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底线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但越线事件却屡见不鲜,不得不引发人们对道德的深思。
前不久的狂犬疫苗事件震惊了国人,狂犬疫苗作为医疗注射入体内的,一种常用的疫苗,竟被查出含有毒素。人们被猫狗抓伤咬伤已是常事,去医院打个疫苗,却带回来了一身毒,为了赚些蝇头小利,却不顾千千万万的人的生命,随之刨根问底的调查,更是挖出了一个庞大的根系,从科研人员到市长,这些随着疫苗连根拔起的人物也是令人吃惊,毒疫苗也陆续在全国各地被查出。医疗药品维系着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若连这些东西我们都无法信任了,那么日常餐桌上的食物,我们的生活用品,岂不更令人担忧。
最近范冰冰的事件也引发了不小的轰动,作为一个影视巨星,被多少的人所知晓,成为多少人的偶像,可就是这样的人却仍无法坚守自己的底线,为了多获得些利益,作出逃税的行为,税收作为国家收入的基础,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几亿的税收,能为国家做多少贡献。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影响了多少人我们无从得知。
这些大事也许遥远,但在日常生活,作为学生,却也有不少人频频触线。作业,每天都有,但有多少人是认真完成,又有多少人在暗地里做些小偷小摸的事,将作业写好,作为学生,作业是我们的职责,作业的目的是回顾知识,提升自我,而用那些不恰当的方式完成的作业又有什么用处?连做作业这种小事都做不好,还不怕做出什么大事。
坚守底线,认真做人!
下一篇:这让我难以拒绝
曾经读过易中天先生的一篇文章,内容令我震惊又痛心。易中天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当下中国人最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从“毒奶粉”到“毒大米”,甚至还有一度被曝光的“速成鸡”,实在是令人在气愤之余又心惊肉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些人连起码的道德底线也丢了。我想,如果连道德底线都可以蔑视,那怎会不让人感到恐惧。也难怪易中天先生会在文章中疾呼“中国人需要底线”。春秋时期的郑国太后姜氏,喜爱幼子而苛待长子,三番五次地向长子郑庄公提出将京邑封给幼子共叔段。可谁知这个共叔段竟然依仗着太后的权威,为非作歹藐视君上。大臣祭仲对他的行为极其不满,可是郑庄公只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果然,不久之后,共叔段竟然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并计划攻打郑国国都,篡夺王位。郑庄公随即出兵将其剿灭。无疑,如果共叔段能在自己的封地内安分守己,也许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可正因为他毫无顾忌地践踏自古以来的底线,这才酿成了大祸,也让自己被天下人唾骂,遗臭万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底线的国家是很可怕的。如果人没有底线,那也许我们口中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最后的底线,将会迅速走向灭亡。这样一种社会,也没有人能够生存,因为没有了底线,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在刀尖上行走,随时都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危险。所以,守护好我们的底线,将它时时刻刻牢记于心,才能拥有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才能还我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理解,信任,架起合作共赢桥梁。在初二的暑假,我们照例去学校检查作业,不仅有书面上的,还有口头的。检查作业的机制是这样的:挑出来三位成绩好的学生让老师检查,然后除去十三位同学,余下的同学平均分配给这十三位检查。我挺幸运的,不必背给老师听,也不必让他检查,但检查总归是要的,我的书面作业自己不端正什么的就不说了,依靠那一点点微薄的同学关系,他没有追究我。最大的问题来了,我的背书问题,我从小学开始就讨厌背的东西,尤其是长篇大论的文章,更是折磨得我欲罢不能。于是,我对这位检查我作业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小小的,看似不很吃紧的要求,“背书让我过了吧?行不?”“不行。”我几乎早已料到,他也的确说了这句话。“我回去会背起来的呀!不然我站这一上午也背不起来呀!”我略有些慌张,回答我的只有二字“不行。”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背,可是怎么可能背得起来,前几天才刚赶好作业呢!于是时间以我生平所经历的,几乎可以说是最慢的时候,好不容易挺过了两个钟头,已接近中午了,人也少了很多。我再一次向他提出请求:“我已经会背一篇了,剩下两篇我回去一定背好,不然我回不了家啊!”他犹豫了,他不是个铁石心肠的人,我内心无比希望他能说出“好的”这两个字,“不行。”这两个字如一盆凉水从我头上倾倒而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凉了(完了)”。我几乎不抱希望,重复了一遍,“我一定会去背起来,你要信我,我是个有底线的人!”他又犹豫了一下,大概十秒,还是二十秒,“行吧!那你把你会的先背一下,不然我也难办。”我一下子就抓住了希望,如同死灰复燃一般。我当然被成功通过了作业检查,一回了家,坐到床上,想起早上的承诺,我犹豫了:背吗?那么多!不背?那就显得我这个人不可信了,我只楞了五秒,就做出了决定:先背完吧!这是我的底线,也几乎是他的底线了。做人,以诚信为底线,他人,才会报之以信任。...
午后,满院萦绕着青梅酒的香味。一人慵懒的倚在门旁,一袭白衣,三千青丝,阳光斜斜地照在他身上,为他披上一层金色光辉。时间,就在那刻静止。那便是我与隋炀帝杨广的初见,而我是他的妻——萧皇后。那时的他还只是个王爷,满腹经纶,谋略惊人,日日捧着兵书,他充满野心,日日想着皇位。我相信他的能力,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改立太子的消息很突然,因为太子近日并无过错,怎么……“萧妃,我离皇位又近一步了!”他眼里是从未有过的光芒,明媚的笑颜直击人心,仿佛能驱散所有的阴霾。我所有的思虑都在那瞬间烟消云散。如果我那时能再想想就好了,如果我能劝劝他,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月儿孤零零的挂在天空中,惨白的月光洒满大地,星星被乌云遮盖,偶有几声乌鸦叫划破夜空。杨广还没回来,也不知他去了哪里?我隐隐有些不安,站在窗前一次又一次的眺望。“皇上驾崩了——!”我的心猛地一颤,用手紧抓着窗沿,杨广,是你吗?公元605年,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改年号为大业。我为他换上龙袍,明晃晃的黄色让我睁不开眼,他仍然意气风发,我却再也找不回往日的欣喜。“皇后不高兴?”他抚着我的发丝。“高兴,挺高兴的。”我勉强挤出笑容,下意识地想躲开。造运河,修长城,征四方,幸而,他登基后做了许多好事。七月下江南,我看到的是一派安乐祥和,百姓欢歌之景。“便是始皇帝也不曾有我这般风光吧!”,他看向他的民众,满眼骄傲,将酒倒入江中。可我没想到起义来得如此之快,瓦岗寨李密起义,黄巾军揭竿而起,接二连三的起义,臣子的背叛,民众的唾弃……终于,那个意气风发的王爷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眼前满眼血丝,头发凌乱的皇上。“我不懂!萧后,这都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一杯接一杯的灌着酒,倒在我怀中。后来他被宇文家族取了性命,李渊建立了唐朝。而我终是懂了。他曾陷害兄长,弑父篡位,宫中人都看在眼里,他违反了道德底线;修运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知多少家庭失去了父亲、儿子,战争连连扰乱了民众生活,他一次又一次地触碰了子民的底线。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杨广啊,你可懂得了这个道理!...
眼看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世界中,能够坚持操守,恪守底线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物质财富的利诱而导致的义利观的扭曲,底线这一概念在大多数人眼里早已荡然无存。因此,重新拾回“底线”则显得尤为重要。坚守底线,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保证。春秋乱,诸侯战,烽火起,悲歌响。这是萌生野心的时代,亦是成就枭雄的时代,同时这更是文化思想无上繁荣的时代。青青子衿于乱世之上坚守本心;于追名逐利之际提倡克己复礼;如此才得以凭微弱之躯而名垂青史,成就经世不绝的传奇大儒!“先义后利,舍生而取义”,孟子一席话成就了自己,更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的民族品格。正是因为他们在乱世中守得住底线,守得住本心,才能在时代的青史黄卷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坚守底线,是有价值人生的终生追求。人生在世,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纷乱官场,利欲熏心,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无论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人生如雪淡如菊”亦或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都为了让自己这一颗怦怦跳动的赤子之心不被污泥浊淖所沾染。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皆大不相同,然而无论是陶渊明或是李白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远离朝政,隐身阡陌之间嗅幽幽桃香,品淡雅香茗;或置身琼宇之巅过今宵有酒今宵醉的快意人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以及人生追求,才不愿被世俗所惑,打破底线,而是选择坚守自己!坚守底线,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中世纪的欧洲,在那个宣扬着人文主义精神,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先进文明社会中,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唯利是图。导致了政治的黑暗,人形的扭曲,社会发展进程也呈现倒退之势。一个人不坚守底线,一群人不坚守底线,以至于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没有了底线,对社会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且惨痛的。舍义取利,非吾之所愿,更为吾之所耻!身处当代,我们应以史为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做一个有操守的人,做一个坚守底线的人,以此实现人生价值,且为社会创造价值!...
是指人能容忍的最低限度。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家长辈对我的底线吧!先说爷爷,他对我的底线就是不要浪费,不要恶作剧。有一次,我回到家先把收音机声音开到最大,接着又大白天开灯。结果被狠狠地扁了一顿。再说奶奶,平时我不论怎么皮,怎么疯,她都不生气,就是在她看电视、打麻将的时候别去招惹她,否则她的大嗓门可让你受不了!至于爸爸,他对我的底线是……(做挠头状),好像没有,因为每次我们爷俩都是统一战线。说起老妈,她对我的底线有N条:中午不睡觉,不行;做事不认真,不行;学习不用心,不行……,总之我有时搞不清楚状况就触及了她的底线,惹来一顿“皮肉之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而且都各不相同。侯老师,我想问问你的底线是什么?...
夕阳柔和地倚靠着西山,远处的霞光优雅而安详地照着篱笆内的菜园。他缓缓地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烟,点燃,眼睛注视着恬静的菜园,思绪如同口中吐出的烟雾般凌乱。他,原本是一个被人抛弃的孤儿,被一辈子以种地为生的养父所收养。他和养父一样以种田为生,并没有什么其他赚钱的本领,就靠着几某田地与养父相依为命。可是,现在养父却因为肾衰竭而被病魔苦苦折腾,急需用钱买肾。三十而立的他却没有其他本领为养父筹钱治病,他不想养父连花甲之年未到就离开人世,他知道养父对他恩重如山、情浓于血,他必须救养父。但是,家里一贫如洗,钱还是困扰着他。怎么办?“偷”?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想到这个词,心里有些隐隐作痛。夜,已经拉下了帷幕,看着黑暗广阔的天,他还是犹豫不定。其实偷也不是他的主意,还是今天在村口无意间听了几个年轻小混混的话他才这么想。小混混们准备晚上去村里的老寡妇家偷钱,老寡妇虽然一个人住乡下,但他的留学女儿每月都会寄很多钱回来。今天老寡妇又去城里了,小混混们估量着她今天取钱回来了。他知道自己只要早一点还是可以抢在混混们之前偷到钱的。可是,究竟要不要这么做?没有这么多究竟了,眼下没有什么其他办法了,他想。于是他拿了一些工具准备走向老寡妇家。冷瑟的风在耳边呼啸,他觉得有些冷,心里总是有几分不安。不知不觉就到了寡妇后门的篱笆外。他静静地蹲在一旁,等待寡妇熄灯。风依旧在耳边嘶吼着,声音似乎比以前更大了。篱笆在风声中发出“吱吱”的响声,他愈来愈觉得冷,愈来愈觉得心里的不安,似乎有什么在摇动。“啪”,篱笆上的一处栅栏倒了,此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想起了养父对他说的话:“孩子,我们做人,做事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不管在什么环境中,我们都要老实做人、做事,千万不要越过心中道德的底线。”这话还是他小时候第一次从别人家田地里摘了一根黄瓜的时候养父对他说的。那时候他并不太明白什么是道德,可现在却不能再这么说了。栅栏倒了,但是自己不能让心里道德的底线也瓦解啊。想到这里,他坚定了另外一个想法,径直地向老寡妇家走去……...
当“生”与“义”不能得兼,当爱情的获得须以自由作为代价,当金钱的浪潮撞击着道德的堤岸,当龌龊的“伟大”遭遇高尚的“平凡”,我们将做出怎样的抉择?也许我们会迷茫会徘徊,但我坚信: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那有别于动物的智慧。因为有智慧,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有智慧,我们终将确立并守住心中的底线。诗仙李白,对“出仕”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凭借自己的绝世才情,真正地为百姓做些实事。但当唐王朝打着“惜才”的幌子终于接受了他,却要他去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诗时,他迷惘了:难道我要的就是这些?终于,他选择了离开,选择了继续他那于青崖放白鹿,于轩辕台观雪的生活。官爵地位,无法突破他心中处世的底线。文天祥,著名爱国诗人。面对高官厚禄和刑场殉国两者间的选择,他坚定地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他的答案,掷地有声。死亡,都无法穿越他心中那忠诚的底线。2007年,三个小伙子远赴异国打工,他们可以无怨地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他们可以承受异乡思亲的煎熬,他们可以忍受病痛对身体的折磨;然而面对日本工头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极尽侮辱的谩骂,他们坚定地对他说“不”,并不顾公司的加薪挽留毅然回国。多好的年轻人啊!的确,金钱,无法突破他们心中尊严的底线。105岁的南京寿星钱道康,当被某保健品厂商邀请去做广告并承诺给予高额酬金时这样回答:“我不去。我从来没吃过保健品,不能说假话骗人。”多么朴素的语言啊!老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住在一间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内,但是善良的本心,却告诉他决不能接受这邀请。贫困的生活,动摇不了老人心中诚信的底线。心中的底线,就是那摆脱迷雾的翅膀,就是那照亮前路的阳光。坚守心中的底线,我们将作出无悔的选择。...
有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反面理解,可以这样子说:“哪个皇帝老子要是越过了农民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底线,他就会得到农民式的报复——农民起义。”中国农民生存需求的底线,说白点,就是吃得饱,穿得暖,有田耕,无战祸。或许正是这样的底线,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基本形象:朴实但不失冒进。中国农民心中构筑起如此简单的一道底线,与脚下的土地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生存在这片沃土之上,脚下是厚实的大地,踩上去,心里面才踏实。有了土地,春耕秋收,养蚕缫丝,生活过得充实。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安于现状的倾向,于是就在心里构筑起了一道这样的底线。他们也不想住上那琼楼玉宇,总觉在那脚下虚空,心里不踏实。总之,打个比方,中国农民和农村里的牛差不多,朴实!不要仙露琼浆,只求填饱肚子,不求亭台楼阁,只要环堵遮风。但是,虽然牛脚下踏着厚实的大地,可它头上还有一对角。当它们的生存底线被越过时,也会奋起反抗。中国的一部封建史,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民的斗争史。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暴动,归根结底,就是农民的生存底线被彻底地击破了。从秦始皇暴政,徭役苛重,引发大泽乡起义;到崇祯无道,佞臣当权,被闯王直捣黄龙;到清廷无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最终太平天国与其分庭抗礼达14年之久。哪一次不是因为农民们吃不饱,穿不暖,无田耕,还要服徭役,家破人亡而引起的?农民的底线一旦被击破,就犹如大江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洪流遇滩,飞流直下,不挣个鱼死网破不罢休。反正自个儿活着也没啥好日子,怎么就认命那些皇帝老爷儿天生好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冒进!其实,人好比弹簧,弹簧的最大压缩程度就好比人心中的底线,只有在这个范围内,弹簧才是完好的。人们方能安身立命,维护自尊。适当的压一下,不会有问题,但如果超过了这一限度,则会带来巨大的反冲。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是皇帝老儿和农民们花了几千年时间,从火里血里得到的啊!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呵,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盯着脚下的土地,几千年了还是那么热衷的眼神,那毕竟是他们的底线所在呀!背上的天,不要作对就好了。而如今,这天是风调雨顺的,农民们,嘿!心里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