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磨-剪子哩,镪-菜刀~”一个熟悉但又陌生的调子在耳边响起了,声音似乎略显沙哑,但这足以令我惊讶。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位高个儿老汉端坐在路边的石阶上。撩起的裤脚下透出黝黑粗糙的腿,腿不太粗但看起来强壮有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两鬓夹着白发,深陷的双眼向黑珍珠一样闪闪发亮,射出一种坚定和喜悦的意志。筋脉突兀的手中拿着一柄长杆烟斗,青布烟袋挂在前端。老人不时抽两口,安详的望着来往的人群。
在他的面前,停着一辆“大金鹿”,在原来,这一定是很流行的款式,但现在看来略显陈旧。车的后座上放着一个手摇磨轮,摇柄的木纹清晰可见,散发着古朴的香气。自行车边上放着几把已经磨过的菜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似乎在炫耀什么。
过往的人们凑了上来,看着这位不同寻常的老人。但没有一个磨刀的。
“磨-剪子哩,镪-菜刀~”
不知不觉,想起了小时候。
原来每听到这吆喝,我都会向窗外看几眼,有时也拿着自家的菜刀出去磨两下,大人孩子也都出来了,主要目的不是磨刀。大人在一起唠唠家常,小孩子则去瞧一瞧那神奇的磨轮(那时算稀罕物)。磨刀师傅的吆喝,像一条无形的线,把大家系在一起。
但在今天,社会高速发展,人们也没有心思去顾及磨刀,从事这职业的人早已消亡殆尽,“磨刀”这种古老的职业将被历史的长河所吞噬,想起儿时的欢乐,心中的伤疤便隐隐作痛。
可能不久的将来,老师会声情并茂的讲述“这,就是原来用的手摇磨轮……”并用不太标准的调子模仿着吆喝——“磨-剪子哩,镪-菜刀~”
当这古老的声音再次响起时,也许是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下一篇:合二为一
小时候,最喜欢听的就是凉面的叫卖声了。经常是由一个女性发出来的,“凉面(燕),酸辣粉儿,豆腐脑儿……”。那声音很委婉,也很铿锵,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但每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我听了后就马上伸出窗外去看。...
吆喝是一种学问。对于商家来说,有一副好嗓子对于招徕顾客是至关紧要的。湟中作为一座古老的佛教圣地当然不乏这种具有浓厚民风民俗吆喝。 ...
当你穿梭在人山人海的农贸市场里,嘈杂的喧闹声覆盖不了那充满“民族特征”的吆喝,一声声吆喝,余音绕梁,总是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瞧!迎面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她卖力的踏着三轮车,脸上时不时流出汗珠...
路过闹市的十字路口,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发出嘈杂的声音,但在路旁,一位戴着四框老式眼镜,站在单车旁的老年人用着一口稍带乡味的普通话喊着:“正宗土豆腐,又香又嫩了喂!”,每隔几秒老人便吆喝着,仿佛吆喝声...
大概所有的人都听过吆喝吧?而我听到的吆喝似乎与众不同。每天清晨,我总会被“卖豆浆啦!”的苍老浑厚的声音吵醒,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卖豆浆的是一个老人。骑着一辆兰色的三轮车,车上放着一桶豆浆。每到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