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一个依依情深、临水照花的女子,不管她的故事远去多少年,这世间依然流转着她的传说。一吻定情,一念沧桑,一扇桃花,一景苍凉。张爱玲本是一个遗世高贵,以冷眼静观人间花开花落的孤傲女子,可是,这位上世纪的民国绝代才女遇见胡兰成时,她不仅为他芳华自现、情窦顿开,同时也为他柔情万千、低到尘埃。向来情深,奈何缘浅。想那张爱玲幽幽道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
作文《张爱玲》
张爱玲
张爱玲,一个依依情深、临水照花的女子,不管她的故事远去多少年,这世间依然流转着她的传说。一吻定情,一念沧桑,一扇桃花,一景苍凉。张爱玲本是一个遗世高贵,以冷眼静观人间花开花落的孤傲女子,可是,这位上世纪的民国绝代才女遇见胡兰成时,她不仅为他芳华自现、情窦顿开,同时也为他柔情万千、低到尘埃。向来情深,奈何缘浅。想那张爱玲幽幽道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
世界很美,她是烟火尘中淡淡香
错过了花满枝桠,错过了一瓶秋水,错过了光阴绕烟火,却始终不愿错过那个女子。
民国时期的她,是一个传奇。而现世的她,也是千古绝唱的佳音。她是张爱玲,她在《倾城之恋》中写道“如果你见过以前的我,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而我想见见,现在的她。那个时空的她,奇装异服被人嘲笑。可是,野火永远烧不尽一个人对梦想的热忱,因为她有希望。
世界很美,她笑靥如花路过尘世,不带走一点烟尘。
我最喜欢的作家要算是张爱玲了。对她,我有莫名的感情。我应该离她很远,可她却很是真实地经常站在我的面前。那种表情冷漠。
认识她的开始并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那张充满异艳的照片,那时的她青春焕发,头发微卷,身穿一套华丽的衣裳,头轻轻向上昂,那么骄傲不羁,在那种年代这样的表情应有不同的故事。我欣赏一个女子拥有这样的表情。这张照片告诉我,这不是个普通的女子,她应该有她所值得傲慢,有她放任不羁的权力,有她独特的个性。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女子值得了解。于是我便知道了她——张爱玲。
一直以来我并不知道她的显赫家族,也不清楚她的感情纠葛。对我而言,张爱铃只是一个拥有独特性格离我不远的女子。她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她只是一个女子,偶尔写写文章,从她的眼睛看来的世界,有她独特的味道。我喜欢从她的眼睛去观视那个世界。那个我无法亲身经历过的世界。
最喜欢她的散文,那种独有女人的眼光去审视的大千世界,那种冷漠的表情,似乎就出现在我的面前,然后轻轻一笑。不知她到底是轻视还是骄傲。有时候我会想,她凭什么那么冷漠,她凭什么那么超然,她凭什么站在那个彼岸看着这里的喧闹繁杂。她到底凭些什么?
只是,虽然那么喜爱她,但真正读过她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那个被黎明,张曼玉演绎的《半生缘》我却全然不知其内容,还有那些很负盛名的作品。听说,台湾把许多张爱玲的作品都搬上了银幕,我不知道是否买座,是否叫好。只是,那是她的故事,她对世界的看法,那些人的喧闹、娇情都是毫无关系。懂她的人,会默默看着她的任意,她的纵情。
也许我不应该说张爱玲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我对她的作品并不熟悉,也并不是为她的灵气所吸引。我只是欣赏她的个性,想去了解她,想明白她的世界为何那么荒凉,她的表情那么冷漠。我只是想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她,她想象中的世界总是折射出她的世界。我只是因为欣赏她转入而欣赏她的文字。那可谓爱屋及乌了。
我心里的张爱玲张扬而不露声色,灵气而充满荒凉。我想看清她的一切,却只有一片落叶。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偏偏如此巧合般遇到,然后轻轻地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题记
【卿似张爱玲】
习得一卷美文,写的一首小诗,填的一曲小词,卿似是这红尘之中的一个奇女子,以樱的姿态、樱的倩影,樱的花开,独绽于一隅,书写一段陈年往事,缅怀一段旧情离愁,惆怅一段流年嫣然。
2014年3月28日,你第一次走进我的文字,读完我的《来生,愿做一只鱼》,你轻点鼠标,添加我为好友,从此,你便走进了我的文字世界,走进了我的梦里乌托邦。
其实,我一直都是极少加人的,但那天也不知为何,就那样通过了你的好友申请。一直觉得,曾经有很多人加我好友,喜欢闲聊,可我却十分厌恶闲聊,人生在世,与其多说那么多废话,还不如多读几卷诗书,不如多看几篇美文,所以,自从《起点小说网》上退下来以后,我的QQ是极少加人的,因为,我只想流浪于自己的文字世界,无须他人打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静静地,一人便好。
你活泼的性格,温情的文字,古韵的文风,都让我刮目相看。
说句真心话,在这个吵杂的时代,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写文字的人,其实不多了。很多人写文章都不是那么纯粹的文学爱好了,只是把那当成扬名立万的筹码,所以对于那些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文字,我是读之甚少。文字之于我,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自白,或者知己,所以我很少写文字与人唱和,更很少为人泼墨。
然,你的出现,打乱了我平静的步调。
时而,被你文字中的柔情所染,时而被你文字中的清灵所感,时而被你淘气的点评所惑。你说你不曾读过大学本科,不是科班出身的写手,但我看来,文字并没有学历的界限,莫言还没上过大学呢,所以我们一语相投,情趣使然,话自然多了起来。
我们谈人生、谈理想,谈世间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你把你欣赏的美文复制、粘贴发给我共赏,你把你写好的文字发给我,让我修改、提意见。但,很多时候,自己都在你的文字面前苍白无力,不知道如何给你写评语。因为你的文字,自成一家,何须我画蛇添足呢?所以,唯有静观、欣赏,便足矣。
你写文章,祝我一定要幸福,说我是你红尘之中的缘,是你这个夏天的童话,是你今生最美的邂逅,是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你说,若缘分,只是擦肩,你默念,君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说画地为牢,我是你今生的暖;你说你为我流放,流放在烟雨的江南;你说,与君初相遇,恰似故人归。
我的一些句子,或者一些词语,也或者聊天时偶尔的一句问候,你都写进梦里,写进诗里,写进文章里,你倾世的才华,温婉的笔调,别具一格的表达,都让我难以望其项背,只有欣赏。
很少写文与人唱和,但这是例外。第一次完完整整地为你写一篇文字,但也是最后一篇。慨叹,卿本佳人,卿似张爱玲。
你有着林黛玉之心,林徽因之才,张爱玲之爱。用一篇篇看似清瘦的文字,抒写着、记录着、加工着我们之间的过往。文字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你说,看文字就好,无须挂念其他。我想,看文字即可,何必庸人自扰?
张爱玲《封锁》里说,“这段爱情因封锁而生,也因封锁而死”。试想,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你的心已有他人开启,便是幸福。你有着张爱玲的才气,张爱玲的多愁善感,张爱玲的女儿心思,然你的心锁已有归宿,只可远观而不可走近。
【吾非胡兰成】
我非胡兰成,所以始终只能做你的朋友,或者知己,便已安好。
不能执笔为你,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不能与你隔空相望,琴瑟相和,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足迹。我们永远不会有交点,就如同我们从未踏足彼此的生活。
我是一片云,漂浮在烟的高度。远看樱如画,近看画如樱。只能隔一段时空,隔一段距离,祝你安好。希望每每看到天边最美的那一道云彩时,能够想起我,能够双手合十,共寄一剪祝福,便是心中的温暖。
我是一棵树,站一树花开,如同春天里的三角梅,娇艳欲滴,却美的不能入口。只想生长在你经过的路旁,当你走累的时候,有个休憩的阴凉处;当你看遍城市繁华,依旧有片世外净土,陪你看朝暮轮回。
我终究不是胡兰成,所以只能与你浅交,风轻云淡的相遇,云淡风轻的相忘。
每次看你的文章,都会写点评语。有时写的很多,闲言碎语,如叙家常;有时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有时轻描淡写,行云流水。可你,却对我的评论细细斟酌,有时遇到不懂得还会询问,我便解释给你,你总免不了送上一杯咖啡,令人倍感温馨。
其实,在我心里,我是不喜欢胡兰成的。尤其是在张爱玲的爱情世界里,真心的看不起胡兰成,甚至厌恶这个人。
对张爱玲的不忠,对爱情的不忠,以及对国家的不忠,都令我对这个男人没有丝毫的好感。以至于在读张爱玲的书籍时,我通常都会略过此人,然,命运总是喜欢这般无情的捉弄着我们。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诀别,她说,自己枯萎了。
可曾想,她真的就这般枯萎了。自己爱情的枯萎,导致她文字的枯竭。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写出传世的佳作,更令我等扼腕叹息。一代才女,一代佳人,为爱而生,为爱而亡,这是何其壮哉?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胡兰成又是一个滋润张爱玲花开的人。
与胡兰成相伴的那些日子,张爱玲佳作频出,屡屡写出脍炙人口的故事,温暖着那个峥嵘岁月,他和她互赠诗文,浅唱低吟,在那个封建思想尚未解放的时代,悄然地走到了一起,没有隆重的婚礼仪式,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仅仅是一纸文凭,两人便开始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一次花开的旅行。
爱情,是尘世间最美的花,花开仅一季,疼痛岂一生?
胡兰成,每当我走进张爱玲的世界,每每想要绕过你,可总是又在不经意间走近你,每每当我鄙视你,却又在张爱玲的文字里怜惜你;每每我想要忘记你,却总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出现你。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啊?为张爱玲穿上爱的嫁衣,却不曾与她天长地久,不曾与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早日不能与她共白首,当初缘何解掉她嫁衣的纽扣?
【我只是轻描淡写,你何须入木三分】
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为你写一篇文字,也是我最后一次为你写文字。感于你的千言万语,感于你的字字珠玑,故落笔于此,希望你能读懂。
卿本佳人,质本洁来还洁去;卿似张爱玲,吾非胡兰成。
不忍与卿相别离,不曾开口便垂怜。卿有自己的家庭,即使你曾言,恨不相逢未嫁时;但,现实注定是现实,我是现实中的一个俗人,所以无法超凡脱俗,打破现实的那一层枷锁,所以每每想起你的文字,只能叹息,只能祝福。
曾说,风的寂寞,云知道;试问,云的文字,你可看懂?
我只是,水墨丹青,轻描淡写;汝何须,低眉情深,为君蹉跎?
你说,若有来生,红尘的路上一定要和我相遇;今生,你的红尘没有我,来生绝不可以错过。
我想,若有来生,红尘的路,渺渺无期,佳期如梦,祝愿我们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莫空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相逢时,日日与君好”。
元稹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平未展眉”。
我想,人们之所以仰望星空,看到星星的美丽,那是因为有距离,距离产生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此淡淡相交就好,岁月太重,晓梦太轻,禁不起“终夜长开眼”,报不得“生平未展眉”。
我说,来生愿做一只鱼;你说,将一生的爱恋淡忘于7秒,何其残忍?或许,这便是我和你的距离,你不懂鱼的记忆,也不懂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情怀。所以,我愿做一只鱼,而你终不会是一只鱼。
愿你懂得珍惜,珍惜眼前人,珍惜那个陪伴你一起荏苒岁月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呵护你现有的那一份爱,那一份情,祝你们白首不相离。
卿似张爱玲,我非胡兰成。我不会走进你的生活,你亦不必染指我的年华。你有你的美人多娇,我有我的江山如画。但愿“第一最好不相见,从此便可不相恋”,从此,我和你,江山、美人,两不相倾。
落笔于此,祝卿安好。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张爱玲是上海滩的传奇,用贾平凹的话说,她是个“会说是非的女狐子”“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张的文笔也很不错,时而隽永,时而辛辣,哪一本书不是风靡全国几十年。可是,为什么张爱玲直到今天都只是一个“著名作家”,而鲜有书评家尊其为“伟大作家”呢?
我想,张氏的遗憾,缘于她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小环境。
张爱玲的书多写些上海滩老弄堂里大家族的细屑小事,多写些白流苏们的爱情。而20世纪里,人世间的沧桑巨变,民族的大悲大喜,便都只成了搭建起来的一个个舞台背景,隐在这一段段儿女情长背后,只为证明这些传奇恋情足可以“倾城”。时代的大背景,民族的大环境,就这样隐隐约约、影影绰绰存在于遥远的地方,让人看得不真,觉得不深。而张爱玲,却沉溺在自己过去簪缨世家的小天地里,偶尔探出头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便又缩回去,继续她小环境里琐细的感情描摹。
20世纪,文坛巨星们闪耀于天空,而这些文坛骄子们,正是把自己融入时代洪流向前的大环境中,正是把自己的才情与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鲁迅为民族疗伤医疾,以尖锐的文匕刺向时弊,他是我们的“民族魂”夏衍敢为人先,一篇《包身工》,让人们关注更多的“芦柴棒”何其芳从重庆奔赴延安,摆脱了田园牧歌的空虚,把握住了民族的脉搏沈从文从古都遥望湘西,为纷乱的中国呼唤粹然的净土……他们,让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环境中,与最广大的民众一起沉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时代回馈他们的,是他们的千古文章,文采风流,是青史上的永垂美名,万人敬仰。
很显然,张爱玲没有这样做,终其一生,她也没有摆脱没落世家代言人的角色,她的心也没有走出过雕栏画栋的宅院。这个积蕴深厚的环境让她有“出名要趁早”的强烈意识,却把她的思想钳制了,限制了她取得更大的成就。张爱玲的杂文其实对人性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的,只是囿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和接触人群的单一,她无法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不然,以张爱玲的才情,怕会有更多的经典传世。
天井四方方,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或许,张爱玲的遗憾正在于此。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只是高墙庭院里,一个美丽但却苍凉而孤独的背影。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
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这样设计害自己的妹妹。其实,曼路也是很可怜的,为了家里的生计沦落为舞女,但却不被家人理解,结婚后又无法生育,才会想让自己的妹妹做自己丈夫的姨太太。应该说这是整个社会形态所迫,社会的腐朽黑暗,人的思想昏庸无能,当然曼桢优柔寡断、委曲求全的个性也是导致这样一个悲剧结尾的重要原因。曼潞和祝鸿才对她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开始,但把她推向深渊的却是她自己,并且由于她的认命她的妥协不仅害了她自己更害了深爱她的世均,也间接的害了翠之害了叔惠。她不只是让自己不幸福更加让三个家庭都不幸福了。如果她不委曲求全,直接去向世均坦白一切,如果他可以接受那固然是美满的结局。如果他觉得难已接受她的失贞,那至少以后可以坦然的生活,而不活是活在回忆或假象如果当年如果向爱人坦白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情形。活着不是为了后悔,曼桢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无奈。她自己也知道原本这幸福是属于她,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是永远的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啊。没有死去活来的告白,也没有山盟海誓的轰烈,一切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当爱情静悄悄地到来,又被人生的起落所折磨,被岁月的洪荒所沉淀,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那份坚持与无奈,到最后竟然只是留下一句平淡得让人几乎心碎的道白。
张爱玲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一部悲剧小说,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缩影。很多人到老的时候还在后悔“早知当年如何如何”,岂知这个后悔也将成为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后悔。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张爱玲用她的传奇故事不显山不露水地表现着人性,尤其是人性的鄙俗与狭隘,描写了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性奴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故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住母家,钱财被骗,又为兄嫂不容,只得寻求再嫁,苦无姻缘,便抢异母妹妹的对象范柳原,范是个老尖精滑的留学生。一个不诚娶,一个但求嫁。两个人都不愚钝,很有些小聪明,可谓真正的凡人,凡心热炽。张爱玲站在白流苏的背后,让两个人的灵魂跃上纸面,斗来斗去。白流苏大家闺秀般的矜持,不时挑逗,范柳原穷形尽相,甚至挪用诗经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来做假。满篇你来我往的小技巧。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一个城市的陷落为代价而换取一段感情的最终结果看似壮观但其实又如何呢?也许张爱玲从来不认为爱情是可靠的,爱情在她心里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些点缀本无什么大不了,两个人因为城市的陷落突然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和固有的洒脱,突然间发现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温暖,于是就有了倾城之恋。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所以,白流苏虽然自私,小家子气,但是也还情有可原。
其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是另一种世事动乱吧,爱情也像《倾城之恋》里面的男女主角样,苟合着。
张爱玲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金琐记》里那个贪婪的七巧,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早早地被腐烂的空气埋葬。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蔑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初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暴躁,不尖酸刻薄?甚至最后到达性格的“扭曲”呢?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可贵的同情心,而是以制造别人(确切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因为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如小说中说道“有时她也觉得牺牲得有点不值得,暗自懊悔着,然而也来不及挽回了。她渐渐地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她学会了挑是非,使小坏,干涉家里的行政。她不时的跟怒亲怄气,可是她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怒亲了”。再如儿子,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最后使得媳妇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鸦片烟自杀了。其实,人性中本来就有卑劣的一面,它所呈现的姿态完全就由它所处的环境而决定,在一个美好,自由、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全面激发,时刻体会到爱意的人,才有能力将爱传递下去,而在被压抑被摧残的环境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被煽动起来,一个处于充满危机、敌意气氛中的人,怎么会具有爱的能力呢,它只能出于本能的自卫,而自卫的方式也是具有攻击性的。所以,当张爱玲在塑造曹七巧这个人物时也许更多地是寄予同情,更犀利的批判这个使人变成鬼的社会吧。
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述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与感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风情万种,性格各异,但又都是在那个时代中特有的产物,她们的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揪心,充满着几许无可奈何,总激起读者的几许长叹。她就是张爱玲,永远的张爱玲……
我这几天看张爱玲,但前天晚上我在厨房做萝卜炖牛肉,一个朋友在微信上给我发林徽因,我说:“我不喜欢林徽因,不如张爱玲实在,或许张爱玲能陪着我炖萝卜牛肉,但林徽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这应该说最典型的张爱玲语言,袍子是生活中最实在的东西,说是华美的袍,而不是说美得像花,这正是张爱玲人生理念生活化的表现,所以很多人评价张爱玲,说她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恰如其人。爬满了蚤子,当然是说生活的烦恼纷纷扰扰,从一个贵族的子孙逐步变成一个世俗化、生活化的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还是社会大背景上,还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上,张爱玲经历了太多,因此,张爱玲的人生应该说是立体的,具有质感,从某种角度上讲,这种生活的蜕变,有点像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而只是当她一头扎进胡兰成的怀中后,就是她悲剧的开始了,而最后毅然离开胡兰成虽也带有了几分斯嘉丽的果敢,但却少了斯嘉丽的几分坚毅和乐观。没落贵族家庭的身世,以及切切实实的生活压力,使得张爱玲的文字侵透悲情,但却能实实在在能感觉到她的存在。
林徽因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四月的天!”
这是最典型的林徽因语言,袅如天籁之音,力比多过剩的人会读得如痴如醉,多读几遍,哪里是在人间四月的天,根本上就已经是不在人间。不可否认,张爱玲是因为文字闻名,也因文字传名,但是林徽因或许是因为绯闻留名,我们知道最多的不是林徽因的文字、成就,而是因为那段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林徽因与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林徽因的多情不仅仅是在文字上,其实她与金岳霖、徐志摩的这段纠缠也是其一手导演的,享受着这种模糊的暧昧,如同吸毒聊以为生,说穿了不过是中国老话“饱暖思淫欲”的写照。很多文章将林徽因的这段故事写得很美,不过是青春痘长在别人脸上不上火的心态,放在今天不过是则绯闻而已。纵观林徽因的生活,缺少张爱玲的厚重,没有任何负重的飘在空气中,其实她不属于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任何一个人,她永远属于自己的梦。
林徽因的幸运在她遇到了梁思成,而张爱玲的不幸在她遇到了胡兰成。所以,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你会遇到什么人,冥冥之中你选择了什么人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命。
以前时代的事情,渐化作一卷电影胶片,桥段;一张老照片,黑白;一段别人看的故事,不明。渐渐落了微尘,泛了昏黄。皆那么无言,却是仅有的痕迹,让这世界记得。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生前写了太多经典,而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她逝后才面世的作品,《小团圆》。
那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她一度欲销毁。《小团圆》是篇近似于自传体的小说。张爱玲的魅力在于,文字到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进你心里去。她的言辞无比精致,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我是“张迷”,迷恋她的文字,迷恋阅读她文字时的感觉。她的文字仿若附着魔力,有让人爱上她写的故事,她这个人的欲望。她写文字像蜘蛛编织它的网,让人渐渐坠进去,陷下去不上来也宁愿。十里洋场,她穿着另类时髦,古装短袄旗袍,上海滩,她是最浓郁的一道沉香。胡兰成,只能说他毁了张爱玲这个人,却成就了“张爱玲”这个名字,这个作家。尽管张爱玲的一生过得悲凉而忧伤,可我想,她的心是充实的,毕竟,她来过了,有太多东西能够证明她来过已足够。她,空白地来到这世上,空白地离开这世上,却填补了世上的空白。
在09年的4月《小团圆》才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有点儿神秘有点儿兴奋,《小团圆》的女主角——九莉,她是张爱玲本身的写照,九莉具备特殊的文采,因此吸引了之雍,一如张爱玲因文章吸引了胡兰成一样,正如他们的初相遇呵。盛九莉和邵之雍的故事原是她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的故事,但读起来,却不像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经历那般强烈和忧怨,张爱玲的叙述给我感觉有些淡,是无奈后的释然?还是彻底的心灰意冷?她像写别人的故事给自己看一般,有了几分洒脱。张爱玲这样说《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那么,幻灭后,有的是什么东西呢?是很长的回忆和自己曾来过的证明,以及,拥有的停留。毕竟,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圆满和存在才是有价值的,纵算完全幻灭,亦是存在的结果和证明,因为,如果没有存在过,连幻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是要留给这个世界上自己爱过的人,和爱过自己的人。
《小团圆》中,九莉本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可是赶上太平洋战争的她被迫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香港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便是张爱玲本身的经历。对于这件事,她却只轻轻地说:“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也许我们都无法体味这种苦楚的滋味,当我们有那么一天,努力了太多太多,却得了无果的结局。一定不会像张爱玲那么轻描淡写和释然,也许我们会绝望会疯狂,可张爱玲不会。她选择了并懂得接受。同为学生的我,倘若遇上这样的事,会万念俱灰的罢。我想,经过酸雨的洗礼之后,花木存活下来的尽管很少,但毕竟是有的,张爱玲便是这样,她的傲慢撑起她自己,经过不复柔和的历练。让我一下懂得,曾努力过的东西覆灭,一味想复原是无用的,我们记得,曾经那么努力地努力过就好。我们就算没有结果,但是有比别人多付出的过程,就不一定不值得,那些来过、做过的证明,是我们最美的回忆。
就正如一炉沉香,燃灭之后,冷却掉了,却还留下沉香屑,更值得的是,还会有一道道沉香的余香,弥散着,余香,犹在……
那是95年的9月,8号那天,张爱玲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得安静而不为人知,75个年岁,张爱玲就这样走过。她也一如那一炉沉香,她也本就是由沉香开始的,她的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让人们知道了张爱玲,如今她燃灭后冷却,依旧留下沉香屑和余香,亦无憾了。因为,她留下了那么多文字,纪念她的爱情,证明她的存在,而且,还让太多人读到了她含有魅力的文字。她来过,她分享了。那一道沉香的余香,绵亘长存——她的经历,她和胡兰成之间,有太多故事和记忆,值得记得,却又最好忘掉,因为他们之间的回忆是苦楚的。
就用徐志摩《偶然》里的句子结束罢“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沉香冷却,余香犹在……
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初一:范家敖
一件穿了很久的红旗袍,是她感到多年难以平息的“憎恨与羞耻”;衣着上的大胆出位,使她被称为“那个爱奇装炫人的张爱玲”。她到印刷所去校对稿样,工人全部惊奇地看着她的服装:粉红花朵,嫩绿叶子,本是乡下婴儿穿的,她却做成了衣服。
张爱玲从头到脚,都在领导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新潮流。只是当她历经沧桑后,便不再买新衣,更拒绝见人,至此结束了她的“摩登”时代。
博言 张爱玲在文学之外的这一天分,更生动地说明了这个传奇女子的才华横溢,只是她的文学光芒太耀眼,将她的这一优势掩盖了起来。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个在几十年前文坛上叱咤风云的清高才女,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清楚,曾有个叫张爱玲的女子在1995年的生命悲欢交错.她就似那个穿着白点蓝底旗袍的旅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提着一生的悲哀随尘而去.
张爱玲走时,我才不过2岁.于是,我用编织的梦,听她的孤独.
她已是位古稀老人,因为她的青春早已在向前的奔逃中绝尘而逝.她理着腿前的鲜艳旗袍,苍白的发丝在空气中独显衰老,张爱玲握着岁月的痕迹,低语着她生命中最旖旎的一点记忆.20岁的她是清高的,是厌世的,她不愿任何人步入她的世界,而窗外那个所谓的世界对她而言好似一块腐朽的烂木,充满恶臭和虚伪的面具.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的确,在她20岁时就已经成为杂志社的常驻作家了,用她那唯美的文字一点一点的描绘人世的悲凉.张爱玲生的丽致却又高大,像一个看惯尘世的高傲者,直到遇到了笔名流沙的胡兰成,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张爱玲沉醉在胡兰成的才学善言中,她早已管不了这人世的苍凉,自私的索取自己的人生,于是,她用换来了胡兰成的爱情,也用埋没了这虚假的幸福.
张爱玲站在雨中,隔了数年的烟雨,她仍旧看不透,她的心也无法再次承受些什么了.站着站着,像夜雨中的一朵玫瑰,奈凉风从桥的尽头吹袭过来,站着站着,碎碎的雨便落成了寂寞,一点一滴砸乱心头,万物默默嬗蜕,她的眼中凝成了好多故事.
“我总以为这世事皆悲苦,如此而言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值得我怀念了,而谁又会记起当年那个风光传奇的张爱玲呢
和那么多孤独相伴的日子都过去了,这些被世人遗忘的痕迹又算的上什么.”张爱玲的眼中是一丝自嘲,好似吹皱了一池春水.“那些辉煌的过去不过是瞬间罢了...我挥霍了那么多青春,再也不能反悔了.罢了罢了,死,也许是一种解脱吧”她的脸是一道惨淡的笑容,岁月磨老了张爱玲丽致的脸,也磨老了她丽致的心.她幽幽走上阁楼,等待死亡的洗礼.
窗外,淡蓝的天上现出一段残虹,短而真,红,黄,紫,橘,赤.太阳照着阳台;水泥栏杆上的日色,迟重的金色,掩藏着岁月的错愕.一切都该结束了.
(谢谢大家)
沪上烟雨渐行渐远,入秋的风把这个城市修理得那么清凉,凉透了的让人不禁赞叹几声。这个城市在薄薄的历史尘埃里,掺杂了辣椒的火热又投入了砂糖的颜色,输于嗅觉的热泪盈眶,收于味觉的咀嚼,而偎依在屋檐斜窗旁穿着旗袍的女子似乎诠释了它的全部!
梦!寻梦!有时候梦就像浮在树叶间薄薄的纱,美的时候又是那么轻易的破灭;有时候就像千年尘封的秘密,沉沉的入海。在未解开潘多拉魔盒之前,每个人似乎都是天才,都在放飞思维的翅膀,飞翔、远航!
她也有一个梦!关于一个天才的梦,一个女孩是那么渴望世界的微光,就像北极的极光的一样神奇、绚丽多彩。这个梦,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个梦,为了这个梦,她苦苦的在人生黯淡的时候走着、走着!孤独、寂寞都不怕。
即使世界给不了现世安稳,我们也要给世界一个精彩。也许你会艳羡她的身世,与那么多的布衣百姓可欲而不可求得的脉络,千丝万缕!事实却是那样的截然不同,童年的张瑛寄宿在学校里渡过,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姑姑的牵绊成了她儿时最深的回忆,苦却快乐着也只是那个时候给予的馈赠。
温暖!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有亲人出现时的热泪盈眶感动;坚强!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无人问津时强抑住眼泪的苦涩。在冷冷的心里边容纳过的风雨也变得冷涩,也许只有文字轻弹慢诉,才会足以疗伤。所以她没有停下来过,笔尖总是流淌着涓涓文字,潺潺如流水,好似那埋藏在心底的情愫,明净的可以照得见人影。
一炉沉香,就是一段文字,一个轻声慢诉的低低私语!一炉沉香的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万重年光。不幸如她,不幸的文字里的她还是年纪轻轻就必须经历尘世纷扰的她,有时候看她的文字,错落的将自己幻化成了故事里的一团烟刹。
她是那么的努力、坚持,也许在不幸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最懂得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绽放,所以在未能赴圣约翰大学的她去了香港大学,继续探寻那梦,据说美丽无瑕的缥缈。战争的烽火点燃,易碎的梦似乎只是在半空中停滞的萤火,点点看不到前尘。也许于她,也只有文字才是最好的药,可以疗伤,慰藉那心中隐隐揪心的东西。
笔能生花,墨纸里飘洒的点点流沙,只觉得那么美,特别是在最后一颗星辰慢慢升起的时候犹其美。不停地写,不停地写。《等》的《花凋》,等到《爱》《走!走到楼上去!》。忘不了的画是红玫瑰和白玫瑰身上装饰着的旗袍翩翩走来!
爱情!之于任何人都是那光和热,触及到的是那么怦然心动。
冷得像风,在乱世中小心翼翼的行走着,给你一双手紧紧的相扣,那该是多么的令人心动。怎敌得过许“现世安好,岁月静好”的许诺!真的,那个时候,冰冷的心也晕开了雾气,朦胧中的醉意最是识得真情。前方道路坎坷的似滂沱雨下的泥泞,也不顾的去爱。即使到了最后还是放不下,她叹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至于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或许那个时候也正值是秋天,也是一场雨。这场雨下得很猛烈,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世钧,我们再也的回不去了,对吗?”真的回不去了,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短的是人生,长的却是磨难。
唯有淡淡的文字,文字在深深地夜色里那么乖巧的聆听者你心底的呐喊!甜也好,苦也罢!
字字珠玑,她的文字那么痛彻的描摹着前世今生。人生是苍凉的手势,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还是在秋,这凉开始渐渐来到,在洛杉矶的家中她轻轻的走了,像风一样的轻!她走了,故事没有结束!
好恨!
好恨!
没能早生半世。
半残的文字寄于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