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子,我想你了。我躺在草地上,呆呆地望着天空,泪水顺着脸颊划下。小王子是在秋天的时候走的,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永远不会回来了。四周的蝉鸣声已消逝,夜,静的可怕。我想,如果小王子永远不出现,我也许会那么卑微地活下去。小王子带着妈妈和我走出了贫民区时,妈妈笑得花枝招展,她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住在贫民区的人也许只有妈妈那么幸运。我咬着嘴唇,默默地跟着他们走着,继父,这个名词,在我看来,是罪恶的象征。...
作文《天堂》
天堂
小王子,我想你了。我躺在草地上,呆呆地望着天空,泪水顺着脸颊划下。小王子是在秋天的时候走的,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永远不会回来了。四周的蝉鸣声已消逝,夜,静的可怕。我想,如果小王子永远不出现,我也许会那么卑微地活下去。小王子带着妈妈和我走出了贫民区时,妈妈笑得花枝招展,她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住在贫民区的人也许只有妈妈那么幸运。我咬着嘴唇,默默地跟着他们走着,继父,这个名词,在我看来,是罪恶的象征。...
自己一直很乖,很安静。
面对每天三点一线的规律的高中生活,我很乖的安静着。
我会很乖,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远离我,抛弃我,看着他们投向我的眼神,看着他们的那份未署我名字的快乐,我乖乖的分享着。
总是追求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得到了自己才发现它不是自己一直想要的。
很想痛快的哭,不需要理由,自己抱紧自己。
总是强迫自己不要认识任何人,和任何人断了联系,但是真的那样做了,自己会感到孤单。会伤心地哭泣。
总是强迫自己给自己找许多借口,许多理由。但,总是觉得没有那个必要,自己好累。
好想安安静静地睡一觉,没有梦,没有任何想念,安安静静地睡觉。
但是,真的窝在被窝里时,却觉得自己很乱。
相信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幽静,快乐,但不孤单。
我将它叫做天堂。
希望有一天,自己会感动自己,美好的结局会充斥着自己。
希望变得单纯,心里没有爱恋,没有友谊,没有亲情,没有留恋,没有回忆,没有憎恨,没有伤心,什么也没有。
就算那样冷血也可以,苟活着,苟活在自己的世界。
远离这个世界。
在某个角落,蜷着身子,舒适的甜蜜的沉睡着。
再也不要醒来,沉睡在一个自己的梦里。
很乖,很安静。一个人。
从内心而论我是极爱静的人,这或许与我的一些表现相反,但其实对于一个爱思考的人来说,
寂静的天堂是必不可少的修炼场。
周国平说:人生贵在行胸臆。诚然如此,我们可以渐渐发现身边那些所谓有魅力的人其实胸中皆有丘壑。不过对我来说,我既喜欢复杂的事物,它可以让我领略到哲学逻辑的美,简单也是不能少的,想想有时我们向往的正是简单的生活。
而现在我要说的是我自己的心灵天堂,此刻我试图描绘它,但天堂是极纯净的东西,不能随便胡来的。
我曾经在想每个人到底在追逐着什么。但我最终不能办到因为我们的身后是别人不可能了解的故事.所以有时别去烦劳别人的人生是一种看似尊重但确实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样说来,我的心灵天堂只能是属于我一人了。
于是我慢慢向内寻找,寻找那一份恬淡与自安。或许我身边的一切不容许我去干这一切,但我依然会在偶尔的闲暇时刻去拜访我的天堂。
让我们顺着手中的掌纹沿着宿命而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探求一种宁静。
我们从呱呱坠地起便来到这个美好的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了解了死亡,明白了自己眼间之美好终将随时间而与自己告别,人们开始留念、但终究仍会被无情的岁月拖向死亡的殿堂,死对死者或深深的无奈,而对生者而言则是痛苦悲伤的,后悔不能随君同去,殊不知自己才是最大的幸运儿-——拥有生命的人,而死者已被岁月摈弃,埋葬于光阴之中。生者为了寻找寄托,自我安慰,遂有天堂、人间、地狱之说。天堂圣洁光明,审判之神加百列吹响他那不朽的号角,灵魂便聚集起来,等候威严的上帝公正的审判。人间便是凡人所居之地,人死后灵魂离体根据生前的行为飞向天堂或堕入地狱。地狱则是个无底的深渊,邪恶暴戾的撒旦掌控地狱中黑暗的一切,血腥杀戮,在世界上只是家常便饭,魔鬼冤灵,在黑色的空间狂舞,连空气中也飘浮着梦噩的气息。这一切都只是安慰者臆想所得,但这说法吸引了众人人们渴望死后与亲人相聚,都被彼此想象迷住人们渴望死后升入天堂,远离地狱,因为天堂充满光明希望,而地狱却只有绝望。其实天堂、人间、地狱共存与世界天堂并不一定是圣洁的,人间也并非美好,地狱也有燃烧的火焰……
人类认为圣洁的天堂死后最好的归宿,只有在那儿人类才可得到安息。人们把天堂指代成为死亡,天堂成了死亡的象征,人们心中无暇的天堂蒙上了死神的阴影,天堂的虚幻铸就了它在人心中不朽的地位。人们渴望审判,审判黑暗、审判不公、审判阴霾,这仅仅只是缘自他们心中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他们岂不知自己生活的不顺心缘由于自己已逝的点点滴滴预示了将来之景。“小来偷针,长大偷金,”这是古训,告诫我们从小养成好习惯,为将来打基础。可怜的天堂,不幸地狱被人们空想成为自己命运的操纵直,成为人们的傀儡,人类永远无法明白自己太伟大了,将世界玩于鼓掌中,而自身宝贵的命运主宰权强加于虚拟的天堂身上……
人间在他们的心目中之地位似乎并不亚于天堂因为这儿是生命之境无垠的大地上盛开着动人的青春之花。人间象征着温馨的爱,慈母离别时千篇一律的叮嘱,游子离家前恋恋不舍的回望,好友悲伤时轻声细雨的安慰,这一丝一缕的情化为和煦的轻风,驰骋在春天的天空中,人间象征着伟大的生命,霍金虽饱受病魔的摧残,但他仍用仅能活动的两个手指研究,一个因萎缩而矮小的身形在小型电脑前吃力的操纵着,似乎每按下一个键他都要使出吃奶的劲。病魔,无法令他屈服,身体上的痛苦,无法束缚他灵动的思维,冰冷的机械语言,让他在科学大道上挪着,挪着身后是一道道带血的痕迹……人间也是藏污纳垢的“圣地”杀人犯,强盗、盗贼层出不穷,最令人发指的是“无底洞”——贪官污吏和一些奢华无度的君主。贪官者,富可敌国、清朝巨贪和坤、“人类蛀虫”的成克杰之流,奢华君主者,追求长生,好大喜功,暴戾无道的秦始皇、汉武帝、隋殇帝云云,此类卑鄙龌龊之灵魂乃人民之硕鼠,它们那弥天的阴霾玷污了人们心中美好的人间,纵观人间历史,何处缺乏此类人物之身影,他们抑或使美好的人间更加完整吧……
腐化的气息,呛人的大烟味,阻心的硝烟味,他们飘荡在晚清满是阴霾的天空中,满地乞丐衣裳褴褛,奄奄一息,断肢残骨遍野皆是,成群富绅、污吏衣着华丽,欢聚一堂,山珍海味何物乏之?在这个充满压抑的世界里,生存的只是魔鬼,它的暴戾让撒旦望尘莫及,它的不公让凶灵崇敬不已,这儿才是地狱,是人间地狱,是地狱人间,但是在这样一个地狱中仍然跳动着生命的火焰,周恩来,孙中山,康有为等一大批进步人士仍努力地拯救着地狱中痛苦不安的国人,他们是阴暗地狱中耀眼的明灯。辛亥革命以后中华人民仍处沉眠状态个个睡眼惺忪,毫无斗志,麻木一切,顺从一切,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地狱,每个人都在漫无边目的地活着,过着机器般死板,繁琐的生活而手握重权的统治者像使唤牲口一样使唤人,掌握着地狱中黑暗的一切,这时鲁迅出现了他那尖锐的批评毫不留情的讽刺“匕首”“投枪”般的文字直击统治者手中弱不禁风的权杖,他那威严的呐喊如一声惊天的春雷响彻在地狱的痛苦中:“崛起吧,奋发吧,展露出龙的传人的风采吧!”于是人们开始觉醒、复苏、奋斗,地狱中一片生机这便是人间地狱,这便是地狱人间。
若君问我:“天堂、人间、地狱中,你选择生活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间”。并非因我是人,其时三者并无区别,天堂、人间、地狱其实并存与同一世界,三者的区别只是你心中的妄念。世界即使再怎么变化,只要你固守心欲,何处不是天堂,何处不是人间,何处不是地狱呢?
大约从35岁起,到51岁去世,普鲁斯特由于患有严重的哮喘,终年生活在一间门窗打不开的房间中。清新的空气容易引起他犯哮喘,更不用说刮风下雨了,足不出户的自我禁锢,持续了15年之久,的确,15年让普鲁斯特生活在回忆中,回忆着他少年,青年时的经历,由于身世,15年他大致只接触了三类人。
15年使这位天才文人猛然醒悟到,他的前途竟就是在这间华丽舒适的病房或者说是囚室中也好,等待死亡,他没有别的生活,前程,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一个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前途的人是绝不可能做关于未来的荚梦的,所以老年人是无美梦可做的,即使普鲁斯特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但他早已知痼疾难愈,所以对生活,对前程已不抱什么希望。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利用其极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写成一部非常特殊的文学作品,果然,他耗尽十五六年,分秒必争写完了它,这该是一部极其庞大的多卷本小说吧。
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极其相似,规模宏大,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栩栩如生,但是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巴尔扎克着重刻画事物的外部世界,从而观察,描写这个世界,普鲁斯特则刻意突出内部世界,增加小说的深度与立体感,正是这一点,使之开20世纪现代小说先河,与19世纪的古典小说区分开来。
全书以“我”为主体,追述自己过去30年的生活经历,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全书无一中心主题,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叠的手法,描写重复的人物和事件,向读者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的面貌,尤其是上层社会的人情世态,同时展现了作者自我认识,自我追求的心路历程。
小说人物虽众多,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贵族,如盖尔芒特公爵夫妇,康布尔梅候爵一家和夏吕斯男爵,这是普鲁斯特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也许这是和他的身世,他的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第二类是富有的大资产阶级,斯万是其代表,第三则是仆人,弗朗索瓦兹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而第四类就是作家,文人,画家,音乐师。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有的只是作者叙述中表现的一个个场面,中间常插入各种联想,议论,没有发展,没有高潮,更不会有什么结局,完全是作者思想意识一种自由流动。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的传体小说不同,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在作者的角度看来,所谓时间,实际就是生命的延续,所谓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作者通过回忆,使灵魂回到了遥远的过去,并获得了新生。他的目的,就是以特殊的深度和鉴赏力再次体验过去的生活,发现生活新的意义而不可得,我在寻找占主导地位的优点,也没有找到,他不是有这样那样的优点,而是一切优点无不具备……并非先后轮流出现的优点,而是一齐出现的,他的风格灵活生动,令人诧异,任何一种风格,和普鲁斯特的风格相比,都显出自己的黯然失色,矫揉造作,缺乏生气。
著名学者罗大纲评论道:“普鲁斯特此文主要写人,写小说的主角……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他有时也写一些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繁。
普鲁斯特是位意识流大师,他精雕细刻人类心理世界,流连于时间之门锁闭的室内,他在这本巨着中建立起的属于他私人所有的“想象博物馆”,却引起了全世界的热情,我们的阅读习惯从此走向细腻和内省的路途,同时惊异于小说这种文体对于精神世界的丰富的表现力,从而也促使我们不自觉地勾起自己过往岁月况着的记忆。
只有普鲁斯特利用文字这块神奇的毛毯,回到以往失去时间的某一瞬间,并把他们挽留住,永恒地挽留住。他还通过富有情境的叙述去追索逝去的生命,再现过去的存在,从而获得精神上永久的快慰和幸福,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逝去的天堂吧。
说到天堂,我会想到天使,想到天使扭着屁股挥着翅膀吹着喇叭飞来飞去为上帝迎接飞升到天堂的灵魂。早上没吃饭,所以胡思乱想。生物老师把没吃早餐的后果说得很严重,这时我只想有一杯糖水喝,以便补充大脑不足的糖元。哪怕是一颗糖果也好。阿门。我的手在胸前把十字架划了一半就垂了下来,没了力气。我不信教。只是当我许愿的时候我会双手合十或在胸前划十字架。很虔诚的样子。上帝不会给我糖果,天使不会给我糖果。天堂很美好,只可惜死了的人才看得到。我很饿,有知觉,没有死。没有死的人依旧活在世上傻傻的说生活欺骗了他。他说人生就像游戏。谁都知道人生不是游戏。是游戏的人生是《模拟人生》――我最喜欢的游戏。我在里面住自己建造的漂亮房子,有自己的花园、游泳池,养一大群跳来跳去的猫,物质生活得到无限大的满足。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结婚生孩子,永远不用当心明天与人相处得好不好。可以用鼠标把讨厌的人拖走让他永远消失。朋友说我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因为我总是在确定别人可以信赖之前把自己禁闭起来。我很羡慕那种好到连上课都手拉手的感情。可是朋友很多,可以一起笑的一大堆,可以一起哭的却没有一个。所以我很讨厌在伤心落泪时自己吞咽苦涩的泪珠找不到释放的方向。此时眼泪是最好的朋友。我的一位朋友病了,变得傻傻的,总一个人对着一页书发呆,从我去夜修到夜修完回来整整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后来病好了,可由于落下的功课太多而干脆选择逃避,人变胖了。我想起以前去探病的时候见到他妈妈干枯如百年树皮的脸上大把大把的鱼尾纹织成网,把自己给迷住了,眼睛焦切如同丢了阿毛的祥林嫂。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其实大人也有迷失方向的时候,很痛苦却无法回避。不知道她看到儿子病好了,变胖了却慵懒了时那张网会不会淡去,抑或落满灰尘。真不容易。第六届《新概念》中的某一篇里有句话说生活就像强奸,如果抗拒不了就闭上眼睛好好享受吧。我想每个人对于生活来说都像娇弱的女子,生活有时会很粗鲁地把我们压在他的身下,我们反抗不了,于是干脆闭上眼睛,却发现接受不了那分屈辱的快感。很痛苦。当腹中的孽种呱呱坠地时,叫声撕心裂肺。所以当我们遇到生活强暴的时候,不妨给他个保险套,叫他温柔点。我总是把书当保险套用,以缓和与生活最疼痛的摩擦。我看到三毛在荒芜的沙漠里活得很精彩所以我向往流浪。一个人、一个背囊、一支笔,去寻找生命中的天堂。可三毛最后自缢了。我很惊讶一个爱美的女人选择了如此难看的死法,不知道她是因失去了荷西而找不到活下去的方向抑或看到了所有的方向都通向死亡。悲。米兰?昆德拉说如果小说家说他比他的小说更有智慧的话,那赶快改行吧。生活也是这样,在创造过程中我们找不着方向因为我们看不破生活。而那些承认自己比生活更智慧的人就不选择生活了,他们自杀了,生命被死神带走,智慧飞向了天堂。三毛这样,川端康诚也这样。我是个愚昧的人,所以不会这样。我有时也会听到来自天堂天使的喇叭声的召唤,可我没有随她而去,只是长长地伸出右手向她要糖。三毛在天堂说:试试看,每天吃一颗糖,然后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找不着方向,没关系,闭上眼睛虔诚祈祷,我们会闻到来自天堂糖果的味道。阿门。
时代在变迁,空间在转移,而不会变迁永不转移的是每一个人都还胸怀梦想,梦想中的国度是每一个人内心仰渴的天堂。实现梦想就像进入天堂一般终要走到那入口的地方。然而真正的天堂在哪里呢?天堂的入口又在哪里?天堂的入口会不会就是地狱之门?
写下上面那段话,是看了由陈奕利导演的《天堂口》这部电影之后的疑惑。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热血青年追寻梦想的故事,同时也是旧上海的黑帮故事。阿峰、小虎与大刚三人都是生长在朱家角的贫穷渔家子弟,他们毅然决然奔赴梦想中的天堂上海发展,以求功成名就后养老娶妻过日子.对他们来说,养老娶妻过日子就是他们的天堂梦。但是来到魂牵梦萦的上海后,在上海名闻遐迩的天堂夜总会里,他们很快便迷失在纸醉金迷的繁华幻境里,以致于最后天悲地创的不归路。
寻梦的过程是艰难的,生活总是在不平的坎坷里经受磨练,随着影片的向前推进,故事情节次第展开,人性也被一次一次摆在面前,何去何从,如何抉择使人们内心矛盾而不知所终。当一切不再如初想那般美好,人总想到了回归,影片最后阿峰自问,上海真的是所谓的天堂吗?真正的天堂又在那里?看到此处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不是应该在最后让阿峰回到朱家角在山清水秀的河边回忆自已的经历?也许这样便能让人觉得天堂有了皈依——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人们的天堂。
随着国际影视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也对电影越来越来重视,每逢颁发大奖时期,每一部影片都寄托着无数人的期待,我想更多的人不是期待遗失的文化交流而是现代物质繁华的幻象里人们缺失了一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什么而不是欣赏那一时的感动后仍然走上习积多年的轨道。这一点,可以从《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这些影片直批到前不久的《云水谣》甚至到如今的《天堂口》这部影片!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世人的眼睛都是明亮的,如此过多地构思过去,那么现在呢?未来呢?
为什么不能让表达的主题放到现代社会去表达?这样不更有亲和力吗?影片的画片要让观众感到那故事仿佛就在身边而不要让人觉得疏离才有强大的亲和力,第一眼的亲和力才能勾住观众的心神,让观众口不言心中已死死认定这就是我要看的,这就是我苦苦寻找的影片,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不过如此,在这方面,我觉得国内的大导演小导演都应谦虚一下伟大的民族胸怀认真思考一番。
《天堂口》里最感人的还是小虎开枪打他亲哥哥大刚救阿峰这一幕,这一幕里最人性的光辉是正与邪的较量,是中国几千年来所为人道的大义灭亲之举,比起如今沆瀣一气唯亲是用的世道来说,不仅感人肺腑而且讽刺味十足。
看完整部电影,脑海里始终摆脱不掉吴宇森的影子。可以这么说,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大都是在“黑社会”的爱恨情仇里磨炼成长的。黑帮时代是80后小时候从电影里看到最多记忆最深影响也最大的影片。之所以在看《天堂口》会有吴宇森的影子,是因为这部电影是由吴导演的学生翻拍其经典之作《喋血街头》。当然这里还可以找到《喋血双雄》的身影。可见师徒情深。有道是“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出蓝而胜于蓝”不能因师而限制了自已的才华。时代的舞台总该有自已的要表演的地方,不仅是电影,平凡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如此。
从《天堂口》里又再一次看到了国内风行一时的“三大”电影,即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模式,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让人眼花了乱、晕头转向,看完后不知所云、苍白到无力。
尽管这部影片比起国际一流的大片还差几分火候,但比起国内先前《十面埋伏》《无极》之类的电影以及那些被改拍得面目全非的电视剧而言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值得欣喜而自豪的,因为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天堂口》里的天堂夜总会里露露唱着的歌声仍在耳边回荡:随便一杯酒,随便的温柔,让我不想再回头,明明这里就是天堂的入口……找到没有,温暖你的双手,天堂在天堂梦里头……随便一杯酒,随便的温柔,洗净尘缘的污垢,明明这里就是天堂的缺口……
天堂口,说是一个天堂的入口,倒不如说是灵魂倍受折磨与历炼的地狱的大门。
从前的每一天,在风吹过的瞬间,心中总是有些许凉意,就好像身上的热气全都被吹散,梦里的花朵都在此刻齐齐绽放。而现在,从前的快乐也早已被堵塞,自己就好像一个站在没有观众的舞台上的小丑,独自享受孤独和凄凉。彷徨的星星在天上一闪一闪,忽明忽暗,好像在嘲笑我的悲伤,它们的传说,是浪漫在犯错,难道幸福终究只能是个轮廓?被午后阳光蒸发的清茶,留下的回忆只剩残渣。可能是习惯了寂寞,认为两个影子不是太脆弱就是太烦琐,一个人的孤单自己去品尝,那样的疲惫就不会感觉很烦。就像你的快乐我也不能分享,你的笑颜哪容的下我的悲伤。喝一杯喝不完的水,流不完的泪往心里堆,直到那片银河变得暗淡,星星开始安分,月亮的光晕也变得迷蒙,黑暗渐渐褪色,我用被子把这世界和我分割,没有温度的被窝也能温暖我,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天快点亮,可是天,为什么永远也不亮?
纷纷扰扰,离离合合,想打破这庸俗尘世的原则,伤得彻底,笑的开怀,难道不好么?无论外面开花,下雪,发芽还是电闪雷鸣,我的世界都是个落叶的季节。找不到世界还有什么可贵,想试验什么叫做永远,可是残忍的时间总要把誓言一点一点摧毁。感觉好像连做梦都是在煎熬,我想将自己洗脑,可是前提要我遁入轮回的隧道,我不知道那要多久,我也不想再轮回到这个尘世,天堂是不会容纳一个伤心的人来破坏他们快乐的气氛。想了好久,才知道我的被窝就是我的天堂,只有那里我能感觉到温暖的存在。风放肆地在我的窗前撒野,远方的火烧云也默默地向地平线的那边飞去,终于被海淹没,却没有流泪,结束的那么干脆,它选择了就不会后悔,我却不能果断,犹豫不决何时才是头?15年半的沉默,日出月没瞬间而过,有人想活到天荒地老下个世纪末,我只想记住那片火烧云熟悉的轮廓,不再刻意去躲什么,一辈子好好过,无论心乱还是梦魇,我都不会逃避,因为我知道,没有人能够超越永远的距离……
未开口的话,是否算话?热情的释放能否让誓言永不变卦?对流星许过的愿望能否得到肯定的回答?有了影子的陪伴是否还会感到孤单……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一些问题,却还是没能够解答,所有的思绪都再次被剪散,一团乱麻,却没有勇气将它们斩断。若有一天我学会从容,那冒失的眼泪就慢慢被风干成纪念,两行伤心也被时间牵扯成过去,那时,我也许能不再伤心,因为我已经可以脱掉皇帝那身寂寞的新衣。
窗
外的太阳雨依旧迷蒙地下着,尘埃在空气里安静的歇息,轻舞飘扬,像我的思念一样。快乐成为了心碎背后的陪葬,不需要呵护记忆的流程,如果想触摸什么是快乐,就牵着记忆的绳索往回走,找到那个和自己并肩的自己,忘记逞强的过去,也忘记那让心死了好多次的刹那,那里就是心中属于快乐的领域。多次迷路在回家的路上,好像虔诚也要被抹杀,心情跌落到了悬崖,阴霾迅速笼罩了天空,湛蓝溃不成军,越来越曲折的情节,把现实揭露无遗,看不惯的真实,陌生的世界,黯然的瞬间。回家路在哪,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是否一定要跌倒才能发现真理的存在?声音被撕碎,堆积在心里面,行动迟钝,无意识好像被催眠,真的看到了轮回的存在,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是家?还是天堂?
单纯的潜意识被误导,接近颓废的醉生梦死,去向无踪,把酒销愁意正浓,琴声伴奏,心动还是冲动?失魂落魄的我,又呆在了自己的专属“天堂”,窗外的天亮了,而上帝何时才能让拂晓降临在我的天堂?
我是一个爱笑也爱安静,更爱雨的女孩。
我生来就对雨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愫,特别是绵绵的春雨,携一缕诱人的清新,带几分婀娜秀姿,透几分淡雅神韵,含几分羞涩神情。在天与地之间织几分诗意,织几分朦胧,那是我梦中的天堂。
我不知道爱雨是否和我的星座有关。而说到星座,我有时又觉得自己更像是双子座――我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女孩。在学校里,我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文静女孩,但一回到家,我又好似一只破笼而飞的小鸟,自由快乐。有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内向还是外向。
当我拿着这个“老大难”来请教妈妈时,她的回答往往让我大迭眼镜:“你外向得可以去当歌星了!”但好友的回答简单得差点把我吓一大跳――“内向”!每每思考这些问题时,我总有种身陷沼泽,苦苦挣扎而又不得挣脱的无奈,于是干脆不去想它。
我喜欢在雨天站在阳台上,透过玻璃窗看着雨中疯跑的人们,那时自己便有种远离世俗尘器,独居于天堂之上的感觉。
雨,在我的脑海中往往是十分内向的。每一滴雨水饱含着一份寂寞,一种孤独,在砸落大地的那一瞬间边完全炸开了。点点滴滴的寂寞,千千万万的孤独,使我善感的心灵也感染上了寂寞,感染上了孤独――我爱雨,也爱寂寞,也爱孤独。
父亲是经常出去旅游的,而我却很少跟着去。因为我不大习惯看到父亲的朋友们一边念叨着我又长高了,变瘦了之类的
话,一边咧嘴微笑的模样。我更讨厌按父亲的要求与他的朋友们和同事们打招呼,因而父亲总说我没礼貌。我很喜欢独自一人在家的感觉,自由自在,不用听父母的唠叨;寂寞地看电视,寂寞地写东西,寂寞地听音乐,而后寂寞地睡去……梦一般的。
我向往云南的西双版纳。戴着白头巾的傣族小伙,穿着裹裙、身材窈窕的傣族姑娘,壮实的大象,还有那雨雾迷朦中的热带椰林……
我曾幻想高中毕业时,能邀上一群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切去西双版纳,那会上我所向往的毕业旅行。
但在这之前,我还是平时的我――一个学习压力沉重的普通的中学生,而非一个旅行者。
雨中的西双版纳一定更美吧!那是我梦中的天堂。
小时侯,我常喜欢坐在树下听老人讲故事。记得老人曾经跟我说过,一个人如果生前干尽坏事,死后就要下十八层地狱;相反,一个人活在世上时,勤勤恳恳地干活,老老实实地做人,那么他死后,就一定能上天堂。天堂是一个没有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时的我时常在想,天堂在哪儿?它是不是一个有花有草有树有木,还有许多美味可口的食物的一个好地方呢?我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把天堂找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思想逐渐变得成熟了。在成长历程中,我历经挫折与艰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我都见遍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有时,爱受伤之后,一个人独坐在院子里,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心里总是反复地想,到底天堂在何处?我要怎样才能到天堂去?但结果,总一个人失望地望着天空发呆。
一天,风声呼呼,偶尔还拌着几点雨丝。这么冷的天气,谁受得了呀?还好,那天是星期天。我一个人在家看书。过了一会儿,只觉眼睛发涩,很不舒服,于是我来到窗边,欣赏窗外的风景。这时,有一对衣衫褴褛的老夫妻正站在屋檐下,两人手牵着手,甚是甜蜜。我心想,他们肯定是一对孤苦老人,这么冷的天气,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老衬衣,不是他们的子女不孝,那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子女。是我吃惊的是,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们怎么还能如此开朗、乐观呢?瞧,那老奶奶笑得乐开了怀,还不住用手捂住嘴,活象一个十八岁的少女,老爷爷则用一只手搭着她的肩,将她拥入怀中。此时,世间的一切仿佛都已停止,只剩下他们在这风雨中的一言一语,互相关怀。冷冷的风雨中夹杂着一撕撕来自心底的温情。
天堂到底在哪儿?也许许多人也在寻找着答案。但我庆幸的是,我已找到。天堂就在我们的心中。一个不受世俗纷扰,一个抛开忧伤,尽情解放的地方,就是我一直所寻找的天堂!
我听妈妈说
天堂
是天使们待的地方
一个美好的世界
那里没有烦恼
没有悲伤
只有快乐
纯真的我们
不懂
天堂是什么
只是想一定要
去哪个美丽的地方
或许
这是个幻想
只是个幻想
美丽的幻想……
双语实验小学五年级:李亭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