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浓墨帘卷了未开化的土地,远古先人以火给世界微光。在那个人兽剧烈交锋、弱肉强食的时代,生活教会了原始人更好的生活。神明信仰都是空谈,正是生活,给了祖先无穷的力量。从远古直至智能时代,生活一直以理示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童年总是无忧虑,做家人的掌中宝,享受着一家最好的资源。儿时我住在乡下,姥姥姥爷都忙农活,怕我哭闹,便带着我一起下田。乡下清晨空气极好,湿爽的风一直随从,阳光投下,被树叶切得细碎。我坐在姥爷的肩头,听他说这样便能和鸟儿们离得近些。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他平稳宽厚的双肩。
姥爷干活时,是怕我无聊的,为此他特地带了一只瓶子——瓶盖上有气孔,瓶外的商标撕掉,瓶中是欢闹的蚂蚱,就像瓶外高兴地活蹦乱跳的我。那是姥爷特意准备的蚂蚱瓶,他带着我,就会带着那只瓶子。时间不息地奔流,我和姥爷之间有条跨不过的河,那时我还不懂,只学到了生活教给我的欢闹和开朗。
再大些我去城里上学,闲暇时就回乡下,回姥爷的地盘。有天傍晚,我和姥爷相约下田,夏风微醺,只有田草可以爬上心头,消减烦躁,平静心绪。夕阳将我和姥爷的影子拉得很长,延伸到山谷之下,可姥爷的影子好像没有当年那样挺拔有力了。他坚持要抱我,并把我放在了仍平稳宽厚的肩上。可我明显感到,与天空的距离,也不似当年近了。时间洪流还是重压了姥爷,岁月不饶人,他在老去,我在长大。我意识到了什么却又想不明白,只是知道生活教我长大,教我该珍惜这时光了。
初二那年,姥爷走了。后来我跪在他灵前,院中被寂静填满,也被黑夜填满。泪还是模糊了双眼,那个蚂蚱瓶在灵桌上放着,瓶上烛火闪烁。原来真有条无法跨越的河,原来生活这么残酷,体会了人情之后才知外面的世界也并非很美好,人总得握紧手中的石头,就像远古时代。我想着,心中更加绝望,哭得那么有力,却无声。
跪在灵前,恍惚间,烛光中,姥爷好像笑了。生活是个好老师,也是个残酷的老师,人总是一眼黑夜过后才能看见白天。跪着到意识又开明时,我紧了紧拳头,天似乎更明了。
下一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总是会从生活中学到很多。——题记四季流转,生活一直在进行并绽放绝异的光彩。经历浮名庸财,蜕去名利的外衣,终于回归质朴的自然生活,从中学到最可贵的人生知识——不伤花谢,不羡柳青。不似精雕粉砌的文字过于隐晦,生活为师之道的高明就在于他的坦荡直接。我曾留意过自然花木,春萝夏荷秋菊冬梅……即使盛开之时再艳丽,也会凋萎。我直接面对过夏末秋初,满池荷花尽谢,一池绿水也了无生机,破败的花谢之景,让我不禁忧从中来。不久,却到了金菊上市的季节,墨菊、金菊、白菊交相辉映,景象动人,枯荷败水的记忆已渐渐褪色……生活已使我渐有一种感觉——不必伤怀花谢,万物都有特定时节获取最美的光彩。我曾会因为差距而止不住的悲伤、恼怒、尴尬,甚至一度陷入自我否定的边缘,所幸——有“生活”相助。忆想,烦闷的我决定出去独自散步舒缓心情,悠然踱步,微风轻拂,拂拭了不少心中尘埃。随意望天,云随风来,任意卷舒,“去留无意,任随天上云卷云舒”诗词虽意蕴并存,远不及实景的震撼。浩瀚的天空,淡蓝色的天,几朵稀疏的白云和着几缕风。云随风动,去留随意,卷舒自由,十分随性。望着实景,内心仿佛纳入了苍空白云,桎梏解除,方知——不必强求于差距的补足,做好自己,随性即可!生活总是生动的画卷,明丽的色彩渲染自然的氛围,却总携带厚重的感触!冬日之中,有枯松落叶黑土,也有常青之树,盎然冬日寒凉气氛,惊叹于绿树的傲骨,却不必哀怀于枯松不幸。因为四季教会我们,枯松也有绿叶茂密的一天。春日之际,柳树枝条柔美,浅浅的绿色软和了人们的心田。这就是生活,轮回与季节,所以——不羡柳青。生活以它生动的图景,真实诉说着人生的知识,枯败—轮回—盛放,这是它的体系,使我懂得不必艳羡他人,只需做好自己,花谢柳青只是时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生命,本就是宇宙长夜中最美的一颗星,而很好地生活,无疑为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它愈发闪耀、夺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有涵养的旅行,在生活中我们发现美,并成就美。感谢生活,它让我汲取天地之精华,让我拥有了羊脂之温润、翡翠之包容。谦谦君子,似瑾如玉。书本上常说做人要谦让,可什么才是真正的谦让呢?是张良的数俯身以配老翁之履,还是姬昌为贤相拉车之德?生活给了我答案。谦让,本来没有那么高大上,它就在点点滴滴之间,它是一次起身为老人让座,它是一声向食堂阿姨表达的感谢。有斐君子,温良俭让。一句“请您先来”,或许便是最好的诠释。信,则友遍天下。与朋友交者,其必言而有信。信不单单指诚信,还有心与心的交互,命与命的相守。诚信是交友的第一步。“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以诺”便是最佳理由。而心与心,唯有相通,才算得上是挚友。鲍叔牙不以管仲多分金为贪,知其家贫也;不以其逃跑为耻,知其家中有老母也。千年不朽的管鲍之交无疑是黄金标杆。生活是一个筛子,滤去那些浮华,只留下最美的。在我陷入生活低谷的时候,别的朋友逐渐疏远了我,只有阿泽还在我的身边,守护并开导着我。阿泽从来没有从我身上得到过什么,但我们之间的友谊,凭的就是一个“信”。他甘愿把他的心无偿地交给我,我也愿意,把我的心,贴在他的胸膛。《论语》有云:“仁者乐山,仁者乐水。”人和人本就彼此不同。生活需要我们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同学之间的一点矛盾,便是一粒火星。有的人熄灭了这粒火星,有的人则是将这粒火星放在了导火线上。回想自己和同学们的打打闹闹、哭哭啼啼,真的是很可笑。既然本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又何必弄得剑拔弩张水火不容。共工与祝融因不包容而打到不周山给生灵以灾难,我们又何必走前车之辙?那一次,我朝一与我有矛盾的同学以微笑,换回了我们的重归于好。生活,不言而喻,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如何增添生命的厚度,如何增添生命的光彩。谦、信、容是生活的常态,它们让我们拥有了玉的美感。生活若是天地,那么我愿做一颗璞玉。学会生活,感谢生活,加以磨炼,成就大器。...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生活在了这世间。从此,无论是坎坷艰难,还是顺风顺水,无论辉煌成功,还是低谷失意,都将是生活给他上的一堂堂或生动或深刻的课。毋庸置疑,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会我们在迷途中茫然时学会转弯,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超人的饰演者克里托斯夫·里夫摔下马背以致终身瘫痪后,他何尝没有气馁过,但生活既然让他承受了这般变故,必让他受启于此,于是他学会了转弯,转向导演事业,最终将金杯“最佳导演奖”揽入怀中,得到了更多的荣誉和掌声。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禁止通行’不是让你停下来,而是提醒你,该转弯了。”里夫在生活里向世人证明了“超人”是的的确确拥有“超乎常人”的思维和本领的!生活教会了里夫转弯更上一层楼的智慧,也教会了身处逆境的司马迁“浴火涅槃”的坚强。青年时的司马迁,只因为好友打抱不平,上奏求情,就被处以及其残忍的宫刑,内心痛苦却难以割舍自己未完成的《史记》,忍住泪水,抗住生活冲击给他的洪水猛兽,十余年忍辱负重,咬着牙关完成了“史家之绝唱”的传世巨著。生活磨砺了他,让他学会了坚强,不惧挫折!让他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心更坚强!有人说:“生活就是残忍的击败你,当你觉得自己再也爬不起来时,又伸出手援助了你。”正是这样,生活才显得意义非凡,谁不曾在生活里磕磕绊绊,却又跌跌撞撞的成长?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也曾在一次次考试失败后落寞难过,但最后总会擦掉眼泪,笑着说:“继续拼搏,下一次一定可以!”看吧,下次成绩总会有进步的。因为生活总是该越挫越勇的,上次错过的题目这次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了。哪怕是偏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这也是生活的意义。生活,是一位指引你黑夜中寻求光明的老师,让你懂得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活成你希望看到的样子!不负生活,让我们好好倾听她给我们上的这堂课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对“老师”给出了如此定义。常年浸淫于应试体制教育的我们,往往提到老师,脑中最先浮现出的是站在讲台上挥舞着粉笔与三角尺的谆谆老者,却渐淡忘了,最能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的,就是生活本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义无穷无尽,却又无一不包含于生活当中。古往先贤对于生活不懈地探求于剖析,将一条条道义写作寓言与神话,流传于后世。无论是东方移山的愚公,逐日的夸父,抑或是西方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与滚石的西西弗斯,都是先人们所塑造的道的化身。螳螂捕蝉,鲁班造锯;鹰击长空,波音飞机。生活将道义法布施予人类,人类又用造物的形式将道以奇妙的形式体现出来,回馈给生活。人类习道于生活,又践道以生活,可谓道之本色。相对于理论道义,生活教会了我们的,往往更多是生活技能层面的东西。从儿时的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到年长后的洗衣做饭,生活不知不觉地教给了我们许多,我们也逐渐地变得更加成熟,教会我们这些的,是生活给我们的苦难与历练。犹记一段辛苦的日子:大概是初二时,父亲得阑尾炎住院,母亲去照顾。只留我和三岁的妹妹在家中。虽说承蒙邻居照顾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但那段时间的生活确实令我受益匪浅:学会独自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在作业被雨淋湿之前关上窗子,学会在妹妹把玩剪刀时一把夺下……倘若没有生活教给我们这些,想来我们永远也无法长大。所谓“提出问题是哲学的开始。”人类在一个个问题中摸索着进化与发展,而能够解决我们问题的,也正是生活。当你遇事迷茫而不知所措时,往往生活会给你灵感与启发。著名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便是从生活中所获益。那日,他百解不得解之时出外游玩,回家时却迷迷糊糊睡着了。在梦中,游玩时见到的长蛇慢慢诡谲地盘绕成环的形状。突然一惊,他醒了过来,茫然中透着兴奋:“找到了!”此后他一举成名,在化学界低位骤升。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多留意生活吧,下一个得道受业者,就会是你!...
我是一个叛逆的少女,打架斗殴,吵架顶嘴,都是我的强项。学校里的同学都怕我,“尊称”我一声“大姐”。初三那年,学校要给我们初三党再延长时间,安分了没几天的我手痒痒,打算在学校里制造一场“暴动”。我把平日里归我“调遣”的人都集合起来,罢课并在校园里游荡,高举“正义之旗”,对学校权威发起挑战,我们和学校老师争论不休。我口里嚼着一块口香糖,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把那个吵得最凶的老师砸了。血从头上流下来,老师疼得用手抚头,争吵立刻停止,于是,我被“光荣”地喊去训话。在简洁的校长室里,我见到了我的爸爸,四十多岁的人,却白了不少头发,他穿着朴素,背微驼。见到我,眼里有火星冒出,上来就给了我一巴掌。打得我龇牙咧嘴,眼冒金星,我的怒火一下子被勾起了。他喋喋不休地教育我,我神情冷淡,说了一句“我恨你”就转身离去。在转身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他眼中的惊愕与哀伤,但是关我什么事呢?他将我扔在亲戚家不闻不问十年,现在又凭什么关心我,教育我?我在学校罚站一下午之后,又在外面疯玩了一晚上,快十二点才回到了家里。迎接我的是温暖的灯光和桌上仍冒着热气的饭菜。我愣住,家里似乎好久都没有这么温暖过了,爸爸在饭桌旁坐着,眼圈红红,向我招手,让我吃饭。我心头好似卸下一堵墙,白日的倔强与坚持消失不见,我平静地坐下,看向父亲。“你六岁那年,爸爸的工地出事,家里的钱都拿去赔偿了,爸爸没钱养活你,只能让你寄住在亲戚家,连你母亲去世,我都回不来参加她的葬礼,我知道你心里有怨恨,但没关系,爸爸会尽力补偿你,但你不要恨爸爸好不好?”爸爸的眼睛里噙满泪水,面容仿佛老了十岁,他的低声下气与哀求让我伪装的面孔破碎。我放声大哭,满心悔恨。生活的巴掌猝不及防,但却让我幡然醒悟。那天之后,我回到学校向老师道歉,开始努力学习,考上高中。和爸爸的关系逐渐缓和,我的内心不再是一片荒芜。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我在来得及的时候醒来,尽管那一巴掌令我痛彻心扉,但却让我的少年时期完满谢幕。我会永远铭记于心。...
我才刚刚开始的人生,已有许多老师:已经有些模糊的幼儿园老师、阿姨;五年小学学习生活中授予我知识的老师;还有陪伴我成长父母……。老师们教的,如果不复习还会遗忘,但生活中许多亲身经历的往事常常令人无法忘怀,特别是那些因此而有的领悟,将会陪伴我的一生。因此,我认为感触最深的这位老师就是生活。那是好几年前寒风凛冽的冬天,我和妈妈坐公车走亲戚,一踏进公交车前门,我就被人群挤得找不着北,车厢内拥挤得没有一丝缝隙。“来!买票了!”坐在中门的售票员阿姨叫卖般地喊着。我问妈妈:“妈妈,那么多人怎么挤到卖票的阿姨那边呀?怎么买票呀? ”“待会儿你看了就知道了。”妈妈回答。“到人民广场要多少钱?”旁边的年轻小伙子问道。“也是一块一张!”传来售票阿姨干脆利落声音。小伙子掏出钱,大家伙都举起了手,我却疑惑不解。“帮我带一张”的声音在我身边此起彼伏地响起。只见小伙子手中已有一把钱,有硬币有纸币,那把钱带着小伙子的“谢谢”传给了后面了胖大叔,又从胖大叔那蒲扇般的手中传给了后面的小姐姐……就这样,钱从一只只热心的手中从空中一直传到了售票阿姨的手中。售票员阿姨扯了十几张车票,“咔嚓”剪了一下,车票又从那一只只热情的手中传递回来……公车跑跑停停,车门开开关关,乘客上上下下,车厢内还是那样的拥挤,不时传来“对不起”“不要紧”“不好意思”“没关系”的一问一答。售票员一如既往地招呼买票,乘客们如出一辙地买票,车钱和车票也不停地在车厢内传来传去。车窗外的行人们都紧缩着脑袋快步赶路,似乎想把寒冷抛在脑后,但车厢内却没有一丝寒意,温暖如春。因为我知道热心在人们心中传递着温暖,温馨和谐的气氛在拥挤不堪的车厢内蔓延。只要你懂得欣赏生活,就会有许多发现和感悟。也让我懂得了生活中需要互帮互助,更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没有阻隔的。生活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我感谢生活!...
秋意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在难以合上。谁踩过枯枝轻响,烛火摇曳绘着画屏。时至凉秋,树叶褪去了一身的绿,伏在地上,只余了秋的脉络。我又想起了那些细碎的小时光。只记得那也是秋,阿婆的老屋门前,总会搭起唱戏的台子。许是初冬将至,五六点钟的天便已漆黑一片,唯有几颗明星闪烁。像阿婆那年纪的人,大抵都爱听戏剧,每每开场前,阿婆总是抱着我早早地坐在第一排等候。那时还小,那些身披红衣的旦角儿唱些什么,我也全然没了印象,大概声音渐响的时候,看台中便会爆发出一阵掌声,我也会偶尔装模作样鼓两下。这时阿婆就会笑着刮我鼻子说:“小鬼灵精,懂得什么!”随后便抱着我穿梭在各个小摊前,摊主们因为干冷而稍显干裂的笑容,亦是村里人给予我的满满的温暖。待到后来,我长大了些,也从阿婆口中得知了些皮毛。许是迫不及待想要炫耀的缘故,我总会提早来到看台。曾有一次恰巧看到了那个满脸妆容的俏佳人竟是用冷水卸妆,厚重的油彩下,我仿佛看到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想必年轻时定不俗。我亲眼看着她用眉笔轻轻勾勒眉角,额间淡抹。顷刻间,便活脱脱换了一副面孔。这俨然是《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帘卷珠起,重彩朱漆。只见她从一幅山水单鸟画屏之后施施而出,几缕华绸珠琛,胭脂点唇,几缕青丝披散,水袖长挥。衣衫鬓影暗暗掩过几声叹息,似是唱尽了一生也无人来合的戏。花腔婉转应和着陈年的旧曲,共一折生死,怎堪无人说!那是我看过的最后一场戏,那名旦角从此就未曾出现过。阿婆似乎也褪了热情,整月晒着太阳,喃喃:“人都走了,戏也散咯!”多年之后,繁华都市待到申时亦无阑珊之意。掬一捧清凉,流泻于指缝,像极了细碎的金。我抬头望月成三人,怅然道:月是故乡明。信手狂书《将进酒》的礼拜,望月时怕亦是一番怅然。如众多在外游子,我似乎是也懂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