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下一篇:玻璃杯
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故事。志愿军前线指挥部命令王成所在的连队固守阵地,等待大部队的到来。敌人向我军阵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但都被志愿军打退了。敌人发疯了,调集了于我军部队上百倍的精锐部队杀了上...
“雷锋”一个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永存的英雄,一个人民永远要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看了一部,有关雷锋刚死不久后的日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和雷锋同班的战士,在雷锋死了之后,继承了他做好事的传统,成...
做人不易,做英雄更难,做一名顶天地,泣鬼神,叱咤风云的大英雄难上加难.英雄造时事,大英雄更成就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女,与追星族们有着相同的花季,却与星族们有着不同的追求:我羡慕英雄,...
嘿,你在想什么?你到底在想什么?当一百多万如狼似虎的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放弃?妥协?投降?还是……属下的忧虑,战士的疲惫,民众的绝望,看到这些,你到底在想什么?你说:用我们的全部力量...
从前,我一直认为所谓的英雄就是在或明或暗的战斗中愿意自我牺牲、为国家建设而呕心沥血的人才是英雄,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的英雄。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英雄”的含义——5月12日,是一个灰色的日子。...
小时候,对英雄有着至高无上的崇拜。英雄的梦想……在聚光灯下,在荧幕里。鲜花和掌声,欢呼和赞许。长大后,英雄的概念变得清晰了。成大事者论英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丰功伟业,震天动地。而如今,对英雄的认知...
唉!写完作业了,看看电视轻松轻松吧!我换来换去,不知看什么好,我想了又想,对了!看《焦点访谈》,可这次《焦点访谈》使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久久难以平静。《焦点访谈》报道:在湖南衡阳发生了火灾。在那熊熊大...
“妈妈,再见!”告别妈妈,踏上返校的路。公交车上,后排的几位阿姨突然叫了起来:“着火了,着火了!司机,司机!快停车,车子着火了……”“快停下,着火了……”“快快……”一时间我蒙了,尖叫声、碰撞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