂在嘴边,无非是要我抓好防寒、防车、防“狼”的“三防”工作。谁让我是女孩子呢,这是必修课。当我经受打击时,会趴在床上大哭一场,然后沉沉地睡去,第二天洗去泪痕,又会迎来新的曙光。正如爸爸所说,乌云不会总停在一个人头上。家还是我的心灵驿站。假期到来,我会吟诵情圣苍央嘉措的《见与不见》,拜读舒婷的名篇《致橡树》。为提高我的诵读水平,妈妈在网上搜到了名家的诵诗金典。老艺术家毕克、乔榛那雄浑激昂的语调,如风入松林,涛起大海。晚饭后,就进入了我的艺术时间,我会座在钢琴边,让音乐的清泉流淌在屋后窗前。有时候,我还会与爸爸热烈讨论我们新谱的曲子,看看能否插入动人的左手和弦。就这样,一家人裁冰剪雪,笑看吴钩,让艺术荡涤心灵的污垢,让真理充实饥渴的心田。闲来无事,爸爸妈妈还会带我去游乐园放松心情,那是我的极乐空间;晚上则去体验巨幕大片,过一种“剪掉平凡的生活”。对于家我常怀一个疑问,就是当一年一度的春运到来时,火车站里为什么总有那么多背负着大包小裹的人?为什么山高路远、天寒地冻也挡不住他们的脚步?为什么要少小离家老大回?为什么人要落叶归根?织梭光影去如飞,来如飞花散如烟。对家的情感一天天沉淀,让我终于明白了:乡关何处是,宿鸟归飞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终极的温馨港湾,那就是情之所寄的家!...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海是小鱼的家,小鱼在海里生活。森林是小鸟的家,小鸟在森林里生活。花朵是蜜蜂和蝴蝶的家,蜜蜂和蝴蝶在花园里生活。祖国是我们的家,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每个人都有家,我们在家园里幸福地成长。周宁县实验小学二年级:汤洛琦...
家是什么?家是房子,是港湾,还是情感?一提到家,人们总是会想起家人,爱人或者亲人,可我觉得国是家,有国才有家。“前进,前进,前进进!”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歌声中,祖国从低谷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团结。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是一个家,在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引领下,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正从被欺凌、被鄙视,走向被尊重、被敬仰。为何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如此之快?思想进步如此之大?正是在“家”里的大家长的正确引领下,在各族“家”人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的“大家”才能有如此之大的发展啊!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我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今,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如今,我们的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比如华为、小米、中国电信……作为学生,我们深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深知和平年代更要铭记历史,振兴中华;每个个体,都在为这个家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正所谓“人民有理想,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对!国是家,家是国,有国才有家。作为一名“新思想”和“创造力”,我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有朝一日将自己奉献给这个大“家”,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家,一个简单的字,却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家是一杯加了糖的柠檬汁,酸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家是一股白色的清泉,平淡无色,清香满腔;家是一朵怒放的玫瑰,鲜红美丽而香气四溢。独自走在竹林小径上,细细聆听鸟儿的吟唱,微闭着双眼,渐渐地,对家、对家乡,有了另一种记忆、另一层理解。那时的家乡,没有挺拔的高楼大厦,放眼望去是一些绿墙红瓦的小平房;没有笔直的高速公路,更多的是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没有各种各样的超市,有的只是一辆辆小三轮车上的琳琅满目小零食。那时的我,没有那么多时尚潮流的衣服,没有色彩斑斓的发饰,没有品牌繁多的鞋子,比起现在,那时的家乡看似索然无味。那时在家里,每天早上,奶奶都会为我做饭,整理头发,梳辫子……现在想起来奶奶忙碌的身影,竟还有些惭愧,可能是为她做的太少了吧。现在的我,深深明白,家是一个只谈付出、不问收获的地方,那里的爱,总是不露声色,在多年后的记忆中只觉得暖暖的。而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这个繁闹的家园,也一样被我们忽视着。在从前,每天晚上吃过饭,就可以听见广场舞的喧闹声,再走进些,就能看见那些老大妈在广场舞上跳舞的身影,那活泼的身姿,挑动的四肢,根本就不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原来,家是和谐,是欢乐,是从陌生到熟悉,是每一个相同的夜晚那不约而同的舞步。奶奶曾经告诉过我,在她小时候,这里就是个“土匪窝”,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听见隐隐有枪声在响,有时还会有特别大的爆炸声,叫人瑟瑟发抖。不过,现在好了,晚上除了会有鸟叫和狗吠,就没有什么声音了。家,有她的前世今生,我们今天的家也因为那些厚重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而平静自然。展望家乡,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凝视家里,是依然温情脉脉的爱与包容;聆听家园的故事,又让我的心激起片片涟漪……我们的一生,就这样时常被家包裹着,也被家温暖着……...
家是有着满满成长回忆的地方,那些人,那些事,会让你一想起就会为之动容!穿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田,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进,那幢白墙黑瓦的老宅便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我的家,那里充满着我与外婆的满满回忆。推开那扇旧得掉了漆的斑驳小门,六年前的景象仿佛重现在我的眼前,外婆给我做的那个秋千仍然安静地在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当年的香樟树还是如初的枝繁叶茂,仿佛在等待曾经的那个小女孩!只有小小的桂花树苗在经历了风霜后变得如此的郁郁葱葱。走进老宅,第一声听到的就是外婆亲切的声音:“乖孙女回来啦,要吃啥好吃的呀?”我脱口而出:“桂花糕。”外婆笑着从灶台上拿出一块桂花糕递给我说:“早帮你准备好啦!趁热吃吧!”我接过来就咬,那软糯的口感、香甜的味道依然如初,恩,就是我小时候的味道!这个家还是原来的模样,连桌椅的摆放都没有改变,我边吃边在屋里转悠,无意间看到桌子玻璃下的一张发黄的照片,一看,原来是那年我与外婆在油菜花田中拍的那张,看着那灿烂的油菜花,我不禁想起了那个春天:小小的我在茂盛的油菜花丛中奔跑着,风儿抚过我的脸庞,不知有多少花瓣跟着我的步伐散落,不知有多少欢笑徘徊在那片花丛,外婆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那几声“跑慢点,当心摔倒!”我一直当作耳旁风,不管外婆的嗓子会不会喊哑,也不顾外婆会不会跑累。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的心里满满的愧疚,多想对外婆说声“对不起!”,多想对外婆道声“您辛苦了!”夕阳西下,长大的桂花树依旧挺立在老宅的院子里,大概是在想着秋天该怎样吐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该怎样回报这幢保护了它多年的老宅吧!而我,也默默地拿起小院中的扫把,清扫着片片落叶,陪着外婆聊天、谈笑……...
我心怀期待地搬着属于我的东西,从妈妈的房间来到了隔壁另一个“新天地”,躺在床上心潮难已……前几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考进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虽然他十分聪慧,大脑运转快,可惜他懒惰依赖的性格却亲手毁掉了他的无限前程。在宿舍里他可怜得像个无助的婴儿,衣服不会穿,鞋子不会系,被子不会叠,生活一塌糊涂,不知道该干什么,更不适应单独的学习研究课题,最终被逐出校门。人们感到十分奇怪,为啥这博士如此聪明,怎么连这些小事都不会做?很快这件事就被调查出来了,这件事的原委令人们十分地震惊。原来这人从小就受到妈妈的百般呵护,穿衣服,洗澡,洗衣服等等,所有的日常生活都是妈妈包了,只让孩子读自己的书,不管做什么,他妈妈都不让他插手,就这样把他宠上了少爷之位,殊不知这样却害了他。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位名人说的真实的故事。美国一个三岁小男孩,在家里等他妈妈,可妈妈要晚一点回来,这个年仅3岁的小男孩,竟然帮妈妈做好了饭。在操作过程中,他摔倒了不哭,砸到了也不哭。妈妈回来,发现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而那小男孩却在一旁静静地睡着了。前者是一个不自立的故事,后者是一个自立的故事。你们觉得谁更值得敬佩呢?不错!就是这个三岁的小男孩,他有着自强自立的精神,可歌可泣。然而那个博士却不如一个小婴儿,这小男孩真是给了那个大博士一记大大的耳光!想到这儿,我搬房间的信念更坚定了。我要学会独立,我要从这里开始,改变以前的那个我---以前那个依赖妈妈,依靠他人的我。此刻我更认为,家不再单纯地意味着只是依靠的地方,家更是后盾!不要让温床般的家毁了自己的孩子,父母们,放手吧,不要把你们的雏鹰逼向那万丈深渊的悬崖!...
“何以为家?”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或许你怀念着;或许你思念着;你对你的家满意或不满意,都抵不过一句:“妈,我回来了。”多少岁月的时光在脑海中轻轻拂过,现在怀念起来,可真是感叹啊!过年放鞭炮,小孩抢着红包、上街拜访各户邻居……正是这种纯朴,以前人民单纯、善良的品质随之生下的结晶。再组建起来,便成了家。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无法抹去。可能在全中国无数亿他乡游子的身上的心中,都给过无数的答案,那就是——家的“味道”,或许这味道是妈妈做的菜;或许是那新衣服上的淡淡的洗衣粉味,阳光而温馨;更可能是土地?花香?树叶?一切事物?哈,太多了,说不到一处去。反正最好的总是家!如果你在异国他乡打拼时,相信你会这样吧。在你很苦很苦的那段日子里,你天天啃馒头配榨菜。那你说不定会想起妈妈做的菜,时光的回忆在你心中荡漾,它像一锅汤,五谷杂味。在你肚子里搅啊搅啊……心情乱糟糟的。在你大富大贵时,你也会想起家吧,你说不定也会想起家,想向邻居们说些陈芝麻烂骨头的事。“咦?你怎么就落泪了呢?”……家乡不是彩色的,家乡是白的,家才是彩色的。我们可以在这留下任何色彩吧!母亲常对我说:“我们要不回趟老家吧,你想不想外婆?想不想外公?”我以前无知,不懂其中的道理。只知道哈哈笑。那当然拍手叫好啦,那境界就是——“谁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啊。”记得小时候趴在电视机前,听着主领导人天天说:“爱国才有家!有国才有家!”那边疆的战士也这么想吗?我看倒也是。就算外面天空是多么明朗,湖水是那么清澈,小鸟是那么美,但一切都抵不过我的——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