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挝钟考鼓宫殿倾,夜风寒结玉壶冰。画楼初月待人归,还家莫更寻山水。公车待诏赴长安,欲曙山光上木兰。光动泉心初浴日,此时平楚复平齐。...
作文《长安》
长安
新秀踏入朱红色宫墙
殊不知那帝王家之情
椒房恩宠缱绻缠绵纳
知书达理并善解人意
出身低微却也知晓世事
冷静温婉机敏谨慎看遍那红尘万千
落花流水忽西东
琵琶起舞换新声
秋在水清山暮蝉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似水流年芳尘去,鬓老身残思已休。重执彩笔断肠句,滴滴浓墨伤心间。篁林有恨吹横笛,晓风残雪满关山。庭上黄昏,心间月沉,早不见风花雪月。久作天涯客,负了佳人,总千般风情,也只是相怜相惜。流年不再,早白发,缘愁万缕,负了青春。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初秋的蒙蒙细雨,把长安城装扮的好似江南
繁华的长安车水马龙,楼阁内的佳人却寂寞孤单
那一天,宿夜缠绵,来不及疼惜她温柔指尖
那一年,街角长安,来不及呼唤他背影翩翩
分离的岁月中染了寒风的夙愿
他曾为她拼命挣脱命运的变迁
他的爱给的小心翼翼怕她转身如烟
她的心在他的宠溺中变成爱恨相间
双飞的时光总是短暂
留下的只有梦中相见
那呢喃着却触摸不到的笑脸
谁的容颜长存于枕边
寂索的城墙上舞姿轻倩
茫茫的城墙下曲音婉转
落幕缓缓生死瞬间
血花画出了最美的弧线
姑娘,你明知你的心上人就在身边
少年,还在傻傻的守着良人的痴怨
那青纱乱了几人的流年
见证了几对的可怜
长安,长安,长长思念,岁岁平安
我曾无数次的穿行这座城市青灰色的尚德门,尚文门;我曾无数次的路过这座城市的大慈恩寺,大雁塔;我曾无数次的走过这座城市的灞桥,跨过渭河。这座城市究竟何年何月形成早已失落无考,只记得,当年的渭水河畔,一位老者用愿者上钩的方式,助姬发,除武纣,镐京落成。这是这座城市在史书上的第一笔浓墨重彩。
时光荏苒,周兴礼,秦一统,汉霸业,这里是长安,是长治久安的长安城。骊山晚照的始皇陵是个谜题,生殉宫人,地下军队,莫邪宝剑,他留下的是一股开阖之气,绵延至今。武帝刘彻座下多出名将,时至今日,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仍然让人敬仰万千。这是一种精神气,亘古不灭。
再而,唐太祖李渊定都长安,经太宗高宗武皇直至玄宗之手,长安城成了最包容的城市,胡旋舞流行,各国使臣商团络绎不绝,僧儒道各有发展,曲江园林有太平公主游赏,兴庆宫沉香殿中,李白可让力士脱靴,贵妃研磨。这时的长安,盛极,荣极。盛极必衰,此为常理,安史之乱,玄宗弃城,叛军进城烧杀抢掠,大明宫付之一炬。从此之后,在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没有人有心情在乐游原踏青,在灞桥折柳送别。
大抵是因为这里的人们看尽了十三个王朝在这里的的风起云涌,玉碎宫倾,这片土地的人们深深地读懂了长安城的沧桑与悲悯,这里的音乐是吼出来的,不唱《梁祝》,不唱《天仙配》,吼《三滴血》,吼《铡美案》,哪怕是爱情,也要哀悯的吼王宝钏守着寒窑。在这里成长的人们深深读懂什么是民族大义,所以有人敢从绝路登顶奇险华山,有人可以为了国家不顾自身安危发动兵谏。高原之上,跳的是生气勃勃的腰鼓,唱的是回肠荡气的信天游,吃的是热气腾腾的羊肉泡,吼的是地动山摇的梆子戏。
拂去路面上的车水马龙,我所懂得的长安城,是历尽繁华与凄凉之后的从容不迫,是看透当年笏满床之后的顶天立地。
由话剧《雷雨》改编而来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给了我深深的感触。第一次看此影片时,心中的朦胧像海潮一般一次次涌来,但第二次看时,我不得不为张导的艺术上的智慧惊叹。
包裹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壮观宏大的场面与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情节是影片中的一大表面亮点,而矛盾则是这部影片的内在基调。压迫与反抗的矛盾,论理与肉欲的矛盾,现实与精神的矛盾,道德与权力的矛盾以及影片中色彩的矛盾,都是隐藏在银幕之后的张导手中的精彩绝伦之笔。
暗斗、明争、爱情、肉欲,只是影片的小小插曲。张导通过这部影片想给观众传达的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哪里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且这种反抗注定是建立在鲜血、肉体与矛盾之上的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
电影开始时,皇上与二皇子的初次较量以反抗者的失败而结束,这隐隐暗示了反抗者最终的失败。
在影片的结尾,身着黄金铠甲,脖围菊花刺绣的将士在箭雨中一个个倒下。成河的鲜血,凋残的菊花,是压迫者的胜利,是反抗者的悲哀。但是,“冲天香气透长安”只是一时的空洞,“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终会到来的现实。一万个人倒下去了,将会有十万个人举起未倒的旗帜在尸体上继续前进。而他们身上的枷锁终会被反抗者的奋斗打碎。压迫中的皇后打翻象征着禁锢与唯命是从的封建礼教思想的药,药则化成一股渐渐淡去的烟雾,正含蓄地表达了这一点。张导没有将此直接刻画出来,是出于他对导演这一职业的认识:引导观众自己去思考道理、人生与社会,而不是单纯地给观众享受。
长安
我若在唐,定在长安。
繁花似锦,歌舞升平,都代表不了那盛世的长安,大唐的长安。
七宝香车在青石板上辘辘地碾过,绚丽的流苏在阳光下旋动。而我,素色面纱,眼波流转,花颜初绽。挑起那珠帘,
盈盈秋水,打量着这雍容华贵的都城。
所谓,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所谓,何当金络脑,走马踏清秋。
所以,我定会着一袭白衣,衣角处缀着些细碎的玉石铃铛,眉心贴着那状如三点桃花的翠色花钿,在秋日出行。我会骑一匹黑色骏马,快马扬鞭,让风不停地吹起我的青丝和面纱,在别人的惊疑声中踏马而过。那样畅怀,那样逍遥,那样神秘而自由地走遍长安。
也许,我会选一个晴日,去仰望那皇城中央的大明宫,看着它如飞龙般流畅而上扬的金色檐角在日光下闪闪发光。也许,我会选一个微风的日子,去那会昌寺里敬香。在风中聆听檐角上玉石风铃的倾诉,看袅袅檀香在香鼎上方一点一点消散,只留下若有若无的淡香。也许,我会选一个飘落点细雨的日子,去拜访那长安郊外的终南山。撑一把天青色的纸伞腕上晶莹的勾玉和着伞柄上碧色流苏摇摆,踏过那堆积的落叶,在竹林间行走。长安,长安,我多想在那儿大醉一场。是的,枕着长安的月,吹着大唐的风,大醉一场。
小时候读辛弃疾的词:“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那时候不懂词中的悲怆心酸,只觉得词句朗朗上口,好听的不得了,于是天天望着屋后的山,念叨着。
每次我一念叨,伯父总会摸着我的头:“小鬼头,懂什么长安、可怜。”
“我知道山!”我指着屋后绵延不尽的大山,冲着伯父叫嚷。
伯父听着我那幼稚的话语,总是摇摇头走开,去房里搬来一盘棋,“来,小鬼,厮杀两盘。”
棋局风云莫测,早让我将长安什么的抛之脑后。但我知道伯父的眼里总有那么一股沉思的味道,不是为棋,是为长安二字。
我十二岁那年,伯父走了。动荡慌乱的年代里,绵延不绝的大山都不能阻挡那些士兵蛮横的脚步。
他们带走了我的伯父,我拉着伯父的衣角不愿意松开,大兵把我狠狠地踹倒在地。伯父沉静的脸上突然涌现出了戾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他的眼神凶狠地看着大兵:“我跟你们走。别动孩子。”
不用伯父多说,爹娘就已经把我牢牢抱在了怀中,伯父转身离去,只留给我一个看起来很高大的背影。
我问爹娘为什么伯父会被坏人带走?他们叹叹气,就完了,也不会告诉我伯父去了哪里。可是山村里是没有秘密的,家长里短的事情就够他们传上一年了,何况是大兵抓人的消息呢。
伯父被带走的那天,家家关门闭户,但我知道背后有多少双眼睛盯着。
果然,不久后就听到隔壁的邢奶奶跟刘奶奶说:可怜呐,那孩子还不知道永崽去了。
永崽是我的伯父,去了在方言里就是死了的意思。
伯父死了。绵延不绝的大山隔不断大兵的脚步,也隔不断伯父拳拳的赤子之心。他把他知道的东西写下来,救了很多人,可是总有人容不下他。
再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伯父在棋局上的步步为营就浮现在我眼前。
在夜的风雨的江南阁楼
剑客已醉
我还没醉
红粉已走
我为何不走
窗外雨大
雨大啊
打疼佛塔
佛塔哭啊
哭疼寂寞的篱笆
篱笆下啊
是我长安的青纱
长安的青纱下的
我的灼灼桃花
大明宫倒了
可我还站着
大明宫倒了
以无声无息的姿态将我吵醒
谁在哭啊
哭灭了佛灯
谁在笑啊
笑忘了这座玻璃城
流苏之后是谁在问
君在他乡
苟无饥渴
龙椅之后
谁的灵魂
俯视千万寂寞苍生
我很累了我要回家
可我的家啊你在哪儿啊
是大漠吗
或者大漠千年的黄沙
是天涯吗
或者天涯后面的黑发
眼前是我曾经笑过西风的白马
脚边是你十指拈过的桃花
我说我要走了我拔剑出鞘
我要杀你
你害怕吗
你说那你走吧你取下簪花
杀了我吧
你心疼吗
它千百年的辉煌,涤荡着轮回的目光。深厚的府邸被多少人握在手上。回不去的沧桑,它百口莫辩,纵使城催人亡,也改不了它的面貌。
骚人墨客在它的土地上挥洒笔墨,把满城的忧伤书在纸上。它唱过千万首歌,每一首不是催人心魄。它满目萧然,千疮百孔,却还要把帝王将相来坐。
啊!涤荡千年的古都,我的长安,你可否安好?君不见河道里流淌的鲜血,土地里埋藏的堆堆白骨,它们流淌千年,千年不化,埋藏万年,万年不朽!
功名是一纸白烟,在它的头顶无时不有升起。生死在这里不是一种选择,它催促着人们,又挽留着人们。它倒退着历史的长河,又把长河流向远洋。它风一般的性格,却又常常迷失自我。多少人为它安眠,多少人又为它成就功业。
它洗礼的风需要为政治谋出路,帝王要用它坐拥天下。贞观不是只属于太宗,长安也不一定是大唐。它尽把古风遗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唐”。
它千年不变的容貌勾勒出多少风情,它深埋骨子的气质没有其他可以替代。它漠然了时光,却尽把历史来书写。它淡忘了前人的杰作,又把后世来承接。
它开创历史纪元,用浓墨的色彩把风雨来写。它俯视苍生,却总是伤了自己。安史之乱只是一个替换,开元盛世也不过是一个缩影。埋藏它内心的是一片阴暗,多少人被它摧残。
我开始抛开一切去思索它的面貌,却总得不到影像。它风尘仆仆的样子像个落魄的老叫花,它的宫殿却还把华丽去装扮。它吸引多少后继者去书写它的歌,却又把它唱的那样怅然。
历史一往如既的奔腾着哀伤。我听见深闺传来的叹息,街市小贩叫卖的吆喝声在人声喧闹中远去。锣鼓开始在朱雀桥边响起,旧日的黄花追问前人的足迹,花间的蜜蜂和蝴蝶在谈论《贵妃出浴》…
我眼中的长安突然开始变得沉默,它哀愁的面容甘愿沦落在战乱里,听铁蹄践踏城池的声音,听士兵相互厮杀的喊叫声,听骚人墨客为它书写忧伤的诗…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这就是你吗?最美的长安。
不似金陵的紫气红尘,六朝金粉,不似洛阳的雍容富贵,纸醉迷金;不似江南的缠绵悱恻,阴雨绵绵。长安,褪去时代的浮尘,流洒着高贵而不脱俗,典雅而又素朴,喧嚣而又静谧,展现在世人面前。
初始长安,是在一篇篇精美的诗文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荡漾了多少相思眷恋,“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流转多少忧国之悲,“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夹杂多少肃杀荒凉。此际,长安如同夏日的百花园,缱绻绽放不同的姿态,蕴育不同的风流,美得令人心醉。
从周朝的萧条到汉的盛统,从隋的荒淫到大唐的繁盛,它一直静默无声,俯视尘世的风起云涌,静看沧海桑田的变迁,一代又一代消逝了,长安却风韵不减,永持它独有的美丽。
长安,听起来就有一种安然的感觉,“长”是最美丽的字眼,长信、长门、长相思,哪一个没有读起来感觉齿颊生香?“安”字更不必说,哪一个心染红尘的人不爱那一份安适祥和呢?
长安,它包罗万象,自身却近乎只有一种本像。长安可以是闺阁中的女子登高远望,看到满城烟柳惋息“悔教夫婿觅封侯”,是金戈铁马的义气男儿壮言“不教胡马度阴山”;可以是疏淡清远的诗人对山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忧国忧民的士人“凭轩涕泗流”的悲痛。但长安,永远是长安,那个清新脱俗的底色从未改变,与时代无关,再多的尘俗蒙蔽只消一场春的细雨,夏的落花,秋的冰霜,冬的飞雪,便又显现出惊世的美丽。“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不然,怎能引得文人墨客梦中也驻足不前?
多么希望前世遇见长安,惊鸿一瞥便忘却心神。那飘落在肩的梨花似雪,是心间邂逅的印痕,抹不去的惊世芳华。
长安是一首诗,宛如清歌,不施粉黛,不流饰彩。在天河的流波中,借一片月光吟诵,带着七分素雅,三分安然。
刚读完八月长安的《振华高中三部曲》。真的很让人惊奇,一个女生的细腻竟然如此温润,如同温水蒸发升腾起的雾气,如此温暖贴心。
余周周的家庭环境让从小的她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冷静和幻想。有时的她是一个包裹着冷暗背影的过分早熟的女孩。有时候又可以从八月长安的笔下看出,这个女孩她也有着与她相仿年纪孩童般的机灵和幻想。八月长安用余周周的思维去思考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用我们猜不到的方向去发展剧情的一条条线路,就像北京纵横交错马路。她总是在我觉得背后会有一丝光明时让我痛哭流涕,又在我心中隐隐不安时,让我会心一笑。余周周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她的温润处事,她的坚持,她的道理。
耿耿,名字是真的让我佩服八月长安的起名“耿耿于怀”。她是让我很揪心的一个女孩,她和大都数女孩一样,包括我。是一个成绩不高不低的中等生。她的为人处世,她的暗恋,让我想起了我的一切。她为她的同桌余淮做了她所能做一切。她的暗喜,她的好奇心,真的是跟大多数女生有着相同的记忆吧。她说“既然时光总是要流走得,不如将它浪费在你的身上。”她放弃了能更好的道路的文科,选择跟余淮一起的理科。真的很让人佩服她身上的勇气和决心。她和余周周和落枳都不一样,耿耿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虽然她的爸妈离婚了,但她又拥有了爱他的弟弟和阿姨。她虽然没有沈灿过人的成绩,但她有了进入振华的中考,她有了她一辈子的同桌余淮。她虽然很吃力的学着理科,但她毕业以后做起了自己想做的事。这不是最好的是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落枳。这个两个字的名字真的和本人一样很难猜透。实际落枳跟余周周挺像的,只不过,是林洋追的余周周,落枳追的盛淮南罢了。落枳是一个很难让人猜透的人。她冷静,她的说话方式,她的一切都不一样。她是一个藏在深海处的人,深海造就了她的神秘,她的外表与内心。外冷内冷的心,外冷内热的外表。说实话,我看完《橘生淮南,暗恋》真的没怎么看懂落枳这个形象。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真的很让我好奇,但我也真的很喜欢她。一个不同余周周的软润,不同耿耿的呆润。落枳这个人,她是偏中性的细润。很用心的一个人。
我要谢谢八月长安,是她给予了最美的时光,,是她让手指翩翩,是她让我找到了感情宣泄的缺口。
也不枉我耿耿于怀这么多年。——八月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