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今天,我做了两个简单而又有趣的科学实验。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第一个实验:热胀冷缩。准备的材料有:气球一个,一瓶刚烧好的开水(这很重要,必须是刚起锅的开水,效果才会明显),冷水,一个适中的空玻璃瓶,这些足以让你大开眼界了。实验很简单,首先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轧紧口子,做到密封不漏气。接着在一个大杯子里倒些刚烧好的开水,立即把套着气球的空瓶子浸泡在热水里。奇迹发生了,气球居然慢慢膨胀起来了。过了一会儿,气球鼓出了个小肚子立了起来。接着把瓶子拿出来,放进冷水里,气球就像听到谁的命令一样,又慢慢瘪了下去。再次把瓶子放进热水,奇妙的是气球又慢慢鼓胀起来,真当奇妙。看的一旁的弟弟拍手大叫,他又兴致勃勃的做了两次。弟弟可是不会明白其中热胀冷缩的科学道理的。
第二个实验:鸡蛋沉浮。实验材料只需要: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子、勺子、筷子,生鸡蛋一个和充足的食盐。
我先在杯子里装好半大杯水,在把鸡蛋放进杯里。只见鸡蛋一下子沉入杯底。然后,我勺了一勺盐放进往杯子里,边放盐边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搅拌,让盐在水中加速溶化。我搅着搅着,忽然发现鸡蛋离开了杯底,可过了一会儿,鸡蛋又沉下去了。我猜想肯定是食盐在起作用。于是我又往杯子里放些盐。接着继续轻轻搅拌,就这样,好像食盐已经不再溶解了,我都有点垂头丧气了。就在这时,我惊讶地下巴都要掉下来了。鸡蛋真的浮起来了,而且还浮出了水面。它不再沉下去了。我高兴地叫了起来:“实验成功了,实验成功了!”
当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时,爸爸却认真而有严肃地提问我:“你知道鸡蛋浮起来的道理吗?”爸爸的提问,让我的高兴劲消去了一大半,我可是什么道理都讲不上来。后来,爸爸和我一起在网上找到了答案:物体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下沉;物体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上浮。水是有比重的。我们在水中加盐时,增大了水的比重。当增大到一定的值时,水的比重等于鸡蛋的重量,鸡蛋就会悬浮在水中;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重量,鸡蛋就会浮出水面。原来,我不断地在水中加盐,就是在增大水的比重,所以,鸡蛋浮出了水面。
动动手,做实验,用用脑,查资料,还真能学本领,长知识。看来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谜底等着我们去探究呢。
下一篇:斗鸡大赛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这次试验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次试验共分三个项目,分别是:淀粉的非牛顿流体特性,淀粉遇碘酒变蓝,和子团和果子制作。我们动手操作了第一个和第三个试验。第一个试验开始了。我先取出一个小碗,按3:1的比例加上淀粉和水,接着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我发现勺子在碗里“行走”得非常艰难,需要很大的劲才能把它推动。老师把搅拌均匀的淀粉抓起来放到手里,这时你会发现,手心往里攥得越紧,淀粉块变得越坚硬;当你的手指伸开平放时,淀粉块会变成液体状从手心滑动“逃走”。我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着操作,操作的过程和老师的演示基本一致,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失误。因为加水太少,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淀粉糊往外挖,出师不利,一大块淀粉被甩在了地上。想了想,是淀粉和水的比例不合适。我又往碗里加了些水,使之呈稀糊状,终于顺利地把淀粉抓到了手心。实验得以继续进行,我按老师的要求把淀粉糊倒入保鲜袋的一角,再把一个鸡蛋慢慢放进去,被淀粉糊“淹没”,袋子口系紧,站在椅子上把袋子往地上抛。哇,太不可思议了,鸡蛋竟然完好无损。原来是淀粉糊起了钢盔铁甲的作用。第三个试验是老师教我们做和子团。先按1:1的比例调配藕粉和水,搅拌均匀后放入加水的电锅,打开电源,使水沸腾,用筷子不断翻搅碗中的藕粉糊,直至透明的固体状,藕粉糊就熟了。把碗从锅中端出,抓一块放在保鲜膜上,铺成圆饼状,放上果酱,再用同样大小的一块藕粉饼盖在果酱上,双手合十把保鲜膜捧起,团成球状,晶莹剔透的和子团就“诞生”了。来不及做第二个,垂涎三尺的我就经不住诱惑,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这次试验使我明白,科学真是太奇妙了,它不仅仅在于伟大的发明,还存在于我们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只需细心发现,方知它的奥秘。...
星期六晚上,我和爸爸一起来到楼下的桌子上做科学实验。首先,我有条不紊的准备好实验材料,两个空矿泉水瓶,气球若干个,两个分别装入常温水和热水的杯子,准备完毕,我便胸有成竹地开始做起了实验,首先,小心翼翼地将气球套到矿泉水瓶口上,一个红色,一个蓝色,把两个矿泉水瓶同时放入两个杯子中,我目不转睛,两眼发光地盯着两只气球,脸涨得通红,拳头也不由自主地握紧了,生怕实验不成功,这时,热水杯中的气球像被施了“膨胀咒"一点儿一点儿,慢慢地,微微地发起“福”来,圆润了许多,而常温水中的气球却纹丝不动。这是为什么呢?瓶子也会“吹气球",我迫不及待地告诉爸爸:“瓶子内的空气受到杯子内热水的影响,受热膨胀了,从而使气球鼓了起来。”看来,科学的世界真是“变幻无穷"啊!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唯有长时间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学习也如此。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在成长的海岸上,有许多珍珠和贝壳,每一个都记录着童年的一件趣事,其中有一个最为特别,现在就让我拿出来与你一起分享吧!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我最爱的作文课开始了,我们都跃跃欲试地坐在位子上准备誊抄上周的作文,可樊老师一进教室,我们就感觉今天这节课不同寻常,因为老师提着一个鼓鼓的红色手提包,神秘兮兮地走到讲台前,让我们把桌上的东西都收拾起来,又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盘子,接着老师卖起关子地问我们:“知道老师今天要干嘛吗?”这时教室立刻热闹起来,有的说要变魔术,有的说要做游戏,竟然还有的人说老师要做菜给我们吃……哈哈!就在我们“吱吱喳喳”说个不停的时候,老师一声不吭地又拿出一个玻璃杯,拿起自己的水杯在盘子倒了一点儿水,用手握住一个小东西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握的是什么吗?”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可最后全都错了,老师只好公布了答案,原来是蜡烛。老师再次拿出一个东西,继续问我们是什么?这时,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打火机。”老师打开手心,果真是打火机。紧接着老师把蜡烛和打火机高举在胸前,打火机倾斜45度,咔嚓一按,火红的火苗蹦了出来,很快就爬到了蜡烛上,然后,老师把燃烧的蜡烛放到盘子里,又如法炮制地把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蜡烛发出几声“吱吱吱”的声响后,便上西天了,熄灭时还升起袅袅青烟,不一会儿,青烟布满了玻璃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哇”的惊叹声。最后,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实验的原理:蜡烛燃烧是靠氧气的,杯子一扣在蜡烛上,杯里氧气缺少,蜡烛没有氧气,便会熄灭。氧气少了,压力也小了,外面的压力就会把盘子里的水压到杯子里,就有了水往高处流的奇观。今天,我见证了奇迹,原来不仅人可以往高处走,水也可以往高处走。这节课真是太有趣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还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期待以后有更多的这样的实验课。...
星期五下午,我们在教室里观看高年级带来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实验开始了,大哥哥大姐姐的实验很精彩,名字叫“烧不坏的手帕”。大哥哥把酒精和水洒在手帕上,然后用火烧手帕,烧了一会儿,手帕没有被烧坏。这是为什么呢?小朋友们觉得奇怪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后来听老师说是因为烧的不是手帕,是水和酒精,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次科学实验,真有趣,下次我也要做。...
回想起那时充满童年幼稚的我做了一次有趣科学实验,用放大镜和涂黑的纸点燃火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从中懂得了道理,还给我添了不少乐趣. 有一次我听科学老师说,黑色的东西易燃,用放大镜对着太阳,把纸放在放大镜的下面,就能燃烧起来。自从听了科学老师说,我特别好奇,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放大镜,终于有一天,我从店里的柜子里找到了放大镜,我高兴极了,于是就去找黑色的纸,可是折腾了半天,材料还是没找齐,难道就次罢休,不!于是我想起了老师说,用笔在纸是画的很黑也可以。这时,我把笔找来拿了张硬纸,在纸上用笔涂黑。一切准备完毕后,就开始实验了。 我把纸放在了太阳底下,又拿起放大镜对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纸上就显示出了一个小小的圆圆的光点。这难道是太阳的光吗?尽管这火辣辣的太阳马上将要把我“烤熟”,但是我不放弃,因为离成功不远了。过了一会纸上有一个黑色的点出现了还有一股焦味,点越来越大,那是已经燃了,但却没完全燃了。我摸了摸头发,滚烫滚烫的,再不快我都快烧起来了,我心想。没过多久纸已经烧起来了,火多么的微弱,但是那么的另人感到快乐,我成功了!火烧起来了! 我将放大镜拿开了,似乎知道了纸为什么会燃烧:那是因为黑色易燃,又把它弄在容易燃烧的纸上,加上太阳的强烈的光,因此纸就烧了起来。 做什么事我们都得全心全意的去做,认真的做,才能做成。科学,知识,都得去探索才能知道,不能只读书里的知识,还要去探索知识,这样的知识才会牢牢的记在心里。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一项重大的任务——一篇作文《记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我哪做过什么实验呢?唉!真是伤脑筋,突然,我脑子一转,哈!有了,我可以在网上找啊!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上面的实验真是五花八门,看得我眼花缭乱。终于我选了一个最不可思议的实验,决定亲自动手尝试一下。这个实验的名字叫:火烧纸船。需要的材料有:一个三角架,一个石棉网,一个纸船,一盏酒精灯,一盒火柴和一杯清水。可我家没有这么专业的东东啊,咳,咱就因陋就简了。酒精灯没有我就用蜡烛,石棉网嘛,就免了吧,三角架干脆就用老妈给我的“原始工具”——手来代替了,可我又怕把手烧伤,纸船也改成带提手的小纸篮了。 开始做啰!我先给纸篮里倒上水,然后点上蜡烛,再把篮子放在火上烧。没过几秒,篮子的底部已经是漆黑一团。过了一分钟,篮子的底部出现了一个“白蚂蚁”,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滴水,啊,不好,篮子已经开始漏水了!又过了一分钟,水越滴越多了,水滴在火苗上发出“哧哧”的声音。很快,蜡烛被滴灭了。我赶快又点燃,继续烧。不一会儿,水开始冒烟了,我试了试水温,还挺温暖呢!我心里可真美啊。可能是蜡烛生气了吧,8分钟的时候,蜡烛又一次罢工了,可这次,它似乎铁了心,无论我怎样点,它就是要跟我作对,总是不燃起来。我想一定是水滴在烛心里太多了,它承受不起了。我灵机一动,找了一小张破报纸裹住烛心,再点燃报纸,果然,报纸在火里跳了一阵舞后,蜡烛也听话地燃烧了起来。我又把篮子放到火上耐心地等待。大概又过了两分钟吧,篮子底部的水不停地很下滴,终于又把火浇灭了。我又试了试水温,哈哈。。。比刚才又热了很多,而且还很烫手呢!再看看篮子,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似乎去非洲旅游过很长时间。 ...
今天晚上吃完饭,我做了两个有趣的实验。第一个实验,需要准备洗脸盆、自来水、玻璃杯和纸团。首先往脸盆里接半盆水,再撕一点纸揉成团,记住,要节约用纸哦!把纸团放进玻璃杯的底部。接下来把杯子放进盛水的盆里。我发现:如果把玻璃杯垂直扣进水盆里,杯子里的纸就一点也不会湿。因为杯子里的空气进不去,水也别想进来,这就是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如果把杯子斜着放进水盆里,纸就马上湿透了,因为空气出去了,水就必须得进来,这就是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第二个实验需准备:洗脸盆、自来水和塑料袋。先往盆里盛满水,让塑料袋里充满空气,像气球一样扎紧塑料袋的口,再往水里按塑料袋,我发现它不会下沉,水里还会咕嘟咕嘟吐泡泡,我感到非常奇怪。假如往塑料袋里灌上水,往下一按,水里既没有泡泡了,塑料袋也下沉了。这是因为塑料袋里没有水时空气的质量比水轻,会浮在水里上。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只有去观察、去实验,才能推理出一个结论。然后妈妈又给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先拿了一个装着小苏打的杯子,又拿了一个装着白醋的杯子。妈妈先让我观察了两个杯子,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白醋倒到小苏打的杯子里,用一个盖子盖住。一开始杯子里都是泡沫往上涌,一会就没有了。这时,妈妈又拿出一个火柴,说:“氧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火会在氧气中燃烧,而碰到二氧化碳就会熄灭。”接着,妈妈就擦燃火柴,打开一个杯子的盖子,一下子就把火柴伸进杯子里。只见火柴哧的一声就熄灭了。试验成功了!科学只有自己去做,才有它的意义,也只有实验过,才能成功!...
一提到科学小实验,我就兴奋不已,因为通过做科学小实验不仅让人觉得好玩,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学到不少的知识。 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这个实验使我懂得了一个小小的奥秘,也给了我一个忠告。这个实验的名字叫做蛋壳刻画,实验步骤也很有趣首先拿来一个鸡蛋,在上面画上了自己喜欢的美丽的图片,将鸡蛋小心翼翼的放进了一个玻璃杯里,然后倒进我们平常做菜时的白醋,浸泡两个小时后将醋倒出,加上新醋,再浸泡一段时间,拿出后一会发现颜色已经掉了许多,几乎没有了,可是当你把它放在水龙头下冲洗会惊奇的发现上面的图案仍然清晰可见,虽然没有一开始那么深了可是仍然很好看,就像那些赫赫有名的雕刻大师刻上去的一模一样,栩栩如生,怎样擦也擦不掉。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就问妈妈,可是妈妈也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嫌麻烦,打开了知识应有尽有的人类的好助手电脑,查询相关资料,经过半个小时的奋斗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酸性质能和含钙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鸡蛋壳里含有大量的钙质,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当鸡蛋浸泡在醋液里时,醋酸和蛋壳中的钙质发生反应,蛋壳部分被溶解了,表面显得发白,而蛋壳上被彩笔画过的部分由于不直接接触醋液,因为受到的腐蚀较小所以保留着原来的颜色。看了这个惊人的结果我猛然想起了现在孩子们都爱喝的雪碧和可乐,这些东西中都含有酸性物质,而我们的牙齿含有钙的成分,所以喝可乐和雪碧对牙齿不好,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可以用吸管喝这些东西,可以保护牙齿。做实验真有趣,而且能从中吸取很多的知识,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到了科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星期一下午,我在家里看了一本书叫《游戏中的科学》。我翻了几页,看到有一篇能让葡萄干浮起来,而且能让它上下浮动。我心想:这个实验挺有趣,试试吧。于是,我就开工了。我照着书找来了几粒葡萄干、一杯水、一瓶醋和小苏打。实验开始了,我按照书上写的,先把几粒葡萄干放入水中,便马上沉在水底了。我接着加了一小勺小苏打和几滴醋。紧接着,奇迹发生了!葡萄干浮起来了!但刚浮到水面又沉下去。可刚沉到水底,又浮了上来。就像在上下舞动,真有趣!可心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葡萄干能上下浮动呢?我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书本,原来醋和小苏打能变成二氧气碳,产生汽泡,气泡附在葡萄干的表面,使葡萄干变轻,浮到水面下。刚浮到水面,气泡破了,葡萄干再次下沉,收集气泡,气泡够了,葡萄干再次浮上来,这样上上下下,就像欢快地跳舞。连一个小小的实验都有这么多学问,那么,大自然还有更多事情,正等着人类发现呢!康有为小学四年级:aqiao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