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是一种永恒,它给你一种幸福,痛是一场劫难,它给你撕心的感觉.我就生活在爱与痛之中.我爱家人朋友我为付出而痛,我爱过了也痛过了,可却向往爱,不愿学会痛,可痛与爱我都躲不过,爱付出了,痛付出了,已被爱的甜蜜与痛的折磨,诱惑了.也许我不懂爱,也不懂得痛,但我还是会去学会明白....
作文《爱与痛》
爱与痛
爱是一种永恒,它给你一种幸福,痛是一场劫难,它给你撕心的感觉.我就生活在爱与痛之中.我爱家人朋友我为付出而痛,我爱过了也痛过了,可却向往爱,不愿学会痛,可痛与爱我都躲不过,爱付出了,痛付出了,已被爱的甜蜜与痛的折磨,诱惑了.也许我不懂爱,也不懂得痛,但我还是会去学会明白....
寂寞迂回梦的蝶衣
风中掠过泪的痕迹
在你微凉的掌心里
是谁的忧伤在栖息
心的背弃遥远北极
你的冷漠让人窒息
结冰的爱无法继续
沉沉心雪悄然堆积
是否有些爱情注定会反向背离
伤过心又怎能计算出爱与恨的距离
是否谈及未来总那样漫无边际
再多努力也穿不过宿命的缝隙
如果爱的可能只有千万分之一
我依然愿意在轮回里等你几个世纪
如果现实中爱总这样不如人意
我是否该试着把付出忽略不计
指间的温度怅然依稀
眼角的泪水淋湿记忆
爱的余味在苦涩中游离
我会打点这无奈的残局
然后带着爱与痛随风迁徙
阴郁的黑夜,不休止的风掠过树枝,发出“沙沙”声响,教室内的嘈杂,一群肆意挥霍时光的少年们……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眼前的风景,安静与喧哗的完美结合,窗外的寂静,窗内的随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开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书评,只能用它来做我此时笔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着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么高,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习惯平淡的生活。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笔下如流年一样安静的文字,喜欢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纸上整整齐齐的字眼,仿佛指间流逝的幸福,简单、温暖,不忍去触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凶,上上上辈子毁掉的文字注定要我这辈子写出来做补偿。”郭敬明是这样解释他迷恋成瘾的爱好,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过如此。俗话说“物极必反”最爱的背面,也许就是恨,如今爱如生命的文字,或许就是上辈子恨之入骨的枷锁。《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作者高中时简单又充实的生活,书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既然注定了要大笑要大声哭泣,那么我更愿意像列宁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淋着大雨倔强的望着天空,不让眼泪落下。我羡慕那些泪水成灾的女孩,羡慕那些会撒娇的女孩,甜美到让人怜惜;我也羡慕那些大声讲话、大声自称“爷们”的女孩,霸气到让人喜欢,可实际上,我都不属于这两种,所以,注定只会安静,安静到让人遗忘……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手死掉了”。何谓“手死掉了”,当然不是因为砍了,我所谓的手死掉,是因为我觉得如今的这双手再也写不出灵动的文字,一无是处。书中说“世界末日之后的地球仍然旋转不止,自由与个性是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于是,在这个磨平人们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样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群中,我唯一紧握着的,是我手中那仅仅只剩一小块的与众不同。我说过,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并不代表千篇一律,我虽平凡,但我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我的这些观在别人眼中那么的幼稚可笑,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我还是从一而终的坚持着。我执着于身边不易发觉的细小的事物,就如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一样的开心,也跟考生为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题而将整本厚厚的物理习题册从头做到尾一样的执着。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身边每一个悲欢离合,以一个远离红尘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课本告诉我,我又想多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梦”锁进箱子里,把钥匙和箱子同时扔进爱因斯坦的黑洞,随正质量的流失,沉淀沉淀……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我们喜欢把自己最真实地感觉写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我们爱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文字的感觉,我想,这倒是有些困难了。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你可以用文字表达你最真实地感觉,可你永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你对文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早已爱的太深……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
高三:浅浅飘雪
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说,成长是一次化蛹成蝶的历练,我却说,成长是爱与痛相伴的一次无悔征程。成长中,我们都会感受到爱,同样也都会疼痛。爱,使我们明白,人生充满希望;痛,让我们懂得,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21世纪的青少年们,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关爱,来自家庭的爱,来自学校的爱,来自社会的爱……在爱的包围圈中成长。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弹指间,初中生活已经过去大半,但刚入学时的点点滴滴仍然历历在目,一桩桩,一件件,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回首相望年秋,刚刚踏入62班,面对这高手如云的班级,我莫名地感到自卑。于是悄悄收敛起小学时不可一世的狂妄,开始在班中默默无闻。我就像一只受惊的刺猬,用尖刺将自己那颗忐忑的心包裹得严严实实,甚至对每个人都有一种防范心理,不与同学主动接触,在自己小小的黑暗世界独自徘徊……
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的,是敬爱的吴老师——我心中的女神,我人生路上的贵人! 永远忘不了,那天晚饭时间,我正陷入对未来的思索,想到自己渺茫的未来,惆怅不已。细心的吴老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将我叫到了办公室,与我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心灵对话。吴老师轻轻绵绵的话语,声声入耳,句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予了我无限的力量,让我那颗冰冷的心,如沐甘霖,如浴春阳。特别是老师那句:每一朵花都有它开放的理由,要微笑着拥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女子。从此,我信心倍增,在温馨的集体中快乐的成长,我理解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活着,自信阳光的活着,充满希望的活着".
当我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妈妈对我的帮助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妈妈对我说,"在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班集体中,要想不掉队,就要做一张出色的彩纸,在人生画卷上绘上一幅精美的图画,切不可做一张平庸白纸,混在人群中不被发现,一生平淡庸常,徘徊在角落……“我铭记妈妈的谆谆教诲,努力使自己这张默默无闻的“白纸”沾染上一些绚丽的色彩。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好妈妈,她在我成长中起的作用,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
我在爱的包围圈中成长,循着自己心底的声音前进,追逐着自己遥远的梦。但年少的梦想与现实的反差所带来的痛,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就像一种成人仪式,只有经历了痛才算是真正的长大。在连续的几次进步之后,我又再次经历了失败。从前五名跌到了第十二名,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没有人会一直进步。所以对于自己的这次退步,我没有太过悲观,爸爸妈妈也没有给我施加太大的压力。我很淡然的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很快得投身到新的学习热潮中,因为我坚信,当一个人承受着反差的痛,迎接他的将是拥有全新梦想的未来!
流逝的青春,翻的年轮,如同一粒倔强的昙花种子,明知道绽放只是那一瞬间的美,也要执着的破土而出,迎着风雨,勇敢的成长,义无反顾!
经历是一种财富,无论是微笑还是眼泪,它让我成长。
“咣当!”听到这么生脆的响声,我条件反射的“腾”的站起来。
“哈哈,你完了,等下老师来了你就完蛋了!!”一个同学正幸灾乐祸的咧着嘴大笑。原来是个男孩子打碎了教室的窗玻璃!我无力的坐下,心里也在责怪那个男生那么不小心,把我吓了一大跳。那些天我已经被类似的响声弄得快发神经了!!
爸爸妈妈不知为什么事大吵了一架,吵完之后,妈妈还不解气,又抱起碗柜里的碗和玻璃杯摔起来“咣当!咣当!”爸爸并不理会妈妈,他拿上自己的大衣,摔门而出。只剩下我抱着四岁的弟弟,小小的身体蜷缩在墙角,看着妈妈散乱的头发与仇恨的目光,恐惧的忘了哭。
之后,天天如此,没有一天妈妈不摔碗,没有一天爸爸不拿起大衣离开。在茫然失措的同时我想到了阻止,我真的想去阻止,我想阻止妈妈继续摔碗,阻止爸爸继续摔门而出!!他们这样,我害怕啊!!我真的害怕!!可是,我无能为力,妈妈不理我,爸爸更不会理我,我想去阻止,但是我做不到。
就这样,我开始对清脆的响声敏感起来。一听到类似妈妈摔碗的声音,我就会下意识的抱紧自己,试图找一个保护罩,把自己罩起来。每天心里都很烦,更多的是恐惧,近乎神经质的恐惧!
我渐渐的变得麻木了,整天整天的不做任何事,不见任何人,不说任何话,除了用单音节回答一切问题和吃饭,睡觉之外!!
当时只有十岁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只知道那是个悲剧,所有的情节都和我看过的悲剧一样!!
我喜欢看悲剧,经常会为剧中的主人公伤心,甚至哭泣,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发呆,喜欢追忆伤心地往事。然而,我却万万没有想到,悲剧这么快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且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不可置信!
阳光和风雨总是交替着,爸爸妈妈和好了。看着他们如阳光般的笑容,我长吁了一口气,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
这几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总是感觉阳光好刺眼,空气好干燥,生活好无聊,心情好糟糕。总是感觉眼前一片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每天所要做的只是重复昨天,总是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脑子停止转动。不管身体怎样,心总是好累。
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烟味,转过身来,看到侯雪右手夹着烟,在一大群人的鼓舞声中,悠悠的放进嘴里,猛吸一口,吐出一团烟雾,随即是一大堆同学的“侯雪好棒!!”接着是一阵嬉笑,我清楚的看见,侯雪也笑了,但从她的眼中,我看到了泪我看到了无奈与伤心,李走了留给她的只有伤痛。我想过去阻止她,不要再抽了。但,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她为友情而伤痛,为友情而堕落。我呢?只是一个虚伪的家伙罢了。我记得,侯雪曾经说过“李胜于她的一切,如果有来世,她愿意做李院子里的一棵树,永远默默的注视她,即使被忽视,她也愿意。说完,侯雪向天空望了一眼,傻傻的笑”和李在一起多好啊!”我听了,使劲的拍了拍她的肩,大声的说“虚伪!!”现在想想,才知道真正虚伪的人是谁。
我已经无法挽回了,只有看着悲剧发生,只有默默地为侯雪伤心。
时光飞逝,一下子就到了十二岁!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我比同龄人要成熟的多。确实是这样的,十二岁的天空下,我这个花季少女虽然做着与同龄人一样的梦,但不同之处似乎多于相同的地方。在我的世界里总是不合时宜的酝酿着十八岁的情感,演绎十八岁的喜怒哀乐。
欣喜若狂是虽然也会表露出孩子般的天真,但更多的是十八岁的矜持;情绪低落时虽然偶尔会抱着枕头大哭一场,但通常那些晶莹的泪珠会被无奈的摇头以及连自己都不知道有何意义的唉声叹气所代替。曾经喜欢抱着可爱的卡通杯调皮的一气灌下几杯酸酸甜甜的牛奶或是五颜六色的果汁,而现在却更愿意握着高高的亮晶晶的透明玻璃杯细细的品尝着白开水的味道。
我放放肆的恋上了蓝色,恋上那代表朦胧忧郁的蓝色;恋上一个人静静发呆的感觉;恋上独自品尝甜蜜的孤独的时光,脸上轻轻闭上眼睛是那种不想说的心情。
是的,我喜欢上了尝试放纵的滋味,喜欢在阳光灿烂的花季思恋朦胧的雨季。我的脚下是打磨掉菱角的石头,我开始站在这个石墩上向成人的世界张望。
阴郁的黑夜,不休止的风掠过树枝,发出“沙沙”声响,教室内的嘈杂,一群肆意挥霍时光的少年们……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眼前的风景,安静与喧哗的完美结合,窗外的寂静,窗内的随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开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书评,只能用它来做我此时笔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着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么高,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习惯平淡的生活。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笔下如流年一样安静的文字,喜欢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纸上整整齐齐的字眼,仿佛指间流逝的幸福,简单、温暖,不忍去触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凶,上上上辈子毁掉的文字注定要我这辈子写出来做补偿。”郭敬明是这样解释他迷恋成瘾的爱好,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过如此。俗话说“物极必反”最爱的背面,也许就是恨,如今爱如生命的文字,或许就是上辈子恨之入骨的枷锁。《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作者高中时简单又充实的生活,书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既然注定了要大笑要大声哭泣,那么我更愿意像列宁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淋着大雨倔强的望着天空,不让眼泪落下。我羡慕那些泪水成灾的女孩,羡慕那些会撒娇的女孩,甜美到让人怜惜;我也羡慕那些大声讲话、大声自称“爷们”的女孩,霸气到让人喜欢,可实际上,我都不属于这两种,所以,注定只会安静,安静到让人遗忘……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手死掉了”。何谓“手死掉了”,当然不是因为砍了,我所谓的手死掉,是因为我觉得如今的这双手再也写不出灵动的文字,一无是处。书中说“世界末日之后的地球仍然旋转不止,自由与个性是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于是,在这个磨平人们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样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群中,我唯一紧握着的,是我手中那仅仅只剩一小块的与众不同。我说过,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并不代表千篇一律,我虽平凡,但我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我的这些观在别人眼中那么的幼稚可笑,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我还是从一而终的坚持着。我执着于身边不易发觉的细小的事物,就如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一样的开心,也跟考生为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题而将整本厚厚的物理习题册从头做到尾一样的执着。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身边每一个悲欢离合,以一个远离红尘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课本告诉我,我又想多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梦”锁进箱子里,把钥匙和箱子同时扔进爱因斯坦的黑洞,随正质量的流失,沉淀沉淀……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我们喜欢把自己最真实地感觉写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我们爱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文字的感觉,我想,这倒是有些困难了。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你可以用文字表达你最真实地感觉,可你永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你对文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早已爱的太深……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
爱与痛
还记得有那一天,那天,妈妈生病了,发烧。妈妈一直高烧不退,人也有些神色恍恍惚惚,只能躺在床上。我明白那时的我很不懂事,我怕妈妈传染我,更怕妈妈会对我唠唠叨叨,所以那天很早,我没有去看望妈妈,便匆匆趁着天刚明,离开了家。
可我总以为,妈妈生病了,我就自由了。她只能先照顾好自己,根本不会有闲暇来管我。从潜意识里说,妈妈生病对我来说好像并不是什么坏事——可我错了。
那天中午,我在外面的小商店逛了很长时间才回家。我推门进去,满面春风地走进去,可那一瞬间,我的笑容僵住了——妈妈,发着高烧的妈妈,正微微颤抖地端着我的午饭从厨房里走出来,那样的疲倦而无力,曾经,曾经健步如飞的妈妈此时却如步履蹒跚的老人,却还要为我准备午饭!!我难以想象妈妈站在厨房为我准备饭菜时是怎样一幅艰难场景?……
我闭上眼睛,想起自己的不懂事,想起妈妈深切的关爱。忽然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
爱与痛相依。
痛与爱
“你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这次考试成绩退步了太多了……我们可是都指着你给咱们班争分啊!”老师愤慨的话语如利剑一般刺痛着我的心,让我难受的不是老师的生气,而是她那失望的神色,这种失望与无奈,是让我比愤怒更痛苦。那种难以言状的痛苦,似乎让我感到失去了所有的勇气。
渐渐地,这个痛有了微妙的变化。似乎只是一身,就变成了另一个世界……
老师每天都会给我讲一些不会的题,辅导我的功课,她的手指微颤着划过至上的每一字句,她的鬓角还沁着晶莹的汗珠,眼中带着淡淡而不以察觉的憔悴。一种感激、一种感动、一种无言的爱涌上心头……
痛与爱相依。
爱痛相依
那一天,没有人能忘记,没有一个人不为之震撼、为之付出爱与痛。
那一天,5月12日。
在人们的一切还都正常时,地震突如其来,一刹那,山崩地裂,悲惨与痛苦在阴暗的天空上蔓延,那种痛,是生命挣扎的疼痛。消防官兵们舍生往死地拯救这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民教师伸开双臂护住讲桌里的学生,却任凭血液流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秒;一个母亲临死是蜷这身子,那样奇怪的姿势,却不为人知地保护了一个新的生命。这种爱,无论是谁,无论是对谁,都是闪着人性光辉的爱。
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哀痛之中,无数的志愿者参与这抗震救灾,亿万的人民为灾区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爱心。那一刻的哀悼,让所有人都聚在了一起,让所有的爱都在团结中升华。那种爱,无以形容,却能惊天动地!
爱与痛交交杂杂,爱痛相依,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
小时候,我吵闹任性,妈妈总会唱歌哄我。那首歌好像是这样唱的:“天黑黑,欲下雨,天黑黑,黑黑……”
熟悉的歌声断断续续地飘入我耳中,猛地想起,有多久没触碰过我最钟爱的音乐了,不是我不想,而是我根本就不能。妈妈告诉我:“好好学习就行了。”也行真的是这样,可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我好,所以我也就什么都遵命了。
低头看见书桌上厚厚的课本,泪水突然湿了眼眶,终于明白郭敬明为什么能把《爱与痛的边缘》写的那么真切。他也是领会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吧?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追求梦想所受的苦,是痛并快乐的。当时我坚信不疑,然而现在,我觉得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快乐?是的,我很想,可是嘴角怎么也无法上扬。数理化对女生是一道坎儿,我曾对自己满怀一百个信心,可是我用尽力气,却总也不能如愿。妈妈说我不够努力,也许吧。爱与痛的边缘,是最难熬的地方,我一次次的追求梦想,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地后退。被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所伤,那种伤口不会溢出血,却痛的那么揪心。也许付出越多,痛也就越真吧!
突然想起韩寒的《杯中窥人》。我想我现在就如同杯中的那张纸,正在慢慢的溶入水中,融入这个世界。真的有点佩服韩寒,能把道路看的那么清晰,把残缺看的那么坦然。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依偎在妈妈怀中,拿着那美丽的水彩描绘着五彩缤纷的未来。那个时候,总是盼望着快快长大,觉得长大了就能长高了,长高了,就能离我的天空更近了。然而当我长大了再抬头看时,却发现那片天空早已不再晴朗,它好大,可是无法看清楚。于是我只想会的过去,回到妈妈怀中,重新拾起那简单又美好的小幸福。可是,我能吗?我还是要面对现实,还是要学着自己长大啊!
泪水再一次流到了嘴角。我好累,累得连拭去眼泪的力气都没有。那就让它流吧!丢掉那伪装的笑容,痛痛快快的哭吧!说我胆小也好,懦弱也罢,也许哭过,我真的释然了,真的勇敢了,一切就真的能从头再来了。
天黑的时候,我又想起那首歌。原来妈妈的道理早就唱给我听了,下着雨也要勇敢前进。我相信一切会平息的,一切将在雨中重新开始。“天黑黑,欲下雨,天黑黑,黑黑……”
这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他以前的些许事情。从高中开始到参加新概念作文的路程。同时也从文字中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
现在,他自主创办的《最小说》也成立了大约三周年。在这几年里,有的是辛酸,有的是坎坷不平。但他走过来了。现在的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了不起出色成功的80后作家。在这本书中有介绍写作他的父母、朋友、老师等等,也有他的小说,无不体现他的个人才华。高中阶段时期的他,为了家人选择了理科不惜代价的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文科。他那种为写文章而无昼夜之分的精神令人倾佩。
从这本书中,我们难免不会发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孝顺自己的父母,珍爱朋友。既而也让我清楚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半途而废,迎来更多的是得到自己内心的遣责却不是别人。正如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啊,处于现在的现实社会中,没有人不戴着面具生活,谁能想的到,在某一天,别人会突然摘下那个和善可亲的真实面目,而露出一副狰狞的面孔,那是深不可测,带有阴谋的将你无情的推入好似无底洞的万丈深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的笔最可靠,它不会背叛你,它也不会终日戴着一副假面具来面对你,它任劳任怨,它是自己最贴心最真诚相伴的好朋友。它会将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想说却又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写下来。似称之为秘密写下来后填进秘密本里,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小偷窥视。它仍不会在你无奈之时将你抛弃。虽然它不会说话,只能无语,但是它自己知道它的心。做笔的它当之无愧的可奉献自己终生陪伴有真才实学真水平的好作家。
我爱笔,也爱郭敬明的写作语言。曾几何时,岁月如光阴似箭,穿梭远离的无影无终,似秋风扫昏黄的落叶,似江水向东流之的一发不可收拾。我仍回想起《夏至未至》,爱好欣赏他那描写优美环境的语言…他的文字,以及他的才华,所有经他写作之需的语言仿佛被用心装饰过,如心般光点闪闪发亮,又如夜空中的星星经他点缀才有了机会在本本记事文章上跳跃,轻松而放肆的快活着,那些闪耀发光的文字在他可爱的笔下而自豪。就如他喜爱张爱玲的文字,安妮宝贝文字的冷傲。想象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无可触摸的,远不达目的的不凡而缺乏真实的梦想吧!让自己更爱生活,爱父母,爱所有的人吧!
阴郁的黑夜,不休止的风掠过树枝,发出“沙沙”声响,教室内的嘈杂,一群肆意挥霍时光的少年们……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眼前的风景,安静与喧哗的完美结合,窗外的寂静,窗内的随心所欲。再一次,有目的的翻开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书评,只能用它来做我此时笔下的主角,方便又熟悉……
郭敬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现代作家,《爱与痛的边缘》,一本郭敬明写的所有的书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书,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个人、一本书,却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灵魂上的共鸣,每一次读,每一次不同的感动。书评,别人写的都是徐志摩、郭沫若、席慕容、冰心,或者是朱自清、沈从文、余光中,亦或是名着之类的。可我,写的就是这么一平凡的书,平凡的不易入人法眼。也许,我的欣赏深度不够,也许,是个人喜好不同,不过我觉得,总之,借用盼盼的个性签名来说,“我就是一俗人”。
第一次承认自己是俗人,不再把自己的水平拔得那么高,因为我知道,我只是个平凡的人,习惯平淡的生活。渐渐地,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笔下如流年一样安静的文字,喜欢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纸上整整齐齐的字眼,仿佛指间流逝的幸福,简单、温暖,不忍去触碰……
“我想我前世的前世一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帮凶,上上上辈子毁掉的文字注定要我这辈子写出来做补偿。”郭敬明是这样解释他迷恋成瘾的爱好,也许,对于我们而言也不过如此。俗话说“物极必反”最爱的背面,也许就是恨,如今爱如生命的文字,或许就是上辈子恨之入骨的枷锁。《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作者高中时简单又充实的生活,书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既然注定了要大笑要大声哭泣,那么我更愿意像列宁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然后淋着大雨倔强的望着天空,不让眼泪落下。我羡慕那些泪水成灾的女孩,羡慕那些会撒娇的女孩,甜美到让人怜惜;我也羡慕那些大声讲话、大声自称“爷们”的女孩,霸气到让人喜欢,可实际上,我都不属于这两种,所以,注定只会安静,安静到让人遗忘……
“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是个心如止水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白纸一样,忘记悲伤的姿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面太大的湖,些许的风就可以让我波澜起伏。很多时候,毫无先兆的悲喜在一瞬间就可以将我淹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毫不犹豫的喜欢。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心乱如麻的人,因为总想太多,于是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跟萧何一样,对也是错,错也是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按理说头脑简单、反射弧长的我应该是一根筋,可如今莫名其妙的让大脑神经编一个中国结,我想我是无可救药了,还是茅塞顿开,突然开窍了。事实证明,前者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我还是对以前不会的个别微积分作业无从下手。
今天,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手死掉了”。何谓“手死掉了”,当然不是因为砍了,我所谓的手死掉,是因为我觉得如今的这双手再也写不出灵动的文字,一无是处。书中说“世界末日之后的地球仍然旋转不止,自由与个性是我们存在的全部理由”,于是,在这个磨平人们棱角的生活中,和做着同样千篇一律事情的人群中,我唯一紧握着的,是我手中那仅仅只剩一小块的与众不同。我说过,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平凡并不代表千篇一律,我虽平凡,但我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使我的这些观在别人眼中那么的幼稚可笑,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我还是从一而终的坚持着。我执着于身边不易发觉的细小的事物,就如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一样的开心,也跟考生为了高考一道十五分的大题而将整本厚厚的物理习题册从头做到尾一样的执着。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身边每一个悲欢离合,以一个远离红尘者的身份感受天大物博,一花一木,可眼前厚厚的一沓课本告诉我,我又想多了。于是,我不得不把自己的“白日梦”锁进箱子里,把钥匙和箱子同时扔进爱因斯坦的黑洞,随正质量的流失,沉淀沉淀……
不习惯太过无聊的生活,当整个人无事可做的时候,静静的听着指针“滴答滴答”的声音,好像在倒数自己的寿命一样,每一个“滴答”声让我觉得自己又离死亡近了一步,这种感觉真的有些恐怖,于是我习惯让文字来填满这些空虚的“滴答”声,不再让我倒计时。趁我们年起,还能写一些文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吝啬,也许某一天,当那些本能做的事情也离你远去的时候,你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郭敬明说“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们就彻彻底底的死掉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我还会是现在的我么?我认识的你们,还会是现在的你们么?我想,可能不是。
我们喜欢把自己最真实地感觉写在自己的笔下,然后再拿出来慢慢回味,我们爱文字,可如果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文字的感觉,我想,这倒是有些困难了。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你可以用文字表达你最真实地感觉,可你永远也不能用文字表达你对文字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早已爱的太深……
因为文字,我们遇见很多人,因为文字,也许会有更多的人记住我们,就算成功了,风光也只能算是一时,因为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被这座城市遗忘,会被这个世界遗忘。这,就是现实。
有一种不着痕迹的伤痛蔓延进身体,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在长叹之后,才发现已经被快速滋长的哀伤包裹了。这就是我阅读郭敬明小说的感受。
这应该是一个流着蓝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几点星辰因为雾气变得凝重,寂寞的窗台,镶嵌着一个安静少年的轮廓,散发着香味的纸承载着墨香,划破冰冷的雾衣。于是这些文字的基调变得如此感伤。
那些记录了我们所有的纯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戚戚的年代和所有闪闪亮亮的时光的文字,是最能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作为一个80后作家,青春与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笔调。风吹起如花般绚烂的流年,点缀着你我的命途,在陌生与熟悉的换过程中,那些沿途的风景记录着曾经的我们。于是我们成长了,也在经历中感受青春的含义。
不知从多久开始,我喜欢用文字沉淀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欢阅读中外的一些名着,那些对我来说如此遥远,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这样写到:“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么我们就彻彻底底死掉了。”当然,我对于文字的感受还未强烈到如此地步,仅限于一种爱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无法估量的。
爱与痛的边缘,不知作者为何选用这样的书名。
那些回忆,那些爱,那些人,那些梦,那些痛,随风飘散后留下的除了幻影还有无限感触。
四川省什邡市什邡中学高一:花落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