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记得放寒假的时候在书店闲逛,偶然看到韩寒的新作《他的国》,斟酌一会决定买来看看,这遭到父亲的极大反对,但由于用的是我过年的压岁钱,父亲并没有多做阻扰,我仍然买下了《他的国》。
父亲是极不喜欢韩寒的,对郭敬明也没有太大好感,虽说他对“80后”不存在偏见,甚至对汶川地震期间“80后”志愿者的表现很是称赞,但他却对“80后”文坛很是不屑。他觉得“80后”作家的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内涵,是绝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如琼瑶的言情小说一样,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在众多“80后”写手中,父亲犹“恨”韩寒,他认为韩寒怪异的性格以及他对社会的消极态度定会对当下读者造成影响。从第一部小说“三重门”起,基本上每部小说中都有对社会阴暗面的影射,甚至夸大,近几部书中犹甚。在此情况下,父亲反对,也算是理所当然。
诚然,我是绝对清楚这一点的。由于过分的偏科让韩寒极讨厌当下这种各科均衡的教育模式,于是自成名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教育的抨击。教育制度确实存在缺陷,但韩寒表现出来的态度实属激进,对我们这些还在挤独木桥的学子来说,当然会有不良影响。而对比同为“80后”的郭敬明,两人却完全相反。郭敬明文风忧愁,却“秋意太浓”,20多年的人生便好似尝尽了人间苦痛。在他的书里,青春必然要忧伤,正应了他的那句“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以至于读他的文章,眼前的画面都是灰蒙蒙的。
但是我仍关注他们,仍然保持理性地支持他们。我看过的他们的书不多,但是却尽量了解他们的动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代表着“80后”作家。
从看过韩寒的第一部书“三重门”起,我就对他的风格产生了兴趣,在他营造的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明显隐含着一个年青人对青春及社会的看法与思考。虽说文风与小四大相径庭,但结尾处却总能让人觉出淡淡的愁绪,在一番调侃、讽刺、无厘头后,总是主人公一人和着孤独的背影结束小说,这暗含着的愁绪,除了反映作者对社会阴暗面的夸大成分外,是否还有独特的青春的伤感?
这种伤感定是感性的,就如翠翠那薄薄的凄凉一样,是青春期自然流露的,也是大龄作家不具备的“80后”的特点,哪怕是有着“童姥”之称的美女作家蒋方舟,也会在其作品中似有似无地添加进这些元素,以标示出青春的印记,特殊的印记。
我支持他们,除了因为喜欢韩寒的荒诞、小四的华美,自然还包括这独特的新一代人的印记,不管他们好坏与否,他们终究代表着这个时代,打着这个时代的年青人特有的青春烙印。我作为一个接近这个时代的年青人,应该对此有所关注。
“80后”终将过去,他们的作品也许真的会如琼瑶小说一般被人遗忘,但是,他们始终引领了“80后”的文坛。无论怎样,我仍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让社会了解了我们,了解了“80后”的年轻人。就算待他们老了,能写下真正经得起历史洗刷的作品,得到历史的肯定,但那已不属于年轻人,已不再有青春的真实情感。“80后”终将会留下些什么。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带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感受;书能陶冶情操,启人深思;书能激发斗志,催人上进。在书中,有许多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在书中,蕴含着许多精彩的片段和引人深思的人生...
一直想要写一篇关于《情人》的读后感,只是,杜拉斯笔下的这个关于白人女孩和中国男子之间的感情太过于微妙,不知道这种微妙带来的是简单还是复杂。很怕不能把这种情感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害怕自己的笔尖会改写某些...
近来有了翻看旧书的习惯,打点好从幼年到现在订阅过的期刊,买过的杂志,书籍以及无数个写到一半便被抛弃的日记本,把它们用牛皮纸一一包好,放进巨大的箱子里。我一直都是对生命有无限敬畏与惶恐的女子,从幼时便开...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的,书籍是在我们伤心的时候,能使我们快乐的东西;书籍是在我们生病的时候,能使我们忘记病痛的东西;书籍是在我们生气的时候,能使我们开心的东西。日记小学生日记晚上,...
我不是一本书,我的身上没有记载一切你想要的消息,只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额迹象和一个人简简单单。你似乎会发现我的复杂难懂,那我会很庆幸地祝贺你,这种复杂难懂是你区了解一个人的收获,因为你的发现很正确,你达...
篱外的晚霞渐渐褪去,繁星开始闪现在夜空中,我被浸在黑暗里,只有几株饱经风霜的柏树摇晃着,四周寂静,我只能与桌上富有感染力的书促膝长谈……书,教我懂得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的无私奉献...
我是一个十足的“小书迷”,每一天也离不开书,没有了书,我的生活就会变得乏味,无趣。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爱看书的女孩,也有讨厌书的经历呢?下面就听我细细道来吧。六岁那年,我刚上一年级。那时,我根本不...
在武汉看书,看见推荐台上几米的书籍,对于这样的漫画类型向来我是不多留心的,但是冷冷的封面,简单的标题,忍不住翻翻,这一翻顿时爱不释手。简单的线条却将人物刻画的如此丰富,张弛的想像力,平白直叙的叙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