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隐居的段落
应该说,作为追求精神上独立与自由的归隐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最终会发现超于世俗的归隐却到底还是需要依托世俗而存在。这如同艺术与现实,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探究他们归隐的理由,多是出于社会黑暗与洁身自好之间的矛盾考虑。但是隐士们所处的时代到底有多黑暗,却经不起推敲。假如真是如书上所描述的那样,举世浑浊,就算他们躬耕垄亩,日子也不应该好过。然而他们在诗文里显得如此逍遥自在,那就证明当时百姓的生活并不是置身水火,如有所谓“田家乐”,更反映社会还是很平和的。这样他们隐居的理由便不成立,只能视为一种沽名钓誉。反之,若百姓生活正处在民不聊生的境遇里,作为如书上所言“极富同情”,“心系苍生”的知识分子,一方长官,此时正是他们利用身份地位职权造福百姓的时候,正是用行动表现他们情操的时候,正是由食百姓俸禄到回馈百姓,为民办实事的时候,现在把屁股一拍,老子不干了!跑到山林里归隐,算什么意思?他们自己是干净了,高尚了,要置他任下的百姓如何呢?就等他厌恶的官僚去鱼肉么!?
《历史的偏见——之当道德遇到道德》的优美段落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