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读后感1200字以上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年级:初一字数:1200字以上体裁:读后感

【篇一: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儿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个预言——俄狄浦斯有一天会杀死父亲而与母亲结婚,于是命人杀死俄狄浦斯。然而,这个执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将俄狄浦斯丢弃在山上。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俄狄浦斯并将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做儿子。

俄狄浦斯长大后,做了很多英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解开了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的谜语(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答案是“人”,因为人童年爬行用“四条腿”,成年走路用两条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条腿”),并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杀掉的一个老人是他父亲,而与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亲。闻知这一事实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杀,俄狄浦斯则戳瞎双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誉为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唤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恋母情结,他也因此将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相应,弗洛伊德又将女性的恋父情结称为“伊莱克拉特情结”。不过,“伊莱克拉特情结”这个名词没有流行开来,现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结”通指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既常见又复杂。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恋母情结,他幼年时与母亲关系非常亲密而与父亲关系疏远,且尚未成年时父亲就去世,这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为,父亲的去世唤起了他强烈的内疚感,他下意识中会认为,是他诅咒父亲去世的。

【篇二: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以前一直对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到最近我翻阅罗念生先生的译本时才真正感受到这部古希腊悲剧的魅力所在,这不是复习时候看看介绍就能领略到的。

作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说是从小就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尊贵,处处受人尊敬。然而当他在阿波罗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着一个悲剧的命运——杀父娶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科任托斯,在路过忒拜的时候,他杀死了几个和他发生冲突的旅人,遇上了狮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后,他成为了忒拜城的英雄,并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奥卡斯特,成了万人景仰的国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顶点。

然而,命运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着,多年后的一场瘟疫在夺去了忒拜城无数人的性命后,也揭开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他并不是过路的外乡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忒拜人;忒拜发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个罪人,而俄狄浦斯,这个城曾经的英雄和君主,在命运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个罪人。

俄狄浦斯其实一直在抗争着。在他召见先知特瑞西阿斯,从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人时,他并不相信先知的话。他更愿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为了夺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设局来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击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晓了的时候,他才真正发现命运的残酷。他冲进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伊奥卡斯特的房间里的时候,她已经上吊自尽了。于是他拔出了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还是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不相信命运的安排,他在尽一切努力去抵抗命运。然而他的悲剧正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命运。他相信命运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运的围剿,所以才离开科任托斯,前往远离“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远离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运,在到达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回到命运预设的轨道上,神谕成了现实。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的悲剧,这些命运英雄们到死前都会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样,结果会如何?”也许,假如不是那样的话,命运会在另一个时候,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现它的威力。这个谁也无法去猜测,去验证,因为命运已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发生了。

但是,虽然俄狄浦斯的抗争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是他毕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运,结果并不理想,然而斗争的过程更重要。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掐住命运的咽喉,但我们尝试着那样去做了,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这正是这部古希腊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篇三:俄狄浦斯王读后感作文】

首先,对于“悲剧”的定义,不是在通常汉语语境中的“苦情戏”,而是指“通过庄严肃穆的轮专场展开剧情”的叙事艺术(详见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与戏剧戏嚯狂欢的叙事方式相对,因此刘小枫认为定名为“肃剧”更恰当。刘小枫先生这是从悲剧的的表演形式来讲,而从悲剧的内容的点而言笔者个人认为叫做“悖剧”更合适。悲剧的展开乃是为揭示命运中的一系列悖论而为。具体到《俄狄浦斯》中,悖论主要有:智慧与真理,先知与哲人,伪与恶,看见与看不见,可说与不可说,神义与人义,罪与欠。

俄狄浦斯确实很有哲人的特质,不甘于常人暧昧投机不清不楚的生活(如在第叁场中王后所言“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而且俄狄浦斯也确实具有哲人的能力——一种从杂多、零乱的表象中提取单一普遍的“真理”的能力(如对斯芬克斯谜语的解答)。然而正是由于他的不断追问并严格根据追问到的结果选择行动,导致了最终这个暧昧投机不清不楚的世界中的各种悖谬展现在眼前。追求清楚纯粹的人生却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难道追求清楚和纯粹的真理有错吗?这个问题本身问的就不对,“错”到底是实然的伪,还是应然的恶?或者有时两者皆是?而就是因为“伪”与“恶”的纠缠难清导致了俄狄浦斯的人生悖论,最后的结论便是俄狄浦斯根本就不应出生或者一出生就死去。

而造成“伪”与“恶”的纠缠不清塬因即在于“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悖论。俄狄浦斯洞察力极强,能于杂多、零乱、不清的表象中提取单一、普遍、清楚的“真理”。他看得见“人”的普遍规律和真理,却看不见自己命运的具体、特殊的轨迹。盲先知却知道具体生命的每次诅咒和预言。在哲人俄狄浦斯来说,知道而不说即“伪”,“伪”即“恶”。而在先知看来,真理也存在“可说”与“不可说”的区别,知道而不说却恰恰爲了避免“恶”,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不去知道”和“知道而不可说”都是爲了给人生的悖论遮一个面纱,使人得以安心地活下去,而如果是以“神圣”或“道德”的方式说法来达到不说的结果的,那么这就是一块“温情脉脉”的面纱,你也可以叫它“高尚的谎言”。但是造成人生悖论的真正塬因又是什麽呢?因为人的“欠然”,也就是人的有限性。而且慾望和追求有多或越强烈,欠然也就表现的越紧张。俄狄浦斯的越是执着于真理(或说真相),他的欠然也就越深刻地展现在他的面前。而由深刻的欠然导致了俄狄浦斯深刻的罪感。事实层面的“不能”与伦理道德的“不能”交织在一块,最终导致了俄狄浦斯的悲剧。

最后,笔者将此文落脚于“神义”与“人义”——人到底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人间天国(secularheaven)?这类“人义”尝试在法国大革命、第叁帝国、文化大革命都展示了。而“神义”的上帝之城(the、city、of、God)被骄傲无知的现代人斥为“虚伪”。然而“人为”之事哪一件又不是“伪”呢?

【篇四:《俄狄浦斯王》读后感】

最近,我把俄狄浦斯王看完了,这让我非常的有感悟。

如果说俄狄浦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最终被命运捉弄的结局足以让我们唏嘘不已,心中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索福克勒斯或者说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对人类必定自食恶果难逃悲惨命运的暗喻,引发的是我们更为深沉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恐惧。

《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

【篇九:看《俄狄浦斯王》有感】

“命运”,多少万年以来经久不衰的话题,没有定论。

人的命运,是在出生时就已注定好的,还是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这样的争论,似乎也是无休无止的。

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腊,有一位同样为此困惑的戏剧家,就此问题写出了一部扬名世界的著作,用此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质疑神的公正。他,就是我们伟大的索福克勒斯,而那部作品,便是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的宝藏——《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巧妙地表现了个人坚强意志与强大命运之间的抗争与冲突这一主题。由于父亲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从出生起便要背负上弑父娶母这一残酷的诅咒。在抵抗命运中,他躲避,他坚强,他质疑,而他最后,只能在血色的暗中,由残忍的命运之神套上沉重的枷锁。这一切,真的公平吗;这一切,人们所崇拜,所敬仰的神明,真的对人公正吗;

这一切,这所谓的命运,真的是注定好的,真的是逃不开躲不掉更改不了的吗。

我很久以前亦和朋友们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年小,对世界了解得十分浅显,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对神,对命运,大都是从长辈那里获得的认识,而长辈们,大多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是命啊,人不能和命争。所以,那时我的回答,是我信有神,我信有命。也就在这前提下,我做过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譬如考试前拿着十字架祷告有个好成绩,譬如丢了东西便说这是命啊。这样的事情,现在想想,觉得傻的还挺可爱的。

长大后的今天,我已和身边好友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她说,她相信有命运。她说,生命就是由一连串的巧合组成,生命由这些巧合组成了一个圆,我们沿着圆的印迹走着,也许逆向而行,但最终相遇的,还是那从一开始就分开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命运。

而我说,我也相信有命运,但我相信我可以用我的努力我的智慧去改变我的命运,即使我最终会走向那个起点,我也会在途中不停地去充实自己,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这些宝藏,变成我抵抗不公的力量,变成我抗击命运的武器。这样,即使失败,我亦不会后悔。因为在成长为一名战士的过程中,我是满足的幸福的;因为,在走向命运安排的结局的途中,我是勇敢的坚强的。因为在我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即使我的命运与冥冥中注定好的相同,在我心中,这也是不同于它的属于我斗争后的命运,是我可以笑着去面对的命运。

虽然俄狄浦斯是命运安排下的牺牲品,但我想,我们不如把他的结局单纯的想成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所造成的。毕竟,是他当时冲动莽撞做事不计后果才杀死了他的父亲,而杀人,终是要偿命的。

也许,这世界上真的有神的存在,也许,我们的命运就在他们的玩笑中改变。但我想,把一切不幸归结于命运的不公,决不是正确的。我想,所谓正确,便是我们面对坎坷时不屈的眼神,以及一种顽强的斗争精神。如果我们这样做,我想,我们的人生便已在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便已是完整的了。而我们的命运,便已是改变过后的命运。

【篇十:读《俄狄浦斯王》有感】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看做是“命运悲剧”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可以称之为是最完美的悲剧。在欧洲,古希腊是最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也正是这个民族创作了令后人啧啧称赞的神话体系——希腊神话。古老的希腊神话给世世代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反思,这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然,在古希腊的众多神话作品中,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那触目惊心的命运悲剧,人的精神在与生命的抗争中得以渲染,传递给读者以强大的感人力量。这不仅展示了人的宝贵生命,也折射着古希腊人自我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就是古希腊悲剧中著名的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永远处于从属的地位,无法违背命运的安排,即使竭力抗争也是无济于事的。俄狄浦斯是一个勇敢、正直、拥有很高智慧的英雄,他之所以弑父娶母在某种角度上看,并不是他本人的过错造成的,而是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决定的。这是一部人与命运抗争的悲剧,尽管悲剧主人公最终未能摆脱命运的罗网,但他却在不妥协的抗争中获得了自身事物价值。

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国王的儿子,在他还没有出生时,阿波罗就预言他未来的儿子将来会弑父娶母,但最终,俄狄浦斯验证了阿波罗所说的预言,他在无意识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为妻,当他明白真相之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将自己放逐了。尽管罪恶深重,但是他也是一位英雄,他凭借自己的才智破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人们也都非常的爱戴他,把他看做是“最高贵的人”。但是戏剧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与命运的较量中,不知不觉中触犯了人类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禁忌——弑父娶母。

在作品中,俄狄浦斯得知自己在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母亲,当他知道造成村庄“麦苗枯竭,耕牛瘟死,孕妇流产”等灾难的罪魁祸首是自己的时候,他无比惊恐,他走到市民面前承认“自己是杀父的凶手,是娶母为妻的丈夫,是神祗诅咒的恶徒,是大地的妖孽。”俄狄浦斯将自己的王位交给了克瑞翁,让他来代替自己两位年幼的儿子掌握了王权,而且在被流放的途中,任何苦难都没有摧毁他的毅力,他一直忍受着,并且变得愈加坚强。不难看出,俄狄浦斯正直、善良、聪明勇敢、富有责任感,但他更是一位深受人民尊重和爱戴的好国王。令人扼腕的是,在他还未弑父娶母之前,他的悲剧命运就已经被神决定了。就从俄狄浦斯的性格上看,如此善良,如此高尚的国王,怎么会犯下如此的滔天大罪呢?

弑父,这是为人性所不能容忍的罪行,而娶母,在平常人看来却又是一种乱伦的现象,这种道德卑劣、品质低下,令人发指的行为完全不符合俄狄浦斯的本性。在读者看来,谁也都不愿意看到这种事,并发生在他的身上。在我看来,他之所以弑父娶母,并不是因为他父亲,也不是因为他对后者产生了爱情,这都是归结于神对他定下的一个充满悲剧的命运格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命运是多么可怕的一样东西,他主宰着一切,这是一种难以解释的,不可抗拒的东西。命运就是这样,是由不得自己的选择,所以俄狄浦斯在反抗命运的时候,也在谴责命运的不合理、不公平。《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的悲剧性就在于将美好的、有价值的品质毁灭给人们看,触动了人性中那最脆弱的、最敏感的部分。这也就体现出无情的命运注定让这样一个优秀正直勇敢的人成为了弑父娶母的罪人,其实这些都是命运的捉弄和俄狄浦斯的自由意识所造成的。面对悲剧,俄狄浦斯依靠个人的力量,用顽强的毅力和命运相搏,显示出人的尊严不可侵犯,人的意志不可战胜。

俄狄浦斯正是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实现着对现实人生的超越,虽然他最后并没有摆脱厄运,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人生的悲惨,而是人的悲壮,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就是人的意志战胜一切的过程。《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在于他千辛万苦的想要逃避的命运,早已安排好的结局,所以他既定的命运悲剧就是弑父娶母。如果他在自己犯下的罪恶中逃避,便会更深地陷入悲剧命运的罗网之中,因为逃避和抗争最终只能成为一次次悲剧的努力,并将自己推向悲剧命运的火坑。

虽然俄狄浦斯犯下了普通人所不能饶恕的罪行,但是俄狄浦斯在知道真相之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但是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从刚开始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本来就不是第一个施暴者,相反一开始他就成为了受害者。他的父亲为了使神示的预言不可能实现,在俄狄浦斯一出生时,就钉住他的双足,无情地命令奴隶将他弃置于山中。从读者的角度看,俄狄浦斯似乎是弑父和乱伦这双重罪恶的唯一罪犯,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在神话中清楚地写到,拉伊俄斯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以及之后一系列看似安排好的事件纷至沓来,导致俄狄浦斯无意中的“杀父”;是克瑞翁决定了谁战胜怪物斯芬克斯,谁就将做忒拜城的国王并娶王后,才导致俄狄浦斯无意中的“娶母”,这些都是发生概率很小的事,但事情就在阴差阳错的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杀死自己的父亲和与母亲乱伦都是在俄狄浦斯毫不知晓的情况下的被动的行为,是无意识的结果,这些也都是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命运之后所极力避免的。他在本质上也肯定不希望发生如此荒唐的事情,但是在他出生之前,他的命运已被神灵安排,他却毫无选择的权利。

“父亲”这个人物在远古神话中始终扮演着保护者和压抑者的双重角色,而在《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中也不例外,俄狄浦斯的一生都笼罩在这种父亲的权威下,他最终的命运也是由他的父亲一手造成的。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拉伊俄斯从一开始就掌握着儿子生死的权力。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神示为弑父娶母,这就注定了他不合乎这个社会既定的惯例,他已经严重的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拉伊俄斯也不会允许他的位置被自己的儿子取代,因此俄狄浦斯只能是被杀死或被遗弃。作为父亲的拉伊俄斯为了逃避可怕的神谕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对无辜的亲生骨肉做了那样残酷的迫害,这是多么残忍、悲惨的一件事,在牧人谎称执行了命令后,“他们夫妇相信孩子已经死掉或给野兽吃了,此神谕不会实现。他们就依然平静地过着日子”。况且,可怕的神示是宙斯对拉伊俄斯年轻时曾拐走恩人的儿子所做的惩罚。对拉伊俄斯曾犯犯下的错误的惩罚却要由一个婴儿来承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俄狄浦斯在某种程度上做了他父亲的替罪羊。新国王杀死怪物,他们无比感激,忒拜城的城民们拥护支持俄狄浦斯成为国王,这在另一个侧面来看,城民们也就成为了他的帮凶。

在这部悲剧中,我们要承认俄狄浦斯的确是犯下了平常人难以饶恕的罪过,但是在这些罪过产生的过程中,是有很多人在推波助澜,包括他的父亲拉伊俄斯、忒拜城的城民们以及克瑞翁等等。他所犯下的罪恶是各种因素的聚合,表面看似乎他们都是俄狄浦斯的帮凶,但是他们又都是无辜的。俄狄浦斯就成为了他们的替罪羔羊,想到这里,读者们心中又多少会泛起一丝对俄狄浦斯的同情和感伤。

俄狄浦斯的光辉形象在惩罚自己的过程中达到了顶点,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他勇敢地做到了最后一搏,承担了一切的责任,凸显出其不可侵犯,不可战胜的意志。这部作品的主旨并不在于表现人在命运面前必然失败的痛苦和绝望,而在于揭示人是自由的生灵,虽然人会遭到挫折甚至牺牲,但是在精神上永不服输。索福克勒斯用发人深省的命运主题,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命运的悲歌,这曲命运悲歌的中心不仅仅是对命运的不可抗拒的悲哀,而更是在命运面前勇于斗争反抗的悲壮。人不只是残酷命运的无辜牺牲品,更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生灵。

下一篇:堆雪人

俄狄浦斯王读后感的同名作文

相关推荐

正在阅读:俄狄浦斯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