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年俗是指春节习俗,春节俗称“过年”。那什么是“年”,又为什么要过年呢!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炮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也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俗称“腊八”,有着喝腊八粥的古老习俗。喝上一碗腊八粥,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也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名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北京城还有“腊八粥,腊八蒜,放帐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的民谚。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过完之后,人们都开始置办年货了,还会买春联,窗花,“福”字,年画,爆竹等等。这都是过年的习俗,都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街上人来人往的,年味已经十分足了。
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腊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过完腊月二十三就过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其中民间还有“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俗语和习俗。
年是游子的盛会,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有说不完的年俗,道不尽的风情。
下一篇:年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也跟着改变了不少,但其精华始终得以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春节人文内涵的年味,像座固化的山,不为沧桑之改而移;作为春节装点的年俗,像条流淌的河,随斗转星移吐故纳新:它们的内在关系则是,河绕山流。年俗会伴着年味传承下去,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意义也会再崭新下去。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晚上,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和家人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辞旧迎新。除夕这天,我们要忙的事情还真不少。在这一天中,要做年夜饭、贴春联、贴福字、祭祖、守岁。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甚至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除此之外,“福”字还可以做成各种图案,比如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等。除夕之后便是拜年,拜年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的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而长辈也会将一早就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正月初一的另一件事情便是在这一天人们都是要吃饺子的,取“更岁交子之义”。一般饺子馅儿中会包一枚硬币,如果谁吃到了,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中会财源滚滚。而我在吃饺子时会仔细挑选,来一场“相面”游戏,看哪个饺子长的有“福”就吃哪个。若不出意外的话,我会吃得硬币归的。伟大的“年”,伟大的春节,为我们带来的太多太多,珍惜这一切吧,好好寻找年味,迎接即将到来的年!...
又是一年佳节到,再过几天,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就要到了。这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传统年俗文化以及强大的生命力,绵延千年,承载着“乡愁”,体现着万家欢乐,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张家口人过年,其实从腊月就开始了。从农历十二月到正月,大约俩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为辞旧迎新做着各种准备,度过欢乐的年节。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成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张家口过年的习俗有“熬年年”的习惯。每逢除夕到来,人们长夜不眠,俗称“守岁”。同时点燃爆竹,驱除邪恶。次日清晨,大家互相探望,互祝平安,俗称“拜年”。慢慢形成了张家口特有的除夕夜“熬年年”的习俗。新旧交替之时,人们穿红衣背心,扎红腰带,燃放烟花爆竹,相互拜年。张家口还有贴“吊挂”的习俗,吊挂造型古朴,充满浓重的生活习俗,贴在门头或街巷里,漂荡飞舞,五彩缤纷,雅俗共赏。“福”字贴倒在民间也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没人为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理,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这种写有“福”字的方纸,在张家口地区又称为“斗方”。“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春联、“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这就是张家口的年俗文化。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春节的到来。...
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渊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说到节日,最传统、隆重、热闹、接地气的当属春节了。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大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祭祀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都要举行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及民间特色。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后来啊,春节还和许多的传统节日一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年后的今天,提起过年,最令人期待的还是团圆。一种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归属感以及对阖家团圆的向往。远在他乡的游子最深的乡愁,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家过年。同样春节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大多从腊八熬制浓香的腊八粥开始准备迎接春节,再腌制好腊八蒜给除夕夜的饺子调味。期间人们准备好丰富多样的年货,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忙活准备着过年。置办好一身全新的衣服,准备好窗花对联和灯笼,寄予对来年的祈愿,满心等待着阖家团圆。都说年是伴随着爆竹声的,小孩子燃放烟花也给春节增添了一份热闹的气息。我记着每年过年姥姥都会提前准备好许多饺子,还会把硬币洗干净包在饺子里,寓意讨来年的福气。姥爷会早早给阳台会旋转的灯笼插好电,到处张灯结彩一片祥和。爷爷奶奶会提早打扫好屋子,准备好包饺子的材料,等大家一起去动手包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一起准备着最美味的年夜饭。再接着就该除夕守岁了吧,一家人坐在一起等着看春晚,与时俱进的时代,春晚也在传播着中国梦。正月初一,小孩子们还会带着祝福向长辈拜年,并且得到压岁钱。浓浓的年味丝毫不减。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年!也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团圆,新春快乐!...
今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全家来到了龙潭公园庙会。庙会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中国结、玉的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玩意儿排放在货柜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我很快看见有各种各样的中国结,它们漂亮,鲜红的大结,在加上下面有一些红色的穗,显得更加漂亮。我马上跑了过去。那里的老板细心的为我讲中国结的来历。他告诉我: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装饰品,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这种结。人们把它作为一种装饰物品。到了清朝时期,人们开始给这种结命名,人们给它起名叫中国结,意思是: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中国结有许多特点:每个结从头到尾有一根线编结而成,每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把不同的结饰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有吉祥图案的事物搭配组合,就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参观完精致的工艺品,便来到食品一条街,这里四处飘香,千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我很高兴,这里有节日的气氛,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这里有它的独特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