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的夜晚,月华如水。圆月幽静而冷清地悬挂在黑色的夜幕上,被轻纱般的薄雾缠绕着,多了几许朦胧几多忧郁。月光如银,落地成霜。荏苒岁月覆盖着过往,白驹过隙,一切都随着时间铸成了淡淡的哀伤。明月寄托着我的思念,你感受到了吗?虽说分别的时间屈指可数,可是觉得太久了。有时会不自觉地去我们两个曾经玩耍的地方,旧景是重温了,可故人已不在,留给我的只有回忆……可记得,三年前我们曾相遇的那个春天?那时的你个子很小,...
作文《真情最是年少时》
最是那
宁静的夜晚,月华如水。圆月幽静而冷清地悬挂在黑色的夜幕上,被轻纱般的薄雾缠绕着,多了几许朦胧几多忧郁。月光如银,落地成霜。荏苒岁月覆盖着过往,白驹过隙,一切都随着时间铸成了淡淡的哀伤。明月寄托着我的思念,你感受到了吗?虽说分别的时间屈指可数,可是觉得太久了。有时会不自觉地去我们两个曾经玩耍的地方,旧景是重温了,可故人已不在,留给我的只有回忆……可记得,三年前我们曾相遇的那个春天?那时的你个子很小,...
最是那一瞥,永生烙在心灵的最深处。九年了……
点点朝阳洒在长长的石阶上,依稀的绿苔似乎也在频频地感谢这自然的恩赐,露珠映着微笑,偶尔滋润着石阶。
远处传来了远古的钟声,有节奏地回荡在耳边,这让人想到深山中的古寺。可这不是,这是一座校舍,一座位于自然村的小学。
我父亲就生活在那里。
踏着青石板,每一步都让我感到愈走愈是进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那种纯自然的古味,让我不能不停下来感受着纯朴的风光。
走出了古道,登上了山头,村落就在眼前了,零零落落的几座房子,全部是用黄土砌成的。钟挂在几座房子中的一幢上,那就是父亲的学校。
几十年了,父亲一直生活在这个古老的自然村里。九年前我第一次到这里,满屋子都是孩子,父亲告诉他们我是他的女儿,满屋子都是掌声,那一刻我理解了父亲。
学校只是一个小屋,墙上挂着三个小黑板,几张破旧的桌子,却容纳了一至五年级的学生,一组就是一个年级。
饭后父亲带我去家访。那是个极其破旧的房子,走到门口一只猪挡住了去路,父亲叫了一声便牵着怕猪的我进去了。厨房很小,一束光从墙上的小土窗射到饭桌上,几碗米饭,一碟糟菜,还有一碗辨不出名的青菜。地上坐着一个男孩,约摸与我一般的年龄,想来也是父亲的学生,脸上还有泪痕,应该是刚哭完。没等父亲问完话,那位手执竹枝的母亲便又骂开了,我这才知道原来是为了想吃一个鸡蛋。
学生原本听老师的话,他便跟着父亲来上课了。
钟声之后,父亲又开始他的教学。
我走到村路上,发现一所房子石阶前坐着一个小孩,呆呆地望着远方,幼稚的我当她也是因为没有吃到鸡蛋而伤心呢,于是就把身上的一个鸡蛋递给她。她摇摇头,告诉我,她家不让女孩上学。
她的眼神是那么神往,那一瞥眼神至今让我刻骨铭心。
……
现在我又踏上去山里的路了,五年前这里已经通了公路,我再也用不着摔跤了。
一个小时后,我又登上了那个山头。
你知道吗?我看到了什么?
原来的村庄不见了,眼前是一片整齐的房子,那飘着高高红旗的下面贴着瓷砖的房子不正是原来的学校吗?
九年了,山村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父亲早就告诉我说,村里富了,孩子们都上学了,但我还不太相信,现在我相信了。
到了学校,我对父亲说,山村怎么一下子就富了?
父亲说,山村通了公路,山里的很多野菜都成了城里的山珍,你说,山村还能不富吗?
我明白了,通上公路那是山村的希望,也是希望工程的出路啊!
世事艰辛,人生百味,谁没有品味过生活强加于你我的诸般辛苦?风雨兼程的旅途中,谁没有遇到过人生的种种苦涩?生活的失意也许会让你愁肠百结,一夜白头;酸甜苦辣的诸般体会也许会让你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然而无论命运怎样的多舛多难、无论怎样的凄风苦雨,都可以让一盏孤灯,一本黄卷,带你走进另一个没有烦忧的世界。
初春的午后,阳光温柔而又钝重地洒下,将我的轮廓勾勒成淡淡的金黄色,那份温暖似乎要透过肌肤一丝丝渗入血液,慢慢流进我的心房。此刻的我,两耳不闻窗外事,无关风花,无关雪月,一心浸淫在书的世界里。在浅浅的膝头上摊开一本长卷,闻着纸上散发着的微微油墨清香,听着顽皮的风掠过书页的美妙声音,温情的手指在书页面上慢慢摩挲,给心头平添一丝丝喜悦。
好像轻轻淳淳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扑面而来,又似细细蒙蒙的沾衣欲湿杏花雨,那份亲切、那份喜悦如同多年未曾谋面的久违故人相逢一般。书海里徜徉,伴随着书本里跌宕起伏的文字,不要多久,渐渐地就迷失在书的世界里,仿佛傍晚天际走失的炊烟,慢慢融化在那片殷红里。我的心暖暖的,暖暖的。此刻心头泛起的种种温情,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诸般美好的记忆。
读书是超越时空的邂逅。
推开那扇有几分古朴、略显寂寞沉重的门,书里色彩斑斓的世界扑面而来,宛若童话里的仙境一般。一幅幅唯美的画卷,载着你畅游美丽的大好山河;一幢幢雄伟的殿堂,带着你一次次梦回秦汉;一个个慷慨悲歌的精彩故事,带着你走近那些叱诧风云的历史人物……
步入那个绚丽、安宁的世界,仿佛与古今中外圣人贤达同处一室,天天为伴,日日共语。在耳濡目染中,近朱者赤,于是我们知书达理,人情练达。于是濡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是它在远古蛮荒与现代文明间搭建了一座跨越的桥,让我们从愚昧落后里到一路走来,慢慢踏上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轻捻书卷,一个个并不陌生的面孔,在历史的风尘里、竹篱间向你嫣然一笑,隐去了,依稀辨识,你会感受到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旷达,也会感受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感受到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常写意……于是在我们的生命里滋生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情,播种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透过跳跃的文字,我们驰骋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里,滚滚征尘,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硝烟散去,我们的思想与广袤的八百里秦川厚土一起,历经千年的找寻,终于找到了一具粗犷而强悍的生命原形,上面刻着“人生真谛”,此刻才真正地懂得生命不朽!书籍不朽!
读书是跨越凡俗的享受。
暮春夜雨初歇时,烹酒煮茶话春秋,那是古人的休闲方式。而我,在一个个阴雨绵绵的闲暇时光里,无需设榻置几,无需青梅煮酒,无需唤三五知己,只需抛却身外俗务,柴门虚掩,静坐书房,手捧书卷,就着有些昏暗的光线,伴着潺潺檐雨声,任凭略带雨意的清凉的风飘进窗口,将心放逐在那书的世界里,目接神移,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一书一世界,徐徐展开的是一份份饕餮盛宴,川、鲁、苏、粤、浙、湘……千种风情、万般景观,应有尽有。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仿佛有风拂过心房,仿佛有水滴落花间。
清晨在满是林荫的丛间,沐浴着金灿灿的朝晖,耳际缭绕着远处寺庙里传来的杳杳钟声,然而这些并不能扰乱我一颗宁静的心,执卷在手,慢慢地徜徉在那个博大的世界里。慢慢找寻席慕蓉笔下那个与她前世今生割舍不断的人,去寻找那江南采莲的女子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莲,去寻找陪伴面壁的高僧一起度过静穆时光的那炷燃烧着的香……
在浩瀚的书海里徜徉,让你感受春花秋月的美好、落英缤纷的凄凉;让你从一滴水里看到世界的晶莹,从一朵花开中感悟到人生的辉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份安宁。读书,让我们的闲暇时光过得愉悦和充实,让每一个日子变得丰盈、变得云淡风轻。
读书是一种静心的修行。
忙忙碌碌、紧张劳累的现代生活,街头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就像潮水一样裹挟着你我,让你我没有办法停下脚步,疲惫的身躯托举着一颗疲惫的灵魂,原本憔悴的心灵是否找到皈依?面对生活的失意、人生的坎坷,焦躁、忧虑、不安是否困扰着你?面对大千世界躁动的灯红酒绿,你的心是否依然安宁?贪婪的欲望是否依然在膨胀?种种病态的心性,只有书可以医治。
的确,书犹药也!在医治蒙昧落后的同时,也让自己这种病态的心性逐渐得到矫正,逐渐完美起来,自己的品德逐渐高尚起来。豁然懂得,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只有书才能让你明古今之事,医人之愚昧。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拓展人生的质量。书乡浸淫日久,梳理镌刻着那些永远不会逝去的记忆,渐渐地那些书卷气也会沾染了你我,生命也因此愈加丰满,愈加精彩。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让书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吧。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海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
最是人间留不住
舞罢歌台暖响除
久知人非物
温新不如故
落落庭前树
一年几荣枯
大梦嗔痴妒
惶惶天将曙
惯添锦上珠
谁为旧人哭
翻念世人书
平生一场赌
了了此身孤
山水争入壶
裁天光写赋
又一层浮屠
所剩俱已无
风月无碍乎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题记
在这金秋十月,你会做什么?是同往常般奔走在路上,还是同我一般,静下来徜徉菊海,享受菊香?
那是星期六。才下过雨,空气里还带着雨后的味道。所以当老师说我们要去看菊花的时候,我在心里轻笑——现在去,恐怕只有去看“菊残犹有傲霜枝”了吧。可是,当我还未走近,那满眼的金黄,萦绕的暗香,让我为我肤浅的理解而羞愧。菊,如此不同!
映入眼帘的是被菊花与人群妆点的广场。穿梭于花海中的人们或是俯下身观赏着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菊花,又或是同家人站在一起合影…我背着书包,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向了菊花。
在会场里观赏了许久,我在一处不甚起眼的地方发现一丛让我几乎移不开眼的菊花——那是一片白色的云,在满园大红大紫的菊花中,是那么不起眼。它白色的花瓣怒放着,在末端又卷回花蕊,亭亭玉立的身子在风中微微摇摆着。我俯下身,闻见了一股浓重的香气。像是豆蔻年华的少女羞涩却明亮的笑容。
我痴痴地同它望着,我看见它豆蔻般的花蕊里一汪未干的雨露,那是它同风雨搏斗后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我知道,它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有一颗坚强无畏的心。
它不是只有在春风中才能开得恣意的桃花,也不是在寒冷严冬中才傲雪独开的梅花。前者太浮夸而后者太冰冷。唯有它可以有着桃花一般的艳丽和梅花一般的风骨。它是广袖飘飘的隐士,在秋风中静静地开放。
所以才知,为何那么多人爱它。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再到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了多少关于菊花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爱莲说》里,“菊,花之隐逸者也。”的句子被传诵了千年。林妹妹“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问句还在耳边回荡。
世人谈论起菊花来,也总爱提起它的孤高淡泊。
的确,说花如人。千年之前陶潜爱菊,他自己亦是一株菊。他的诗才犹如菊花那美丽的姿态,而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傲骨,正是他与菊最为相似的地方。而在陶潜之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他著名的诗篇里写道“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他是爱菊的,更是懂菊的。菊花傲霜独开的影,正是他“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真实写照。
菊韵,说到底就是它“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傲然,以及爱菊懂菊的人那一颗如菊花般淡泊名利的心——就如它的香味,淡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而在时光里这缕让人心旷神怡的清香抚平了不知多少人因功名利禄而急躁的心。
“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甜蜜的梦想,有你世界都变了,就算天快亮……”
轻哼着至上励合的《棉花糖》,心情格外的灿烂。窗外阳光明媚,天空是那么的蓝,草地是那么的绿。实在是对这种环境没有抗拒力,我轻轻走出门去。啊!空气如此的新鲜,时不时一两只蝴蝶飞到花丛中。缓缓张开双臂,感受此时此刻这美好的世界。选择一颗高大的榆树坐下,独享鸟语花香的境界。抬头望去,阳光被榆树叶剪成一段一段的,星星点点洒落草地。这时的静谧美好,不用语言来表达,只有浅浅一笑。
沉浸在安静的气氛中,不能自拔,自己关照自己的心灵,享受自己的从容。安静的情怀不是放弃了发言权,而是相信了大自然的伟大,规律的必然。
比起城市的喧哗,这种寂静,高贵、优雅。在这“想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意境中,你才会知道,你自己是什么。
六年级:张佳艺
乡愁是一缕袅袅的烟,乡愁是一片飘飘的云。我才刚满五周岁时,就被命运所逼迫,离开了我心心念念的故乡。
我独自一人倚靠在窗边,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默默流泪。手里紧紧地攥着一张满是皱痕的湿透了的五十元纸币。冰冷的雨滴拍打着雨蓬,发出了清脆的“答答”声,伴随着我的抽咽声,这仿佛是一首凄惨的歌。
回想当时,我站在窗前,雨,一泄如注,面对这场莫名其妙的安排,我,无言以对。我的思绪迷失在茂密的丛林中,不知路在何方。茫茫然的我,悲伤、不舍、绝望一涌而上。姐姐用“读书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来打消我渴望留下来的念头。不过我可以感受到姐姐对我即将离开的不舍,我似乎可以看到姐姐心头的泪水,刺痛了我的心。
无奈,这一切的一切……
离别,就在眼前。姐姐把他辛辛苦苦攒的五十元纸币折成了一个非常好看的图形送给了我。它象征着我的故乡,更象征这姐姐对我无私的爱。
我和姐姐手牵着手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暮然回首,身后的每一个脚印,都布满着生活的美的波纹,荡漾起人生迷人的涟漪。可从此刻开始,我将和姐姐分道扬镳,被迫踏上我的求学之路。
我离开了故乡的怀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我连最基本的语言都听不懂的世界里。空闲之际,我的手不经意的向口袋伸去。我意识到,那张纸币已与我紧紧相连,无法割舍。就好比我与故乡紧紧相连,无法忍受失去的痛。
我曾贯横山野,在山间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虽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常常相见,感受父母的爱,但我依然很快乐。月光如水,泻满大地,晚风轻轻拂过窗棂,从田野为我捎来一缕清香。那是多么美妙啊!而如今,都已悄然逝去……
虽然舅舅对我无微不至,像疼爱自己的亲生女儿般地疼爱我,但我却想追随爸爸妈妈的爱;虽然这里的房子很美很坚固,但我依然怀念家乡的泥土房,那里面有我渴望得到的温暖,还有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虽然这里都是平坦整齐的水泥路,但我更爱走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
乡愁是那小溪中的水,在我的心头潺潺流淌。
乡愁啊,我虽然走过了那弯弯的田野,走过了那道道碎石小路,走过了那座座山峰……故乡啊,我走出了你的怀抱,走出了你的视野,却走不出你织成的那张隐形的乡愁之网!
乡愁啊,你是我背上的行囊,尽管已走得很累,却始终不愿放下。我知道,你已与我同为一体,无法分割。
乡愁啊,你更像是一剂毒药,会使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但我却甘之如饴。
“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而我心灵洞明,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仿佛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题记
那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依稀还记得他还在我身边的时候;不,也许他从未在我身边过;不,他现在就在我身边。
一、
那时我们都还很年幼,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孩子。那天,他坐在我旁边的自己的位子,手里拿着手机,好像在发着简讯——那时拥有手机的孩子是那么少。他只是低着头,嘴角抹着一股不知意味的笑,纤长的手指在手机键盘上轻轻敲打着。
我还记得还清楚,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似乎还有那么一丝阳光照在他的身上;他穿着校服,高高的个子总能将校服穿得那么好看,阳光又帅气;衣领的两粒扣子都没有扣上,就那么随性的躺在原有的位置。回想起来,总觉得那一刻他的脸是那么的温柔。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就在那间教室里,在语文课上,老师教给我们的。他是个外向的大男孩,聪颖随性,不拘小节,即使是中午午休的那一两个小时,也会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每天放学的傍晚,总会拉上几个哥们一起在篮球场上玩球。
多年后,当我回到母校的时候,仿佛还能在操场上看到他飞扬着投篮的身影。那时我们只是认识,那时的我会害羞到不敢在班上跟他单独说话,一说话便会脸红。而在那个午后,他只是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着自己的事情,仿佛那一刻时间已经静止,忽然觉得他也可以那么的温柔。
二、
我们在南北两个地方上大学。他每年寒暑假放假回家之前都会在我上大学的c市待一两天。这种说法,真的很矫情。实际上是很多高中同学都考在了这个城市,当然包括他的好哥们。他总是有很强的号召力,在高中全班同学聚会以前总能在c市组织一场不小的聚会。在大三的这年暑假,因为大家都忙于实习,没有很多人留在c市,所以c市那年并没有组织聚会。
待他从家里返回他上大学的学校时,暴雨让他不得不更改了线路——从c市辗转回学校。那是我刚实习完回到学校的第二天。那日晚上,我跟三两个好友在外面小聚,起初并没有打算去车站送他。几杯小酒之后,我开始有些动摇,到底是否该见一面。最后还是去了。
那是个别离的车站。他看到我的时候,也许还有那么一丝丝惊讶。我把头发盘了起来,穿一身白色连衣裙,踩着一双白色的高跟鞋。是他发现了我一丝丝微醺的醉意吗?然后我们一起排队取票。队伍很长,离火车启动的时间越来越近。
燥热的火车候车室里飘荡着不安与烦躁,从靠门的位置一直到他取到票,他没有一声抱怨。我们没有说过几句话,我从来不知道跟他面对面时该找些什么话题,就好像跟他网聊、打电话时叽叽喳喳的那个小麻雀不是我一样。取到票的时候,离发车时间不到十分钟。他拿到票,只是低头静静仔细看着票。那一刻,也许,时光也是温柔的。
取完票,走得急,他的行李箱都摔了。排队入站的时候,电子屏已经不再出现他那趟火车的消息。我只是很着急的四处探望。他说,“大不了今天就不走了。”那一句不大不小的声音,刚刚被我听到了。我承认那一刻我有一丝丝的走神。那时,已经晚上十点多了。送走他以后,我马不停蹄的赶向公交车站,总算搭上了回学校的末班车。
三、
他的身上系着围裙,踩着凉拖鞋,手里熟紊的握住菜刀,游刃有余、不慌不乱的在砧板上切着菜,准备晚上的晚餐。我在餐厅的椅子上,双手撑着下巴看着他。我想那时的我,脸上应该还有那么一丝甜甜的微笑。
他的侧脸是那么的好看,棱角分明,很平静,眉眼里呆着浅浅的笑意。厨房里的燥热逼出了他额头上细细的汗珠,他没有一句抱怨,只是做自己的事情。这一直以来都是我想要的感觉,是我一直以来都梦寐以求的幸福——愿求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他低头切菜认真的样子,仿佛真的在时空里开出了无数朵白莲花,那么温柔,那么唯美。
可是,他不是他,他是我现在的男朋友。他总能在别人感到慌乱不安、几乎躁动的时候坐怀不乱,他好像能看透世间所有的事情,同时他也能在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时候,只是惜字如金的礼节性的附和几句——没有人能读懂他的意思,至少我不能。言多必失,我想我就是一个别人很容易从我的话语看懂我的傻子,喜形于色,总是迫不及待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不断叽叽喳喳,似乎要把自己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他。
而实际上,我又是那么害羞,并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情。而现在的男朋友,就是极其懂我的那个人,不用我多要求他什么,他就能读懂我的大概,因为他在意我说的话,在意我的神情变化。他虽然不完美,不高大,但是有个知心的人在身边,想必是很幸福的吧。一个女生,平凡中的点点滴滴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吧,若不然,身边的人再闪耀于自己又有何益呢?
这是一段既没有开始又没有结局的故事。我和他至今仍然是很好的朋友,偶尔还会在一起谈天论地,高谈扩笑。而更多的时候,他有他的很多的事要忙,我也有我的生活——每天紧张而充实、并快乐着。时间并不能改变什么,也并不能冲刷掉什么,只是记忆中有个他一直停留在那里,这一切,够了。
以前的我从没有脸红过,即使再怎么发烫。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脸红的呢?那年他轻而易举竞选班长成功的时候,他在讲台上只有了几句话就镇住了场面,所有人都震撼于他的气场,每个人都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向他投去了目光。
风度翩翩、浩气凛然的他从讲台上下来后,走到了我的座位前,低头用关切的口吻问我:“你知道组织委员的职责吗?”那时的我是刚竞选上组织委员的异乡人,带着与众不同的乡音,总能在课间因为话音引起哗然。那一刻,我知道我脸红了,心里的小鹿跳了个不停,很久很久才平静下来。那时,我们刚进入同一所高中,那是我们初次的接触。
大学毕业那年,我去了他念大学的b市。他被保送到了b市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他那时还在b市,忙于各种事宜。烈烈炎日之下,我背着旅游的小背包一个人在风景名胜区闲逛,我想我再也找不到他了。
——后记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时间的流逝,带走了太多好像属于我们的东西。感觉什么都抓不住的我们,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的,毕竟上帝给了我们生命,就是要我们活得精彩。
我们并不伟大,我们只是宇宙里小小的一粒尘埃,我们是闪耀星河中再渺小不过的存在。但我们依旧发光,依旧发热,我们不能辜负自己所存在的意义。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再不疯狂青春就荒了。你的口红难道要在七十岁涂?你的连衣裙难道要在离开人世时穿?人们大多在感叹时间的流逝,却忘了时间都是一样的。其实只是我们抓住时间的手,有太多的空隙。看似不经意的某个细节错误,时间就已经从指间溜走。
青春真的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了。我们有娇嫩的皮肤,美丽的脸庞,喜欢昂着头走路,可以毫不顾忌的大哭大笑,喜欢成群结队的逛街压马路,充满活力的气息总是吸引路人的眼光。上课时总是喜欢开小差,眼睛偷偷去瞄坐在窗边的那个少年。
可美好的事物总是不长久啊,青春太短,而我们想做的总是太多。留不住时间,那便让自己活出最美的姿态。
青春常常是匆匆谢幕的。
在你老去后的某一天,在某个咖啡厅,也许会遇到你曾深深埋在心底的少年。曾经怒马鲜衣的少年也许已经被时间熬出了无限沧桑之感。你也许再也想不起曾经那些不可言说的心事。他的身边也许依偎着一个女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丽漂亮,甚至不如自卑的你。
在你老去的某一天,打扫房间的时候,也许会翻出几张海报,拾起一看,是你年少时追逐的少年。他们是你年少时的梦想,是你年少时的光。现在的他们怎么样了呐?或许早已不再出名,或许早已娶妻生子。而你甚至没有看得上他们的一场演唱会。你爱了他们许多年,而他们从不曾知道这世上存在着你。
眼泪也许就这样滑落了吧。
那时的你或许才能真正明白,人间留不住的,何止朱颜与花。可我们不能留恋在失去之中,现实逼着我们去面对新的生活。当你想要流泪的时候,抬起头看看天空中掠过的白鸟吧。
子淇
在白色的教学楼前,宽阔的操场东侧,有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这幅画卷里,白杨树一棵挨着一棵,像一个个兄弟,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一小守护着,守护着一小的安宁。
这排白杨树高大挺拔,笔直笔直的,向周围伸展着它的枝干,有弯的,有直的… …它的树干非常粗,要一个人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
微风拂过,你闭上眼听,树叶沙沙地响着,好象在说:“欢迎来到一小!”
摘下一片叶子,放到嘴里仔细地品尝,微微有点苦,也有一点软,口感不错,味道欠佳。
你再闻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使人神清气爽。
白杨树装点着美丽校园,我爱校园的白杨,更爱美丽的校园。
202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90诞辰前夕,我有幸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我:袁老,我还记得16年前“感动中国”给您的颁奖词中的两句话: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您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您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那么,您当初是怎么认定杂交水稻这条道路的?
袁:那是60年前吧,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亲眼见到农民们为了换一点良种,翻山越岭不惜血本,还是饿肚子。我就想,民以食为天,我是学农学的,知道杂种优势,就选择了杂交稻。
我:那袁老,当时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是权威理论,您当时怎么想的?
袁:既然我认定了走杂交稻的道路,就特别关注盂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新理论。也许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吧,我只想着怎样提高水稻的产量。
我:袁老,从您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实现人工杂交的甘苦,恐怕只有您自己知道吧?能不能请您讲一讲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呢?
袁:第一次呢,是发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水稻开花时,我们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跑遍了华南的山山水水咧!第二次嘛,是我国釉型杂交水稻“三系”的配套成功。为此,我们整整花了8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作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都没能成功。于是,我们栽培稻的小圈子,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为此,我们又跑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接着,我们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我:我注意到,您谈到杂交稻的时候,如数家珍,您对您的宝贝特别有感情。但除了失败的打击外,也还有一些来自于其他方面的伤心事。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袁:这个,我倒记不太清楚了。嗯……让我仔细想想。对了,“文革”的时候,他们说我是搞资本主义,要割我的尾巴,结果把我的实验田全毁掉了。我看到一口枯井盖边有秧苗,就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我:我知道,即使那样,您对杂交稻还是情有独钟。正是您的执著和坚守,才有了“三系法”20年后的“超级杂交稻”。您能跟我们讲讲您现在最大的愿望吗?
袁:我有两个心愿:一是把“一系法”“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这样,我就能含笑九泉了。
采访结束了,我漫步在稻花香里,吟哦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诗句,袁隆平院士临别时的话又在耳畔回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一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衰老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因为,他的两个心愿,因为他60年的情有独钟,已经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