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那一抹色彩,或尽现沧桑,或饱受岁月的侵蚀,可我却至今犹记在心……
中秋佳节,我来到介山抱腹寺,同父母一起游玩。正是雨后,天空放晴,无比清爽。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曲折,寺西栈道直插云霄。岩洞中的“石乳”哺育着众多生灵……
我之前从未到过此地。据传,隋末唐初,有一个叫田志超的人在此与五龙兄弟下棋对峙,五龙最后皈依佛门,化身五棵松树于抱腹岩之上。志超后修成正果,后人包其骨塑其真身于抱腹寺中。
我来到一旁的寺庙中,前来瞻仰志超大师的真身。我顿时被那一抹色彩给震撼住了,我之前也曾在正果寺见过一些真身像,他们大多由泥塑而成,因年代久远多处已经脱落,可再看这塑像,色彩明丽,闪烁着金光。那一抹色彩,当时便在我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曾记否?千余年,自唐王李世民“空望佛矣”之后,那一抹色彩便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在我驻足于此,看到的是千年唐风、长河盛世与“匠人精神”。
在定阳大地上,两千八百余年,孕育了无数能工巧匠。我们不仅有光彩夺目的琉璃,还有“那一抹色彩”。我不禁想问为空王塑像的那位工匠:您是怎样让“那一抹色彩”保存至今,让千余年后的我也能驻足瞻仰呢?
人影散乱,已是下午时分,不难发现,“那一抹色彩”有些可能经不起岁月的流逝,已经淡去,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完整程度。阳光经“那一抹色彩”反射到我身上,我闭上双眼,浮现出当年志超背井离乡,修筑虹霁寺,遁入空门的故事……
那一抹色彩,虽不及牡丹艳丽、不及丝绸华丽、不及珍宝璀璨,但它见证了历史,且与一个不平凡的人物相联系。通过它,折射出志超大师一心为民造福、研习佛法的精神,何不比那些色彩更有价值呢?
有那样一抹色彩,足够了!
下一篇:有那样一抹色彩
无意翻开抽屉里的相册,里面掉出一张照片。我俯下身子去捡时,却被那个画面吸引。外公、外婆和我瘫坐在沙发上,黑黑的三张脸笑开了花。我抚摸着昏黄的照片里两个老人脸上的皱纹,思绪开始飞扬……那次暑假,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了外婆家。到了之后,我拖着疲惫的身子问妈妈:“为什么不将外公外婆接到我们家住呢?这样我们就不用这么远过来,外公外婆也不孤单了。”妈妈还没开口,外婆就笑着说道:“路远啦,好麻烦哟。”我又问:“那为什么不去舅舅家呢,也不是很远啦?”“其实你外婆哪是怕远咯,就是舍不得这里,也怕去了给我们添麻烦。”妈妈意味深长的说道。每天不管我起的有多早,走出房门时就会看到外婆在做早餐,外公已经出门做事了。他们种了很大一片玉米地,外公外婆每年就靠着田间辛勤劳作来换取自家的日常开销。此时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了,我拿着一根冰棍去找只比我大一岁的阿姨玩。快到时,路过外公外婆的玉米地,我看见他们正在烈日下掰玉米。他们顶着草帽,黑黝黝的脸庞盖住了满脸的皱纹。只见外公一把抱住玉米,左右旋转,用力摇晃,不一会,一个硕大的玉米就进了外婆的篮子。我见着有趣,就拉着我的小阿姨去帮忙。眼前成熟的玉米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个个都昂首挺胸等着人们来摘,果实粒大饱满,仿佛在向人们炫耀它们的肌肉。我挑了一个个头大的玉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掰下来。原来,玉米这么难掰!可外公外婆不仅要在烈日下把这些成熟的玉米都掰下来,还要搬回家里。那可是在宜昌的老家,不像我们家乡的平原。外公外婆要驮着玉米穿过公路后一直爬到半山腰的家。山路上车子难走,更多的还是人工搬运。外公外婆一直让我休息,说他们可以。我不肯,兴奋地加入搬运小队,忙着跑上跑下。也不知道运了多少趟,反正最后到家,我只剩下一口气,瘫坐在沙发上。坐在旁边的外婆看着我的样子不禁笑了,外公也忍俊不禁。妈妈便起身拍下了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休息的这幅画面。“啪!”泪水滴在照片上的声音打乱了我的思绪。窗外又是一个艳阳日,我不禁想起外公外婆劳作的身影。即使天气十分炎热,他们也一如既往的辛勤劳作。我猜,下雨天他们肯定也在关心着自家的庄稼吧。外公外婆的勤劳和认真感染着我,他们脸上的笑容犹如雨过天晴的彩虹,是我心中一道绚丽的色彩,让我有了学习的动力。...
我站在小巷口,望着天边映照大地的一抹橙红,我明白我无论走到何方,这抹色彩都离我不会远了。我生长在小巷子里。每等我一天的玩兴已尽,巷中就传来母亲的呼唤。那呼唤柔和温情,那巷口的残阳也不似血色,展开一幅流淌的橙红,暖融融的,年幼的我似乎快要被融化成了春水。这霞光像极了呼唤,像极了母亲的怀抱。那样一抹色彩,呵护着幼小的我。我从小巷子里走出来,到学校去上学。我每每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到巷口,那天边的夕阳似乎想帮我拭去脸上的汗水,可我已转过身朝家里走了。可有一次沮丧的我灰头土脸地,从学校里被成绩逼得逃出,那阳光一如既往地投射下来,淡橙的云朵如一只大手,抚摸着我的额头。我感到一阵暖意,不禁回眸一看,又是天边那一抹色彩,我微笑了。那样一抹色彩,抚慰着青涩的我。我又从小巷子里走出,可这次就不同了,我走出后,也许就再也不能走进去了——我搬离了这个地方,仍然是一个橙色的傍晚。我之前的千百次凝视,站在熟悉而即将永逝的巷口,天边那一抹橙红仍是暖暖的,融融的。我明白时间容不得我发愣,但我只是为了道别这抹夕阳,可只剩半轮残阳了。云卷云离,太阳忽地发出灿金的光芒,为一切染上了炫目的光晕,大地笼罩着一层热烈……只见我眼里满是金阳,我惊呆在无边的地平线上!也只有这样迟暮的夕阳,才能绽放出如此炫丽的光芒!终地,一切黯淡下来,而那一抹色彩,告诉我离别时的美好,新的一天的希望。晚霞情深,残阳照人,这抹色彩给予我力量,陪伴我前行,终而使这份情感永存脑海。我站在异乡的巷口,我知道,那样一抹色彩,离我不会再远了。...
有那样一抹色彩曾点缀我美好的童年。书,是我记事起就在我身边的。那时候,我可以在爸爸妈妈读《格林童话》的声音中入睡;等到上幼儿园,我会要求老师讲《安徒生童话》给我听;小学发教材,我往往先看语文书中的故事;周末里,我会泡在书店一个下午不回家……我为白雪公主的美好结局而快乐;我会去嘲笑那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我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死去悲伤,为母狼王紫葡萄的成功而欣喜……从童话到小说再到名著,图书在我心中搭建了一个美好的天地。虽然我已经不再童年了,但我仍然喜欢那些书。曾经有一年喜欢玩,总成绩还看得过去,但是英语差得厉害。老师说教我不听,家长教诲我不管,终于有一天,我打破了他们的底线,爸爸佷失望,妈妈佷愤怒,于是我被罚跪了两个小时,这真的是我到目前为止受过的最严厉的惩罚。下午他们出去玩了,只留我一人在家中。我受不了发呆的无趣,就抄起一本《全世界请原谅我》阅读。那是一篇怎样的故事啊!小说的主人公原本成绩优异,却在高考前经不起好友的诱惑溜进网吧上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而她的母亲正好外地出差。高考在即,却只有姨妈和他父亲的遗像注视着,陪伴着他,于是变本加厉……我读不下去了,我几乎可以想到主人公的命运与结局。我为这本书的主人公感到遗憾,但又猛然想到自己不就像他一样吗?尽管母亲走前再三嘱咐他要专注学习,尽管家人再三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可他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可我因贪玩无心学习。难道我要到最后来后悔吗?不,不行!我的人生绝不能这样!后来我改正了我的错误,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这所我做梦都想考上的中学。可我始终不敢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害怕那个结局,或许那个结局其实很美满,但如果其实是很悲惨呢?我不愿那本改变了我的书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就只好带着它,去读别的好书。人有变化,事有变化,物有变化,可书未变。有那样一抹色彩叫“书”,它曾点缀我美好的童年,如今它正装扮着我美丽的青春。...
妈妈喜欢种风信子,这个习惯由来已久。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买了几个风信子种球,我好奇地摆动着那些紫不溜秋的球,问道:“妈妈,你买几个洋葱回来干吗?”妈妈哭笑不得,捏着我的小脸说:“傻孩子,那是风信子的种子。”“花的种子?”我备感疑惑,这看起来可不就是跟洋葱一样吗?现在想来这风信子的种子是那样的不显眼,一层紫色的外皮,全身上下疙疙瘩瘩的,唯有头上的一颗小芽展现出些许生机,也难怪我眼拙,没有认出那是花的种子。我看着妈妈细心地将它放进花盆,又盖上土。但后来我只顾玩乐,早忘了那种在角落里的风信子。一个闲暇的周末,我百无聊赖地摆弄着手中的积木,正愁没什么新鲜事干时,突然听到妈妈惊喜地呼唤:“睿睿,快来看,风信子开花了!”妈妈笑意盈盈地将风信子端到桌子上让我细细观察——这是一株开着紫色小花的风信子,无数的花儿绽放出来,像一只只小喇叭簇拥在中间那根粗壮的茎上,茎上有时会冒出几片长长的绿叶,在叶子的衬托下,花朵像一个个紫色的小精灵,顽皮又可爱。我把鼻子凑过去,闻一闻,一阵淡淡的清香弥漫开来,好闻极了!我的心里也是一阵迷醉,沉溺于大自然的杰作之中。多年以后,那一抹鲜艳深沉的紫色一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不知不觉间,我上初中了,心里有了不安分的小躁动,常常变得烦闷,脾气也越来越差,昔日美丽万能的妈妈不幸成了我的“出气筒”。不久前,我顶撞过妈妈之后,便将书房的门一关,就坐在里面生闷气。而后,只是不经意地一瞥,我看见了那株垂垂暮年的风信子。几年过去了,它每年春天都会发芽,花期过后就会谢幕。只不过,或许是由于营养不良,又或许是其它的缘故,它的花儿早已失去了当年那令人惊艳的效果,如今已变成了一种深褐色,花瓣也不再饱满了,萎萎缩缩地成了一团枯黄,只有底部还有几朵小花仍顽强地坚守——那一抹鲜艳深沉的紫呢?从我的童年到现在,这一抹紫色似乎见证了我的成长;从我的稚嫩到现在的叛逆,它一直在守望。恍然间,它仿佛成为了妈妈的一个化身——虽然默默无闻,却无时无刻都在关注我的成长,而我对她们的陪伴常常视而不见,我将这一切当作了理所当然。这真是荒谬至极啊!我在书房静静地思索着:妈妈对我的呵护与关爱,风信子给我的美丽与芬芳,它们互相交织,互相缠绕,渐渐地打开我紧闭的心扉,令我豁然开朗。有那样一抹色彩,它时而浓烈,时而淡薄。它虽然平凡,却又真实。它令人难以忘怀。...
天是灰的,世界是孤独的黑白色。当又一张亚麻草纸被扔在地上时,这已经是我第不知多少次的废稿了。那段时期是我艺术的瓶颈期,所画出的作品被无数的人说是“毫无灵性”“单纯的为画而画”的产物。明明还未到“江郎才尽”的年纪火候,但我已经感到了一种末路的绝望。心是死的,母亲怕也是看出了端倪,便利用了小长假的时间,载我一起去外面散散心。“真奇怪”,我在内心这样嘟囔着,以她的性格,不可能说都不说便开始“诗和远方”。目的地是一座海滨城市,天气晴朗,海面闪耀着明亮的碧蓝,回映盛夏的阳光。我认出了曲折的海岸线和大海的声调,以及海岸线边小小的家屋后面的绿色丘陵。丘陵上是几座的洁白的灯塔,我还看到倾注在这一切之上的阳光。一种难以言表的和谐,我真想画一幅很久没画的图画,便在心中想起了鸟瞰图。但这时,我才注意起我眼前的横卧在土地上的“庞然大物”。大海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大的一片雪花。波涛翻卷,浪花飞舞,变幻出千姿百态,永不重复。是鲸鱼安慰了海洋,让那深邃的蓝可以包容世间一切,当我为着这蓝而沉醉时,只听到母亲轻轻念了一句“世上哪有稳稳的幸福?有的只是一股又一股的浪花努力而坚持地推向它们想到的地方而已……”是啊,向爱而生,向上而行。我极力想去解答的难题,大海却早已给了我答案。“那股深沉,温柔的蓝,是我生命的颜色啊。”我这样在心中嘶吼着。是那样一抹色彩,与我的人生交错相交。...
我常认为,阳光打在书页间那暖暖的橙色,是世间最令人动容的颜色。我爱那抹色彩温雅,淡然,同书页一并沁入我的灵魂。清晨推窗,拥一方春意满园,和煦如水般溢满书房,侵染着每个角落,微风启帘而入,暖意盈盈将我拢住,手中的《云台编》反射着温暖的颜色。本是睡意缱绻的清晨,墨香幽幽撩动鼻翼,手在纸页间轻轻摩挲,唐代诗人郑谷所写的那略带忧伤又有几分自嘲之意趣的文笔牵住了我的目光。'旅梦何时尽,征途每望賖',我轻轻吟出,似是适才吐出一缕淡淡的微风,充斥着远游才子的诗意与乡愁,悠悠引路,使我踏入诗中。再读,'晩秋淮上水,新月楚人家',晚秋一人立于船头,远方星星点点人家,寂寥与无奈,编织心头。我不识得郑谷,却依稀可以体会些许朦胧的惆怅,情感随着千百年前的古人,而愁,而寂。不觉起身,暖意轻抚脸庞,闭眼,我又看到,窗外山寒水瘦,茅屋内一人独坐,听雪落寒窗,抬头,见几粒舟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正是,历史徐徐来,安然随和的气息扑面。一睁眼,却见晨光正好,记忆深处那雪屋白山便深深抹上一抹橙黄,那温暖的颜色,那阳光的颜色。若说晨光是淡淡的,午后明媚的日光想必更加浓厚。大地的燥热被色彩掩盖,窗边,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拢住书页,文字构建的美妙意境和感觉渗透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抬头望,蓝天如染,明阳耀眼,云作奇峰,一切皆从容这景恰被窗户框成了画挂在墙上,悠悠然然。氤氲迷迭的日光如流水般流淌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捧书直至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消失,暮色聚集身边,仍不愿释卷,一本好书,一张椅子,再加上阳光的颜色,一下午足矣,合眼,满目是墨的黑,光的橙。那样一抹色彩,在字里行间跃动,和那一本本书一起,温暖的滋润着我的灵魂。有那样一抹色彩,如影随形伴我,字字句句。每每读书间,总有那几抹橙,自始至终,同我一同沉沦书海,成为我记忆深处,最美的颜色。...
在灿若星河的华夏文明中,有一个朴实却又辉煌的古老技艺——泥塑,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抹不同寻常的美丽色彩。穿过青石铺路的小巷,一个木结构的小铺在绿意的掩盖下若隐若现,摒弃了浮华的高楼大厦,在这一间小铺内重温那源远流长的技艺——泥塑。那是一块已经被在铺中工作多年的老师傅经过“揉、拉、捶、打”而制好的泥塑,我沾了老师傅的光,先拿来一试,体验着那穿梭千年的旅程。我双手轻轻的捧起那一块泥塑,温软柔和的阳光透过竹帘也拥抱着那被有心人发现的珍宝,我将它捧至眼前,手上传来的是凉凉的却又光滑的触感,思绪飘到曾偶然遇见的泥塑作品,突然对这一块小小的泥土肃然起敬,它可是艺术家手下珍贵而不易得的材料呢!我用手先尝试的轻按一下它的表面,那种触感也是从未有过的,它不算软但是拥有极强的韧劲,是啊,经过了万般的锤炼才变成为今天的它啊,又和它亲昵了一番,我固执的认为这泥土定是极具灵性的,不然又怎么会摇身一变为精神绝伦的作品呢,我学着师傅的做法将泥塑放在转盘之上,在泥塑的中心,轻轻并上两个大拇指,缓缓的下压,在这块还未加修饰的塑泥上塑造出我心中所想,两指缓缓向外拓去,整个手掌保住了塑泥,温热的掌心亲吻着带着沁凉的塑泥,希望能将它捂热一般,我的手掌尽量变为一个优美圆润的弧形,手指向上拉动着,让塑泥立了起来,在瓶口处我用手轻轻向内缩着,让它拥有一个似天鹅般优雅的脖颈,不知转盘转动了多少圈,不知道时间的细沙流向了何方,我好像忘却了身边的一切,手尖与塑泥越发的默契,如相伴多年的知心老友一般,他们共舞出一支悠久的历史舞曲。一曲舞毕,塑泥已摇身变为了穿着长裙的瓶,站在窗前,窗外的夕阳为它镀上了梦幻又柔和的黄色韵光,那一刻,我脑海中浮现的竟是“绝世而独立”这句话,轻轻抚了抚它的身躯,笑得满足而陶醉。其实泥塑又并非那样不易理解,细细想来,它不也是另一种方式的“玩泥巴”吗?泥土,朴实无华,却带着自然淳朴的风情,在一双双懂得发现它的美的人手中焕发出耀眼的色彩,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一抹纯朴、带着自然之美的色彩,且永不褪色。...
水汽氤氲里,望着外婆的脸,她正专心地煮着一锅粽子。为的是给即将考试的我求个"高粽"。水汽渐散,外婆掀开锅盖,碧绿的粽子映入眼帘。莫名地,我心头一暖。似乎每次与粽子相逢都会感到温暖。初夏时分,端午又到了粽叶飘香的季节,我又与粽子相逢。那一抹碧绿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外婆,外婆,教我包粽子。"幼时的我总是缠着外婆,翠绿的艾叶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外婆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包粽子。但幼时的我比较顽皮包到一半就撒手不管跑去干别的是事。外婆总是乐呵呵地收拾残局,转身又去包粽子。“等一下就能来吃了。”水汽氤氲里,外婆轻轻道。我总是站在门口,望着外婆那满是笑意的脸,贪婪地嗅着那浓郁的粽叶香,等待着外婆将最大的那只粽子给我。“囡囡,吃吧。”外婆剥开那被蒸得微微发黄的粽叶,热气弥散,米香夹杂着粽叶香,暖暖的……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着粽子,外婆幸福地笑了,咧开那缺了几颗牙的嘴道:“慢点吃,没人和你抢。”那时的我便觉得能吃到外婆包的粽子就是幸福。这也许是我偏爱绿色的原因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外婆渐渐衰老了,背也渐渐驼了,我也长大了,搬离了外婆家。于是每年的端午节便少了外婆的粽子,吃着市场上那暗棕色包裹的粽子,味同嚼蜡。这时的端午节,少了那抹绿色,不知为何心理总是空落落的。但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忽然打电话来说要给我送粽子,还说吃了她包的粽子保证我考试‘高粽’。我嗔怪她的多事及迷信,但依旧感到暖暖的,应了一声。不知何时外面飘起了小雨,我正担心外婆是否会送粽子来时门铃响了。开门,赶紧让外婆进来。外婆转身之际后背已被雨水打湿再看她手里提着的布袋却是十分干燥,我猜想那是粽子。外婆不顾湿衣问我“吃饭了吗?怎么看你好像瘦了?肯定是最近没吃好吧,来,我蒸粽子给你吃。”“不急,外婆先把雨水擦掉,不然要生病的,你有哮喘不能着凉的,快擦擦先喝点热水。”“囡囡,真懂事,没事的。”望着外婆那忙碌的身影我眼眶不禁湿了,心中被封存的记忆如潮水一般涌来:外婆在我每次犯错后收拾残局;为我挑选个头最大的粽子;为了我‘高粽’而冒雨送粽子……那一幕幕闪过,眼泪再也止不住了,从脸颊滑落。“囡囡,你怎么哭啦?”“没有,我没哭。”我赶紧把眼泪擦尽,开始狼吞虎咽地吃着外婆剥好的粽子。我熟悉的味道回来了,我熟悉的颜色回来了,我熟悉的外婆对我的爱也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