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别人不同
当别人已向未来的征程奔跑时
而我却在自己的青春道路上徘徊游荡
当我维持着我那独有的骄傲踏着步伐时
却被无形的坎坷所触伤
当我带着那会心的微笑向前进发时
却被未知的艰难所牵绊而深陷其中
但我并不会放弃,我要继续演绎自己的主角,创造自己的传奇
我坚持,并不是我固执,我坚强,并不是我倔强
我认为的,并不是我幻想的,而我所拥有的,是一个真实的我
我就是我,我与别人不同
岁月如水般逝去,
这个独一无二的我,
是我从幼稚中学会成熟。
这个与众不同的我,
使我从懦弱中学会坚强。
这个独立自主的我,
使我从迷茫中学会清醒。
在这个世上,
我不曾想过改变世界,也不曾敢想,
只是在努力改变自己,努力尝试着每一件事物,
我相信我自己,
相信自己的持之以恒终有一天会使自己脱颖而出。
我带着一身颜色站在只有黑白的人群中
被所有人或注视或凝视或窥视
成为所有人的焦点我举步难艰
我带着一身颜色穿行于只有黑白的人群中
被所有人或推拥或阻拦或牵绊
我的存在让所有人心中砸响警钟
却只因我与别人不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王鱼》,让我深受启发。
王鱼生活在一个布拉特岛上。王鱼分为两种:一种有鳞的,一种是没磷的。而有鳞没鳞全都有他们自己决定。没鳞的王鱼一生过得比较平静,而有鳞王鱼的身上其实是一种附属物。如果这种附属物退化,那么那些有鳞的王鱼就会有一种不适应,因为原来别的鱼见到他可能都会逃,但是它现在失去了鳞,别的鱼见了它,一定会吃掉它。而有鳞王鱼的逃生本领就比没有鳞的王鱼的逃生本领要弱。所以,如果有鳞王鱼能提前想到自己去掉那些附属物会有危险的话,那它就会提前练习逃生的本领和方法,就不会葬送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有一天,妈妈给我布置了暑假作业的任务,我没有写,。晚上,妈妈回来了,问我:“写完了吗?”“我……我写完了。”我吞吞吐吐地说,心里不免有些心虚。谁知,妈妈竟然信了,说:“好,不错,来吃瓜吧。”第二天,妈妈又给我布置了任务,而我今天只把昨天的写完了,妈妈回来后,说:“把你今天的作业拿来我看看,我低着头说:“我……我没写。”“没写?”果然,妈妈生气了,火气还不小。我说:“我今天写的昨天的,昨天的没写。”妈妈听了,语重心长的说:“孩子,你要记住:欺骗别人的人,最终被欺骗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个人如果欺骗别人,那最终被欺骗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只有学会诚实的人才能真正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不是伪装的强大。有鳞的王鱼如果提前能意识到失去附属物会让自己面临更大的风险,就会像无鳞王鱼那样训练自己的逃生本领和意识。伪装与欺骗都是给自己加了一层漂亮的包装纸,没有了这层包装纸,你还是一个平凡的人。
走路时常越道,欲“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处于迷漠中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想法-别人的总是最好的。
这并非不有道理。人的欲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渐地膨胀的,他们想要得到自己企及不到的权力、财富、生活、物质,于是抛弃现在的,拔腿追逐那海市蜃楼。
正如那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王子和一个贫儿交换地位,王子如愿以偿成为了一个贫苦的孤儿,但他却没有了压力,没有了皇室对他施加的枷锁;而那个贫儿呢?他确实得到了他一直所向往的锦衣裕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在偶然地一次餐宴中发现宝座上的自己的头上竟悬着一把利剑。在我们并没有深入他人生活的状况时,盲目地追求与崇拜是无知的。
那你如何看待张继的怀才不遇与陶潜的田园闲适?在未登仕途前,壮志满满,虽深谙官场龙潭虎穴,却未见自己势单力薄,但又欲入虎穴,弑虎子,执意去闯;然而后者已经看透天下大势后,知“出淤泥而不染”实为难事,而明明“世人皆醉我独醒”却要假作不知,何不委去身上纷乱尘事,寻一块清净地,自得其乐呢?
我们常常想成为一个像某某那样的一个完美之人。我们常认为自己身上有无数漏洞、缺点、错误,却没有想到那成功的某某是否也会有与你相同的一种想法,而羡慕着另一个人的呢?我想人的心灵中终有一个盲区,使人无法看见本质,所以他们被蒙蔽,他们便成为了俗人,愚者。
正如泰戈尔的小诗《错觉》般,“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我们实宜安于自己踏实的步伐,切不可妄图路过他人的人生。
也许最能够流光溢彩的正是你自己的康庄大道。
今年五一节放假期间,我们全家游览了位于市郊的动物园。在天鹅馆,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几只天鹅在没有栅栏和护网的并不很大的池塘里,竟能非常安闲地生活而不飞走。问爸妈,爸妈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不得已,我们找到管理员叔叔向他问个究竟。就听管理员叔叔说,天鹅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供其滑翔,如果滑翔的助跑线的长度过短,天鹅就难以施展它拥抱蓝天的理想,久而久之,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丧失飞翔的本领。而这几只天鹅,就是因为没有了飞翔时所必需的足够长的助跑线,才会在没有栅栏和护网的并不很大的池塘里,非常安闲地生活而不飞走。
听了管理员叔叔的解说,我很为那几只天鹅惋惜。同时我想,生活中何尝没有人为缩短实现理想的助跑线而落得个一事无成的可悲下场!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就曾写过一篇《伤仲永》的名文。文中说,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他家世世代代以种田为业。方仲永5岁时,便能做诗,并且诗的文采和寓意都很好。全县的人对此感到很惊讶,慢慢地都把他的父亲当做上宾看待,有的还拿钱给他们。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见县里有名望的人,表演做诗。最后,方仲永的聪明才智却完全消失了。
分析方仲永聪明才智完全消失的根本原因,无非是方仲永的父亲未能重视对他进行必要的后天教育,人为缩短了方仲永真正成才所必需的足够长的助跑线的缘故啊。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4岁就掌握了初中知识,8岁就上了重点高中,13岁就以高分考取了重点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但却在19岁的时候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中国科学院退学。
这个故事中的魏永康,只有超乎常人的知识巩固能力,却缺少做人一定要有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也是他和他的家人,人为缩短了他成才所必需的足够长的助跑线而造成的恶果啊。
同学们,难道你不想让自己成才吗?那么,就请千万别人为缩短你的助跑线!
为别人开一朵花
迎着那三月中和煦的春风,温暖的阳光,花朵们都睁开了自己那双美丽的眼睛,好奇的张望这被春天打扮过的世界。百花怒放,争奇斗艳,飘着诱人的芳香;姹紫嫣红,五彩缤纷,有诉不出的美丽!我坐在妈妈的怀里,听她为我讲述雷锋叔叔那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英雄事迹。并告诉我,大自然中的花,形态各异,五颜六色,很漂亮。而人间的“花”比它们所有的“成员”都要美丽!它们就是那雷锋叔叔扎过“根”后“开”出的一朵朵“小花”!妈妈还强调,我们要多为别人“开”一些“小花”!这又让我回忆起了那一次小小的善举。
那已是四年级时的事了。在一节体育课上,一位女生的鼻子突然流血了,被吓得不知所措,我立马拉过她,让她将头微微向上仰起,好让血液再回去,但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然后我又赶忙拉过她那冰凉的手,快速奔向医务室,在医生的帮助下她的鼻血终于止住了!事后,我关切的向她询问:“怎么突然流鼻血了?”她不好意思的说是自己抠鼻子一大劲,导致的!其实,咱们呀,并不相识,但从这以后,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有人会说“咋就这么点儿?”对,就这么点儿,因为帮助别人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嘱;一个细小的动作,就可以恰当的帮助别人!高尔基曾说过“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得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乐于助人的话,那么,这世间将成为美好的天堂!
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为别人开一朵自己美丽的花吧!
——读《照亮别人的幸福》有感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幸福是什么?读了《照亮别人的幸福》后,我对幸福有了一个更深的见解。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一个大雾的夜晚急着赶回城去。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上,他遇见同样急着回城的年轻人想与他结伴而行。对于这位陌生人,作者起初没有理睬。后来。他与年轻人一道回城。在这个大雾的夜晚,他为最终选择帮助别人而心中弥漫这幸福的滋味。
作者最终因为自己的良知而帮助了别人。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一直处于一种莫名的幸福中。可见,帮助别人也能给自己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帮助了别人才能获得它。作者的幸福与快乐,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帮助人,而别人也爽快地接受了他的帮助。在归途中,作者开车几次险些落入深谷,而作者却用自己的车灯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后来的日子里,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艰难而又危险的旅途。作者却因帮助了一个年轻人而整天弥漫在快乐与幸福当中。当我们在可以选择帮助或不帮助别人时,我们为何不选择照亮别人呢?照亮别人,也让自己处在一种光明之中,这种光明是永恒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记得有一天,我坐公交车回家,车很挤,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座位,可突然上来了一个老人。这时我的心中出现两个小人,一个说“让吧,你看老奶奶多累啊!”另一个说:“别让,你都学习了一天了该放松一下了。”但最终我给老奶奶让了座。虽然站着很累,可我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
这个世上,帮助别人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在生活中,帮助别人的事也许离我们很近;或许,又离我们很远。我们在这个帮助的抉择中也许犹豫不决。但最终我们要选择帮助别人。只要我们照亮了别人的幸福,自己的幸福也将会被照亮。
无论是在开会还是在剧场里看演出,我总喜欢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静的坐在那里,注视着前面的一切。
喜欢坐在角落里,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一开始没有丝毫的理由,也许是仅仅因为在那里没有人注意我,没有人打扰我而已。渐渐地我发现,在那里,没有让你刻意掩饰的某些东西所流露出的尴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有时,会开得很长,而且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以至于没有心思继续听下去,在那个角落里,你就是可以干自己想干的,想自己所想的,天马行空,完全不必在意有没有人会在意你。剧场里舞台上的故事也许很感人,在那个角落里,你可以尽情的哭,哪怕哭一个大雨倾盆,也没有人会在意你,更不会有遭受别人白眼不公正待遇的机会。
喜欢坐在角落里,那样,我可以坦然的看清所有人的背影。生活中的你、我、他,那脸上的笑容,热情的话语,也许是刻意表现出来的。他让人和人的距离犹如永远隔着一团雾,朦朦胧胧。因为你不知道在他笑容的背后是不是一付僵硬的嘴脸;你更不知道他热情的话语里面是不是有一把利剑;一双眯着的眼睛想把你的一切都看清而又想把他自己的一切都隐藏。于是,一颗不安的心总是不停的跳动着,让人不得安宁。而他们的背影,在角落里的我看来不会有丝毫的做作,他们的背影不会有任何的表情,不会挤出一丝的笑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本来的面目,所有的这一切都真实的、赤祼祼地映入我的眼中缌给了我一个真实的他。和这些个背影相处,不会让你总想着在别人面前塑造一个完美的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接受别人审视的人,不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处处得提防,处处得小心的人。他让你坦然,让你自由,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处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蓝天之下的人。
喜欢坐在角落里,注意着前面的人。看他们的表演,听他的交谈,做一个忠实的观众,一个忠实的听众,然后静下心来,没有丝毫偏袒的分析着谁对谁错。我可以笑看风云变幻,静听风声、雨声。在风云变幻,风声雨声中审视着自己。或对或错,一笑了之。那个雍容,那上大度,那个处风雨而不惊的我,也只有坐在角落里才能做到。
喜欢坐在角落里,看刣人跳舞,看舞台上的人世纷争。其实,在那舞台上的人中,又何尝没有一个我呢?我在看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看着。
佛说:原谅和宽恕,比仇恨更有力量。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祝福别人,才能快乐自己。
仙崖禅师曾经收过一个贪玩的徒弟,他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常常在傍晚时分趁着禅师不注意偷偷溜出院子去玩,天快亮的时候再悄不声息地溜回来。
有一天傍晚,他在后院的高墙下又架起一张高脚凳,翻墙溜出去了。正在院子里散步的仙崖禅师忽然发现了墙角边的这张凳子,就知道有人违规越墙出去闲逛了,但禅师并没有动怒,而是走到墙边,将凳子搬到一边,就地而蹲,等待溜出去的人归来。
夜深人静的时候,禅师的那位徒弟尽兴归来,不知道墙下的凳子已被搬走,黑暗中踩着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现刚才自己踩的不是凳子,而是自己的师傅,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一动不动地矗立在那里,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但是,令徒弟没有想到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反而关心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徒弟回到住处,坐卧不宁,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生怕第二天师傅会当着所有学僧的面批评他一顿。但是这件事一天天过去了,师傅从来没有再提到过此事,也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徒弟这才渐渐恢复了内心的平静,并为此感到深深自责。从此他再也没有偷偷溜出去玩耍,而是一心一意跟随师傅学习本领,最终成为一代深有造诣的高僧。
仙崖禅师对徒弟的过错并没有纠正,而是通过宽容的方式,让徒弟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改过,这比一味的批评指责更能达到育人的效果。
宽恕他人的过错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从容、超然和成熟。宽恕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这样才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否则岂不便宜了犯错误的一方?但是,不宽恕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痛苦、埋怨、憎恶、报复?这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在怨恨中,没有人是赢家,让怒气长期在胸中燃烧,只会灼伤自己,为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只会让自己陷入久久不能释怀的挣扎。只有当我们原谅了别人的过失,才会解开心锁,释放自己!原谅,就是抛开心中的怨,恨,不满,不甘,就是一种慈悲、一种解脱!
宽恕别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仇,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当一个人用宽恕的修养把敌人转化为朋友,当一个人用宽容的美德换来自身心灵的豁达时,难道他不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了自己吗?
有一位要远行的小沙弥,刚一出门就被一位身材高猛的大汉撞了个趔趄,不仅被撞得鼻青脸肿,还被旁边的树枝划破了手掌。
大汉怕小沙弥赖上他,就先开口埋怨说:“谁让你走路这么匆忙?我这么大块的个人,没长眼睛么?”
小沙弥没说话,也没有归罪这位大汉,只是笑了笑。
大汉仿佛有了惭愧之心,不好意思地问道:“我撞了你,你怎么一点不生气?”
小沙弥很平静地说:“既然已经这样了,生气有什么用呢?生气又不能让手上的疼痛减轻半分,也不能让伤痕愈合,相反,生气只能激化心中的怨气。如果我对你恶言相向,或动用武力,即便打赢了你,也会种下恶缘,到头来输掉的还是我自己呀。”
小沙弥还为大汉开脱说:“若是我选择走别的路,或是早出来或晚出来一分钟,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业障呢!”
大汉听了小沙弥的这段话,觉得很是惭愧,连忙向他道歉,并记下了小沙弥的联系方式才离去。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小沙弥突然接到这位大汉寄来的1000元钱,不知为何故。
原来,大汉一心忙于事业上的经营,婚后冷淡了娇妻,造成家人不和、后院失火。在得知妻子竟然做出出轨的事后,大汉顿时怒火中烧、报复心起,冲进厨房拿起菜刀,想将妻子杀掉。
不料,大汉在举起菜刀的一刹那突然想起了与小沙弥相撞时的一幕,想起小沙弥说的“生气有什么用呢?”事情已经发生了,杀了对方反而会让事态更糟,于是,他放下手里的菜刀,学着像小沙弥那样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好长时间没有陪伴妻子了,是自己冷淡了她,这一切明明是自己造成的,怎么可以怨恨妻子呢?
从此以后,大汉不管自己事业上多忙,都要抽出一点时间陪陪妻子,两个人感情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事业上更见起色。大汉很感谢小沙弥让他学会了用宽恕的心态处理人际冲突,从而赢得了美满的家庭,所以特寄来1000元钱,聊表谢意。
禅理感悟:生活中的矛盾需要我们用宽恕心去化解,宽恕的受益者不仅仅是被宽恕者,还有宽恕者自己。一个懂得包容、懂得宽恕别人的人,到处可以契机应缘,和谐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