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儒学的段落
描写儒学的精彩片段
  • 儒学

    描写儒学的段落

    弯是以直行为基准,并不改变直行的初衷。孔子游说列国时曾被困于陈蔡之间,子贡不满地与孔子进行了番谈话,子贡认为孔子的儒学过于庞大,应留其精粹,去其虬干,降低君子评判标准。孔子面红耳赤地对其进行了批评,认为应该坚持“一以贯之”,然而孔子儒学终究是连连碰壁,未被各国诸侯采纳。几百年后,儒生董仲舒根据封建王权的需要,适当地添加了一些法家思想,形成了“外法内儒”的局面,被统治者所采纳,影响中国近两千年。这看似折节的行为,实际上却是对儒学的发展与延伸,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儒家学说外的其它一些思想。可见,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当的变通能使历史在你的手中改变。

    弯转方见直行》的优美段落摘抄
描写儒学的段落
  • 关于中庸,我最先想到的是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好久不见会怎样?会陌生,会不识,文革时期人们要打倒孔家店不是还说中庸没原则是和稀泥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来这应是对中庸的不解罢。所以可看出来,并不是只有孔子的时代中庸“好久不见”而是一直“不见”到现在也看“不见”。然而统治者们却总在推崇孔子的儒学,董仲舒先生给儒学注入了“天人合一”的血液。从此这股血在信仰“儒教”的老百姓身体里面流动不止。天子也更容易实行他的“外儒内法”“阳儒阴法”的帝王之术了,所以处在“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老百姓便感到“皇恩浩荡”了,因为可怜的他们求的只是温饱,在儒学的教化下,中国人学到的总是“明哲保身”“退而求全”,什么进步,什么创新,都苟活在人们“知足常乐”的思想里去了。

  •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 旷野新晴,只有灯下虫鸣。有人道明清轩,一溪水,半峰残月;一点愁,半亩芭蕉,总希望天公重抖擞,却不知代出的才人已各领风骚。孰不知神话丹青的袁牧,早道出“人间始觉重西湖”;殊不知,化作落红的龚自珍,已吟出“化作春泥更护花”;再看那洞察儒学的朱熹,为我们注入源头活水;再看那咬定青山的郑板桥,一枝一叶依旧关情;于是于谦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是王冕吟“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白在人间”;于是太多的于是,雨晴云散,满江月明,浮光粼粼,碧瓦参差,少了太多雕梁画栋,多了很多绿水长松。风愈大,心愈坚,纵使风有东南西北,我心一直向东,像曹雪芹的偷来梨蕊三分;如林黛玉的借来梅魂一缕,傲雪欺寒。

  • 与之相似的还有兼爱和仁爱。墨之兼爱是超越了主观精神的博爱理念。按着璟翎的话说来就是“世界上最博大的爱因该是无界的”(——《兼众爱》)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就像马克思社会一样伟大。这也是超越了西学狭隘的人文主义的观念的观点。墨学的诞生标准着我国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早在春秋战国其实已经开始萌芽。但是它的可行性较低。尤其是在当时的战乱之下,自己尚且难以保全又何谈兼爱呢?不过正是这种兼爱为墨子的另一注重非攻埋下了伏笔。儒之仁爱则与之不同。它是出于:“礼”的爱某种程度说这是一种远远不如儒学的小爱,是狭隘的爱。但是他的可行性却更强。也正是对小爱的不断积累才能汇聚成墨家的兼爱的大爱。我们很清楚无论是兼爱还是仁爱都是一种美德的两个阶段,都是对人性的“仁”与“爱”的追求。这点上,他们的归宿与目的是一样的。儒学后来的发展也接受了墨学的兼爱作为最终目标,便有了《礼记》的大同社会。墨学也接受了儒学的仁爱的一些特点,使得后期的墨学的兼爱的实用性也略有强调。

  •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 1、就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中国古代思想受政治影响太大,缺乏独立性。孔墨两派在先秦时期“虽然是非相攻,却共同完成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教育发展的历史任务——继承和开创的使命。从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主张“大一统”。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墨学,自西汉后便开始沉积最后由“显”变“鲜”,成为绝学。例如墨家的尚同思想,企图对抗以传统学院和家族氏族为纽带联系成的三纲五常,造就一个没有等级区分、没有阶级差别的社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异于以卵击石,成为乌托邦式的美梦。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幻想注定是会被淘汰的,成为历史选择的遗漏,但是这不能说明墨子的设想不好,只能说明社会蓝图的构建应该建立在适应其生存的沃土上。

  • 这本书中,最令我回味无穷、印象深刻的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了。曾子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而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子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就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回来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和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小孩子是不可闹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处处向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他骗人啊!”说完,曾子就把猪杀了。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明白了: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虽小,但是模仿性强。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明天孩子就欺骗你、欺骗别人。这危害有多大啊!所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前途,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呀!……

  •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 孔子和教师节看似没有多大关联,毕竟有教师节的时候孔子已逝去多年了。但孔子不是一个大教育家吗?那么他也该过教师节吧!九月十日是现在国定的教师节,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和有关组织都呼吁把教师节改在九月二十八日,因为那是孔子的诞辰。孔子有那么大的魅力吗?甚至让我们改变已沿用多年的节日。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把教师节改在九月二十八日是对这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的肯定和对教师们的尊敬。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开创了中华大地历史文明的先河。孔子一生在各国游历,发扬他的思想却在当时没有多少人接受,而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写成了一本书,那就是流传至今仍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的《论语》。而孔子的思想也从那时开始影响中国一代代的儿女。孟子便是遵循了孔子的思想从而创作了《孟子》,即使是那史册上的暴君秦始皇也无法磨灭儒家思想的传递,更是有数不清的帝王俱废百家,独尊儒学。其实我一直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便是从孔子开始的。

  • 当然,论说儒家思想的积极一面,并不是说,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已经完成.事实上,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封建主义的儒学传统阻止了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进程.儒学思想的逐渐政治化、社会化,强化了君主专制正统性意识和国家同构稳定性意识.儒学传统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也有许多负面效应.

  • 孔丘致力于将儒学传到当时的每个国家,于是开始了各国的游学,一次次的遭受到怀疑和斥责,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主流思想,他的毕生梦想是将儒学得到传播。最后的结果就是儒学在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位置,现在国家对国学的关注度也是最好的证明。

  • 在读该书之前我还特别上网查了一下有关蔡礼旭老师的资料,介绍得不多: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省,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馀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

  • 我国汉朝时期儒学盛行,在《大学》一书中有说过:“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学主张治国平天下,先由格物明理,诚意正心做起。而体味人生,寻找生活真谛,无疑是每个人要走的第一步,也是他一生的目标之一。

  • 春秋战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孔孟儒学是中华传统的支柱。但明朝李贽突破性的提出了反对观点,而后的名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继承与发扬,它们宣扬民主、自由,开辟了另一条文化大道。而后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以此为思想源泉进而斗争,结合马克斯主义传入中国,共同有力推动了中国走到了今日的辉煌。

  • 孔子在周游列国中不断被他国所驱赶,然后又重新踏上异国之旅,继续传播儒学思想。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愿,试问,有谁愿意抛下自己热爱的国家、可爱的家人,去异地流浪呢?在这几年里,孔子经受了颠沛流离的战乱之苦,但也在旅途中一次次坚定了传播仁爱的信念。 

  • 礼的确是一种约束力和克制力,我们以此来规范社会生活与自身行为,可以说没有礼就没有了规矩。此外,对长辈、对他人、对师长的礼仪,并非体现了等级制,反而恰恰反映了自身的涵养。以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举例,他们对长辈师长的尊敬远胜于中国,起立鞠躬更是每天都在重复的事情,生活在儒学发源地的我们,岂不汗颜?

  •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 我过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儒学宗师孔子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 中国人的老祖宗们研究门派、学说是出了名的“多”、“散”、“乱”。怎么说呢?一会孔孟出来提倡儒学,一会儿老庄上前独尊道家,又一会儿韩非子出现来闹法家,家家不同,各个有理,着实让中国文坛“杂”了一阵子,居然也“杂出”道行,“杂”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七十二家圣人各个标准和角度不同,不也体现出了思想的丰富多彩吗?

  • 我一出世,便是厚重的,昨天,有风靡一代的阳明学派,有长留东瀛的舜水思想,有中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明儒学案》,也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不朽诤言的《明夷待访录》。在历代鼎革、抵制外侮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在鸦片战争后,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漫长道上,无不留下余姚人民的斑斑血痕,是余姚永古不朽的光辉足迹。

描写儒学的段落400字
  • 儒家的发展有点像天主教,一开始没什么地位,差不多都是中层阶级以下的人民们寻找安慰和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然后有一天上边的人发现这办法不孬,让这些不怎么听话的刁民都收敛了点。正如历史课本根正苗红的说法,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BaLaBaLa之类的。其实我想古时的王侯将相们应该没有这种超脱历史限制之外的上帝视角,明白行动统一的关键是思想统一这种道理。他们应该是在一种半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了对孔学的歪曲和对广大愚民的洗脑工作,正所谓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那会儿发现群众一有文化就不大听招呼,于是采取最弱智的办法——焚书坑儒。汉朝时代发展,统治者们吸取秦亡的教训,变得聪明起来。得,您不是跟我讲什么仁义道德失道得道的么,我也跟着您一起扯,扯的比您还玄乎。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来的真是时候,带着创新版的儒学来了,还被确立为官方思想。这一官方,就是名门正派,反正秦朝书也焚了,儒也坑了,知道真相的老儒生们还有几个活着的呢?当然是爱怎么编就怎么编。

  • 在古代,最出名的圣贤莫过于孔子了,他有着“孔圣人”之称。他以他博大的学问招收了三千弟子,并且造就了七十二个贤人,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并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杀身成仁”。这些思想,都是由于孔子的内心想让整个社会变好。有着这样的好心态,才产生出这些思想。并且对当时的人们乃至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到了后世,各个王朝也都将儒学作为治国的典范,可见孔子成就之大。他的言论被弟子整理成为《论语》,一直流传至今,并被人们反复传阅。里面有大量的典故,在典故之中又蕴含着高深的智慧,几乎能使读者的思想高度提升一个层次。孔子由于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并且努力进取,才促使这些伟大思想的产生。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的这些伟大思想的同时,也要学习孔子的心态。即在看待事物是要往好的方面看,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客观的评价,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日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他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 走道家的路线,休养生息,国家强大了。汉武帝平去外患,开始建设文化。可是奇怪的是,尽管休养生息用的是黄老道家的方略,尽管司马迁这位历史哲学家很尊崇心物一元的黄老道家,可汉武帝恢复的是儒家文化,并且独尊儒家。为什么汉武帝不用道家的思想呢?是道家的思想行不通吗?道家讲民主自由,甚至提倡无政府,而汉武帝要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是一方面的因素。还有另外的因素,道家的学问太高明了,也太超前了,是大哲学,也是大科学。这种大哲学常人难以去接受,这种大科学常人难以去理解,民智未化,太高明太超前的等于无用。用易经的话说就是“潜龙勿用”,时机不成熟,就难以去使用。儒家更注重问题的本质,比如一味发展经济而没有一个强大的心做支撑,很多问题就会诞生,儒家把这些讲得很清楚。当然道家也讲这些问题,但是儒家更重心性。孔孟的心性之学也是大禹文化的继承,大禹对人们贡献给他的对当时而言最美滋味的东西酒的态度是浅尝辄止,并且还下达禁令,这是很好的例证,而孔孟歌颂的正是尧舜禹这般圣贤的德行。儒家文化虽不能代表华夏文化的全部,但以儒学为正统却也更合乎情理。

  • 当我再次翻过了一页,仿佛灵魂得到了儒学那富含大智慧的思想的冲刷和洗礼。继续陶醉其中,让自己的思绪蔓延。映入眼帘的一行短语,为之眼前一亮。紧接着,一个个字符跃入脑海,挥之不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句虽有耳闻,但仔细一览,我却被深深地震撼了。字里行间充盈这一个心怀天下的志士的豪情壮志,那么霸气与坚定,对自己的苛求和鼓舞亦是那么明显。我第三次陷入了其内的思想如何改善自己的思考。蓦然回首,在初中这三年,我虽有雄心,但并没有长时间持续地实践付诸于行动。即使站在高出眺望地平线时,想起一次次的失败,也仅仅是默默感叹,却无信念坚持的底气。眼神中坚毅在不断涣散,头颅无力地低垂着。这时的赏析却带给我振作的启示,自信重新开始凝聚,眼眸聚焦着天的尽头,看着眼前延伸的漫漫长路,再度焕发明亮的色彩。拾起了重任,踏上这条远路。以完成理想为目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描写儒学的段落300字
  • 的确,一个人不能改变什么,但一群人,或是说是整个社会,如果在一种腐败的氛围下,仍能若无其事地推波助澜,或仅仅是袖手旁观,笑呵呵地面对学子的无奈抱怨,老师的不由自主,自上而下的一种怪异风气,就不那么好笑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完完全全是一场悲剧了。悲剧太充分了,整个社会就嗅不出一丝一毫悲伤的气息,大家在麻木、疯狂、机械地高速运,我们的社会一片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我们听着政治会议上不厌其烦的中庸之词,看着一次次闪光灯下人们标准的笑容和坐姿,甚至是标准的鼓掌方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儒学藤蔓缠得中国透不过气来,外部苍翠葱茏,内部痛苦不堪。但唯有这样,大树才未倒去。

  • 儒学典籍《大学》中有言:“仁者以财发身”,意思是“仁德的人以自身、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生财、用财为手段,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不朽境界。高调行善的善,不仅在于他们无私的捐赠使有需要的人真正获助,更在于名人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做慈善的队伍中,唤起了更多人内心的善。如果姚明默默捐献骨髓而不昭告天下,一己之力不过救一人性命;但他高调行善,带动了越来越多人加入捐献骨髓的善行中,救助了更多的患者。如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只是默默捐出自己的资产,纵使是万贯家财,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救一方之难。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二人联合发起了捐赠承诺,让“慈善之风”吹遍五大洲,号召世界各地的富豪回馈社会。古语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高调行善突破了送一条“鱼”的束缚,使得“善行”这种方法人人相传,达到了济天下

  • 要有接受别人意见的智慧。孔子是有名的儒学大师,在我们看来孔子已经算是知识渊博之人了吧,但是他并不满足,正应了韩愈《师说》中说的:“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他虚心向老子请教,孔子的弟子对于此事,都大为赞扬自己的师傅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以身传教,所以誉以盛名。试想,若是孔子面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自己感到满足,便不再向别人虚心请教,而是犹如那井底之蛙一样,守着自己的所学知识,而不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固步自封。那么孔子便只是当时一个普通的潦倒的读书人,哪里会有我们今天人人传颂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也正是因为他拥有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智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因此,拥有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智慧,可以使一个人成功。

  • 于一个民族而言,强大的思想是开启面向世界大门的钥匙。正如撒切尔夫人与希拉里所认为的那样,只有有能力输出价值观的国家,才能算是一个“强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华夏民族开始在世界屹立,引起世界关注,然而世人所慨叹的不是华夏民族的文化之魂与思想光环,世界所慨叹的只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我们或许能引以为傲,但仔细一想,我们民族的内核与精神思想又是如何展示给世界看的?我想在那之前,中国是不为世人真正认识的,直至2008年奥运会的那场开幕式,对开幕式无与伦比的评价,亦是对中国五千年灿烂历史的评价,在那场盛典,我们向世人昭示了华夏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厚重的儒学思想。再想想,孔子学院在世界的盛行,不就是华夏民族价值观的输出吗?不就是华夏民族面向世界的开始吗?

  • 天边的明月,依旧为他指引着回家的道路,而他从未回头,他的道,儒家的道永远是出发,永远是天下,永远是社稷,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时间积淀而成的道的方向与途径,他凭着心中的方向,越走越远,尽管年华已逝,双眼渐渐模糊,风吹拂着苍白的发梢,圣人的抉择,永远都是那么高大,又那么温暖与倔强,具礼乐仁义而天下大同,这是君子如幽兰般无声的坚守,这是对理想最无私的奉献与守护。儒学因为孔子的坚守永远充盈着命运责任的力量,永远都承载着济天下的最终使命,这是孔子的道。从《论语》中便可以窥见老者夕阳之下坚定的沉重的脚步,年迈的心没有因为老而迈向腐朽,正如他的精神,正如他的灵魂,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渗透,变得更加深厚与明亮,而这坚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与基础人格。

描写儒学的段落200字
  • 和而不同更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他不是在借鉴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中国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 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的汉武帝刘彻,无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建立了许多非常重要的经济制度;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多次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迫使他们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关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和南越,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树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毫无疑问,汉武帝在位时期,汉的强大是空前的,出现了封建皇朝的鼎盛局面。

  • 我想要和商鞅生活在一个时代,那里还有各种思想在生长和徘徊。我可以从新去思考一下各自思想的妙处和不足,跟随商鞅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等,我想要在商鞅之外,宣扬儒学,提倡和坚持实行仁政,再图强图霸,为何不可?在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怨恨加深后,商鞅车裂而死。我肯定不得掌权人的人心,倘若侥幸逃脱,也愿自刎于商鞅刑前。

  • 我认为,人类文明的根本象征在于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类摆脱野蛮的标志。起先对于欲念的压制来源于道德,这是一种来自人类长久社会活动中积累的理念,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我国古代儒学的中心之道,但古人云:无德必之,唯德必危。这就是说,没有强制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从这一点上说,法家倡导的“以法治国”才是治理社会的方法,儒家所谓“以德治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描写儒学的段落100字
  • 夫子,您那个时代有吴刚的传说吗?他一刻不停地砍着桂树,桂树的创口即砍即合。如果您处在那样的状况下,您是否还能保持您“进退有礼”的儒学风度?而我每次背诵《李凭箜篌引》中一句“吴质不眠倚桂树”时,都会欣慰音乐给了他休息、喘息的空间。?

  • ”你们总在谈文化,我很敬重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我一辈子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点点内容,这也是我一直学习中国文化的原因,但是你们哪?你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甚至我可以说,中国人,懂中国的文化,绝对没有我们日本人懂得多。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你们谁能说出来?“

  • 5、由于汉族农耕病体已趋严重,以后无论怎样输血,都输不出汉唐盛期的豪迈强悍的民族风骨来了。“东方睡狮”正是从中唐以后开始进入漫长的冬眠状态的,而华夏广袤农田就是它舒服沉睡的“软榻”,儒学则是使它久睡不醒的“催眠曲”和“安眠药”。

  •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争、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名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伢伢(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

  •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如果把比尔?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相关推荐