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我虽生在宁波,却在象山的一个小山村里成长。那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从我记事起,满目的苍翠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连绵的山头上长年竹海翻滚,绿波荡漾。林间鸟鸣声声,泉水叮咚,和着竹叶“沙沙”的声响,仿佛一首美妙的小夜曲,多么令人陶醉。
春来,竹笋还未探出脑袋,小舅公就背着锄头,拎着蛇皮袋,踏着晨露,向山中进发。不多时,便背着满满一袋的笋归来。小舅公虽满头大汗,却笑意盈盈:“今年是大年,不到半天,看我这收获,多不多!”舅公话音刚落,便甩手将蛇皮袋倒了过来,“哗哗哗”地用力往下倒了起来,一个个金黄的笋宝宝都前挤后拥地往外跳了出来,那可爱的模样别提多有趣了。虽然个别满身是泥,却丝毫掩盖不了它饱满的身躯和诱人的香气。剥去一层层金黄的外衣,里面鲜嫩的笋肉露了出来,多么水灵,仿佛能掐出水来。
外婆赶紧架起简易的炉子,放上大锅,把笋整个放进去无水蒸煮,熟透放凉后切成笋片,放在竹匾里晒上三天,制成笋干,贮存起来过冬吃。
谁家来了客,饭桌上少不了一盆笋干烤肉,笋干鲜嫩爽口,连没牙的老奶奶也咬得下;烤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没有一家的餐桌上是没有这道笋干烤肉的,每每都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存在,常常吃完了还嫌不够嚷嚷着再炒一份接着吃,仿佛只有吃过笋干烤肉,才算是过了年。
这笋干也是家乡馈赠好友的礼品。孩子要去工作了,带上一袋;远方的亲戚来了,送上一袋;亲朋好友登门拜访,拎上一袋;走亲访友,捎上一袋……
现在,我住在宁波,老是收到外婆托人带来的笋干。每次吃笋干烤肉,我都会想起那一片青青的翠竹,荡漾的绿波;想起小舅公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满载而归;想起外婆家院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想起阳光下白嫩嫩的笋干……
每每闻着笋干的香气,眼前都会浮现出一张张脸庞,那些脸庞渐渐清晰,他们就这样看着我,含着笑意。
下一篇:我们班的新鲜事
乡情是一只清远的笛,深远而悠扬;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童话,美丽而动人;乡情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清香而醇厚……故乡啊,今夜请允许我再次踏上小楫轻舟,寻觅你的气息。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滇中小城——玉溪。这个动人的名字源于小城中横贯市区的州大河,河水如碧玉般清澈透亮,碧玉清溪,玉溪因此得名。确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美不胜收。有我国最大高原湖泊、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有证明地球生物进化史上著名的“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存在的帽天山;有充满诗情画意的玉溪大河;有风景宜人的避暑胜地——白龙潭;有风景秀丽、悠久传奇的红塔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红塔山美得就像一幅画。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绽放的花朵。一束束火红的杜鹃,一簇簇怒放的樱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点缀在葱翠的山林间,像春姑娘撒下的锦缎,美得温柔,美得和谐,美得令人惊艳。春风萦绕在耳畔,穿过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踩着满地的樱花花瓣,踏着蜿蜒而上的石径漫步,那,是最柔软的时光。“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春天仿佛还在缠绵中,夏就已经迫不及待地闯入了城市各个角落。人们换上色彩斑斓,清爽凉快的夏装,尽情享受夏的欢畅。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好像在一夜之间就翠绿如伞,把灼热的阳光悉数遮挡。我喜欢在闲暇时到东风广场上闲逛,看浓浓的绿荫下成群的老爷爷们下棋、打牌,时而争执,时而叹息;看开阔的广场上结队的老奶奶们翩翩起舞,舞姿或柔美,或激情;看呀呀学语的婴孩在父母的搀扶下蹒跚学步,摇摇晃晃,可爱至极……不为别的,只为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看闲庭信步,轻声细语的悠闲……走累了,你可以寻个街边小店,叫热情的店家来一碗红绿相间,酸辣可口的凉米线;或者找个路边小摊,让满面红光的摊主给你夹上几块被烤得圆鼓鼓,香喷喷的臭豆腐……家乡的味道就这样在你的唇齿间流动,一种莫名的满足在你的心里升腾。如果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就到清泉涌流,凉爽舒适的白龙潭放飞心情吧!那里葱翠茂盛的百年古树遮挡了烈日炎炎,你可以身披碧绿的凉气,耳听潺潺的流水声和此起彼伏的蝉鸣声,好不惬意!转眼间,秋天来了。一阵秋风吹过,行道树上枯黄的银杏叶依依不舍离开大树妈妈的枝头,摇摇晃晃,漫天飞舞,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安心地睡去。“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漫步秋天的聂耳广场,映入眼帘的是黄澄澄的柿子树。金黄的柿子缀满了枝头,像华灯初上,给原本有些寂寞的秋天平添了几分暖意。一阵秋风吹过,叶子和柿子随风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成熟的柿子从枝头坠落地面的一刹那,汁水顺着裂开的果肉弯弯曲曲地流淌出来,在地上形成一片暗黄色的果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柿子香……玉溪的冬天很少有下雪,总是脚步轻轻,温暖如春。虽然少了白雪皑皑的磅礴气势,却多了“日暖玉生烟”的温软香玉。冬天基本都是蓝天白云,鲜花绿草。我们在冬日里去抚仙湖边漫步,去柴家山登高远眺,去出水口公园尽情奔跑。偶尔玉溪也会下雪,但雪只飘落在龙马山上,这时的龙马山就像一位含羞的少女,远远望去,若隐若现,让人怎么也看不透她的娇容。冬夏晨昏,无论哪一个瞬间,在我的心中,家乡玉溪都是最美的模样。乡情,像一首歌,常常萦绕在我的耳畔;乡情,像一个故事,时时铭刻在心头;乡情,像一列火车,永远载着我的家,我的爱,我的梦,驶向那未知而神秘的远方……...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落叶总是向往大地母亲的怀抱,就像游子向往家乡故土的怀抱。家在变,但乡情不会变。我的家乡在广西,“桂林山水甲天下”令我自豪,欢乐与辛苦交织的质朴生活令我向往。那里有我的童年回忆,有我爱的自然景色。清晨,小鸟起得比谁都早,在电线杆上边的乐谱,揍着歌儿。大公鸡不服输,也老早就破喉高歌了。农民“闻鸡起舞”,带着自家的工具下田忙碌去了,妇人们在家门口堆坐在干玉米旁忙碌,小孩子在一边嬉笑打闹。随着暖阳的升起,一早的时间也便随之消失。吃过午饭,农村小孩便去结伴玩耍了。烈日炎炎,小孩们总喜欢去溪边戏水。家乡的小河小溪多且清。在光滑的鹅卵石下寻找小鱼小虾,总能捉到一整瓶。河里的鱼长得肥肥的,一个弯钩就能把他们钓上来,但也少不了他们无情的拍打。虾也是有的,但不大,只有运气好的才能寻得几只大虾。临近傍晚,渐渐有些清凉,路边的柳树枝儿随风摇曳着,草丛散发着青草的芳香。小孩们知道该回家了,提着各自的鱼儿虾儿,走在回家的路上,准备给餐桌添上一份美味佳肴。忙碌一天,该好好犒劳自己了。妇人们在厨房准备着,其他人坐等着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而这时,乡村的炊烟,成了一道风景。我喜欢乡村的炊烟,喜欢炊烟升起的宁静,喜欢炊烟弥漫的淳朴,喜欢炊烟飘荡的空灵。只要看到升起的炊烟,闻到柴草燃烧的烟味,我心中就会生出一种别样的喜悦。饭后,老人们围坐在古老的大树下的石板凳上下围棋或是象棋。年轻人们纷纷驻足观看,还时不时地发出几声赞叹。这样,简单而又充足的一天过去了。我的家乡没有城市喧闹多样的音乐,却有潺潺歌唱的小溪;没有稀有珍贵的动物,却有镌刻回忆的鱼虾;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却有炊烟袅袅的安宁。我爱我的家乡!...
月光从窗里斜穿过来,映在地上,地面上好像结了一层霜,整个屋子都被柔和包裹起来了,不由得让人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来,也由然想起自己的老家。家乡,一个柔软的词,棉花糖般甜蜜,但它又如锥子般尖利,狠狠地直插进你的内心,让你那么的疼。我在城里长大,回老家的时间有限,对老家也只是一些零星的记忆,但却清楚的记得——那大片的绿。老家被农田环绕着,每一次回老家,眼睛总是填满绿,大片大片的,那种绿是大方的、一望无际的,不像城里那样吝啬,放眼望去,心胸也会觉得突然豁达许多。那种绿是用农民的汗水浸染的,看着它,感受到的是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即将收获的喜悦,有种说不出的踏实。家门口也有绿,门口两棵高大的杨树,绿意盎然,承载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春天,嫩绿叶的小叶子刚刚萌发,随风舞动,过些时候,杨絮就会随春风飘来,一片片雪白的杨花从天而降,飞到我身上,甚至飞到嘴里,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我猛地伸手一抓,软绵绵的,里面包裹着一颗硬硬的小球,我知道,这是春天希望的种子;到了炎热的夏天,杨树已经长得很茂密了,投到地上很大一片影子,我玩耍的阵地也就转移到了树下,到了吃饭时,奶奶干脆把饭桌移到树荫下,一家人一边乘凉一边吃饭;秋天,树叶黄了,一片片飘落,在我身边盘旋飞舞,我知道它们要走了,在和我告别,但我也知道明年春天,这片绿还会来陪伴我。啊!我更想念家乡了,想念家乡的绿;想念家乡的大灶台;想念村旁疾驰而过的高铁;想念住在老家的爷爷奶奶……我多想现在就飞奔至故乡啊!...
“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忘不了故乡的亲人,忘不了故乡的陪伴,忘不了故乡的田野,忘不了故乡的池塘,忘不了故乡的一切。一番真挚的亲情涌动,在我的心中掀起一阵狂澜。当我想起故乡时,当我仰望星空时,当我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或想起儿时的趣事时,我仿佛看见那金黄的原野,绿油油的庄稼,高大的杨柏树,清澈的小溪,高高的山坡,一群羊群在奔跑。家乡的思念便油然而生。在那清澈的水塘边,我和小伙伴顶着烈日在池塘边钓鱼,玩耍。瞧,水波微动的水面上,鱼漂上下地抖了抖,鱼儿上钩了,拿起鱼杆开始溜鱼,家乡的鱼都很大,我一个人实在驾驭不了这大鱼的力量,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抓紧鱼竿,任由它摆弄。大约过了两三分钟,他已经精疲力尽了,接下来我们上场表演,用力拉动鱼竿,把他拉上岸来。白色的肚脐,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在树荫下,架起一个小灶,支起一面小锅,添上清水,一锅鱼肉,过一会儿,浓浓的鱼香飘满了四周。一碗充满乡情的鱼汤,唤起儿时的伙伴。那碧绿的池畦,金黄的花朵,香气扑鼻,就像漫游在花海之中。欢笑的嬉戏声无处不在,穿梭在原野上。漫山的樱花,沁人芳香,漫天飞舞,仿佛步入仙境一般。旁边有几只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唱着婉转的歌声,别有一番惬意。故乡的山,高大雄伟;故乡的水,清凉甘甜;故乡的花,沁人芳香;故乡的田,方正整齐;故乡的伙伴,机智聪明。忘不了故乡的一切。亲,莫过于骨肉;痛,莫过于分离。虽然不能在土生土长的故乡生长,将来必定要落叶归根。“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禽兽犹如此,人亦必然。...
我家乡洛南县盛产的核桃,是我不太喜欢的水果之一。因为它的外表实在丑陋,坑坑洼洼的表面像一道道沟壑,纵横交错,很难剥开,一如我的家乡,隐匿在大山深处。幼时,听得西安的繁华,上海的现代,再看看自己的家乡,不觉颦蹙,心想:我什么时候能走出这个群山遍布的小城呢?小学时家中种了核桃,我也不得不去帮忙,才知道这个外表呈棕黄色的家伙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既可生吃,也可榨油,还可以制成糕点、罐头、糖果等。了解了核桃的功用,我不禁咋舌,不由地感叹:它真是一个神奇的水果,我对核桃心生了几分欢喜。后来,学得家乡的历史,才知道洛南是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是新石器先民生活过的地方,是字圣仓颉的故里,看着那些历史书中的文字,想着自己的双脚也踩在那些先民曾踩过的土地上,内心就升腾起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中学,我如愿以偿去省城读书,因为学业紧张,都是爸妈驱车来学校看我,我很少回乡。开始我的内心得意,想到儿时的理想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不觉眼角眉梢都是笑意。爸妈每次来,总是捎来家乡的信息:什么邻家阿婆怎样怎样啦,什么我的小学同学如何如何啦,什么家里的核桃树的长势啦……我突然觉得家乡已成了我内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结,洛南的山山水水,人情世故,点滴岁月已经融化在我的血液之中。寒暑节假日回家,一到洛南的地界,我的内心不觉激动起来,望着熟悉的风景,我的鼻翼微颤,心潮澎湃。走进核桃园,轻轻拿起一枚,放在手心,低首深嗅它特有的清香,似虔诚祈福状,尔后轻轻掰开,看着里面如大脑般饱满的果实,撕去薄如纸张的皮,看着里面金黄的果实,细细咀嚼,开始有点微苦,片刻后便是丝丝甘甜。细细品味这家乡风物,觉得它虽相貌平庸,但质朴可爱,品性纯良。一如质朴的家乡洛南,虽藏匿在大山深处,但风景秀丽、文化淳厚,用自己千百年的际遇谱写小镇辉煌的过往:著名洛南八景,引得多少文人骚客吟诗留赋;先天的地理优势,又让多少无产阶级革命者挥戈秦莽,保存实力。我用我的双脚探寻先辈们的足迹,在寻寻觅觅中,家乡的风景让我肃然起敬!凝视石门烟雾飘渺笼山头,亦觉自己宛若在仙境;驻足文显翠屏前,手抚古松老柏,亦悟历史厚重;置身银钩白练,感受瀑布奔流年复年的壮美……当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如细针刺绣铺开来展在眼前,一切的一切,竟然美的那么雅致,那么叫人惊心动魄!我对我童年的见地自惭形秽起来,家乡原来是我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精神家园。每每有好友相邀,或是我去访客,我都会带上我家乡的物产——核桃;同时,我也会带上我和我家乡的那些故事……...
我是自小就没有爷爷奶奶的,很小,我就和外婆待在一起。外婆家是安徽黄山的一处偏僻的村庄。那里的经济并不发达,至少我儿时是这样。那里的山着实多,一排一排种的是茶树,一股清香随风散去,山上的松是挺拔的,是墨绿的,像巨人般高大,却有道人的淡雅。山下是小溪,溪水是绿的,水底的石子清澈可见,石上覆一层青苔,溪水沿着两边,一直向前沿去,也不知哪是尽头。我四五岁,就与外婆去右边的一条大路,有时是买日用品,有时是去玩耍。可我不爱走大路,爱走小路。我沿着坡路往山上走,路的两旁是菜,上了坡顶,一层一层便是茶树,有时摘片茶叶,放在嘴中嚼,觉得苦涩,又吐出来。继续走,一棵巨大的松树映入眼前,坡下也是一棵棵柏松。吸引我的,不是这个,松树的一旁,一棵小树竹叶青。我爱摘上面结的红果,一摘就是好几颗,枝头上都变得光秃秃的了。身后的橘子树是外婆种的,却比外婆还高。我有时也摘一个,哎,酸死了,也便浪费了。下坡了!我最喜欢跑下去,风吹得多凉快啊,如果有块木板,坐在上面滑下去,该多好玩啊!时间便也逝去了。大一点,我与一个小姑娘一起玩。我现在,不知却忘了她的名。我带她来我家,把从杭州带去的书。画本儿拿出来,与她画一些画儿,贴一些彩色的贴纸。有时拿蜡笔,在屋子的壁上,画些胡乱的。也许外婆曾说过吧,可我似乎从未听进。有时我还和她跑来跑去,采集不同的树叶,但遇到一根根刺状的叶,不能捡,要跳开,以免扎到腿脚。还有时跑到她家,捧些花生什么的,坐在石椅上,兴奋地聊着。欢乐的一天逝去。而现在,我却很少回外婆家了,有几年了,我也记不清。感觉时间仿佛过的很久,我已在老年了,心中总有一点东西。后来母亲跟我讲,那个小姑娘的母亲几年前因事故死亡,小姑娘只能跟爷爷奶奶住,很可怜。听到这,我留下了泪水,我心中有一丝痛感,一团愁絮,我不知道这是对小姑娘的怜惜,还是对心中永远的乡情的怀念,也许是两者萦绕在一起结成的吧。...
一条小路,弯弯曲曲,泥泞不堪,但它却承载着我的整个童年。小时候,妈妈因为忙,把我交给外婆管,于是就开始了我的“乡村女孩”之旅。外婆经常抱着肉嘟嘟的我,去邻里家串门聊天,那时的我只觉得大家都好好,给我东西吃,陪我玩玩具,我开心他们陪着我一起笑,我难过他们哄我高兴,我就像小公主一样,被他们细心呵护着。慢慢长大了,开始顽皮了,经常不听外婆的话,像黑帮老大,带着一群比我小的小屁孩同我出去疯玩,鬼点子多得不要不要的。还清楚的记得那一次被打,我的屁股疼了三天三夜,直到现在都忘不了那时钻心的痛:我听着外婆讲着妈妈小时候的故事,什么捉鱼啦,什么插秧啦,应有尽有,我可坐不住了,突然,一个声音跟我说:“去捉鱼吧,那条你常去的小路边不就有一个小水塘嘛!顺便再带几个人去一起捉。”我心里一惊,可最终还是没忍住,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我趁外婆不注意,悄悄地溜了出去,找来两个平时同我最好的玩伴,在我的诱惑下,她们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与她们疾速奔跑在小路上,生怕被大人们发现了,半途把我们抓回去。我带着她们在泥泞的小路上走着,来到小水塘边,递给她们我早已准备好的网兜,我们在太阳的照耀下,静心地捉着鱼,可就是怎么也捉不到,无趣之下,我们开始互相泼水。这水并不是很干净,有些混浊,我被她们俩同时攻击,被泼得只能用一个“脏”字来形容了。虽然衣服湿了,但是因为有阳光,所以感觉暖暖的。正当我们玩得热火朝天之时,我突然感觉背后有一股“杀气”正在靠近我,我的影子渐渐被吞蚀了,我回头一看,不好,快跑,我在心中呐喊着,却早已被外婆的魔爪抓住,当着小伙伴的面,毫不留情地开始打我,边打还边教育我,她们两个不仗义的人,丢下我跑了。一顿打之后,我摸着被打红的屁股,一瘸一拐地走回家。虽然玩换来的是皮肉之苦,但我还是很开心……现在,小水塘早已被填平,泥泞的小路也变成了大马路,可童年的快乐却始终记在我的心里,永远也无法抹去!一条大路,笔笔直直,干净清爽,它一直向远方伸去,伸入我的心中……...
家乡是一个无论走多远都想回到的地方,是对每一个人都不言平凡的地方,我的家乡是博罗罗阳,是一个拥有“生命之源”东江的地方,是一个拥有大葫芦镇压的地方。东江是家乡的一大景点,他虽然不如长江那般有着万马奔腾的气势,也不如漓江那般水平如镜。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当太阳刚刚升起时,微风轻轻拂过,东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反射出钻石一般亮闪闪的波纹。天还是昏暗的,只太阳升起的地方柔柔地铺开一层红布。由远及近,传来自行车的喇叭声。只见一个戴着草帽的老人停下车后,从自行车上拿下一个沉重的大布袋,里面是琳琅满目的钓鱼用具。而后,老人迈着缓慢的步子穿过了杂草从生的坡路,下到铺满石头的江边,拿出一包香气四溢的饲料,取出少些挂到鱼钩上,调好鱼竿,往远处用力一甩,鱼钩就轻巧巧到了河岸中间,把那水面上金黄的阳光打散了。席地坐下,手持鱼竿,俨然一副悠然自得的姜太公模样。从东江北岸遥望过去,是个深绿色的“大葫芦”,看起来就觉得这“葫芦”涩得很。其实,这“大葫芦”是一座大山。听一些老人说,葫芦岭原是铁拐李的一件法器,救了当时处于水灾中的博罗人民。因此,葫芦岭脚下有个庙。年节时,总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们走进庙里,对着佛像虔诚地跪拜。烧完香后,循着小径上山。一路上能看到穿白褂子练太极的阿姨伯伯、三三两两拍照留念的、边听歌边悠然散步看风景的……到了山顶一处平台,俯瞰其下,东江水静静流淌着,老屋子里些许白烟缓缓飘起,新建的商楼上穿着五颜六色衣裳。背后的山是画布,衬着那博罗的景。就像叶子最终的归属是土地,我们的归属是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不尽相同,但总是你眼中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