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有人说:“和谐之美,美在友善。”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勤俭持家久,诗书济世长。”古人亦云:“言则雅,信则金。”名言字字珠玑,发人深思。这友善、勤俭、诚信的美德,就是我家的好家风。
青石巷,炊烟漫,一张茶几,一壶沸水,一杯清茶,在青墙旧巷,诠释着邻里友好。
出诊归来的父亲邀来三五个邻居,在小小的客厅中,一阵清香氤氲在客厅中。父亲倒水沏茶,茶香四溢递上一杯热茶,起了话头刹不住。大家和着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好不乐乎,而待在一旁的我感到一股暖流流淌于心中。
旧巷中的和谐之美,美在友善,我的家风在无声地传承着。
“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诗句似青藤,缠络着我,每当我挑食浪费,似小鸡啄米时,母亲总会先冷笑一声,然后开始絮絮叨叨:“你可知道我们以前连米饭都很难吃到,你们倒好,反而不爱惜它……”妈妈的“紧箍咒”一发而不可收拾,让我这孙猴子不得不低声认罪。妈妈才善罢甘休,脸上挂着一张胜利的笑容。
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家风亦是如此,代代传承。
苏格拉底说过:“人以信为本。”一个人若失信于天下,又有何颜面呢?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攥着零花钱,去一小店买心爱已久的《意林》,老板娘因为追剧,算错价格,多给了我五块钱。我心中窃喜,占为己有。回到家,我锁在屋里,打开《意林》,看到《守信之人》这篇文章后,为自己的作为感到愧疚。我鼓足勇气,告诉爸爸事情的经过,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守信是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我点了点头,爸爸于是领我走向小店,对阿姨说:“对不起,因为我的孩子在这里买书,你多找了她五块钱。”阿姨听了,面带笑容地说:“你这做长辈的,言传身教,还真不赖呀。”
家风并不需要气派的牌匾,不需要反复诵读。家风,举手投足间尽风采,国家领导人刘奇葆曾说过:“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诲。”家风拂过,润我心田,伴我成长。
家之兴替,在于家风;家风正,则国风淳!
下一篇:生活需要激情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一个良好的家庭应有着积极的态度,充满成长的力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让我逐渐培养出一些优良的品质。家中最具权威的是爷爷。他是名老中医,知识渊博,举止优雅,处事不惊却又和蔼可亲,和我最是要好。在我眼里爷爷简直是万能的,从小到大我都没去过医院,不论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他都能尽快地让我好起来。这样的人,带给我一种旁人做不到的安全感。并让我从小养成一种想要尽力帮助别人的责任感。而我的爸爸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说话雄浑有力,遇事乐观大气,从不轻易被困难打倒,在他的陪伴下,培养了我勇于面对困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每当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能听到笑声不断,尤其是爸爸的,响亮而有感染力,让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起来。生活在这样愉快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事事顺利,心情轻松又愉悦,做事效率自然会高出许多。在爱中成长,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同时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在家里,我为长辈倒水,递茶,盛饭。尽自己的能力向家人表达爱意。在学校,我尊敬老师,关心同学,把集体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大家庭,让自己家风在这里蔓延。好的家风培养了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我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生活。好的家风让我不过分自信,也不过度自卑,永远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好的家风成就自我,也等待我们继续传承。只有每个家庭都树立良好的家风,才能形成良好的国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家风是什么?家风有什么作用?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写照。它是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依据,它还能体现家里老一辈的德行,可以说“家风”就是衡量一个家庭对子女教育好坏的一个永不破立的石碑。每个人的家庭中,都有着属于自己家的家风。即使父母可能没有明确地告诉你:“我们家的家风是……”,但家风其实就是父母从小给我们灌输的做人道理。“待人要讲诚信,对待长辈要有礼貌……”,这些话从我小时候起,父母就在我耳边唠叨着,至今难望,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我们家的家风,伴随着我成长。母亲曾说过:对待伙伴要有诚信,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的要求。在上幼儿园时,老师时长会布置些课外实践活到,为的就是让我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种活动故然很好,对我们的成长也很有益,但每当有这种活动时,我的耳边就能听到:“张倩伊,你帮我……”,这种话己使我厌倦。刚一开始,我认为不管别人叫我干什么,都因是对我好,所以我每次都会同意。但自从有一次,别人不再认可我,而是认为我害他被老师骂这种问题发生后,我就没有每次都立刻答应别人,而是仔细思考后再作回答。每当这时,我都会不禁想起母亲对我说的那些话。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父亲母亲从小叫我一定要注意的问题。每当过年过节,我与父母部会去给长辈们拜年或是问好,在这方面,父母教了我许多礼节方面的问题,可想而知,“孝亲敬长”在我们家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没有让他们失望,每次都会按他们教我的礼节,去向那些长辈们问好。家风,可以说是很重要了。一个家庭家风的好坏,不仅体现了这个家庭道德素质的好坏,还能体现这个家庭所培养出来人的好坏。家风是美好品德的体现,“兴家风”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家好的品行,传向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有这一美好品质,让好的家风发扬光大。...
在生活中,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中,每一个细节,无处不在体现着我们的家风。仰望天空,回首往事,定格生活幕幕,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长大。生活处处,长辈们无时无刻不在教导我们。小时候,我们懵懂无知,可能会犯下一些错却浑然不觉。上幼儿园时,学校快放学时会发一些积木供我们玩耍,那时,我并不懂得——将那些喜爱的积木放进自己口袋中的行为是不对的!或许是因为年少无知,再加上对事物的好奇心,总之,我犯错了。回到家,奶奶看见了积木,问我:“告诉奶奶,这是哪儿来的?”我睁大了眼睛,声音天真稚嫩:“这是幼稚园里的啊。”“是老师给你的吗?”我摇了摇头:“是我自己拿回来的。”奶奶拉着我的手,坐在沙发上:“乖,这是不对的行为,未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明天奶奶带你去幼稚园,把积木还给老师,好吗?”我年纪还小,只是听奶奶说这样做不好,就答应了。从此也就知道,不可以随便拿别人东西。我胆小怕事,也不敢去表现自己,学校里有什么活动,比赛,我也一定是向后缩——纵使是我很拿手的。我不敢。我怕。这两句话似乎成了我的口头禅。父亲想找我谈谈。“你从小就这样,腼腆。怕生人。我知道,或许你的性格就是这样,但……”父亲顿了顿,又说道:“我们也要尽力去克服。你记住一句话‘明知不可而为之’明白了吗?”我抬头,看着父亲,咬咬唇,点了点头。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我还记着,现在记着,以后也会记着。我也在慢慢改,纵使很慢,也在努力克服。长辈们从小就教导着我,告诉我很多道理,我知道了,要诚信,要勇敢……这些好家风将陪伴我的一生。...
时间在悄悄的流逝,而我也如小树一样地飞长。成长的旅途中,我经历过风风雨雨,但在我的身后,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这,便是家风。家风,是个端庄而又和谐的词语,它博大,却又那么平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就像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家人的行为,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它已经浸透了我们的心灵。堂堂正正,仰不愧天。我的爷爷现已91岁高龄,他小的时候当过儿童团团长,还为八路军送过“二根鸡毛”的鸡毛信,他13岁时便加入了八路军,现在是一名退役的老兵。他曾和日本人拼过刺刀,至今腿上还留着当年子弹穿过的“记忆”。爷爷曾对我说,他的父母去世时他还小,只记得在家门口的那棵老松树下父亲摸着他的头对他说,要他“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从此这句话牢牢扎根在爷爷的心中。解放后,爷爷经历过文革,蹲过牛棚。建国后,新中国建设需要人才,于是爷爷弃武从文,服从组织安排,从沈阳奔赴到吉林通化山沟里,成为了吉林省地质行业的先行者。对于一名只在小时候上过两年私塾的军人,要从事一个新的领域,对爷爷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可是爷爷硬是凭着钻研的精神,记下厚厚一摞的笔记本,自学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是爷爷老老实实做事,真正做到了“堂堂正正,仰不愧天”。爷爷虽然当了干部,可是他却从来都为别人着想,每件事都能做到堂堂正正,而正因为他的正直无私,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爷爷有一个弟弟,解放前,两人相依为命,最难时期,爷爷甚至将唯一的窝头分给他吃,而自己却饿着肚子。后来爷爷回到了城里,可他的弟弟却还在野外工作。一天,他找到爷爷说能否把自己调到城里,可爷爷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爷爷说:“不能因为你是我的弟弟,就搞特殊!”后来的几年,他一直不理爷爷,却也没能改变爷爷的决定。爸爸考学的时候,与他理想的大学只差一分而失之交臂,爷爷的下属见了,竟为老爸搞来了一个特殊名额,后来爷爷知道了这件事,把那个下属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又将名额给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学子,成就了他的大学梦。小时候我特别的顽皮,每次犯了错后,爷爷都会对我进行教育,最后总会说上一句:小树不修不直溜,你这棵小树什么时候能长大呢!初一时,我的学习成绩忽上忽下,爷爷经常教育我:要踏踏实实做事,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按照爷爷的说法去做,我发现学习确实不是什么难事。孝感天地,情传古今。在爷爷家的客厅里挂着这样一幅照片,春天的柳树下,一家老少围坐在小院里,其乐融融。爷爷和奶奶一共养育了四个孩子,由于爷爷的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不在家,奶奶凭着她的勤劳、朴素将家里打里的井井有条。爸爸毕业后留在了深圳工作,因为爷爷奶奶上了年纪,最终爸爸选择了回到他们身边一直照顾他们。妈妈和我说,从她和爸爸结婚,他们就一直住在爷爷家,这一住就是十几年。如今爸爸每天晚上很少出去应酬,下班后,总会匆匆赶回家陪爷爷,只为不让爷爷感觉到孤单。妈妈对爷爷奶奶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奶奶住院了,妈妈在医院陪护。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一直以为妈妈是奶奶的亲生女儿。爷爷的正直,奶奶的勤俭,父母的孝顺。家风,实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滋润着我的心灵,熏陶着我的性情,塑造着我的人格。这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这是一部无字的典籍,对我的成长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我身上处处烙印着家风的印记。“正直、勤俭、孝顺”就如一阵清风,吹散我人生路上的阴霾,吹来了丽日晴空,吹来了百花盛开。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耳濡目染的我,秉承着家风,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我们家的家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拾金不昧,我的妈妈就是典范。记得那天,妈妈回到家就告诉我:“哎,我今天在路上见到了一个手机。”接着便从包里掏出了一把崭新的手机。“现在怎么办?”我问道。妈妈看了我一眼,“当然是等那个人打电话过来咯。”晚上,那把手机便“叮咚咚”的响起来了。妈妈连忙拿起来接:“喂?你好。没错是我捡到的手机……您在哪里。我给您送去?好的好的……”妈妈把电话挂了后,就去洗地板了。我好奇地问道:“那个人说什么了?”妈妈漫不经心地说道:“他说他现在不在市内,过几天就来拿。”两天过去了,却也不见那人来拿。妈妈用自己的手机打了个电话过去,却只听到:“您好,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请稍后再拨……”连续打了十几个电话,听到的都是这个。“会不会是骗子?”我怀疑道。妈妈沉默了。又过了几天,那位失主的电话才打了过来。“不好意思,前几天那个188……是您的号码吧?我朋友手机拿去修了。请问你现在在哪?我过去拿。”妈妈如释重负一般,连忙报了个地址,然后抓起书包就冲了出去。事后我问妈妈,为什么那时候会松一口气。妈妈思考了一忽儿说道:“因为拿着别人的东西心里总会不舒服。”我的妈妈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我:拾金不昧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的道理,是我们家最重要的家风。...
我家曾经有四代人,四世同堂,有着严厉苛刻的家风,这样使得家族耕读文化传统得以代代传衍下去。我的曾祖母是一个让我难忘的人,她出生在一个贫寒黑暗的年代里,几岁时候就成为孤儿,是好心的堂姐收留了她。后来条件好了,她仍不忘当初简朴的习惯,穿的衣服上不知有多少补丁了。家人都劝她,她也不听。最后,她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离开这世界的。我的曾祖母时刻告诫我,简朴绝侈,才是真正热爱生活的做法。我的爷爷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也同样注重文化教育,懂得知书识礼对人一生的重要性。他懂得农家孩子通过上学这一途径才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我的父亲如此,对我也如此。每次回家,总能听到他的询问:”这一周有没有好好学习?“他从14岁就开始劳动,懂得生活的艰辛,深谙学习之重要性。从他每次并不多的话语中,我总能听出,这不仅仅是对我的一种关心,更是对我的一种期盼啊!我的父亲是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他爱好读书,知识渊博,我喜欢和他交谈,他话语十分睿智。有一次,他问我想考什么大学,我说,清华大学。我知道,像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是很难进的,何况咱们中国人才济济呢。他没有否定我,而是微微一笑:”好啊!那就从现在开始就要打好基础,博览群书,心无旁骛,始终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读书要海纳百川,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另外,格局要大,眼界要宽,要有一种家国情怀,更要有全球眼光。“,我想,他这也许是告诉我,对于理想,不能放弃,告诉我人贵在立志,志贵在长远。我记得前些日子,当习主席看望中国政法大学时,对广大青少年发出“要干大事,不要做大官”的号召,父亲在第一时间告诉我,要我牢记。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一种激励!简朴绝侈,立志求学,志存高远,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每时每刻激励着我。想起曾经看过《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对其子孙的教育不仅启发了其后辈,就连当代人也被其深深影响,所以家风不仅作为家庭历代传承的文化,更成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家风乃是一家之本,可时时提醒你;让你在错中吸收经验,下次不会犯错;让你的家风成为自己的座右铭。家风中有一点,那就是要不浪费粮食。以前,我吃饭的时候都是狼吞虎咽的,吃得很快,而且在桌子上都有很多洒出来的米粒。我爸爸看到我就说:“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米都是很辛苦才种出来的,不能浪费;你下次吃饭,不能把米饭洒在桌上,而且碗中不能米饭剩!”之后爸爸就严格地监督我,让我不浪费粮食,虽然在开始还有一些在浪费,但是经过爸爸监督,不久,我便把浪费粮食这一个坏习惯改了。家风中有一点,那就是要孝顺父母。比如说:在父母下班回来要给他们捶捶背。家风中有一点,那就是不能与他人打架、斗殴。以前,我和同学因一点儿小事打起架来,被老师告诉了学校。爸爸回家后立刻就对我说:“以后不能打架,这不仅伤及双方,且队双方的感情不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对双方都很好。”听了爸爸的话后,我就很少打架,甚至过了一段时间,最多也就是双方吵吵,也不会双方动手,和朋友,同学的友谊也“绿树常青”。家风带给了我很多,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学到了很多。...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当然,也有不同的家风。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在我的心中,家是菜园,我是菜苗,一棵茁壮成长的苗。而陪伴了我十四年的家风则是甘露、雨滴。没有家风的滋润,我就不能茁壮成长。此刻,阳光正好,斜照进家门口。家风·品德妈妈自幼教我做人要学会感恩。要做到“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于是,从小我便“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凡是帮助过我的人,我便感激不尽,心里总有一个念头:会不会太麻烦别人了?于是我便经常帮助别人,以埋没自己的这种愧疚感。记得有一次,当时天气很热,刚好我有事出去了,于是我便拜托一位同学帮我挂蚊帐。因为蚊帐比较难弄,所以那位同学满头大汗,衣服都湿了。我感激不尽,并且拿了自己的衣服给她换上。妈妈也从小教育我,要“百行孝为先。”,要尊老爱幼。我总记得经典上的一句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于是孔子的一句话便印烙在我心:“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便知道了要“父母呼,应勿缓。”当一家人吃饭时,妈妈总会让外公外婆先上座,最后才到我们。每盘菜都要先夹给长辈,做到“长者先,幼者后”所以一家人其乐融融。家风·学习无论有多忙,妈妈都会让我读诵经典,她总是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于是妈妈开始经常与我书信交流。每次放学,我都会看到书桌上的励志话。而我自己,就为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努力着。然而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妈妈总会和我聊学校的情况,帮我分析事件。妈妈说希望我可以做到每天晚上能“吾日三省吾身”,这样我便收获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得不到的东西。记得年幼时,我心情经常很烦躁,所以在学习上有一点做不好,我都会很急,完全静不下心来,经常哭着找妈妈。最后,妈妈认为这样也无济于事,于是便置之不理。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心情不好,做什么事都失败。我实在忍耐不了,便对妈妈发脾气,此时,妈妈便对我说,学习是需要静下心来的。如果一急躁了,便什么事儿都做不成。发脾气对肝脏不好,容易积累成病;如果对别人发脾气,那么别人便会讨厌你。所以一定要少发脾气,多微笑。于是我便努力遵守《大学》中的那一段:“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要以平静心、平常心去对待。家风·性格从小,每一件事只要很难,我都会很容易的放弃,不相信自己,而且我也很容易掉眼泪。忆起在那条跑道上,是小学的运动会,我要参加长跑比赛,爸爸来学校为我加油。跑了第一圈,就不想跑了,因为我已经是最后了!我觉得我不可能追上去的!喘着粗气,我停了下来。此时爸爸走了过来,说:“你还没有跑完,为什么不坚持?”“我……我已经失败了,看,已经追不上了……”我哭着说。爸爸蹲了下来,说“:孩子,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孩子,人生需要的是奋斗和拼搏,而不是逃避和畏缩!”因为年幼,我不懂后面的几句,不过我知道,凡是做每一件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要轻言不可以,而要重拾我可以!正因为如此,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爸爸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随之化为我前进的动力。周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得助于家风;李清照的清新婉约的词锋亦得助于家风。而我,我成长中的一点一滴,我成长中的璀璨微光,都得助于家风。如果说,家是避风的港湾,那么家风就是护送我安全到家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