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如今,社会上的很多人――包括许多家长和学生在内――都认为,教育就是去上学,去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去参加中考、高考,仅此而已。
这种观点对吗?
也许我孤陋寡闻吧,以前就很少听到有人质疑,特别是某些家长、某些学校、某些地方,中考或高考升学率高,就认为是教育搞得好;反之,则是教育欠发达或落后。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
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直接后果就是,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甚至是缺德、昧良心。这是真正的教育么?我以前不甚了了,近读《论语》,似乎豁然开朗了。
原来,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先贤,特别是孔子,早就对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学习,作出了解释和说明。
比如,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很明显,这里的学习(或教育),是侧重于为人处世的历练,侧重于品德修养了。
类似这样的话,类似这样的观点,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再如,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是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弟子们在家里,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颜回是个好学者,他从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去,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
孔子教育弟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做到了以上这些以后,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的话,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朝代,无不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观照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是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呢?是不是有点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舍本逐末了呢?这样的教育难免问题多多,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也难免误入歧途。“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不会做人,就不会学习。”我很赞成沿海某私立学校提出来的这一办学理念。做人是第一步的,百教德为先,无德不成教育。
下一篇:野猪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