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轼一生的段落
描写苏轼一生的精彩片段
  • 描写苏轼一生的段落

    苏轼一生无鸿儒之迂腐,而有孔孟之大智;无臣下之屈膝,而有天翔之丹心;无王孙之避俗,而有靖节之超脱;无紫衣之威仪,而有六一之爱民。他似乎傲立在历史洪荒的绝巅高不可攀,却又平易近人到仿佛与我们同悲同喜,与我们同在同处。他浑然天真,一如当初的谪仙人。

    读东坡》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苏轼一生的段落
  • 细细读来,我不禁怅然:这阕并非声名在外的小词,竟如同苏轼一生的写照!宦海浮沉数十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击石迸火,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又何须深究?世间一切终将化作尘土,不如整日清闲,抚琴纵酒,笑看那云卷云舒,岂不快哉!

  •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一生虽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坎坎坷坷,但却有着我们没有的豪情壮志。即使到了晚年依就英姿蓬发,好若“老夫聊发少年狂。

  •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的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 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道破了人生的苦难和辛酸。苏轼一生被贬多次,但他仍然有着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茶托人生观。人生不能左右他。他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如同看破红尘般的,他看破了人生。人生亦是如此,你不能改变它,那就不要再为此感到悲或喜。

  • 苏轼一生坎坷,家庭变故,官场失意,他被一贬再贬,但他没有因此意志消沉,没有抱怨环境不公,而是以潇洒乐观的态度游玩于山水之间,投身于文学创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争“蝇头小利”,只愿“沧海寄余生”。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位失意的官员,文坛上却多了一位诗人。

  •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的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 其实,如果你真的读完《宋史•苏轼传》,特别他被贬以后的生活状况,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伟人并不绝尘与苍生至上,一辈子的浮浮沉沉,给了苏轼接触各层人物的机会。苏是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纵观苏轼写的诗词文章,不难发现在苏轼一生中身边总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我觉得正是这些陪伴造就了一个豁达的苏轼,所以他才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 。

  • 面对逆境,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即使在风雨大作之时,尚能高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爱迪生在寻找做灯丝的材料时失败了1200多次,当有人质疑他要不要继续时,乐观的爱迪生十分肯定的说“我没有失败过,至少我已经发现有1200种材料不适合作灯丝。”终于找到了灯丝的最合适的材料——钨丝。

  • 没有一丝缝隙,紧紧包裹的人生是压抑的。给人生留一道缝隙,才能放宽身心,收获丰盈的人生。古代失意不得志的文人比比皆是,把自己包裹在痛苦中的人最终一蹶不振。但却有那么一些人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从此走向人生的辉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一生坎坷,从“乌台诗案”开始,他被一贬再贬。他曾哀叹过,彷徨过,接踵而至的灾难曾一度包裹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最终还是给自己的心灵敞开了一道吸纳清风明月的缝隙。站在这道缝隙的这端,他清楚的看见了自己应该走向的未来,不是被不得志而压倒,而是山水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辗转,乌台下狱,九死一生,贬居的日子里他不但要忍受物质上的匮乏,跟经历了精神上的抑郁;壮志难酬的苦闷,故交旧友的疏远,人生路上的风雨一并袭来。但苏子以他博大的襟怀,坦荡的心胸将刺入生命的痛升华成了一种晶莹。“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品尽沧桑,才能以俯视的姿态看待一路风雨崎岖。因此,走在人生之路的人们,请心存一份旷达与坦荡。

  •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却在政治上一辈子夜成熟不了。“文如其人”的苏轼在人格上追求自然纯真,旷达乐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被贬黄州后,也曾有过愤懑、消沉的时期。在那时期所作的杰作。每一篇都充满消极之情。但那只是用那发泄心中的不快。面对现实,他更加成熟、理智的看待了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他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

  • 走过风雨潇潇路,是一种旷达的情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穿云打叶的风雨中,苏东坡没有丝毫狼狈,而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在雨幕中吟啸,实在潇洒至极!观苏轼一生,仕途失意,屡遭贬谪,可谓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但他却未曾颓废消沉,反而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反而唱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面对排挤,他置荣辱浮名于身外,在飘飘暮雨中挥出一份“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他洞彻了百味沉浮,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于是乎,他专精于作词,自成一体,成为一代词神,名垂千古。

  • 真正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如此。不能说他们不希望被赏识,只不过,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他们都能执着于理想,宠辱不惊,特立独行。苏轼一生遭际坎坷,大起大落。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寄情山水,乐观豁达地面对一切。他知道纵是三国时赤壁周郎的雄姿英发,也会被长江逝水淘尽,与其介意一时的得失,不如追求永世的价值。最终,他求仁得仁:豪放的词章,至今仍为了传诵;春晓的苏堤,仍是西子湖最美的景致之一。

  • 有的人忙忙碌碌,一旦受挫就从此一蹶不振,为何不看看夕阳,再重拾从前的信心?苏轼一生不顺,多次被贬,他的妻子先他而去,朋友们也不与他往来。可他没有灰心,他失意过、惆怅过,但是每次都能重拾乐观与开朗。“盖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的一字一句,无不透出他的乐观,夕阳也是如此,忙碌之间,抬起头来看看夕阳,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一俯一仰之间,世界都在眼前。

  • 有失不必有得。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他宁愿失去功名利禄,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却换回了神仙般怡然自得的生活。苏轼一生也屡次遭贬,但他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贬到岭南时,他也能富有诗意地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失去的是官职,换回乐观向上的生活。面对失去与得到,他们仍保持一颗平常心,笑傲人生。即使失去,也无怨无悔。他们不愿在官场上争锋相斗,而愿淡泊名利。不属于你的东西终归不是你的,何不换一种心态来面对生活呢!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的辞官归隐,过起了自己的田园生活,于是便拥有了“悠然见南山”的自己;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可他仍乐观豁达,在一无所有中找到了那个“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自己;李白怀才不遇,一生流浪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造就了性情豪迈的他,于是他在流浪中找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己;李清照生在书香门第,本应是大家闺秀的她后来命运却一波三折,在起起伏伏的生活中,她拥有了“人比黄花瘦”的自己……

  • 学会减去贬谪的苦楚。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能在被贬后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三赤”名篇。李白仕途失意,让他看破了官场的是是非非。于是,他潇洒地感叹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且放白鹿青崖间”,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因为他们减去了贬谪的苦楚,赢得了人生的彩虹,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

  • 说起苏轼,便不得不提起庄子,他是苏轼一生最仰慕的人。许多人都认为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越的生活。大错特错!庄子一生都过着潦倒的日子,但庄子却是心灵最富有的人。庄子的思想是会飞翔的,它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脱。他的思想,以及他的想象力是无限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牵绊的。即便是夫人过世,他也敲着瓦盆歌唱,因为他认为人终究是要回归自然的。庄子的死也是了无痕迹的,甚至带有几分喜剧色彩,他的生命淡然得像飞鸟一般,却又流芳百世。

描写苏轼一生的段落400字
  • 比如,历史上那个被贬来贬去的苏轼,其实他大多数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贬来贬去的坎坷途中写的。中国历史上做大官的多了去了,中国政绩显着的大官也多了去了,然而,妇乳皆知街头相闻的也就那么几个,海瑞,包青天,狄仁杰。可以想象,如果苏轼一生青云直上,接履蟾宫,后世文学经典必少了一朵奇葩!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也是了不起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苏家独占仨。然,就传世经典而言,苏轼超过了苏洵跟苏辙的总和,我们提起三苏,多少人会记得他们都做过什么官职?唯记得他们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华章“月出于东山之上,而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浪漫的苏轼,在最不得意的时刻,吟唱出最美的华章!我们不会因为多了一个清官,多了一个好官就忘乎所以,读苏轼的佳作,忘乎所以几乎成为稍有文学修养的人的一种共性!也许,几百年前的苏轼并没有料到这些,他正为前途堪忧,只好通过诗篇来寄托自己的哀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这一不小心的转移,竟成了后辈无法攀登的高峰!

  • 皇帝的戏谑阻碍了柳永功成名就的梦想,“且去填词”的旨意碎灭了士人终身的愿望,无人赏识的时代,却成就“奉旨填词柳三变”的风流,缔造了千古流传的诗篇,成为花间词的开山鼻祖!两派的争斗纠缠出动荡而谄媚的时代,坚持自我的东坡先生被这样的时代放逐,遗弃甚至嫌弃,“平生塞北江南,苏州黄州琼州”书尽一代文豪的辛酸泪,而苏轼却在颠簸中超脱时代的污浊,以万丈的豪情与豁达的心态创下了气壮山河的名篇,是时代的不幸,造就了苏轼一生不得志的坎坷,抑或是时代的不幸,用磨难创造了一代文豪的传奇!在现实与理想的撕扯中,苏轼以一笔书写下豪情,超越时代而成就自我!继续设想,若没有法国那动荡和虚伪肮脏的年代,如何会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透彻,若少了童年时代的悲惨与父亲残酷而暴烈的阴影,又怎会成就卡夫卡醒世的睿智与冷静?时代或许不美好,但正是在时代的混乱中,成就了传奇,缔造了别样的美丽!

  • 反观自己,我是否做到了呢?在我小学时候,我的老师经常给我们考试。特别是期末复习阶段,几乎是一日一小考,三日一大考,语数英谁也不干示弱,轮番上阵,有时甚至一天连轴考。许多同学都觉得自己有种被“考焦了”的感觉。而我也“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了。这么多的考试让我心烦意乱,成绩也是日趋下降。临近小升初了,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我谈了好多长时间的话。回到家中,我闷闷不乐地靠在躺椅上,随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恰巧是《苏轼传》。看完之后,我莫名被深深地触动了。苏轼一生为官坎坷,纵有疾风起,却从来不言弃,总是能从容泰然地走下去。想到自己,我现在所遇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从此苏轼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上再遇到什么困难,我总能想到他,暗自努力,坦然面对。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感慨:更深夜碎,徒叹知音却为谁?何妨天妒君莫悲。也明白了李世民所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感谢苏轼——不期而遇的温暖。

描写苏轼一生的段落300字
  •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苏轼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他本该是北宋文坛上最闪耀的一颗星。可太耀眼的光芒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就羁绊了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他一生坎坷。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月出于东山”之夜,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心中的豁达,他用“大江东去”的豪迈,唱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光风霁月。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苦难,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的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苦难,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可见,苦难不是无情物。

  • 不仅我是这样,还有很多名人也是这样。苏轼一生坎坷,家庭变故,官场失意,他被一贬再贬,但他没有因此意志消沉,没有抱怨环境不公,而是以潇洒乐观的态度游玩于山水之间,投身于文学创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争“蝇头小利”,只愿“沧海寄余生”。从此,官场上少了一位失意的官员,文坛上却多了一位诗人。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扎根在彝寨18年,共培养了6届共146名学生,他们到现在都是代课老师,每月工资不足300元,但他们从没有抱怨过,而是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的为山区的孩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播洒着自己的爱心,是他们为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 维纳斯使我终于明白了有时候残缺不一定是一块白玉上的斑点,不一定是一片亮丽色彩中的一抹暗色,也许那恰恰是龙的眼睛。一位任劳任怨的母亲头上生出了白发但同时也生出了慈祥;一位目光深邃的老人,脸上有着水土流水般的皱纹,但是从中却流露出沧桑过后的智慧与豁达。苏轼一生被贬十几次,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痛苦过后的他却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刘禹锡二十三年被弃置在巴山蜀水凄凉地,寂寞的他依然显现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暮色掩住了似火的骄阳,更添了长河落日圆的壮观;喜气洋洋的圆月被咬掉了大半,却有着一弯月牙儿的清新;经历了暴风雨洗礼的彩虹更见多彩绚烂,也更能催人进取。

描写苏轼一生的段落200字
  • 以微笑面而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体验。苏轼一生一波三折。他被贬黄州时,没说怨言半分,而是乐东坡,乐山水,乐出“庭下如积水空明”,乐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豁达态度。微笑使苏轼走出了内心的阴沉,更激励了无数国人。人民领袖毛泽东在红军被迫踏上长征旅途后,既能吟出“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又可作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人生平不同,但都因微笑面对而有所成就,可见,以微笑而生是多么重要。

  • 放翁有言:“汝等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于是,我便去读《苏东坡传》,看纪录片《苏东坡》,希望能从中体悟些苏轼一生的悲欢离合和人生智慧。看到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贬黄州时,我感受到了“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茫茫水雾里”的苍凉与无奈。在苏轼用墨丰腴,落字错落,率意天真的书法风格背后,一定有一份独特的机缘和心境,这应该就是他书法自成一派的成功“密码”吧。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坐于席中,皓月当空,欢饮达旦,仰头望月,竟产生“随风归去”而感,如此随性,洒脱。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几遭贬谪,一贬密州时,时任知州,与民出猎,作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慨,无“悄怆幽邃”,而是“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苏轼对其弟子由所言,也正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写下如此豁达宽厚的偈语,该会有多么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 苏轼一生创下了数不胜数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词中的代表作。在宋朝,文人称词为“诗余”,要求作词要典雅纯正,读起来令人感到婉转凄美。但在苏轼的词中却让人感到豪放,不拘一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吟诵的佳句。读着它,仿佛看到了那战争时的场景:无数飞石穿越天空,在水中激起千万层浪拍在岸边,卷起的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让人热血沸腾。同时,苏轼还有一首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在古今中外也极负盛名,它被现代人重新谱曲,成了许多人都会唱的经典歌曲。

  • 苏东坡在世人眼中,亦是几分豪气几分侠义。他一生宦海浮沉,数次被贬,奔走四方。那一夜,他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值中秋。当时他被贬密州,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与弟弟子由数年未见,甚是想念。面对明月,苏轼心潮汹涌,由矛盾苦闷,力求超脱到积极达观,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展现于世人面前。词中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几乎是前无来者,后无古人。苏轼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居然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真正是: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

描写苏轼一生的段落100字
  •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的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者,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 苏轼一生都在被贬,"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最终死在了北归的途中,留下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无论他走到哪,他都会找到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怀着一颗“远方”的心在流浪,不断成长和沉淀,照福一方百姓。我们也因如此,找准方向奋力前行,带上你这生的挚爱,怀揣者远方去流浪。

  • 宋江寻了一生志向,当梁山泊将这大志接下时,我想,他早已备好了牺牲,含恨,已至愧对梁山的态度了。因为这夙愿,正是国情。辛弃疾栏杆拍遍难报国殇,苏轼一生豪放,也因“家国”二字惆怅。而他宋江,好容易得了这个契机,怎有能放手。

  •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朱熹诗句中一个“独”字,又令人几多深思。成长的历程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志向,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尽管“箪瓢屡空”,却依然吟诵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千古名句。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依然高歌一曲“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纵观苏轼一生,是多么的坎坷、凄凉啊!他36岁时因论朝政得失,惹恼了王安石,结果被王安石一气之下贬到了杭州,然后密州、徐州,44岁又被奸臣和小人的谗言所诋毁,被贬到了更远的黄州!这是何等的困苦啊,正所谓他自己所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