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中国的新年,最重要的就是年味。年味,到底是什么呢?是亲人们久别故里、归乡团聚的亲情之味?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吉祥之味?是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快乐之味?是,又不完全是。
很多人在感慨,年味没有了,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随着互联网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现在过年,年味渐渐淡了,小时候对新年的热情也似乎烟消云散了,到底是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变了?
国有句老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冬日里清冽的寒气总能把人带回那遥远的远方,那些儿时里的年味,在记忆深处,从未缺席。一进腊月,大街小巷的小贩,来来往往购物的人群,比平时多了几许。熙熙攘攘的人群,沿街的摆摊叫卖,红彤彤的糖葫芦,在冬日的阳光下,如同水晶球一样晶莹透亮,让人垂涎欲滴。大人们置办着年货,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春节,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这时候也是极为大方的,仿佛是对自己一年辛劳的犒劳,那些在岁月里的疲惫也仿佛消失不见。
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中有这样的旁白:“春节,或许终有一天,会淡化成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成记忆里的一种颜色。”如今我们对春节似乎也没有太多期待了。现在的年,已经没有当年浓郁的味了。
年轻人不愿回到条件简陋的乡下,孩子们聚到一起只会抱着手机打游戏,还有城市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醒目标语。年的味道便在时代的浪花中慢慢被淹没了。
有人说年味渐渐消失的原因有这些;“年龄大了,童心没了;工作忙了,时间少了;城市化了,发展快了不在乎了;有年味的那个时代的老人老了,走不动了;年轻人是手机的时代,不用动了;该吃的,该穿的平时都有了,没盼头了。”但是,我们却忘了这具有最高仪式感的节日也是需要我们守护的,那些传统的仪式和规矩中充满了敬畏与守望的意味。
其实年味依旧,只不过是我们长大了。所谓年味,只不过是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对过年的感受,对新的一年的展望,只是过去的习俗被慢慢淡化了,很多过年时的仪式开的简化甚至取消了,伴随传统观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一些传统的习俗渐渐被如今便利化的服务和时尚的娱乐、消费方式所取代。那些年飘满大街小巷的年味依旧,只是不再那么兴奋了。
外国人被中国人大规模的春运所震惊,纽约街头甚至都挂上了红灯笼,可他们知不知道中国的年一年比一年淡了呢?
岁月的年轮,周而复始地转动,人们无时不惊恐于时光的飞逝,我们在痛惜时间流去的同时,也失去了太多珍贵的东西,我们没有伤感,反而乐观地接受,渐渐地,生活开始浮躁,我们追求的,向往的都敌不过时间,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
年味越来越淡,仿佛再也没有了对过年的那份期待,那份欣喜,可是记忆深处的年味,那份欢喜,却在生命的深处留下了印迹,从未消逝。
下一篇:爱我中华读后感
一过腊八,家家户户都淘糯米,包豆包,做年糕。乡里人还会杀猪,做豆腐,让人们闻到了年味。过了小年,人们便争着购买年货,一些人会到集市上购买鞭炮烟花,挑选春联;一些人会到市场上购买一些水果蔬菜,留着过年时...
记忆中的年味是除夕夜穿新衣,收红包,走街窜巷放鞭炮,一群孩子嬉戏追逐。辞旧迎新,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烟花。新年的到来,一切都红红火火起来,到处都是新年的气氛。但年味在长大的一代孩子中越来越淡,新年,也...
有人说:饱尝痛苦,才能真正品味快乐。在以前我愿意经历寒冬,是因期盼呼吸过年的味道。现在春节一到,四处张灯结彩,炮仗声声,人来人往,随处可见洋溢着幸福的脸。虽然空气中的年味浓到极致,但是又感觉过年似乎离...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准备度过这另人兴奋的寒假。起初,是八天的学习时间,这八天里,每天虽然过的差不多一样,有些乏味,但之后的春节会让这一切消失,所谓“黑暗过起初,是八天的学习时间,这八天里,每天虽然过的差不...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任然保留着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可是它那火箭高速般的发展却让这中间的有些东西变了味道。红包“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并常用于过年的一句话。红包起源于明清时候,是传统意义...
新的一年到咯,穿着大红衣服,戴着大红帽子迎接这个喜庆的日子--春节。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随着爆竹炸开了大年初一的礼花。按照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一要吃圆子,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寓意。我和姐姐自告奋勇,非要...
门外,吹来寒冷刺骨的冬风,世间万物都已早早地入土冬眠,而那盛开在腊月的梅花却仍屹立在雪中,默默地,它与雪作伴,与风为友。突然间,我看见它伸了伸腰,抖起了精神……哦,原来它也在等待年的到来呢!“迈街相约...
年,本该是没有味道的,可人们却赋予了它一种既特别又难以言表的味道。年味就是大年三十前全家一起打扫房子,一起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随着妈妈一声令下,大扫除开始了,我们都开始卖力地打扫了起来。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