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背诵《岳阳楼记》时的痛苦仍历历在目,但如今早已滚瓜烂熟,而我也从中寻找到阅读古文的乐趣。
世人看《岳阳楼记》都为范仲淹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而深深折服,我却只为那详细生动的环境描写而拜倒——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了一幅长长的绘卷,通过散点透视,将焦点分散为多个:远山、长江、浩大的水势。视域范围扩大,更加体现了其洞庭湖之美以及浩大水势。
接着,阴风浊浪的天气里,次要景物和主要景物之间的和谐画面又一次使我感到身临其境。“日星隐曜,山岳潜形”一句中同时运用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星星、太阳的色彩和明度降低,造成一种天色极其昏暗和事物都远离自己的错觉。使读者对于后文“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一句体现的悲伤和孤独的情绪更有代入感。而“潜形”实际上是清晰度的表现,如“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皆是因为距离远,更因为“阴风怒号”、“薄暮冥冥”的天气,更显出模糊的形迹。而此段中更有隐晦的细节,“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中隐含白描,只淡淡作几条线,就清楚地描绘出天气的恶劣程度,可谓简约。
下一段中的描绘更多的则是动态的水彩画,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更是动静结合。前半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比起后半句鲜明的对比,更重于直接描绘画面,也就是写生,但不同于速写的匆忙,它更详尽,“一空”、“千里”等词都有对场景立体的表现。使该段想表达的高兴、激动、平静等的情绪更明显。
写文章就如绘画,写文章前先要选材,再构思,绘画也是如此。而完美的文章和画面也可以称为无声诗或是有形诗,与诗意相通。
以自己幻化画面的方式欣赏文章,不知不觉已过大半字数,酣畅淋漓。上课时总是老师教授我们技巧和思想,被动的输入总不免让人疲乏。这时自己主动提起兴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似乎更有效率,也不会产生逆反情绪。我希望我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学并且思。
下一篇:另一种温度
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也停不下来的大城市中的人,必定有他自己的放松的方式。而我的放松方式就是从百忙中抓住那一缕稍纵即逝的美好,细细品味……曾经有次我因将时间表弄错,在补课老师家所在的小区耽搁了一些时候。我索性找了个长木凳坐下来写会儿作业,心里抱怨着自己为什么每天那么忙,却还是进不了年级前五十名。此时气候还算暖和,阳光落在长凳上,像是给朴质无华的老凳镀上了一层金漆。手不由自主地伸上前去,感受到了阳光带来的温暖。我将围巾解开,耳机摘下,带着泥土、花草、树木气味的风立刻钻入了我的鼻腔,环绕在我的周身。稍远处有个小女孩儿,正将手中的面包掰了一些屑儿撒入湖中,吸引了许多小鱼。那经久不能平息的涟漪,似是要把我带入装满回忆的沙漏。是了,我也做过这事……但是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记忆的浪潮还没来得及将我淹没,一只麻雀从天而降般落了下来,毫无“先来后到”的概念,强势地霸占了一部分长凳。我突然想起自己似乎有一些饼干,竟失声说道:“你等等啊!”反而将它吓跑,飞过湖面,寻找同伴去了。太阳逐渐落山了,一条鱼儿仿佛故意般翻了个跟头,将眼神定格在湖面的我惊醒。我才发现前不久还在我这儿的阳光此时已转到离我很远的、同样坐在湖边长凳上的一对老伴儿身上。余晖照在他们的根根银发上,显得熠熠生辉。夫妻间无话,只是紧握住对方的手,共同欣赏着眼前的景色。这种沉默是基于心有灵犀的感情基础上的吧,此时无声胜有声。时间不早了,我围上围巾,背上书包。虽然太阳落山了,但我知道她还会在明天冉冉升起。想到这里,我对于进不了年级前五十的事,也释然了。那是因为别人兜里的真才实学比我多,我也要更加努力。因为每一个优秀的人,其实都是以无人能及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无人问津的寂寞时光。而今天这种短暂的休息,恰好是我需要的,因为我及时调整了心态。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人体老化和氧气的关系。98%的氧气被人体正常利用,而2%的氧气得到电子成为超氧自由基,加快人体细胞死亡。其实这2%的氧气即是我们对比我们优秀的人的羡慕和嫉妒。抓住时机,及时调整,找到努力目标,继续前进;一边前进,一边自省,这才是我自己放松的方式。但是放松不只是为了释放压力,而是为了之后更努力地前进!...
“你是谁?从哪里?要到哪里去?”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儿时我都可以很笃定地说:“我就是我。从妈妈肚子里来。现在要去西郊公园。”而现在却对问答产生了几丝迷茫。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有人明白。有人说我们其实都不存在,这一切都是虚影,也有人说我们都活在梦境里。只是有一些人做的是美梦,有一些人做的是噩梦罢了……我想去了解,便去网上搜索。庞大的数据,令我无从下手。忽然看到一本书,“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的世界》。这不正是我当年被问题所吸引买回来,却最终束之高阁的那本书吗?翻开书——“许多人对这世界的种种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魔术师的把戏,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合上书,脑中一片模糊,既然连你都不明白,那我又该如何了解呢?向窗外望去。一片片梧桐叶飞舞着,哦,是起风了……接着一片又一片叶子,仿佛被无形的大手压制着缓缓落下,哦,风停了……我为什么要明白其中的奥妙呢,虽然不知何时会起风,但依然能享受风轻抚的感觉,我虽然不知世间的种种奥妙,也依然有体验感觉享受的权利……翻开书——“关于小白兔,我们将把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中深处的微生虫。不过总有些人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得清楚……”就算人再渺小又如何呢,既然总有人在向上爬,那魔术师的脸,总有一天会看清楚的吧。就如现在我们小学时学的乘除在古人眼中是一生也无法解开的谜。我们还能飞入高空,进入太空,探索宇宙,那么这样的我们出现在古人的眼中就是那个魔术师了吧!其实所谓的魔术师就是那些比我们更具有文明、发展更强的物种吧。想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似乎越来越有趣了,不仅在于书的本质的内容,更在于它对我所引发的思考。或许理解有误,可我还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去理解,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