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诗词?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千古流芳?古人用有力的笔尖,刻画出中华的千年文化。用字字精悍的诗词描绘出家,国,亲,情,思,孝等美好情感。中国的诗词文化如春天的花朵,百千齐放;如冬天的大雪,鹅毛纷飞。一首首古代诗歌,一颗颗璀璨明星。
古人用诗歌说明事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人用诗歌寄托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诗歌比喻精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这千年文化,是古人努力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国学,体会历史文化,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而《国学小名士》正是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诵读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国学栏目。让中小学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联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国学小名士》中的对对联也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个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又称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句,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像“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等,对联中有一些还富有哲理。
其中,有一上联让我感慨万分,“冰冻三尽恰能磨炼心志,”只有一个人经历过困难,他才会越措越勇,而我们却连面对困难的勇气也没有。这让我不禁想到家门前的一小片竹子,那是一片人工种植的竹子,只有两米多高,粗细也不过手腕一样,没有竹林里的竹子高大、挺拔,颜色也不过是淡绿的,看上去清瘦且憔悴。一年冬天,原本常青的竹子却泛起了黄色。小船样的叶子也都纷纷无怨无悔的告别枝干,它像憔悴的老人,仿佛要在今年冬天倒下,可他却不逆来顺受。它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不知它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困难,终于在白雪未融化时抽出了新的竹芽,接着是两棵、三棵……。发芽的竹笋在春雨里慢慢长大。承载的是竹子一个冬天的努力。竹的气节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释道济公说:“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时常想想竹的气节,以及哪些出身贫寒却不忘学习的古人们。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因为家境贫寒受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却不改变学习的兴趣,最后成为孔子最敬佩的学生之一,正所谓——冰冻三尺,恰能磨炼心志。
《国学小名士》不仅让我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谛,从小学到初中,七年的时间,我却没有积累多少古诗词,升入初中的半年间,我仍没有找到学习的方法,《国学小名士》的冠军刘康宁告诉了大家古人说的一句话:“学习应该在马上、枕上、厕上。”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不就应该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现在如果不学习,长大还能干什么?像朱自清在《匆匆》里说的:“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当我们贪图玩乐时,时间会匆匆的从身边跑过,最终学业无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利用好每一秒的时间,多丰富自己,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知识才会越积累越多。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后我学到了许多国学的知识,背诵了诗歌,了解了对联,更让我悟出了学习的真谛。正当我看完若有所思时,我发现了窗外的一个黑色的小东西,那是一只小小的蜘蛛,可能因为昨天的大雨,它的网被雨水冲毁,它确凭借着仅有的一根细丝往上爬,它也许爬了很长时间,也许它早已疲惫不堪,但它还在坚持,不放弃一丝希望,为此它流下了许许多多汗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啊,没有付出努力,又怎么会获得结果。小小的蜘蛛为了生命努力,我仿佛看到了它小小的身躯下面那张晶莹的大网。而我也会努力积累知识,学习国学,向那些拥有刻苦品质的人们学习。“干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相信在努力的背后我一定可以再上一层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习致用。
下一篇: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